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脱贫攻坚中,各地应该如何发展特色产业
脱贫攻坚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我国对于脱贫攻坚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在各单位各群众的不断努力下,脱贫攻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每个地区都有当地的美食特色,以及每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以及每个地区特有的地质特征。在当今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通过一些社交平台。专门组织一些人员发布当地的美食以及民族文化。或者是当地的地质特征。
现如今大棚产业发展的比较好,有的地区土质特别的优良。种出来的蔬菜水果特别的香甜。因此当地政府应该配合土管局的人,一起调查当地土地资源,看看当地的土质如何,适合种什么样的水果,或者是蔬菜。有的地区做得比较好,在政府的鼓励下,农民种起了草莓,樱桃,猕猴桃等多种水果。这些水果都是人们爱吃的。所以当这些水果成熟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慕名而去。这些都是能给当地带来很好的发展。
B. 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1、近代工业的产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在华创办工业后20余年,清政府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军用工业是非商品生产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由中国人自办的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和兰州织呢局(见彩图)等。商办工厂如陈启源经营的继昌隆丝偈为华南缫丝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商办船舶修造厂大多是从原来手工作坊基础上添置一二部车床发展起来的,而到80年代逐步发展到修理和制造缫丝车和轧花机。以上近代工业的创办,也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新投资总额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唯初步发展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才见露头,如创建于1889年的汉阳铁厂,几经改组,于1904年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但1913年仅生产生铁 9.7万吨、钢4.2万吨。 在民族工业稍见发展的时节,外资在华工业凭借特权有了更为迅速的增长。据统计,这一时期中,外国在华设立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工厂共达104家(其中以外国资本为主中外合办的有18家),资本额4952万元,为甲午战争前50年间投资总额的5倍以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与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激增速度相比较,本国工业仍处于劣势地位。
3、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914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主要参加者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转入战时经济,放松了对远东市场的追逐。中国民族工业遂获得一个发展时机,从1914~1919年,新开设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包括矿场)共379家,资本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投资1430万元。据1920年的统计,新设工厂的单位资本额在10万至 100万元之间的约占当时工厂总数的36%,而1914年则只占11%,可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超过了大战前19年间所达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于日本、美国利用欧洲列强无力东顾而乘虚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工业会有更大的增长。这一时期,日本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它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汉口、青岛等地设立纺织厂。战前的 1913 年,日本在华纱锭为11.1万余锭,到1919年增加到32.2万余锭,增加几近2倍。在面粉业方面情况也相似。1916~1920年,日资面粉厂增设了4家,还有中日合办的5家,设厂地点自东北而扩及天津、青岛、济南等地。外国侵略的加剧,激起了1915年反对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群众抗议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些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普遍地遇到了外国势力争夺市场的压力。战时发展迅速的绵纺织业这时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方面,在相当多的中、小型棉纺织厂亏累搁浅的同时,若干大的民族资本纺织集团开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这些民族资本纺织集团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国垄断资本的渗透和侵蚀,呈现了半殖民地中国工业活动中资本集中的复杂局面。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机引发的 1925 年的“五卅”运动和1928年“五三”抵货运动,也曾给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如纺织、面粉、卷烟等业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据估计,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业资本在3亿元左右。中国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遇到了市场危机的威胁。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削弱了广大人民的消费能力;东北广大市场和资源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西方列强为了转嫁经济危机,跌价倾销进口商品;连同日本在华北的严重走私等等,造成国内市场购买力锐减,出现了物价下跌而销售迟滞的景象,迫使工厂停工减产。1933年,棉纱价格跌落之巨为10年来所未见,全国纱厂亏多盈少;同年,上海面粉价格狂落,存货堆积,使部分工厂停工。这种景况一直持续到1935年。1936年,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通货贬值的刺激,物价转升,市场购销情况有所改善,工业生产开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沿海、沿江战火波及地区,工业设施迅遭严重破坏。仅上海一地,据当时上海社会局调查:受损害的工厂约2000余家,损失总额在8亿元左右。中国民族工业遂因战争的破坏而中落。这一时期,除了东北地区已全部沦为殖民地经济以外,国民党统治区外国资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胀。1936年的统计表明:外国资本大体上已经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5%,钢产量的83%,机器采煤的66%,发电量的55%,在纺织工业中则占有纱锭数的46%和织布机数的55%。十分明显,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外国在华工业资本确立了垄断地位。
