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20-12-02 16:20:40

❶ 安徽煤田三队立足地勘主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专题调研报告

2007年7月,国土资源部地勘司组织经研院等单位的有关同志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安徽省地勘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深入安徽煤田第三勘探队进行了重点调研。现就有关情况形成简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成立于1952年,1998年属地化归属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全局现有职工5932人,下设8个正县级事业单位。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组建于1965年,位于安徽省宿州市,1998年随省煤田地质局实行属地化管理。全队现有在职职工935人,专业技术人员214人;离退休职工609人。

40多年来,该队共完成煤炭资源勘探工作量约300万米,提交各类地质报告和资料200余件;探明各类煤炭储量及预测储量200亿吨,经该队勘探提交的地质报告已建矿井30多对,在建矿井10余对。

该队内设机构为“一部、一室、三个中心”,即:地质技术部、报告编制室、物探测试中心、矿井测井站、化验测试中心、地质测绘中心。形成了地质报告、设计、测井、测量、化验等一条龙服务、一体化成套技术。拥有先进的地质技术报告编程系统、测量全球定位仪、微机数字测井车等现代化技术设备170台(套)。地质技术由过去单一的对内服务发展到走向市场、面向全国承揽项目,成为全国同行业地质技术服务最完善、最齐全、最具竞争实力的勘查队伍之一。

10多年前,安徽煤田三队随着全国煤田地质系统的战略性调整,地质勘探任务不断压缩,不景气时全队一年仅有两三千米的国家勘探任务,事业费投入缺口越来越大,流动资金亏欠(最低时账上仅有十多万元),仅有的10台老千米钻机多半老化、报废,职工住房难、看病报销难,待岗人员多、时间长,地勘经济十分萧条。面对重重困难,煤田三队自加压力、开拓创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年来实现了持续、跨越式大发展。

近年来,该队地勘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总收入由2000年的4092万元,到2003年突破1.5亿元,2004年突破3亿元,2006年达到3.6亿元。总收入中,地质勘查占30%,矿井建设服务占35%,矿井灾害治理占10%,技术服务占10%,其他占15%。全队资产总额由2000年的64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3.37亿元。

全队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由2000年的8869元,增长到2006年的40427元。

该队先后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体育活动先进社区”、“全国经典地质队”、“安徽省十五重大找矿发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十一五”提出了创建“小康地质队”、“现代化勘探队”、“和谐地质队”的发展目标。

二、改革发展模式

安徽煤田三队改革发展的基本做法是:立足地勘主业,拓展延伸产业,做活多经业。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经济运行机制,从打破专业找煤定式开始,改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改变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进行结构调整,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不断壮大延伸业,拓展新型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

在管理体制上,安徽煤田三队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一是法人事业单位的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二是安徽两淮基础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企业法人的市场运作模式。三是安徽华地集团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在内部管理机制上,根据发展需要,全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别负责、分别核算、确保上缴的“一统三分”管理模式。经营情况实行按季度审计、半年审计、专项审计和年度审计。干部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聘任制。财务管理发挥三个结算中心的核心管理作用,队财务人员实行计分考核制。项目管理以“八个统一为重点”,实行项目承包报账制、可控成本承包制、钻机米含量承包制。生产资料、设备资产实行队统筹调配制。员工实行劳动合同聘用制。年度经营目标层层签订合同,奖罚兑现,做到责、权、利明确。

在产业结构和队伍结构调整中,三队先后推出了28项改革举措,进行了“六次重要战略转移”,“五次结构调整”,全队现已形成地质勘探、矿井冻结造孔、基础工程、水源勘探、建筑安装、地质报告、矿井服务、多种经营及后勤服务等9个产业的基本格局。施工范围涉及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天津、内蒙古、山西等全国15个省(区)。安徽煤田三队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不断增强主业实力,壮大延伸业,加快推进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由过去单一的地质勘探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多种技术和施工手段的综合性地质勘查单位,同时又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企业集团,有 9个产业,17个公司,28个经营领域,2个合资公司,2个股份制公司。主要施工领域是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井冻结造孔、油田勘探、大口径瓦斯抽放、注浆、注氮,地铁、路桥基础工程、数字测井、岩土工程、大地测绘、化验、机械加工、家具装潢、餐饮服务、计算机开发,市政路网、工民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等。目前该队已形成国有、集体、法人、合资、股份、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济形式共存的经营运作模式。

