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

发布时间:2020-12-03 19:46:49

⑴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有何特点

当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很多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发展上呈现出如下特点:

(1)食用菌生产品种日趋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缓慢,且一直呈区域性单一品种发展的局面,如山东的平菇生产、福建的双孢菇生产、浙江的香菇生产及东北地区的黑木耳生产等。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各地也注重了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完善与构建。我国迄今代料栽培的种类,如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香菇(Lentimda edodes)、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平菇(Pleurlus osrtealus)、美味侧耳(Pleurotus sapis)、凤尾菇(Pleurotus plumonarius)、亚侧耳(Hohenoueheha serolina)、榆黄蘑(Pleurolus citrinopileatus)、黄白侧耳(Pleusolus comucopiae)、鲍鱼菇(Pleurolus abalone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银耳(Tremella fuoiformis)、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棘托竹荪(Dictyophora ochinovolvala)、茯苓(Wolfiporia cocos)等的生产得到巩固和发展,各种新开发的珍稀食用菌如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巴西蘑菇(Agaricus blazei)、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刺芹侧耳(Pleruolus erynggii)、阿魏侧耳(Pleurolus ferulae)、真姬菇(Hypazigus mamoreus)、杨树菇(Agrocybe aegerita)、茶薪菇(Agrocyoe chaxinggu)、巨大口蘑(Tricholomu giganteum)也普遍应用于规模生产,促进了我国菇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黄年来,2000)。

(2)以传统的季节性栽培向反季节周年生产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菇农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在经济效益及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传统的季节性生产模式已被打破,季节安排越来越灵活。在对各品种生物学特性及市场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地方开始进行了夏香菇、夏平菇、高温蘑菇及深冬菇房增温栽培的推广与发展,各品种尤其是珍稀品种的工厂化、反季节生产发展迅速。此外,在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改进等方面也都有频繁的技术革新,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成倍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以传统的栽培模式向立体高效模式发展

我国传统的栽培模式是以室内菇房栽培为主导的,近10多年来,各种各样的栽培场所和栽培模式得到空前发展,如双孢菇生产目前可在废弃房屋、养殖场、地沟棚、简易棚、蔬菜棚、防空洞、地下室等场所进行地面或架式栽培;木耳栽培由室内吊袋转移到室外畦式地栽;夏香菇、高温平菇、灵芝等中高温型品种的室外丰产林、桑园、果园、玉米等高秆作物、芸豆等高蔓作物的立体组装复合种植。同时在食用菌行业内部也形成了科学的多层次间混套轮作种植体系,如在春栽香菇棚内吊袋木耳,金针菇、平菇废料种植草菇等菌—粮、菌—菜、菌—菌间作或轮作。

(4)由自发分散的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发展

10多年前,我国的食用菌生产还处在分散的、自发的一般家庭副业。随着该行业体系和规模的逐步完善和扩大,也逐渐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部分县、乡及时地出台了系列发展措施,相继确立了规模拉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市场牵动的发展战略,宣传引导、组织发动、参观学习、试验示范、推广上规模,周而复始。到目前为止,已成为很多县、乡的支柱产业,且建立了规范的组织领导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对我国的食用菌行业进入规范化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由粗放的经营管理向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以前,由于政府部门和从业人员对该行业的认识程度不足,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及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手段,也有地方政府部门缺乏长期规划和长远目标,曾一度使当地食用菌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凡是能始终以菇农效益为中心,遇到问题能正确对待的地方,食用菌产业都能稳步、健康地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和当地食用菌科技、加工龙头企业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食用菌科研、技术、推广、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计协调产供销关系,加强了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力度,为菇农的生产保驾护航。当前,越来越多名副其实的食用菌生产专业县、专业乡、专业村异军突起,加工流通企业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集约经营、规模发展、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