5、抗日战争以后的萎缩工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战区工厂内迁,连同大后方新设工厂,比较偏僻的西南地区逐渐成为民族资本工业的阵地,重庆成了后方工业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万县、泸州、宜宾,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广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阳、祁阳、芷江、沅陵,陕西的西安、宝鸡,甘肃的兰州等城市都陆续发展成为后方的新工业区。就资本状况看,当时以四川和云南的私营工厂规模较大,而湖南、广西的工厂规模较小,总的说来都较战前为弱。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错误政策,使一度兴起的后方工业,到1943年便陷于停工关厂的困难境地,其后几年中艰难竭蹶的情景更见严重。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在中国经济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官僚资本的形成和膨胀。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利用战时经济统制,借用“公营”名义,控制工业企业。1942年后方共有工厂3758家,官营工厂在数量上虽只占17.4%,但所拥资本额占总资本额69.5%,所拥动力设备占全部动力的42.2%,官营工厂平均每厂动力有100匹马力,而民营厂只有26.7匹马力。其后数年,官、私工厂在这些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及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没收日伪财产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资。其中接收日伪工厂便有2411家,作价标卖的不过10%,其他绝大部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官营工业。1948年,官僚资本占有全国产业资本的80%,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电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属的100%,水泥的45%,纱锭的38%,织布机的60%,棉布的73%,棉纱的39%,毛织品的50%,食糖的65%,纸张的30%。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工业处于受压制和被排挤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它投靠帝国主义,严重地压制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 原因:1官僚资本主义的阻挠 2美货的泛滥 3 内战的影响
6、新中国对民族工业的改造: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人民政府的没收官僚资本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世纪末以来,赣闽粤边区各县相继降生的近代工业绝大部分转变为国营企业。例如,1949年,瑞金县人民政府接管民国政府员工印刷所的设备开办瑞金新华印刷所,1956年,"昌明"、"福兴"私营印刷所并入,新华印刷所更名为江西瑞金印刷厂1950年,长汀县人民政府接管旧政府田赋处的碾米设备,筹建了县 近代机器办第一家国营工厂--第一碾米厂;兴宁县第一染织厂则是1951年由西庄、睦仁、霖兴、大同、福利、农业、勤信、合众、集泰等9家全县较大的私营布厂合营的,1955年被批准为公私合营,定名为"地方国营兴宁第一染织厂"。1924年创办的妙培炉铁厂,1950年为平远县人民政府接管,易名为妙培炉人民钢铁厂,后来发展成为平远县国营钢铁厂。1955年,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梅县共有海源、复兴卷烟厂、光明电灯公司等13家私营工厂先后参加了公私合营;1956年,增加到18家;1958年至"文革"初期,上述工厂全部转变为国营工厂;其中由海源烟厂、复兴烟厂合并的公私合营企业--梅县卷烟厂就是1960年过渡到地方国营企业的。于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赣闽粤边区各县建立的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中,清末民国以来边区降生的近代工业很快实现了所有权的转制,成为人民政府所有的经济实体和新中国公有经济的主体。这些公有制纯度高的工业经济,在后来的城乡分割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弱化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应有的影响力。在80年代中期以后,它成为三边地经济改革主要对象,并在实现转制转轨中逐步融入世纪末三边地区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史进程中。
C. 民族工业和创新的关系
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抄工业的关袭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就忽视民族工业发展,在新时代中,二者必须协调发展。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工业也随着对外开放而进入迅速发展 的新时期,但经济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二者之间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经济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推动国有资产重组。 (二)推动企业重组。(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总之,民族工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民族工业的兴衰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而对外开放程度显示了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状态,二者是相辅相成,通过思考和总结,我们发现,如果处理好二者关系,经济便会飞速发展,反之则促成经济混乱。因此,在新的时代里,依旧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去完善,从具体情况出发,来解决二者问题,但总的路线不会变,对外开放需不断坚持和深化,民族工业需不断发展。
D.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以轻工业为主,以沿海地区为主,行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平衡,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艰难曲折发展。
E.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行业
辛亥革命后至19世纪20年代头一二年,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状态。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成功后,封建君主专制的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资本主义投资建厂、振兴实业的热情。提倡实业建设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提倡工业建设的杂志、报纸纷纷出版,新的私人资本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令实业部应接不瑕。据农商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历年设立的资本额在10 000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1911年为40家,资本额576万元;1912年为85家,资本额1 038万元,1913年为79家,资本额1 358.7万元;1914年102家,资本额l 486.8万元。革命后的设厂数为革命前的两倍半①。