创新体制,重新整合组织结构。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打破传统的机构设置,撤销二级机构。把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二、三工区进行撤、并、转,对人员设备和技术力量进行重新整合,成立几大公司,对凡有创收能力的单位和部门下达年度创收指标,奖优罚劣,广开创收渠道。实行队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别核算、分灶吃饭,确保上缴的“一统三分”管理模式。副队级领导分兼各公司经理,队长与各公司经理签订年度经营承包合同,公司经理与下属厂点签订承包合同,目标层层分解,一级向一级负责。三队还成功地与台商合资成立了春塔基础营造责任有限公司和华春基础营造责任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由于起点高、定位准,使之在上海、深圳、珠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得以迅速发展。为了树立市场品牌,使经济增长向规模化、集约化快速发展,增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抗风御险的能力,又组建了“安徽华地集团”。

推进产权多元化,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营新模式,成立了2个股份制公司,进一步盘活了资本,激发了活力。抓大放小,放开搞活,走管理效益型之路。一方面从过去的多层分包转向直接承揽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一方面“借船出海”、借力发展,引进30多台外协钻机,扩大经营规模。安徽煤田地质还积极探索包括“劳动者有其股”在内的股份合作制,实现管理层、劳动者、投资者共同持股,以充分调动积极性。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全方位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三队目前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广泛开展了承揽市政路网,工民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等业务,形成了广泛多元的地勘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以三队为典型的安徽煤田地质局自2002年以来,连续5年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改革发展显现成效。

表1 安徽煤田地质局2001~2006年经济情况一览表

从煤田三队的发展成效来看,主要体现在:

(1)地勘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煤田三队过去一年提交2~3个勘探报告,现在每年提交30~40个报告。而且报告质量很高,评审通过率达100%。平均开动钻机53台。年钻探工作量平均完成20万米。在地质勘探施工中创造了单机钻效最高突破1000米/月,平均钻效580米/月,矿井冻结造孔创造了单井盘日进尺1460米,单机日进尺364米,单机台月效率3460米等多项全国最高纪录。近5年提交各类矿山勘探报告153件。特别是安徽蒙城邵于庄、赵集已探明煤炭储量79111万吨。

(2)技术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依托技术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兴队战略,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加快现代化勘探队建设步伐。全队现有地质、工程、测量、测井、化验等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14名,占全队职工人数的25%。中高级技术工人500名。先后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00多件,获得煤炭储量200亿吨,完成Ⅰ、Ⅱ、Ⅲ类科研项目50多个,经三队勘探提交的地质报告已建矿井30多对,在建矿井10多对。近年先后施工完成全国冻结法成井50%以上工程量,有单井工程量属全国之最的淮南丁集矿冻结造孔工程,有属亚洲最深、地层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山东郭屯井检工程,有淮南超800米深的大口径瓦斯抽放工程,有属亚洲之最的南京新街口地铁站连续墙工程,有“西气东输”黄河顶管工程,有上海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基础工程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优良合格率100%,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评价。仅近5年就完成地质报告设计153件,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9件,获得资源储量347624万吨,提交各类矿山服务型报告153件。特别是在安徽蒙城邵于庄、赵集已探明煤炭储量79111.88万吨,为国家储备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两个探矿权普查成果获省国土资源厅“十五”期间重大找矿发现奖。完成局以上Ⅱ、Ⅲ类科研项目15项,局优秀以上五小创新成果12项;市级“百项创百优”成果多项。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技术及管理方面的论文30多篇。

