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前人工智能行业有哪些发展方向
奋达科技产品首选
2. 如何更好发展我国人工智能产业
按照规划,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到2030年共分三步走。第一步,也就是到两年后的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还要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谭铁牛院士认为,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理性分析发展未来,理性思考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从而务实推进并确保人工智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3. 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产业和职业有什么
.top域名给你解来答,目前人工智能源行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分为搜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等,搜索方向如网络、谷歌、微软等,包括智能搜索、语音搜索、图片搜素、视频搜索等。图像处理如医学的图像处理,医疗设备、医疗器械都会涉及到图像处理和成像。
4. 人工智能产业将寻求哪三方面的突破
未来将扎实推进理论发展,加强新技术整合能力
如今,“智能+”社会已步步临近,社会各界也正积极勾勒未来社会图景。国外人工智能巨头动作不断,在基础技术、应用领域方面都有诸多突破,可以总结为三点:基础研究能力强、跨界创新密集、人才红利持续发挥。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技术与应用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认为,要想让机器人渗透到人们生活,真正实现智能社会,一定要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建立知识库、大数据库、面向各类具体问题的智能系统等。“这不仅要有技术,还涉及整个社会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等。”业内人士呼吁,要加快机器人向各领域的应用,实现人机协调、跨界融合、共创分享,营造有利于机器人发展的良好生态。
瑞银研究报告显示:至2030年AI每年将为亚洲贡献经济价值高达1.8万亿至3.0万亿美元,将对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制造、零售和交通等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行业加起来,相当于目前亚洲GDP的三分之二。
据统计,2000至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累计增长1477家,融资规模达27.6亿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三年里新增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累计总数的55.38%。另据艾瑞咨询公开数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016年已突破100亿元。
面对优势,还需戒骄戒躁;面对补足,还需踏实补强;我国应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争当“弄潮儿”。
未来已来,当时代的钟声缓缓敲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必须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大变革中、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征程中加速前进。
5. 人工智能九大发展行业领域,你体验到了吗
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分化出九大发展热点领域,分别是芯片、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回、机器学习应用、答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技术平台、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
日常生活中可以体验的有:
1、手机,人脸识别、拍照软件。
2、智能家居,如~搭载人工智能的冰箱、电饭煲、扫地机器人等。
3、医疗,人工智能+医疗,甚至挂号、拿药等。
4、金融,如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多是人+机器形式。
5、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如人工智能老师、进入家庭的“学习机器人”等。
6. 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出炉提出哪些主要任务
12月14日,工信部正式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和集成应用为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业界普遍认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计划》出台后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网络、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而联想、华为、京东等企业也已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积极布局。产业界认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和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并不大,在不少细分领域还处在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开始,相应的人工智能应用在我国已开始涌现,随着《计划》的逐步落实,将大大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水平。
7. 人工智能是什么有哪些跟人工智能相关的产业
网络
人工智能
3.7万 4'15"
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吗?
1.7万 6'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2.6万 3'22"
AlphaGo三连胜,AI真能取代人类了吗?
7636 5'1"
人工智能
权威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网络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多义项
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 更多义项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8.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未来会对行业带来哪些冲击
1、汽车
未来五年内,大部分新车将成为更为智能的“互联汽车”。到2025年,大约有10%的新车将完全实现无人自动驾驶。包括谷歌和特斯拉在内的部分企业眼下正在研发自动驾驶汽车,而日本即将开始对“机器人出租车”进行使用测试,这种出租车将会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承担起运输任务。
2、金融
金融领域的最大变革在于传统的投资专家将被机器人金融顾问所取代。到2020年,全球金融市场将会有价值2.2万亿美元的投资活动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完成,这些计算机拥有对市场变化发展学习和理解的功能。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之下,金融业的发展模式将由高频交易和复杂算法向全自动资金管理转变。
3、医疗保健
未来的医院将利用机器人完成各方面的工作,从关键性手术到照顾残障病人等等。2000年时全球大约有1000台手术是由机器人辅助参与的,而到2014年这一数字猛增至57万台,而在未来还会继续增加。科技的应用将有效弥受训补医疗人员的短缺。
4、制造业
目前全世界有10%的制造工作由机器人完成,随着机器人成本的降低,这一比例在未来十年内将上升至45%。制造机器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尽管有部分制造工作还需要人工完成,但诸如富士康这样的公司已经投资研发机器人来替代人手组装iPhone中的细小零件。
5、农业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对于农业发展的改变也显而易见。未来将会有更多无人驾驶的拖拉机、无人机和挤奶机出现在农场里。到2025年,农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来优化农作物的产量。
6、服务业
伴随着越来越多个人定制化机器人的诞生,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也将迎来巨大的变革。机器人的加入可以替代人类承担更多简单单调、危险又或是繁琐的工
7、人工智能
到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市场价值或达到430亿美元。在2040年至2050年之间,完全人工智能(即一台计算机能够真正地模仿人类思维的技术)有5成左右的机会可以实现,到2075年这一可能性将上升到9成。
8、航空航天和国防
如今全世界大约有90个国家使用无人机,其中30个国家使用武装无人机。未来五年内,全球商用和军用无人机的数量预计将增长2倍。与此同时,陆地用全自动军用汽车和机器人也正在研发之中。
9. 工信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包括什么
在6月26日上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透露,工信部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其中包括突破核心技术,增强发展动力。推动产、学、研、用之间融合互动,引导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夯实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产业核心基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融合发展。
周长奎说,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国际科技论文的发表量和发明专利的授权量都已经居世界第二位,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也实现了重要突破,像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自适应自主学习、直觉感知、综合推理、混合智能、群体智能等初步具备了发展能力,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的识别、工业机械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也逐步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趋活跃,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10. 人工智能将使哪些行业带来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以《人工智能:经济发展新引擎社会发展加速器》为题在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演讲中,李德毅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医疗、制造业及金融业的冲击最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认为,人工智能将首先应用于医疗产业,缓解医疗资源不均等,实现“无排队”式看病就医。同时,人工智能将促进教育事业,解决教育资源不平均等问题,兼顾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达到“有教无类”的目标。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