然而,辛亥革命毕竟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所产生的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其他重大因素发挥作用,由革命引发的新一轮发展实业热潮不会持续太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显著改变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条件和外部环境,加之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推动了辛亥革命后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浪潮继续高涨。
棉纺织、火柴、机器制造等行业在大战期间因进口锐减而获得快速发展。其中,以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显著。“一战”爆发前,中国棉纺织业受英国产品的压抑,步履维艰,发展甚慢。“一战”爆发后,英国忙于战争,向中国出口的棉纱数量明显减少。进口日纱想乘机取而代之,但受到了抵制外货运动的有力钳制。进口棉纱的锐减,引起了国内棉纱价格的猛烈上涨,但棉花价格和工人工资的上涨幅度不大,这就给生产厂家带来了丰厚利润。以全国平均计算,厂家每生产一包16支棉纱,1915年尚亏损3.13两,1919年已有盈利50.55两之多②,各纱厂无不获利万千。于是棉纺织行业出现了一个扩大生产、更新设备的热潮。据统计,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量1914年为50.2万枚,1921年猛增到123.8万枚,布机数量1914年为2 566台,1921年达到6 675台③。实收资本从1913年的1 423万余元,迅速上升到1921年的9 842万元,增加了六倍之多④。在利润积累较快、资本较为充裕的条件下,不少纱厂对厂房建筑和技术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其中最重要的是改蒸汽引擎为电力马达,不但节省了燃料费用,还使原来使用人力的工序改用动力。经过一战及其后几年的发展,棉纺织行业的面貌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面粉,榨抽、锑钨开采等部门在大战期间因出口大增而加速发展,其中面粉业尤为显著。“一战”爆发前,我国为面粉入超国,1915年起开始出超,出超1.92万担,1918年猛增至200万担,1920年达到344.98万担,总计1920年出口面粉396万余担,是1913年出口量的33.14倍⑤。面粉价格也呈上升趋势,上海市场每包面粉的价格1914年为21.08元,1915年上升到2.;2元,1920年再上升到2.75元⑥,而小麦价格由于产量稳定增长,市场供应充足,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给面粉业带来了高利润,面粉业由此迅速发展起来,新的机器面粉厂不断出现。1914年至1921年累计新创办面粉厂100家,资本总额2341.3万元,日产能力达229 453包⑦。老厂也不断增添设备,扩大生产。截止1921年,全国实存面粉厂总计137家,资本总额3286.9万元,日产能力312 643包⑧,形成了中国机器面粉业发展的最好时期。
“一战”时期出口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生产,许多物资依赖进口,外国洋行纷纷向中国采购,促成了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畅销。另一方面,由于世界金融货币体系的变革,发生了金贵银贱的现象,1915年银价降到从未有过的低谷,伦敦每盎司大条银价由1912年合28.03便士,下降到合23.69便士⑨。中国虽无本位货币,但主要通货为银币,出口按银元计价,利润大增。也带动了出口的发展。1916年以后银价回升,但国外物价水平也不断高涨,仍然有利于出口。同时,由于进口货价位高昂,也有利于民族工业品的国内销售。
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抵制外货运动的持续不断,外货受到沉重打击,国货得以不断畅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建于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高潮中,1915年正式向中国政府注册。在广大民众争买国产卷烟的爱国热潮推动下该公司获得迅速发展,1918年增资为500万元,1919年再扩大为1 500万元,销售额由1912年的43万余港元增加到1921年的2 800万港元,同期的公司盈利也由5.2万港元增加到400余万港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卷烟企业。
总之,“一战”期间及其后的几年间,是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1914年至1920年私人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为10.54%,一些主要行业的增长率更高,面粉业为22.8%。卷烟业为36.7%,棉纺织业为17.4%。至1920年,私人资本的产业资本总额已达5.8亿元。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长足进步。
F. 关于加入WTO后我国民族产业的保护有哪些
加入WTO后我国民族产业的保护
研究方向: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入世对我国民族产业的机遇和挑战,保护民族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国外对保护民族产业的经验,从政府和企业等多个方面探讨保护民族产业的具体措施。
《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14 论文题目:国际纺织品贸易中环境标志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研究方向:国际纺织品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纺织品环境标志制度也随之发展起来。本题目主要研究环境标志制度的利弊,经济代价及它与环境的关系,针对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政策建议。
2、有关“纺织品贸易及其环保标志”方面的书籍或文章。
15 论文题目:社会责任标准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研究方向:中国与其它国家在社会责任标准方面的差异,会对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本题目主要通过中国与其它国家(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在决定社会标准的几个变量方面进行比较,再进一步考察中国与他们之间的贸易关系。来说中国与其它国家社会责任标准的差异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有关社会责任标准或国际劳工问题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3、“中国对外贸易年签”等;16 论文题目: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选择——以绍兴经济为例研究方向:①区域经济理论下的产业模式选择规律;
G. 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出现“短暂的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势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H.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
严格按照中学历史课本来说:
1。诞生:19世纪60-7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中国民族工业在沿海沿江大城市、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2。第一次发展高峰:1895年之后。由于《马关条约》的影响,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逐渐放弃“抑商”政策,鼓励兴办工厂,民族资本快速扩大(虽然还是不大);
