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国会展产业发展

国会展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03 11:44:59

Ⅰ 中国会展业未来发展的八大趋势是什么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会展行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业,逐渐版成为了一个城市国权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中药标准之一。伴随着会展经济的全球扩张,许多国际会展业巨头竞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国际会展业正在出现重心转移之势。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广大以及中国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的潜在发展前景,使得来自国外的专业展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中国会展业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一路增长走来,已经确定了在世界上会展大国的地位,并正向会展强国挺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显示:我国会展行业将会向全球化、多元化发展。
目前,国内大多数会展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专业性不强,因此,有实力的会展企业应采取多样化的资本运营战略,跳出单纯依靠内部积累成长的圈子,实现快速扩张,努力发展成为中国会展业的大型的、名牌企业。为此,中国会展企业应抓住政企关系改革的契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行业结构;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资产重组、上市经营、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会展企业集团,实现资本扩张。

Ⅱ 中国会展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近年来中国会展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会展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总体来看,中国会展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仍处于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益的粗放型发展状态,但这些方面也成为会展业之所以可以有广阔前景与机遇的基础面。
另政策方面,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的第一个中长期指导性文件。《意见》指出,中国会展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受到国际会展行业的青睐,吸引了一批国际会展企业跻身中国市场,促进了中国会展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Ⅲ 会展行业在国内和国外发展情况。

一、国外会展业发展状况
现代展览始于19世纪末,目前,欧洲、北美、澳洲以及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展览业已发展为一个成熟的产业,进人商业化运行阶段。展览业业内的管理、组织、协调和研究主要依靠行业协会。目前,影响力较大的国际性行业协会主要有国际博览会联盟(UFI)、国际博览会和展览会协会(IAFE)、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EA)、国际展览服务联合会(IFES)和参观者协会等。北美展览业主要以美国为主,美国大部分行业均以展会作为商品促销、流通手段。
二、我国会展行业与国外会展行业的差距
目前,我国国际性专业展展览面积以1万平米居多,约占每年展会总数的50%。展会大型化己成为国际展览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展会规模迫切需要提高。
1.展览设施上的差异。国外展馆不仅面积大,交通也十分方便,火车、地铁、直升飞机等交通工具可以直接抵达场馆。展览场馆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会议室、办公场所、银行、邮局、海关、航空、翻译、日用品、商店、餐馆、仓库、停车场等,整体服务体系使展馆成为一座城中之城。我国展馆整体规划落后,配套服务设施落后,这些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展览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之一。
2.观众构成上的差异。专业观众的数量和比例是评价展会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外展会观众多为专业观众和贸易人员。我国展会对专业观众的重视程度稍低。我国海外贸易观众比例很小,从1%到5%不等。形成中外双边贸易多、国际间多边贸易少的局面。
三、我国会展业解决投资的问题
从长期发展来看,特别是从大型展览迅速增加的趋势看。我国缺乏展览规模在5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展馆,需要加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展览中心城市大型展馆建设的投资力度。然而,展馆建设具有投人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仅仅依靠国家拨款和企业自身积累投人。不仅会影响展馆的建设进度,而且风险过度集中。不符合收益与风险对等原则。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利用资本市场,通过银行借贷、发行债券、股票等手段;一方面可以迅速筹集到所需资金。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规则。
四、通过资本市场改变经营管理机制
随着展览业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企业需转变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营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原则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我国展览业的放开,以1985年11月中国贸促会来华展览技术交流部转制为企业性质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为标志,15年来,由于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行业管理、办展资格认定等方面的相对垄断,展览企业往往依靠一纸批文就可以生存,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建设和转制,市场化进程较慢。资本市场对进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无疑将推动展览业企业加快实现经营管理机制的转变。
五、通过资本市场升级和壮大产业
展览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展览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产业的壮大。首先,展览业目前低水平、低层次竞争和重复建设的现状。需要借助资本市场产权明晰的特点,实现产业内部的兼并重组,以达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使得产业自身不断升级。其次;作为服务行业,展览业在我国加入WTO后将属于首先开放的范围,这对我国目前尚处于稚弱的成长阶段的展览产业来说,短期内将加剧其生存环境的严酷,因此需要借助资本市场,通过不断的扩张,实现产业的迅速壮大,增强与国外展览业相抗衡的实力。

