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青岛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青岛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发布时间:2020-12-03 19:02:40

Ⅰ 青岛最近几年什么行业发展最快

不是重工业,青岛基本上没有重工业,轻工业近几年发展都很快!
而且突出的是房地产,直逼北京和上海

Ⅱ 青岛新兴产业的发展口号是什么

到2020年,在产业规模上,青岛十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突破18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在创新能力上,新兴产业各类研发机构要扩展到1500家,其中国家级突破150家;在企业发展上,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要突破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小微企业达到万家以上,重点培育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

Ⅲ 求青岛出口贸易跟产业结构的相关资料,谢谢!

建国60年经济结构在优化升级中实现重大调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逐步认识和深入探索,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青岛市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加快了向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的步伐,为青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60年来,青岛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436.18亿元,与1949年相比,年均增长10.2%。人均GDP由1949年的71元增加到2008年的52677元,年均增长8.9%。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集中体现在随工业化进程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变动轨迹。
(一)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解放初期,旧中国留给青岛的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农业生产力低下,工业结构残缺不全,第三产业比重低且集中在市区的商业、运输等部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严重,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总量看,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87亿元,人均GDP仅为71元,从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为41.6:38.3:20.1。经过30年的恢复和建设,我市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服务业水平低下”的局面,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8.7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23.4亿元,年均增长5.5%,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22.7%下降到2008年的5.1%,下降了1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始终占居主导地位,增加值由1978年的20.2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255.45亿元,年均增长13.1%,占GDP比重2008年达50.8%。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增加值由1978年的9.4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957.33亿元,年均增长高达13.9%,占GDP的比重由24.6%上升到44.1%,三十年共上升19.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保障和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维护社会安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产业结构,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以下两个特点:一方面,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2008年与1949年相比,三次产业年均增长分别为5%、12%和11.9%,其中第二、三产业年均增长分别高出GDP增幅1.8和1.7个百分点,由于产业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各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到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演变为5.1:50.8:44.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6.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2.5和2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二、三产业共同驱动经济快速增长。按可比价计算,在1949年至2008年GDP增长的10.2%中,有0.4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的贡献,5.3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4.5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序列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第二产业稳稳地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得到改善,实现了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前的较长时间内,农村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农业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以粮为纲”的状况。1949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分别为83.6%、2.4%、8.9%和5.1%,直到1978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还高达73.6%。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第一产业长期扭曲的生产关系得以理顺,农村多种经营、各业并举得到重视和支持,农民根据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开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农业内部结构合理优化。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种植业比重由1978年的73.6%下降为2008年的38.9%,牧业、渔业产值比重则分别由1978年的10.2%、13.7%上升为2008年的27%和29.6%。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的比重明显下降,出现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格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粮经比例由1978年的85.9:14.1调整为2008年的81.9:18.1。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有较大下降,但仍然保证了国民经济安全的需要,农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生产经营企业化、规模化,初步实现了向高效生态农业的跃进。
(三)第二产业中工业主体地位持续增强,内部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产业转变
解放初期,青岛市生产关系落后,工业技术设备简陋,产品品种单一,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2.2亿元。到1953年,工业得到了明显的恢复与发展,各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工业总产值达到11.52亿元,是1949年的5倍,年均增长51.3%。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着力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市产业集群强势崛起,工业经济规模呈现跨越式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有19.1亿元,花了14年时间,到1992年突破百亿元;仅用2年时间,到1994年突破200亿元;2000年突破500亿元,2004年突破1000亿元,2008年达到2062亿元,呈现几何级数的上升。1978~200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高达13.1%,高于GDP年均增幅0.7个百分点。
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轻重结构在调整中改善。解放初期,青岛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结构严重失调。194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为85.6:14.4。随后,重工业的超前发展加重了工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后,在巩固轻纺工业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时,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尤其是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决策以来,我市工业重化趋势更加明显。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由1978年的59.6:40.4转变为2008年的42.3:57.7,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已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工业化进程进入到重化工业的新的发展阶段。
(四)服务业总量跃升,新兴行业迅速兴起,基本实现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转变
建国初期,我市服务业发展非常落后。交通运输网络不畅,邮政通信网点稀少,市场商品严重匮乏,金融、旅游、房地产等服务行业近乎空白。随着经济的恢复,服务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发展缓慢。在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居主要地位,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发展受限。197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4.6%,比1949年提高4.6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占主要成分的仍是商业和运输邮电业,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7.3%和25.2%,难以满足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特别是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发布以后,第三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比重明显提升,对青岛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增强。1993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4%,2005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1.2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1.6%,2008年为1957.3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4.1%,是1978年的50倍,年均增长13.9%。2008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5.5%,比改革开放初期的24%提高31.5个百分点。