3.“黄金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最初几年为建立工业做出了很多努力。广大工业和商业工作者以及对革命感到兴奋的爱国华侨积极投入。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外,外国公司放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镇压和排斥。在战争期间,对许多出口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内外因素使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4.春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有国家的首都都回来了,许多国有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甚至破产。一些战时出口热点消失,国家产业陷入萧条;
5.第二个发展高峰:过去十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鼓励经济发展,进行经济改革,在国家统一后,政局相对稳定(事实上,它可能是不是很稳定),民族工业再次发展起来。许多经济数据此后多年未被更新;
6.严重罢工:1937年全面战争爆发。战争的巨大破坏摧毁了一个在紧急情况下无法行动的民族工业。许多企业被日本人和日本人抓住了。在国民党区,由于战时制度的实施,经济监管得到加强,一些官僚机器遭到勒索,民族工业难以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7。崩溃:抗战结束后美货又大量涌入,国货受到挤压。战火频仍,国民政府对民族企业的盘剥越发严重,恶性通货膨胀更是令民族企业陷入绝境。
民族工业是中国人在现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建立的机器制造业。 洋务运动建立的军民企业应属于民族工业。 中国的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 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 江南机械制造局的成立,开启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1)建国初期(1949-1952),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2)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和转化方式,采取了一系列加工订单,统一采购和承销,分销和销售,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个体企业,整个行业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固定利率的支付。 国家资本主义从低到高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产阶级的和平救赎。
(3)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I. 中国民族工业发源地
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
一般地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
我国已是完全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 并且已经加入了WTO,“民族工业”这一概念存在的历史条件已完全不同。联合利华对外事务董事曾锡文说,不能过于狭隘的理解"民族工业",在WTO背景下,"民族工业"不再是一个封闭概念,中国企业要以一个更广泛的视野和国际化规则来描摹它。“民族工业”的概念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我们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民族工业”的内涵及外延重新定位。
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总趋势 ,在这一趋势的驱动下 ,各国的企业和产品纷纷走出国门 ,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机遇。许多产品都已成为全球性产品 ,许多支柱产业也成为国际性支柱产业 ,而不是某一国的产品或产业。
民族工业的内涵不仅包括由本地人出资发展的工业,而且包括整个炎黄子孙,如港澳台、海外华人等出资兴办的工业,它不再是单单以本国人的资本创办的盲目排外的企业,它是整个民族的整体工业能力和整体工业水平。只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生产能力及国际综合竞争能力的工业 ,都应该属于"民族工业"的范畴。
民族工业的外延不仅包括在本国国内由本国居民经营(国有、集体、私营或个体 )的工业,而且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工业。但外商独资,如果基本技术、品牌完全是外国公司的,资金的调用、调控都控制在外商手中,那么该工业不是“民族工业”。
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特点编辑
(1)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2)地区分布不平衡。早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封建自然经济最早解体;再者通商口岸便于出口和运输,易于取得外国原料和技术设备。
(3)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由于民族工业诞生之日便受到双重压迫,发展艰难,矛盾是必然的。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业对它们产生依赖性。
主要企业:方举赞创办的上海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创办的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发展历史编辑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
民族工业产生的有利条件
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民族工业产生的两条途径:(1)手工工场引进机器,转变为近代工业企业;(2)中小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华侨等。
(1)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2)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3)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b.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这个时期的民族工业具有如下特点:
a.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近代中国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资方式,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民族工业只能从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轻工业开始。因此早期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1)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工业是因为国家落后、挨打,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是一直在救亡和图存的民族主题
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
下进行的。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全球扩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甲午战火刚刚熄灭,列强便纷纷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输出仍然在继续扩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为扩大财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热潮。
从历史上看,洋务运动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中又有两个过程:先是官办,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紧接着唤醒了民众,很多的民族企业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有侯德榜、詹天佑等。从洋务运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构成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民族工业的魂魄基本形成。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影响