(6)食用菌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

食用菌产品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药效、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被国际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国际市场上食用菌及其加工品的交易日趋活跃,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出口量逐年上升(图1-2)。在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量每年以7%的速度持续上升,在这样一个具有 13亿多人口的国家内,其市场潜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再者,我国加入WTO后,在给我国带来全局性战略利益的同时,也使许多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这就迫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种植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粮、棉、油等大宗产品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为这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点,及以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比高、商品率高、加工增值高、综合效益高为优势的食用菌产业腾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食用菌产品以质优价低、产量大的优势,将为世界各地的消费需求提供方便。为此,我们的市场将更大、更广阔。综上所述,我省食用菌发展现状从总体上看是好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典型、新产品、新政策层出不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但由于食用菌行业毕竟是一个新兴行业,自身素质相对较差,虽大而不强。由于地区之间政府的重视程度、发展力度及实施方法不同,使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组织者和生产者如果不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违背了该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使行业发展受挫,菇农蒙受损失。

图1-2 1990—2001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资料图

⑵ 如何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认识阶段(1979-1992年)
该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文化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发展现有机制的严重矛盾造成国家财政统包的艺术团体、出版业、影视业面临着自身生存、发展的重大危机。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1979年,广东东方宾馆诞生了大陆第一家音乐茶座,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娱乐市场发展的开始。这一时期,由于缺乏法律支持,政府对个体和私营文化经营活动的管理相当混乱。直到1987年,文化部、公关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营业性舞会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举办营业性舞会的合法性质,政府从法律上确认了文化市场的合法地位。
2.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2年)
着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文化的经济属性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且逐步深化。1993年,文化部颁布了 《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管理办法》,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的申报和审批、场地和设施、经验与管理、奖励和处罚做出了规定,这是对娱乐业经济属性的充分肯定。1996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了广州日报社进行报业集团改革试点,广州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面世。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的价值属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随后,广播影视业、图书出版业等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逐步进行,部分建立起企业化运营机制。
3.全面推动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3]68随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特别是在经营机制、投融资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的产业化改革全面展开。在投资机制上,资本开始进入传媒,广电系统的上市公司有湖南电广传媒、北京歌华有线、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陕西广电网络、上海东方明珠等5家。在管理体制上,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了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1.对文化产业的理论认识逐步形成共识,文化产业政策有了基本框架
经过对文化的产业属性的理论探讨,人们对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逐步取得共识。文化产业也真正落实到了具体实践中。
2.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好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音像、娱乐、报刊、影视、演出等行业的文化进程推进很快,有些行业或文化门类已经完全市场化产业化了。第二,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以各种方式投资文化产业。第三,是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成为了大中城市的支柱型产业。
3.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在1993年,原国家体改委对媒体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成立了有公司投资创办的《中国改革报》,打破了以往仅靠政府办机关报的先例。1998年,湖南广电集团成立,打破了行业界限,涉及到多种媒体经营。
4.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 入世之后,我国将在3至5年内逐步取消包括广告领域的限制,允许外资参与改造、改建中国影院等。