(3)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三队总收入每年以跨越式的速度稳步攀升,1993年全队实现经营总收入仅为1783.10万元,“九五”末的2000年全年总收入为4092万元。到2003年突破1.5亿,2004年突破3亿元,2006年3.6亿元,始终保持在全局的领跑地位。近5年开动各类钻机达360台(套),完成施工项目249个,施工钻探工程量达290万米,平均每年开动钻机60台(套),平均每年施工项目40多个。固定资产做到保值、增值,目前资产总值达3.38亿元,是10年前的30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十分强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4)加快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努力,三队形成了大批较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加强了与各大型能源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密切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一个良好和谐的内外发展氛围,市场资源不断增多。用诚信、业绩和实力说话,不断扩大深入合作交流层次。从两淮煤田勘探到陕北石油开发,从北上中俄边境的双鸭山东荣煤矿冻结孔施工,到澳门珠海口岸广场工程;从桩基工程抢滩上海、天津市场到地下连续墙工程叩门广州、深圳……在融入地方经济方面,充分利用地勘单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综合实力,不断扩大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三队正在进行4亿~5亿元的市政路网建设项目和570亩的旧城改造地产开发项目。

(5)职工收入大幅增长。三队全队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由1993年的3733元,增长到2000年的8869元,2006年的40427元。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生活环境,2005年以来,新建职工住宅楼13栋,5万多平方米,解决和改善了432户职工住宅条件,全队职工的住房面积由原来的人均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5平方米。

四、反映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安徽煤田三队是一个历史长、人员多的老勘探队,遗留问题多、包袱沉重,面临困难和问题较多。

(2)队伍一直从事地质勘探工作,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品,拥有的唯一成果就是地质报告。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经验、设备等主要是地质勘探方面的。目前该队只有2个探矿权,其中1个是合作探矿权。矿产勘查开发产业还难以形成,

(3)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三队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两淮煤田经过数十年勘探,资源勘探工作基本结束,而两大矿务局都有自己的勘探队伍,补充勘探的市场很小,煤田地质勘探难以形成地质队的主导产业。其他产业由于受专业、人才的限制,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在地质灾害评估、环境评估等方面,由于资质、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多方面限制,也难以形成产业。

(4)三队在地勘延伸业及相关产业进行了拓展努力,在冻结造孔、大口径钻孔施工及煤层气勘探成孔方面有技术优势。但因资质及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把自身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5)地勘工作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一是勘探市场有待规范,一些个体经营者参与勘探市场,形成恶性竞争,威胁到正规勘探队伍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勘探施工外部环境差,一个地质钻孔青苗补偿动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元,勘探成本大大提高,有的勘探工程形成零利润或负利润。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在安徽煤田三队及其他地勘单位调研,形成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

(一)当前地勘经济快速发展受惠于各种有利的机遇条件

可以说地勘单位能够取得今天的经济较快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就是市场机遇,整个经济增长的良好大环境的拉动,2002年以来矿业市场的繁荣复苏,资源瓶颈引发的国家对资源战略的重视,给地勘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地利”指区域资源等自然条件,无论是勘查开发一体化还是别的产业,都需要有相应的自然资源条件。“人和”指的是政策环境、政府支持、人文环境等,属地化后地勘单位加快融入地方经济,这是地勘经济近几年能够实现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地勘单位要突出自身的技术优势

安徽煤田三队自我总结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的实践,认为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勘探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创造了地质勘探单机钻效突破1200米/月,平均钻效580米/月,矿井冻结造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单机最高钻效由2300米提高到4370米,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因此,近几年能够在众多竞争队伍中脱颖而出,做大做强,做出声誉。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核心纠偏技术,如果没有钻效工艺的支撑,就不可能有一批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单位,不可能完成一大批有影响的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可能创造一大批全国优质工程。从2002年开始,市场有机遇,煤田三队及时抓住了机遇,加快了发展。这主要也得益于煤田三队一直重视抓技术队伍建设,保证了队伍不散、技术不散,否则也难以抓住市场机遇。勘查资质等技术资质是地勘单位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资质升级是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绿色通行证。2006年安徽煤田地质局两淮建设公司获得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极大地提高了安徽煤田地质参与工程招投标的竞争力。调研中地勘单位也希望能够对于国有地勘单位在资质申报、审批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政策。