服务业内部结构在发展中逐步调整和优化,基本形成了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驾齐趋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传统服务业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为增加就业、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各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应运而生,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突破发展这一战略,开辟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青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途径,我市现代服务业显示出强劲大生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52.6亿元,占服务业比重43.6%,占GDP比重19.2%,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成为服务业发展的着力点。其中,构成现代服务业主要业态的金融、旅游、房地产、物流等行业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主导地位凸显。创意产业、总部经济、中介服务等行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截止2008年底,我市总部经济企业共有268家,其中服务业158家,全年总部经济创造增加值1004.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2.6%,其中服务业总部经济增加值356.71亿元,占全市服务业比重的18.2%;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增长,到2008年底,全市创意企业共有9892家,企业数量较上年增长33%,从业人员107553人,增长40%,实现增加值131亿元;中介服务业发展迅速,2008年实现增加值111亿元,增幅超过25%。现代服务业已成为青岛市国民经济中具有独特优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五) 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在青岛经济发展史上,有三次重大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第一次是"一五"计划时期,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时期,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1) 工业化起步与产业结构初建(1949~1957年)建国初期,我市国民经济基础薄弱,仅有的工业集中在纺织等轻工业部门,技术水平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迅速恢复生产,及时巩固新政权,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大力加强基础工业的发展战略,同时对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作了有计划按比例的投资安排,能源、交通的落后状况有所改变,农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到1957年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期间GDP年均增长15.1%,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由1949年的41.6:38.3:20.1调整为1957年的18.5:53.3:28.2,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23.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15和8.1百分点。
(2) 工业重型化超前与产业结构失衡(1958~1978年):由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的工业化进程带有“强攻”和“冒进”的性质,重工业的超前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过快转换,给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各产业间、轻重工业间、重工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和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这一时期GDP年均仅增长5.5%,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22.7:52.7:24.6。与1957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提高4.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回落0.6和3.6个百分点;农业、轻工业、第三产业的长期落后和发展缓慢,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消费品极为匮乏。
(3)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结构调整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基本上是突破性的结构调整阶段。从实施农村改革到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逐步得到扭转,传统优势产业更新换代,市场前景发展广阔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1992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9:48.1:31。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的结构调整。这一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进入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进一步以科技、信息产业为先导,带动整个产业全面升级的新时代。200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5.1:50.8:44.1,与1978年相比,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7.6和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上述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经过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与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子,三次产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逐步走向协调,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
二需求结构不断调整和提升
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经济的不断增长就是要靠资本形成总额(投资需求)、最终消费(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国外需求)这“三大需求”的拉动,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从使用角度上看,在1978年以前,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还是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所占比重变化不大。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投资需求逐步提升,消费需求平稳下降。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宏观经济稳定上升提供了不竭动力。
(一)投资成为经济快速增长最活跃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整体经济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消费主导型转变为当前投资的主导型,投资率在波动中不断上升,消费率稳中有降,投资需求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8年全市资本形成总额237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3.6%,与1978年相比,总量增加了255倍,比重提升了29.3个百分点。消费率相应由1978年的45.5%下降为2008年的33.8%,下降11.7个百分点。投资成为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最有力支撑。
(二)投资结构明显改善
投资增量调整一直是促进青岛经济结构变化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投资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同时,对优势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加大了交通运输、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旅游、金融、教育文化、居民服务等行业的投资力度,既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又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1978年的3.6:55.1:41.3调整为2008年的2.3:48.1:49.6,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比重由1978年的79.2:20.8改善为2008年的61.6:38.4,投资方向由集中于生产性投入转变为生产和社会生活均衡投资。
(三)消费结构发生质的飞跃
建国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极大释放,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结构单一、供给总量不足的桎梏被彻底打破,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质的飞跃。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型到今天的文化精神享受型,从以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消费到电视、冰箱、洗衣机消费层次逐步演变为手机、电脑、信息网络以及近期的家用汽车、住房、文化娱乐健身消费层次,消费结构发生着悄然变化。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234元,发展到2008年的13674元,绝对量增加了57倍,年均增长14.6%。
建国以后,在“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原则指导下,通过三大改造和对农村合作经济的升级、过渡与合并,我市以单一的公有制取代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则一直近于零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积极推行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在调整中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产权体系,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实现了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
(一)公有经济份额有所下降,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仍占据主导地位
1978年,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构成的单一公有制结构。随着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公有经济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出,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同时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被关闭,公有制企业面多量广、过于分散的状况得到很大改观,在工业经济中的数量和产值比重均明显下降。2008年,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仅占3.1%,工业总产值占21.8%;集体企业数量占1.1%,工业总产值占7%。尽管公有经济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从总体规模和经营效益来看,对整体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仍居主导地位。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集体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792.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7.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22亿元,占32%;上缴生产税金81.5亿元,占28.4%。
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公有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具有垄断性的基础产业部门(如铁路、民航、邮电通信、石油、水电煤气等)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如科研、教育、国防、金融保险等),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2008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为99.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为96.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83.9%和45.5%。
(二)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市所有制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在规模、速度、结构和地位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跃,已经形成以个体、私营、外资、合资、联营、股份制等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源泉和渠道。2007年,非公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2%,其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占34.1%,个体私营经济占36.1%。非公经济的经营范围也由原来的贸易餐饮、运输、居民服务逐步扩大到国民经济的大多数行业,在一些竞争性的工业领域,以及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领域,非公经济比重已达80%,成为占主要地位的经济形式,对补充国有经济、推动社会经济繁荣、增加就业渠道、提高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Ⅳ 青岛慧据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青岛慧据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2016-06-07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滨海大道1777号。