Ⅳ 当今国际会展业发展有哪些特点

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特点:
会展业,又称会展经济,是一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销,以获取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18世纪中叶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目前,会展业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欧洲会展业发展现状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欧洲会展经济在国际上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从世界上25个举办大型展会最多的国家市场分配情况看,最大的展览场馆大多集中在欧洲,绝大多数世界性大型和行业顶级展览会都在欧洲举办,专业贸易展览会约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其展出规模、参展商数量、国外参展比例、观众人数、贸易效果及相关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号称“世界展览王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O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9个。在全球前5位的展览中心中,德国就有4个。目前,德国展览总面积达240万平方米。在世界几个会展业大国中,德国举办的专业性国际展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现在,德国每年要举办400多个国际展会,在全世界影响较大的210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会中,几乎2/3(130多个)都是在德国举办的。德国展览机构在全世界的办事机构达386个,已形成了全球化展览网络。德国会展业鲜明特点是:许多专业性展览会都是依托城市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工业重镇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的国际印刷、包装展,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等。
法国也是全球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优势是在办综合性展览会方面。法国每年举办1500多个展览会,其中全国性国内展和国际展约为180个,具有国际性的专业贸易展有12o+左右。法国展览场馆面积160万平方米,展馆分布于全国80个城市。
英国展览业近年来进人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据《英国展览报告》统计,1999年英国共举办了约900场展览活动,吸引了1200万人。但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国内举办的展会规模不大,多以中、小项目为主,而且目前国内展馆规模也不大,较有名的伦敦及伯明翰展场,总面积不过20万平方米,因此英国会展业的规模、水平、影响都无法与德、意、法相比。但英国却培育了如励展集团、蒙哥马利展览公司等享誉世界的跨国展览公司,在英国本土之外举行大规模的著名展览会。
意大利有40多个展场,每年办展达700多个,是欧洲办展最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大型国际展览会举办地主要集中在米兰、博洛尼亚、巴里和维罗纳四个主要展览城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二展场,展览面积达37万多平方米,会议厅面积13554平方米。
2.美洲会展业发展现状
北美的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如今美国举办会展的数量和会展业直接收入均居世界首位。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00年美国和加拿大举办的13185个展览的展出面积共达4561万平方米(其中美国占3498万平方米),展出面积在929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843个,会展业的直接收入为104亿美元(其中美国90亿美元)。
3.亚洲会展业发展状况
亚洲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仅次于欧美。东南亚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完善、市场潜力巨大,并有较高的国际开放度和有利的区位优势,其会展业相当发达。日本是世界展览强国,又是展览大国,展览场馆设施先进,每年举办的展览很多,举办世界博览的次数也多。日本东
京国际展览中心、大阪国际贸易展览中心是目前日本两个最大、等级最高的展览中心。其中大阪国际贸易展览中心总占地面积l2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7万平方米。日本政府获准于2005年在爱知县举办世界博览会,因此,日本将连续四次举办世界博览会,标志着日本对举办世博会认识的深度和国家经济具备的能力和实力。
新加坡会展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政府对会展业十分重视。新加坡会议展览局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专门负责推动会展业。其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高水准的服务业,较高的国际开放度等,都为新加坡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调查,新加坡的国际展会规模和次数均居亚洲第一位,在世界居第五、六位。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会展中心之一,被誉为“国际会展之都”。每年举行的大型展览活动超过80项,参展商多达2万家;每年在香港举办的大型会议超过42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多达3.7万人。目前,香港的国际会议展览已排到了2008年。多数展览会规模、知名度和排名均位居世界或亚太地区前列。