(三)通过加强与矿山企业合作形成稳定的产业

近几年,煤田三队积极探索如何与煤田矿业集团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建井服务等技术支持,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与矿山企业建立互利合作关系,加快危机矿山、现有油气田和资源枯竭城市接替资源勘查,大力推进深部勘探和外围找矿工作。开展共伴生矿产和尾矿的综合评价、勘查和利用。做好矿山关闭和复垦阶段的地质工作。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分别与省内淮南、淮北、皖北、新集四大煤炭企业集团签署了有关接续矿区开发建设合作协议,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性地质工作,也为地勘单位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四)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融入地方求发展

安徽煤田地质局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集融资、投资、项目建设与政府特许、政府采购等行为于一体,切实做好BT项目建设开发,在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的同时,较好地体现了资本、技术、管理、市场以及政策等资源的有效组合,收到良好的回报。2006年以来共签订BT类开发项目9个,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地勘单位结构调整,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把内部调整与外部合作结合起来,把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五)依法运作矿业权实现跨越式发展

矿权运作是实现地勘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安徽煤田地质局通过资料二次开发,对具有找矿潜力的区块积极进行矿业权登记,并投入进行风险勘查。“十五”期间,安徽煤田地质局实现五个区块的探矿权转让,合同转让价款累计达16.8亿元,实际回收资金达10亿元。部分价款以参股等形式与矿山企业进行合作。矿权运作为安徽煤田地质局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基础,也为安徽煤田地质局的整体搬迁提供了经济基础。

(六)行业主管部门要与地勘单位共同建立和维护规范的地勘市场

这几年形势的发展变化,使传统地勘单位的含义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地勘单位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发展较快,有的还面临不少困难。需要根据各省地勘单位发展变化的实际,实行分类指导,以促进地勘单位更好更快地发展。迫切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市场门槛,取缔不具备勘探资质的队伍。制定指导价格,规范地勘招投标市场,保护具备勘查资质单位的合法权益。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探索对地勘单位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兑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地勘单位反映,各省统筹改革的力度不一样,迫切需要出台一个行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还有的地勘单位建议,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地勘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其他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为地勘单位多方面建立业务合作关系搭建平台,必要时可将地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主管部门的名义上报政府。

(2007年7月)

❷ 山西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省认真组织人员对当前地质勘查行业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地质勘查年末职工总数56318人,较2005年增加了2807人。从事地质勘查人数14071人,比2005年增加了633人。具有勘查资质单位81个,其中高级技术员13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13人,中级技术员26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32人,离退休人员18384人,比2005年增加了43人。离退休经费26055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5078万元。

二、属地化地勘单位情况

我省属地化国有勘查单位有2个。

(一)山西省煤炭地质局

山西省煤炭地质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至,本系统勘查单位为13个,有8个单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占全局单位的88.89%;国家规定的13类资质中,全局共占8个,占资质类别的61.54%;各类各级资质共38项,甲级有15项,占总数的39.47%;乙级有13项,占总数的34.21%;丙级有10项,占总数的26.32%。资质类别、专业分布情况为: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等8个类别。

年末职工人数4011人,与2005年对比没有变化。其中年末地质勘查从业人员2439人,包括技术人员1328人(地学专业547人,高级技术人员254人,中级技术人员620人),比上年增长4.48%。本期平均人数3845人,劳动者报酬合计9353.68万元,劳动者报酬比上年增长9.67%。另外,离退休人员年末人数为2054人,离退休费用合计4444.83万元,费用比上年增长16.03%。

全局2006年总资产52757.79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13450.28万元,专用仪器设备7307.69万元,总资产比2005年增加11709.86万元,增长28.53%,生产性设备增加4071.81万元,增长43.42%,专用仪器设备增加1463.64万元,增长25.04%。