青岛慧据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0211MA3CBUCB1C,企业法人张立洲,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青岛慧据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青岛慧据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Ⅳ 青岛市化工行业的发展情况,从过去,现在,将来三方面分析

现状:
腐蚀
腐蚀遍及各个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大灾难.化工属于重腐蚀行业以日本为倒,化学工业在七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由于腐蚀造成的年损失额为1,543亿日元,约占腐蚀损失总额的15.设备的腐蚀破坏,除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影响正常生产外,还会导致各类严重事故.据日本任友化学工业公司统计,1955年至975年发生的1282件化工装置损伤事故中,腐蚀损伤776件,占60,5.我国在防腐材料的发展及防腐技术的开发上,比先进国家落后的多.
应对:
目前,应力腐蚀破裂是设备腐蚀中破坏性最大的一种类型,发生应力腐蚀破坏的设备材料中以奥氏体不锈钢为最多.引起应力腐蚀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应力的存在,某些腐蚀性介质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引起应力腐蚀破裂的腐蚀性介质中,以氯化物引起的破坏事故最多,其次是氢氧化钠及高温高压水等等.通常引起应力腐蚀破裂的条件为2'5~260℃温度和以上浓度的氯离子.首先由应力引起晶格滑动产生腐蚀溶解而形成腐蚀沟,在抗拉应力作用下被机械地联结而形成小裂纹,氯离子的存在加速腐蚀沟的继续溶解,最后导致破裂,一般称之为氯化物破裂.碳钢,低合金钢,铁素体及奥氏体不锈钢,高镍合金钢等在热碱水中都会发生应力腐蚀破裂.这种破裂即使在隔绝氧的条件下也会发生,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更是如此,称为碱裂.此外还有氢裂及高温高压水引起的应力腐蚀等.
我只知道这些,如果你想知道详细一点的话,你可以去免费的b2b勤加缘网,里面关于化工的文章很多。

Ⅵ 青岛以什么工业为主

目前青岛以轻工业为主,特别是家电制造业,出现了如海尔,海信,澳柯玛等规模较大的家电品牌。

2017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5%,集体企业增长20.5%,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1%,私营企业增长10.7%。

2017年,青岛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4.2%,金属制品业增长7.7%,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1.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3.0%,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下降8.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7%。

汽车制造业增长27.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7.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8%。

2017年,青岛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02.2亿元,增长7.5%。实现利税总额98.7亿元,增长9.1%。



(6)青岛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扩展阅读:

"十二五"期间,青岛重点规划的轨道交通、家电电子、石化、汽车等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加速壮大。截至2014年底,青岛工业产值达到1.67万亿,是"十一五"末的1.5倍,工业产业集聚度与"十一五"末相比,增加了12个百分点,产业体系更趋完善。

此外,产业链龙头项目引进也成为"十二五"工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北汽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数据中心等,"十二五"期间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重点项目相继落户青岛。一汽大众青岛工厂项目总协调耿茹滨表示,到2017年华东基地项目投产时,青岛家用轿车制造将实现"零突破"。

Ⅶ 山东青岛的原黄岛和胶南被国务院批准的第五个经济区 这意味着什么 有哪些行业会有新一轮机遇

所谓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都上升到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核,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等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一般来说,国家级新区都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如:滨海新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江新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舟山群岛新区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

国家级新区,因有国务院批复体现国家级战略和新区发展需要,所在省按要求须下放省级管理权限,其实质均拥有副省级管理自主权,而与新区所处区域行政级别无关。如广州南沙新区,国家定位立足广州、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既不可脱离广州,又因港澳社会制度不同,甚至需要省级以上的权力来管理和协调,所以南沙新区是唯一获得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级新区。

新区作引擎带动岛城再发展 专家解读新区获批意义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设立,不仅直接带动青岛西线的进一步发展,也为青岛全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引擎。西海岸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将为蓝色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打开新局面。西海岸新区设立后还面临统筹融合、梯度差异等现实问题,西海岸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半岛经济:新区建设将成新引擎

