Ⅰ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医药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医药产业竞争力,努力把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全省支柱产业。
(二)加快壮大医药产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医药骨干企业和品牌。预计到2011年全省医药产业现价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医药工业产值650亿元,中药农业及医药服务业产值350亿元。
到2012年全省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努力把吉林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医药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及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中国长白山北药基地。
Ⅱ 吉林省驴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肉驴行业深度调研报告2010/7/16最新
近些年来,我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截至年,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4%,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我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毛驴是草食家畜.发展肉驴加工.具有如下特点:①肉驴耐粗饲。毛驴饲料来源广.玉米、大豆、小麦等各种农作物的秸秆及杂草都可作饲料.粮食等精饲料用量极少。②肉驴疾病少。与牛、猪、羊及家禽相比,毛驴疾病少,管理粗放。③周期短。毛驴生长期比牛、马等都短.大约为1年半。④投资少。1头驴的饲草成本大约为300元,成年驴的价格在2000元左右。虽然具备这些优点,但是过对全国肉驴市场调查发现.毛驴资源在急剧下降.毛驴宰杀户逐年减少.驴皮货源十分紧缺。东阿县阿胶事件的出现使得养驴行业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而驴皮紧俏.必然会拉动养驴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现在驴肉餐饮项目十分火爆,驴肉价格年年升高,而且有地方有一驴难求的局面,特别是北方地区,如河北、山东等地方,现在驴的役用价值慢慢变为商品肉驴价值,发展肉驴加工具有非常可观的前景。
第五章 2006~2010年肉驴加工行业分省市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09~2010年辽宁肉驴产业发展现状
1、主要品种
2、良种繁育与推广
3、营养、饲料现状
4、疫病防控现状
5、产业化经营现状
6、产品深加工情况
只能提供这么多了,内容,你可以自己这样查一下就可以找到了。到中国畜牧网上就有的。呵呵。
Ⅲ 吉林省有哪些优势行业在中国
尊敬的陈冲理事长,各位副理事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将在这里表彰“中国十大创新软件企业”,揭晓“中国十大创新软件产品”,在全行业大力宣传自主创新精神,树立著名软件企业和软件品牌,鼓励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这必将激励更多的软件企业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中国软件行业在全球化中的竞争优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同时也为软件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吉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软件产业,重视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提出了把吉林建设成为软件产业强省的目标,先后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支持软件产业发展。
近年来,吉林省软件产业蓬勃发展,从事软件业务的企业超过600户,从业人员约3万人。2000年-2007年,吉林省软件产业销售额保持了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每年销售额增长都在30%以上。吉林省软件产品在汽车业管理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生物识别软件、中小学教育软件、电力企业管理软件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这里呢,我也给大家推荐一下市场,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的省份,在产业方面有相当强大比较优势和市场空间。当前都在推进“两化融合”,今天软件产业的精英们聚集在这里,今天我把吉林省的产业情况向大家做一个介绍,希望大家能寻求到你们发展的空间。大家都知道,吉林省是汽车工业的摇篮,当前中国汽车行业的主要产品及主要技术都在长春及上海这两大城市,具有相当强的比较优势,当然其它兄弟城市的企业工业也相当发达,但是汽车产品的自主创新,引进技术的水平和等级,这两个城市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在两化融合的进程,我想软件产业界的认识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另外吉林在全国具有相当强大比较优势的两个行业是石油和化工,吉林省有一千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的石化龙头企业,在化工产业方面,我们是在全国化工产品最多,数量最多,代表性最强的石化基地。吉林省还有两个在全国有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一个是中药产业,一个是玉米产业。
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我们要积极应对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出现的各种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准确把握软件产业发展趋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强化吉林省软件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做强做大软件企业,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抓好软件产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快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启明软件园建设,进一步提高长春、吉林、延边等软件园建设水平,进一步推动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吉林省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兄弟省市软件行业协会及全国软件业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希望今天来参加峰会的各位嘉宾,对吉林省软件产业的发展多加指导,借这次开会的机会,多了解吉林省,多了解吉林省软件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软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最后祝∽4蠹夜ぷ魉忱
Ⅳ 吉林市的主要经济产业是什么
是农业。主要经济增长点是农业和旅游业。未来吉林市会提升金融供给质量、畅通资金循环堵点,统筹推进稳增长、强基础、补短板、调结构、促融合,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展前景会更好。
吉林市的第一产业发展状况:
1、2017年,吉林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82.12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实现农业增加值769.91亿元,增长5.3%。
2、林业增加值62.01亿元,下降5.4%;牧业增加值570.06亿元,增长2.5%;渔业增加值27.23亿元,增长3.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52.91亿元,增长2.6%。
(4)吉林省产业发展扩展阅读:
吉林市未来的改革方向:
1、丰富融资模式,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鼓励银行、担保、创投等机构加强合作,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合格投资者。吉林省还设立了省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国开行吉林省分行深化银政企合作,引导和支持成长型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与企业在专项建设基金、技术改造项目贷款、PPP等领域深化合作,优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纳入省级拟上市企业资源后备库。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吉林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穿越产销那道“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吉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Ⅳ 吉林省蛟河市,适合什么产业发展
吉林省蛟河市。这里的水田比较多,一般的适合养殖或者种 水稻。
Ⅵ 吉林省内,什么行业最有发展前景,什么行业最有潜力
都一样,关键还是靠你自己!