2006年总负债26465.90万元,比2005年增加7299.08万元,增长38.08%。

2006年总收入43770.51万元,比2005年增加9340.19万元,增长27.13%。

2006年总支出35860.34万元,比2005年增加4596.55万元,增长14.7%。

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情况:省内主要有矿业权价款项目和少量的国家财政及补偿费项目,其中省矿业权价款项目8000余万元,国家财政及补偿费项目500余万元。

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情况:主要从事省内社会地质工程项目,资源勘查多为煤矿的接续和补充勘探等。实物工作量大致为钻探进尺10万余米,合同价款9000万元。

各种矿产开发(省内、外、境外)投资与收入:基本没有开展此项工作。

工程勘察施工(省内、外、境外)市场承揽项目情况:局基础工程公司拥有建筑业地基与基础专业承包一级资质,还有乙级工程勘察资质及凿井资质。近两年没有承揽到大项目。

其他产业基本情况:主要为建筑制造业(占全局对外总收入近1/4)和安置型酒店餐饮(三产)服务业(占全局对外总收入近8%)。

1.建筑制造业主要代表企业有

(1)金浦混凝土有限公司。1998年由经局148勘查院投资兴建,注册资金2000多万元,2006年产值6000万元。

(2)汇镪磁性材料制作有限公司。1994年由229队与中信公司共同投资兴建,注册资金750万元,2006年产值为2000万元。

2.酒店餐饮(三产)服务业

金泉大酒店,2006年为500万元。下属单位还有115院地质招待所,144院地质宾馆,148院西苑宾馆,水勘院水仙宾馆等。酒店服务业除水勘院水仙宾馆外,其他均无盈利。

(二)山西地质勘查局

截至2006年12月30日,全局共有地质勘查单位20个,有16个单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各类专业82个,其中:甲级资质30个,乙级资质30个,丙级资质20个。甲级资质中区域地质调查资质1个,水工环资质4个,矿产资源勘查资质13个,物化遥资质3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个;乙级资质中区域地质调查资质5个,水工环资质5个,矿产资源勘查资质8个,物化遥资质5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8个,选冶加工试验1个;丙级资质中水工环资质3个,矿产资源勘查资质4个,物化遥资质8个,勘查工程施工资质4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个。

从业人员6442人(正式职工),其中:高级职称454人,中级职称906人,初级职称881人,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7780元。共有离退休人员5948人,离退休人员经费12144万元。

与2005年度相比,地质勘查单位数量未变,从业人员减少139人,减少2.1%。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加2850元(含调资因素),增加19.1%。全局离退休人员总数减少95人,经费增加577万元(含增资因素)。

2006年总资产81751万元,比2005年的66582万元,增加22.78%。生产性资产原值9043万元,比2005年的9615万元,减少5.95%,其中:地质勘查专用仪器原值4191万元,比2005年的4362万元,减少3.92%,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3061万元,比2005年的3151万元,减少2.86%。

2006年总负债41634万元,比2005年的28183万元,增加47.73%。2006年所有者权益合计39915万元,比2005年的38399万元,减少3.95%。

2006年总收入53444万元,比2005年的37574万元,增加42.24%。2006年总支出52763万元,比2005年的36965万元,增加42.73%。

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2005年承担的本省公益性地质项目7个、外省2个,总经费134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765万元,省财政资金580万元。2006年全局共承担本省公益性地质项目12项,外省公益性地质项目2项,总经费2455万元,其中取得国家财政资金1575万元,省级财政880万元,国家财政占总经费的64%。

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2005年和2006年在省内外及境外几乎无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

矿产开发情况:2006年在省内矿业开发投资8309万元,在省外及境外无矿业开发投资。

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2005年和2006年在省内外及境外几乎无大的工程勘查项目。

三、中央直属地勘单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全局现有职工427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2253人,在职职工2020人。在职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0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18人,具有初级职称及技术员552人。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8个,分别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311队、312队、314 队、315队、316 队、物探队。其中:甲级勘查资质5个,乙级勘查资质1个,丙级勘查资质12个。