⑶ 谈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是属于精神、观念范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品不仅仅再局限于物专质层面属,而开始追求更高层面的,让人在精神、观念上感到满足的文化产品。由于生活逐渐富足,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文化产业应运而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早在20世纪,当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产业也随之成熟。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其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相当庞大。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在中国社会逐渐成熟, 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势不可挡地发展起来。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晚,但发展迅速,为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该如何审时度势,紧抓历史机遇,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引领我国新一轮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已是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⑷ 想要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势头良好,出口持续增长,但产品附加值较低
2.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加,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
4.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但存在结构性问题
5.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根据《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其中三项措施对于加强自主创新颇具价值:第一,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第二,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活动。第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⑸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荆林波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权威管理部门———信息产业部,在统计和分析时,通常采用“电子信息产业”一词,具体细分为投资类产品、消费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三个大类。出于部门隶属渊源的原因,有时人们分析时也用“电子工业”一词。如今,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1.从产业地位来看,1990年到1999年,我国的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1%,而同期全部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4.2%,国有经济增长速度为9.7%,电子工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2年底以来,我国通信运营商开始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网络增容,2003年1~2月,我国信息产业生产程控交换机同比增长6%,其中生产移动交换机同比增长40%。同时,2003年前两个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润总额大幅度增长,完成利税总额106.3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润75.1亿元,增速为60%。预计200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和利润的增幅将超过30%。
2.从产业规模和世界地位来看,199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为278.3亿美元,在全世界的排名为第十位,约占世界总量的2.61%。199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667亿美元,攀升到全球第三位,占世界总量的5.6%;同期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为3448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9%;日本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为2116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8%。
按照30%左右的增长幅度,2003年底我国的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2.1万亿人民币的生产水平,2003年我国彩电产销量将保持在4500万台左右的生产规模,手机产量突破1.5亿部,并且向多媒体应用的彩屏手机发展,计算机的产量将达到1.5亿台,比2002年增长8.3%。
3.从出口状况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2001年的出口总额为65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0%,为第一大出口行业。从1997年到2001年出口年均增长24.7%。根据信息产业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在2002年达到900亿美元,约占全国外贸出口的28%,所占份额比1997年提高了近一倍。根据预测,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仍然保持较好的势头,预计全年出口将达到1000亿美元。其中,手机、电脑、彩电、液晶显示器等成为出口的主要增长点。在2002年我国外贸出口中,彩电、DVD、组合音响等电子信息产品大幅增长,目前我国电视机、DVD、手机、显示器、程控交换机等产品的出口量已经居世界第一。如今,国际通信市场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企业出口订单回升。1~2月移动通信基站出口同比增长1.3倍,手机出口1239万部,同比增长在10%左右。
我国通信业连续十多年保持快速增长,并且1984年开始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通信业发展成为增长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的行业之一。1989年到2001年,通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6%,最高年份高达50%多。通信网综合能力实现了由小容量向大容量、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的转变;通信网技术装备实现了由引进为主向国产为主的转变;通信投融资实现了由依靠政策为主向依靠市场为主的转变;通信发展模式实现了由垄断经营向市场竞争的转变;通信管理体制实现了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开、依法管理的转变。2001年全国通信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1989年的1.3%提高到7.2%;通信业务的收入完成4150亿元,是1989年的40倍;全国电话的普及率由1989年的每百人0.98部提高到每百人30.22部。
在近10年间,我国固定通信运营业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到2002年上半年,我国固定通信的网络规模和电话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一。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固定电话的普及率从1991年的1.29%,上升到2001年25.9%。同时,全国移动电话总数到2002年6月上升到1.76亿户,普及率达到13.8%,用户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因特网发展迅速,从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2年9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5435万,上网计算机已达2056万台,www网站已达81907个。
今年以来,北京已经有服务商开始提供电力网接入服务,未来会在ISP的市场上引起新一轮争夺。同时,对视频会议、网上直播、可视电话等需求的增加,客观上也刺激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的发展。2003年将有6000万部手机被国内消费者购买使用,小灵通在个别地区的推出,也将成为国内移动业务的一个亮点,如何监管、如何规范以及如何保障小灵通用户的权益也将成为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⑹ 我国的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问题很大啊。罄竹难书。简单说两句吧。
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大豆产业陷入低谷,濒临崩溃。
国际上,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生产大国受政府和公司支持,早已成为magic bean,经济效益为大田作物第一。而国内扶持不力,仅东北有补贴。种植大豆效益惨不忍睹,种植面积持续大幅下滑。加上目前政策首重粮食安全,大豆更是雪上加霜。
当前国内大豆唯一可提的就是常规大豆(非转基因大豆),如能在广适性和产量上得以较大突破,行形成规模效益,中国大豆尚有一席之地。

⑺ 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老龄领域关于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公共政策区分不明确,缺乏独立的产业支撑政策体系,养老产业发展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趋势
从需求和供给层面看,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曾给出这样的答案:我国未来养老产业的市场价值蕴藏量极大,对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有效应对老龄化加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尽早着 手谋划,厘清政府与市场责任,充分调动政府与市场"两个积极性",兴办养老事业与发展养老产业"双策并举",合力应对"银发"冲击,积极迎接健康稳定的" 银发社会"。

⑻ 说一下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jndxxb-shkxb200505015
我国第三产业市场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qyjjfz/1169100.htm
京津冀经济区服务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http://www.sc.stats.gov.cn/stats_sc/jjpc/jjpcywtg/200606280061_1_0.doc
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⑼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规模扩张明显,市场竞争力弱
(二)产业集聚加速,产业布局有待优化
(三)部分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技术创新能力整体偏弱
(四)政府投资不断加大,资金短缺仍是重要瓶颈
(五)服务业业态多元化,综合服务能力弱
(六)市场化进程加速,市场秩序有待完善

阅读全文

与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