工作不好找。
我就给你说实际点儿的吧。
不要觉得工资太低就不去干\
现在这些学生很能够多都是眼高手低.
以为自己这样也能干那样也能干,
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把重要的事情给一个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干吗
你会给他很高的薪水吗?
所以我们应该眼低手高
一步步地来
如果你有能力
老板是不可能不要你的!
2008年求职的人太多
所以不要让机会跑远了
有机会一定要抓住.
工资低我们可以学到经验嘛!≈~
做人要有方向,并且这个方向要牢固,不能朝三暮四,有了正确的方向你就会发现你的前面就有了一条大路,还要有自信心,不要惧怕未知的工作能不能胜任,积极去面对,勇敢去尝试,你就会成功的,不管有什么困难,记住一句话“这一切都会过去,只要决心成功,成功就属于你”!
首先,最有前景的,是把握自己的关系网和经验。行行出状元。你选择你所特长的。自然会为你带来很多优势。每行都有龙头老大。
其次,缺少经验和关系网的个人创业,比较有前景的,是大众所需,消费忠识度比较高的行业,比如饮食,零售、生产。这些行业,只要你用心客户。大家就会持续的给你支持!
行行出状元,最你最擅长,最容易成为状元的,自然最有前途!
1:考虑你的兴趣,做你最喜欢做的,只有让工作成为乐趣。你才能更好的在这个行业发展。
2:分析你拥有经验,做你最擅长的。内行的身份,会让你在很多事情上得心应手。
3:这里强调一下关系渠道,这个靠社会生活中的积累。多一个渠道等于多一个机会。往往发财靠关系。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4:再看看你的资金情况!几万元,可能做不了什么大的投资。一方面,你可以作为自己生活保障,选择一个平台,去工作学习一番。同时积累阅历和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尝试一些低投资的行业,比如个体户、小摊贩、网络商店。逐渐积累成本和渠道。
5:适当的也要考虑一下,地区的商情。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其实也是个人的经验。做一个商人,需要有一定的商业嗅觉。到什么地区,就能估计到做什么会比较容易立足。也可以请教一下当地的投资顾问公司,甚至工商局。他们或许能给你不少启迪。
Ⅶ 吉林省 的产业布局结构 急!!