西海岸新区的获批,就好比为西岸城区发展注入了新的引擎,这也标志着青岛全域城市化进入了实质阶段。

早在2011年,青岛市社科院城市所副所长冷静就参与了西海岸新区建设的调研工作。从2012年青岛市市委讨论通过《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到如今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西海岸城市发展的每一步,冷静都看在眼中。

“西海岸新区的获批,就好比为西岸城区发展注入了新的引擎,这也标志着青岛全域城市化进入了实质阶段。”冷静说,青岛东部城区以商务、金融、行政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可以说是青岛的“大脑”,起到控制中心的作用;青岛西部城区则以制造业、“二点五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62%左右,是青岛的经济重心所在地。“按照规划,西海岸规划打造青岛第二个主城区,现在每年2600多亿元的GDP产值也将在5年至10年后翻一番。”冷静介绍,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与主城区的联动将更加密切,综合发展后对周边各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更加明显。”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教授也曾参与新区建设的项目论证工作。刘曙光说,国务院批复的西海岸新区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海洋强国战略提出以后,第一个支撑海洋国家战略的新区。西海岸新区的建设,将和青岛形成战略支撑,构成红岛、黄岛、青岛三城联动,将成为山东半岛、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

刘曙光介绍,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西海岸直接面向山东半岛,甚至整个山东省,往西延伸则是华北的腹地,这些地域内的交通脉络正在疏通,铁路、公路、轻轨等交通线正在建设。港口是海岸统筹的重要环节,西海岸有着良好的基础,最北部有前湾港,最南部有新建的董家口港,以港口作为载体,引领、带动青岛乃至山东的经济发展。从批复文中看,西海岸新区的定位是蓝色引领: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这也是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一个升级版,将通过新区的发展使得海洋经济走向深沿海,走向高端,使得内陆产业和海洋经济对接更直接。新区建设是面向海洋,这意味着蓝色经济建设有了强有力的可操作的支撑点,将带动涉海产业的发展。

海洋经济:打造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西海岸新区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重点从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四个方面,用文化引领城市发展,争取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从西海岸经济新区到国家级西海岸新区,增加的“国家级”,标志着西海岸跨入国家级新区阵营;省去的“经济”,标志着西海岸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经济发展,而是迈向了综合性发展。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西海岸新区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重点从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四个方面,用文化引领城市发展,争取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副主任、青岛市委党校教授刘文俭说,在文化产业打造中,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如今西海岸新区环境评价、生态保护规划编制等工作已经提上了日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这种和谐发展的理念也将作为一种辐射力,为周边区域发展提供借鉴。”

刘文俭还称,青岛正在积极打造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因此西海岸新区的发展尤其突出海洋特色。“西海岸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海湾多、港口多、生态资源丰富,此次批复中提到的努力发展成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就是突出海洋资源应用的重要体现。”刘文俭说。

招商引资:条件更优越

新区的设立,将使得整个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招商引资的条件会更优越。客观上讲,将推动整个青岛乃至山东的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秉杰说,新区的设立,将使得整个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招商引资的条件会更优越。客观上讲,将推动整个青岛乃至山东的发展。

黄秉杰认为,青岛市不仅是半岛蓝色经济区中是龙头城市,还是黄河流域发展的带头城市。在重点推进的黄蓝两大战略过程中,提升了青岛市的地位,青岛的发展也将得到新的突破。

黄秉杰介绍,青岛经济开发区于1984年批准,如今已经发展三十年了,在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方面有很大进步。原黄岛区和胶南市合并后,空间扩大,土地资源更丰富,这使得新区有一定的土地资源做储备,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新区建设任重道远

西海岸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两千多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的大区,城市化的任务还很重。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开发区和胶南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青岛东岸、西岸发展不平衡等等。”冷静说。刘曙光称,在前期的项目论证中凸显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去解决。

刘曙光介绍,西海岸新区刚进行了区划调整,城乡统筹任务比较重,如胶南的农业覆盖率较大。另外,整个西海岸新区和青岛市区虽然有隧道等相连,但轨道交通还没建成,青岛黄岛的城市一体化程度不高。西海岸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两千多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的大区,城市化的任务还很重。“在黄岛区,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港区等很多概念,这被称为‘多元不整合结构’。”刘曙光说,港城、城乡的统筹发展、居民融合、行政区的再调整等任务很重。刘曙光说,随着国家经济进入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考验,限制很多,要环保、要资源节约,要海陆统筹,要居民融合,任重道远。

不过,刘曙光认为,是问题也是机遇,海洋强国发展需要有新的平台和空间,黄岛作为战略要地和重要支撑,是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刘曙光说,有差异就有梯度,有梯度就有动力。城市的融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着急,像浦东新区等,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不能一阵风过去,需要沉下心扎实地搞建设。”刘曙光说。

阅读全文

与青岛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