(1)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不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而且也为19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短暂繁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912―1919)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数年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的时
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期,主要是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毛纺织、榨油、造纸、玻璃等轻工业,都有一定的发展。艰难发展的重工业,在这个期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号称近世商人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新式企业的发展与洋务运动以及清末新政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后者是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而前者则是以私人资本为主,侧重于发展轻工业。轻工业的发展以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最为成功。
这个时期,民族工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如下的背景:
(1)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1912年初,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就发布《内务部通饬保护人民财产令》:“(1)凡在民国势力范围之内之人民,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2)前为清政府官产,现入民国势力范围者,应归民国政府享有。(3)前为清政府官吏所得之私产,现无确实反对民国证据,已在民国保护之下者,应归该私人享有。……”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明文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这些法令,对于保护私有财产,打破封建主义的限制,发展私人资本主义,是具有很大推动作用的。”
(2)北洋政府的鼓励
袁世凯窃踞临时大总统位之后,经济上执行的也是比较宽松的政策,他还表示:“营业自由”,“宜以实业为先务"”。据统计,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林业等很多方面。 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设立各种示范场所,推广技术,劝导人们创办实业;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等。这些法令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从而助长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1912年到1919年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3)“实业救国”热浪的推动和群众性抵制日货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
民族工业的代表性人物
士倡导,从封建营垒里分化出来的一些有识之士,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倡导发展实业。“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爱国心驱使和利润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工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要求,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作用尤大。“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一战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骤减,同时它们对中国的原料和部分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这就使原来在帝国主义控制下变得十分狭窄的中国市场稍稍出现了一些空隙,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这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例如,中国的棉纱市场向来为英、日、美几国所垄断,而其中英国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在战时以及战
《南京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
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中,英国棉纱棉布产量大减,对中国的输出自然也减少了。日本棉纱本来可以乘机取代英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但是一方面,中国市场基本上属粗纱市场,而战时日本却以生产细纱为主,不适用于中国;另一方面,当时日本本国的织布业迅速发展,需用棉纱量大。因此,日本对华输出的棉纱也减少了。市场上的洋纱供给减少,而需求仍然很大,这就使棉纱的价格上涨,盈利增加。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商业资本纷纷转向纱厂投资。在大战前,纱厂的投资人主要是官僚、买办、地主;而“黄金时代”新设纱厂的投资人却以商人为最多,特别是棉布、棉纱、棉花商人。商人将资本由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已不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爱国的动机,更主要的是为了追逐经济上的高额利润。投资目的的改变说明价值规律已在起支配作用,这是"黄金时代"的重要表象。
又如面粉业的发展,表现为国产面粉出口的激增,并由入超变为出超。我国的面粉工业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国内所需面粉一向依靠进口洋面。大战爆发后,各国忙于战争,农业减产,民用工业紧缩,军食需求大增,所以不能像战前那样把面粉源源运来中国。这样,国内市场上就出现了对国产面粉的迫切需求。更为有利的是,大战进行期间,各国还反过来向中国购买面粉。最初是俄国,其后英国、法国、菲律宾、南洋各地,甚至日本都成为我国面粉输出的对象。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促使面粉厂迅速增加。随之,面粉行业中出现了兼并的现象,例如资力雄厚的荣宗敬、荣德生系统的面粉厂,在1914年以前还没有收买或收租其他小厂的情形,到1914年后荣氏面粉业中收买和租用其他小厂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到1917年竟达到40%以上。这种资本集中的趋势,也是商人“黄金时代”的重要表象。
在“黄金时代”,一些原来已有相当基础的轻工业,例如丝织业、毛织业、火柴业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一些战前没有的或很微弱的轻小工业也因洋货入口减少,应运而生,例如针织业,过去一直为德国货所垄断,大战后德国货进口锐减,我国的针织厂才次第兴建起来,其中仅仅袜厂,1916至1922年间就开办了10家。此外,我国的民族搪瓷业、玻璃业、橡胶业等也是在此时创立起来的。民族资本的轻工业门类渐趋齐全,应当说也是“黄金时代”的一个表象。
J. 民族地区能够发展哪些特色经济产业
什么都发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