吉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吉林省产业结构现状与美国产业结构比较
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其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密不可分的,优化的产业结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也是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通过与美国产业结构的比较,可以发现吉林省产业结构中当前存在的问题。
1.产业人口结构的比较
美国的劳动人口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分布呈现倒三角形结构。即第一产业占3%,第二产业占28%,第三产业占69%。吉林省的产业结构呈现以农业劳动人口为宽底边的结构,吉林省目前农业劳动人口占5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人口分布基本持平。
2.产业产值结构比较
美国的产业产值结构依然呈现倒三角形,即第一产业占2%,第二产业占23%,第三产业占75%。吉林省的产业产值结构图形呈现枣核形,即第一产业占19.4%,第二产业占45.2%,第三产业占35.4%。
通过产业人口结构和产值结构的比较.可以看到美国的产业结构为一元化结构,即产业人口分布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三、二、一,产业产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也是三、二、一。吉林省的产业结构为二元化结构,占就业劳动人口最多的第一产业的产值最少。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在于:手工的农业、机械的工业和缓慢发展的第三产业。
(二)吉林省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吉林省农业改革进展顺利.随着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产品的附加值有所增加。但是,在农用工具现代化、农业机械方面还有待加强,手工程度较大,仍然对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有较高的要求,没有对工业形成有效的需求。
2.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是知识、科技、资本集中型产业。只有高速发展的第j产业.才能有效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在全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分配。经过几年建设,吉林省的第三产业虽然已经有一定规模,但目标向内主要瞄准的是城镇居民服务业,外向性和工业目标不明确,信息业和生产技术服务业不完善,不能有效地促进资金、科技等生产要素内、外融通。
3.工业脱离第一、第三产业,独立发展
机械化的工业与手工农业和缓慢发展的第三产业不协调,工业只是向农业索取原材料,没有将农业需求作为主要的市场。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滞后,工业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自我完善.没有给第三产业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没有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抑制了自身的发展。
总之,吉林省产业结构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脱节,不协调,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形式。
二、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趋势。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大量容纳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调整劳动人口结构: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可以促进科技、资本融通,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根据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当前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中应重点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行业
主要是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和公用事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作好基础工作。
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
主要是商业、物资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文化卫生事业等。这些行业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人口的分流。
3.农村的第三产业
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的行业。这些行业有助于促进农用机械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促进生产要素融通的行业
主要是对外经济贸易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业、咨询业(含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等)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机械化的工业不需要过多的劳动力投入,但对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要求越来越高。金融业、信息业、各类技术服务业和对外经济贸易等行业有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生产要素的融通,保证工业的顺利发展。
(二)调整优化第二产业
吉林省工业主要矛盾表现在: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基础工业落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加工工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致使一些企业因原材料缺乏或市场开发不力而开工不足。调整和优化吉林省工业结构,应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加强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的建设
要加快交通、能源、通信、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建设,要选择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和建筑业作为先导产业,以带动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
2.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特别是发展信息、生物工程、医药、合成材料、粮食深加工和环保等产业。
3.面向农业
将农业作为主要市场,发展为农业提供工具、运输、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的行业。
4.积极拉动第三产业
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行业.为其提出要求和指导。一方面,可以留出更多的精力自我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5.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鼓励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和名优产品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限制没有市场销路的产品生产,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努力开发有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三)大力加强第一产业
吉林省是粮食大省,在发展中依然存在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单一、农业结构升级缓慢的问题。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处理好农村内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把多余的劳动力、资金、物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面向市场调整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具体应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在确保基本粮食作物稳定增产、品质提高的同时,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开发。
2.积极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主要是医药和粮食深加工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劳动力分流,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3.处理好发展小城镇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在全地区范围内.统筹规划,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加快小城镇发展,另一方面,切实保护好农用耕地。
当然,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三产之间的协调配合。农业现代化要求实现有效的人员分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人员分流的关键,发展第三产业又需要工业的积极配合,工业的发展需要向农业索取原材料,现代化农业的需求又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吉林省是以汽车、医药、粮食深加工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又是粮食大省,只要正确处理好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必将会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Ⅷ 吉林省现在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是什么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支柱,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战略地位
回顾该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三次跨越。起步于“八五”阶段,快速发展于“九五”阶段,整合扩张于“十五”阶段。2000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一次跨越;200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70亿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去年突破1800亿元,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努力做大做强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农业资源大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强工兴农、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近五年,农产品加工业每年都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最具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从五个方面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
一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稳定了粮食和畜产品市场及其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该省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近三年连创历史新高,2008年产量达到568亿斤的根本原因,也是畜牧业快速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384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1年居全国之首的基本保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推动粮食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了粮食产业链条,转化增值的幅度不断提高,把几代吉林人的玉米黄金梦变成了现实;另一方面,破解了卖粮难这道困扰我们十几年的难题,彻底扭转了过去丰收后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调不出、补不起和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局面。