Ⅳ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哪些

一是 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现有大中型会展场馆150多个,会展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已经超过了号称“世界会展之国”德国的展馆面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会展场馆。而目前各地都在大兴土木,会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建设或规划将在未来三年内建成的各类会展中心的会展面积可能超过100万平方米。
二是 会展活动空前活跃。据有关调查表明,举办和参加会展的数量不断增多,2004年我国会展项目数量超过 3000个,出国办展近800个;参展企业500多万家,参会专业观众近2000万人次;节庆活动5000多个,参与观众达数亿人次。会展收入增幅明显,目前举办各类展会直接收入超过100亿元,间接带动的旅游、餐饮、交通、广告、娱乐、房产等行业收入高达数千亿元。
三是 会展形式丰富多彩。经过多年发展,一些由政府主导的综合会展向专业会展转变,有的随着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而成为著名会展,已培育出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较大影响力的会展知名品牌,诸如广交会、高交会、上交会等综合展。专业化会展比重增加,几乎涉及经济的各个部门和主要行业,如北京的机床展、纺机展、冶金铸造展和印刷展等已跻身国际同行展的前四名,珠海国际航空展成为亚洲第二大航展,而号称"中国第一展"并享誉全球贸易展的"广交会"是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会展。
四是组展主体呈多元化。目前主要有五大主体:一为政府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承担政府主导的各种重大经贸洽谈展会和综合性展会,政府主导型的展会仍是一大亮点,由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共同举办的大型展会活动,其中不少展会有高层领导人出席、讲话、剪彩、题词;二为行业协会,各种有影响的专业性会展大部分由行业协会主导或主办;三为国有企业,少数国有企业组织经营性会展等业务;四为民营企业,个别民营企业介入会展业,或主营或兼营,经营范围中有会展业务的民营企业遮京、沪、穗这三地就超过千家;五为外资企业,境外的会展公司与国内有关单位结成合作伙伴,开展海外和国内招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举办的国际专业展将近40%有境外公司参与。
五是 会展群聚效应突出。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广州、大连、深圳、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举办会展最多的省市首推北京,上海紧跟其后,广东最为活跃。从会展收入看,广东、北京和上海占据了垄断地位,占全国会展收入的近90%。同时,逐步形成新兴的会展业市场和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会展集团公司。

Ⅵ 中国会展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会展行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业,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中药标准之一。伴随着会展经济的全球扩张,许多国际会展业巨头竞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国际会展业正在出现重心转移之势。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广大以及中国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的潜在发展前景,使得来自国外的专业展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中国会展业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一路增长走来,已经确定了在世界上会展大国的地位,并正向会展强国挺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显示:我国会展行业将会向全球化、多元化发展。

目前,国内大多数会展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专业性不强,因此,有实力的会展企业应采取多样化的资本运营战略,跳出单纯依靠内部积累成长的圈子,实现快速扩张,努力发展成为中国会展业的大型的、名牌企业。为此,中国会展企业应抓住政企关系改革的契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行业结构;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资产重组、上市经营、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会展企业集团,实现资本扩张。

Ⅶ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2015-2020年中国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的数据显示,我专国小型以上的会展场馆属共有225家,室内展能面积747.75万平方米,馆均面积3.32万平方米,分布在除台湾以外的32个省市区。其中,超大场馆16个,占会展场馆总数的比重为7.11%;大型场馆29个,占会展场馆总数的比重为12.89%;中型场馆77个,占会展场馆总数的比重为34.22%;小型场馆103个,占会展场馆总数的比重为45.78%。目前,我国会展场馆以中小型为主。

目前,国内大多数会展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专业性不强,因此,有实力的会展企业应采取多样化的资本运营战略,跳出单纯依靠内部积累成长的圈子,实现快速扩张,努力发展成为中国会展业的大型的、名牌企业。为此,中国会展企业应抓住政企关系改革的契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行业结构;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资产重组、上市经营、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会展企业集团,实现资本扩张。