三是形成了农民多元就业增收、快速增收的新格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解决城乡就业近330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形成了就地就近省内为主的就业局面。同时,使农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劳务收入明显增加,再加上其它产业的发展,目前广大农民已经形成了多路进财、多元增收的格局。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8.6%,2006年增幅8.8%,2007年增幅10%,2008年达到17%以上。
四是推动了全省工业结构升级。多年来,吉林工业一直是汽车和石化两大产业支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使工业经济从两轮驱动转向三足鼎立。到2008年底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60亿元,增长18%。
五是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目前,多数县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县域工业的主导产业,县域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08年底,县域GDP增长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正在有效改变。
二、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
该省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强化措施,合力推进。
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从多年实践探索中我们体会:统筹城乡、工农和整个“三农”工作,必须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坚持用效益理念运作农业,坚持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农村经济。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将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该省的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正是我们抓住了农产品加工业这个关键点,不仅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而且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不仅使农民分享到了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增值收益,而且还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规模发展集约经营,而且还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粮食不是包袱是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战略之举的共识。
二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在加工转化、多重增值、打造品牌、开拓市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三年来,我们采取内扶外引、重组兼并、技改扩产等措施,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2025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就有52个,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业、中药、特产、乳业、绿色食品等10大龙型加工企业群。全省较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10多户,省有重点龙头企业320户,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90多个;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50亿斤,实际加工280亿斤,畜禽加工能力达到4.1亿头(只),实际加工3.1亿头(只);农产品加工业覆盖农户25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6.4%。
目前,长春大成玉米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赖氨酸销售占据世界市场的70%。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50%;德大公司成为国内最大肉鸡加工企业,进入全国进出口500强企业行列。短短几年,粮食、畜禽和特产品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000多个。玉米加工增值幅度达到数十倍。
三是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是加工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围绕基地建设,主要抓了三件事:
(一)推行标准化。从产地环境,种植养殖过程,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全程实行标准化,制(修)定和执行各类各项标准达到1096项。
(二)技术集成化。从2004年开始,该省连续五年通过财政补贴13500万元,组装集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操作技术和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技术,在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基地建设规模化。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中部黄金玉米、东部林特药、西部杂粮油料和城郊肉蛋奶瓜果菜等四大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上规模上水平。
四是坚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从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进程看,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努力搭建了五个平台。
(一)政策平台。为促进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吉发[2005]26号)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吉发[2005]27号)两个文件,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政策支持。同时连续三年在全省开展了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全力推进该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对成绩突出的市(州)、县(市、区)政府和部门进行表彰奖励。
(二)融资平台。省政府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形式,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2007年和2008年分别安排2亿多元,拉动社会投入300多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贷款100多亿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利益连接平台。近几年省政府组织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与县市区开展了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806个,带动农户205万户,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四)市场开发平台。各级政府把培育品牌、推介名牌、开发市场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整合了吉林“鼎吉”大米、吉林长白山人参、通化葡萄酒和长白山泉阳泉矿泉水四大品牌。皓月分割牛肉、德大火腿肠、通化葡萄酒等一些产品相继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尤其是连续举办7届长春农博会和30多次境内外展会以及全国乡镇企业振兴东北老基地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推介名优特绿新产品2000多个,打造了吉林农产品加工业这一优势品牌。
(五)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储备农产品加工项目500多个,同时建设了22个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实行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区域推进,大项目、重点项目集中摆放,中小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用地、水电等一系列制约性问题。
三、立足全局、精心谋划,在高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吉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是商品粮主要调出省份之一,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我们将立足建设现代农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企业家成长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区域联合、集群发展、多极增长、整体推进。
一是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扶持食品加工业发展。逐步增加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额度,大力扶持引导发展绿色、文明和现代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2009]56号文件精神,确保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6000亿元以上,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二番的目标。
二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增产100亿斤商品粮工程,实施沃土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综合措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省粮食产量在500亿斤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亿斤,总产量达到600亿斤。粮食加工能力稳定在350亿斤水平。
三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2007年8月省编办已批准省乡企局加挂农产品加工局牌子,明确了农产品加工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条例》已列入省人大五年立法计划。今后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力度,整合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该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走出一条农业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省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编后语: 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且在活跃经济和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看到,在眼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场重大战役中,农产品加工业既是被扶持对象,更是“冲锋陷阵”的重要力量。在应对危机中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是保当前增长的需要,更是保长远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保增长增添动力、为扩内需创造条件。从资源禀赋和市场空间来看,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具备坚实基础,把这些好的条件和因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应对危机中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