Ⅷ 会展行业有发展的前景吗请分析下,谢谢~~~

中国展览业将从数据扩张向质量提升过渡

目前,中国展览业总体发展态势趋缓,从数量扩张将过渡到质量提升新阶段、常规性产业政策将逐步转向营商环境的优化,国家战略、科技领域、资本介入、跨界融合等方面为展览业的发展带来新动能。

2019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览3547个,同比下降6.5%;展览总面积为130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8%。

从中国境内举办的所有规模展览来看,2019年中小规模展览数量居多,中大规模展览数量实现稳步增长。如下图所示,1万-3万平方米规模展览共举办1677个,占全部规模展览数量的47.3%;3万-5万平方米规模展览共举办757个,占全部规模展览数量的21.3%;1万平方米以下及1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展览数量均偏少,分布为303个及257个。



注:气泡位置反映了各行业展览数量的差别,气泡大小则代表了展览面积的大小。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深度调研分析报告》。

Ⅸ 会展产业的产业简介

会展产业是新的朝阳产业从效果看, 政府型会展发展模式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提升城市国内外地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不了解该模式的运作规律, 盲目性很大, 造成许多基础设施的闲置, 有的大型会展中心的功能都发生了转变。
国外政府主导型会展发展模式的运作特征:
所谓政府主导型会展发展模式, 就是指以国家政府为经营主体的会展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政府背景下的企业化运作以及对市场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国际上, 以政府主导型为会展发展模式的代表国家有德国、新加坡和韩国。这类国家的做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主导产业的权威组织, 宏观控制能力强, 本国会展市场秩序井然。成立于1907年的德国贸易展览业协会(AUMA) , 是德国展览业的最高协会, 虽然是由参展商、购买者和博览会组织者组成的联合体, 但承担着许多政府的职能, 权威性较强。该协会的主要职责有三个方面: 第一,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评估指标, 科学甄选德国各个展览城市的展览品种和博览会组织者的选定。第二, 对世界各地的展会进行综合考察, 为德国政府赞助金的派发提供科学依据。第三, 制定长期会展发展战略规划, 审议每一个展览的计划方案, 淘汰不合乎市场变化的展览会。
2.突出政府服务功能, 重视会展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塑造。成立于1974年的新加坡旅游局展览会议署, 以销售促进、信息提供、协调为其主要职能。具体职责有: 第一, 协助、配合会展公司开展工作, 向国际上介绍新加坡举办国际会展的优越条件, 促销在新加坡举办的各种会展。第二, 制定优惠的政策, 确保展览公司的收益。如, 新加坡展览会议署不向新加坡的会展公司收取任何费用; 无需任何审批手续即可举办展览会。
3.强调政府的扶持和导向功能。会展经济的发展需要先进的基础设施, 政府的先期资金投入力度直接影响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 如何利用新兴产业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走政府主导型会展发展模式国家所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个方面, 韩国经验值得借鉴。韩国光州市所在的全罗南道地区经济落后, 但是, 光州的汽车制造业、光电子产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在国内地位非常高, 为此, 韩国政府决定依托当地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会展产业, 并以此带动当地酒店业、餐饮业、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 改善所处地区的经济落后面貌。韩国政府主要实施了两大战略举措: 第一, 由政府直接投资, 修建了现代化的展览中心, 即由以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先生命名的会展中心。该中心是韩国7个展览中心中唯一由政府投资的展览中心。第二,依托当地优势产业,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品牌会展。光州是韩国泡菜的发祥地, 被誉为“美味的故乡”。当地政府通过举办主题为“五千年泡菜之芳香, 从光州走向世界大庆典”的系列节事活动,使光州会展城市形象迅速被市场认可。

阅读全文

与国会展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