四、地质勘查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逐步向攻坚破难阶段推进,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发展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成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中央直属地质勘查单位,地方出台的补贴政策得不到执行,地方政府又只出政策而不给资金,从而使得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同属地化地质勘查单位的差距逐渐拉大,每月人均相差800多元,特别是离退休职工对此反映十分强烈,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严重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归纳以下几条:

(1)在1998年换发勘查许可证中放弃的国家出资勘查的、至今尚未设立探矿权、采矿权的区块,地质勘查单位已提交了相应的地质报告,但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未能交费,造成矿权灭失。

(2)地质勘查单位基本建设的投资,资金严重不足。

(3)资本不多,可经营资产少。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较低。(4)多种经营产业规模不大,经济运行质量低,抗风险能力及独立生存能力差。

(5)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紧缺的现状没有大的改变。

(6)有的地质队地处偏远农村,交通不便,下岗职工安置和职工子女上学、就业、就医困难,广大职工迫切希望能就近搬迁到城市。

(7)基础建设欠账较多,住房紧张,办公和生活条件普遍不好。

(8)目前山西省政府尚未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除原劳动合同制职工按照地方有关规定纳入养老保险外,其他人员尚未纳入。

这些问题已经给地质勘查队伍谋生存、闯市场、求发展带来了内在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五、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与探索,取得如下工作经验:

(1)地质勘查业及地质延伸业,是立身之本,做精做强勘查业是经济社会对地质勘查单位的发展要求。

(2)多经产业是地质勘查单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要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为深化改革提供保证。

(3)要想大发展就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把为政府提供各项服务放在重要议事日程。

(4)不断优化内外部发展环境,积极争取有利政策,为改革发展提供动力。

(5)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局结构调整资金本着“扶优助强”的原则,重点向优势企业倾斜,取得了较好效果。

(6)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有的地勘单位对下属法人企业职工持股进行了回购,积极探索了股权多元化的途径,使股权结构和股本设置更加合理。

(7)在体制上,对地勘单位的二级实体逐步进行股份制改造,提高二级实体的市场竞争能力。

(8)在机制上,建立对地质找矿有功或创收突出的人员的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在找矿和市场承揽项目的积极性。

(9)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加大市场项目承揽力度,另一方面产业要重点向矿业开发转移,要集中资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10)加大地质科技投入,引进或购买先进装备,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和为国家找大矿的能力。

六、“十一五”地质勘查改革发展的思路设想

在“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做精做强地质勘查业,大力拓展勘查延伸业,稳步推进建筑制造业,积极培育旅游服务业”的工作方针,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在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做精做强主业,发挥主力军作用上下功夫;在提升装备水平,推进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在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优势企业上下功夫;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实现矿权设置、对外创收、装备升级、地质科研四个突破,努力开创山西省地质勘查事业新局面。其中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调整机构、职能,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达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质行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总收入和职工年收入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中上游水平。

七、地质勘查行业的对策及建议

目前经济收入仍主要依赖于国家和省财政地质勘查项目,项目多时日子就好过,还没有一个稳定的产业,正在改革发展中摸索。从全国其他省份的地质勘查行业改革经验来看,一是地质勘查单位必须要有稳定的产业,不但要进行地质勘查还要开矿,要从专一的地质勘查走向矿业勘查与开发。二是落实贯彻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关键是要给予地质勘查部门,特别是国有地勘单位待遇倾斜和投入倾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找矿大会战是这样,今后仍然是这样。特提出下列建议。

(1)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关键是体制机制问题,建议国家制订政策,促进地质勘查单位深化改革,尽早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督促落实属地化地质勘查队伍的有关优惠政策,真正解决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实际问题,为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发展创造条件。

(3)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精神,尽快出台国家装备上要对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投入的具体意见,制定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立项的优惠政策和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扶持政策,发挥各地质勘查局的技术管理上的作用。

(4)进一步确定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投入方向,大力培育地质市场,保证地质市场对地质勘查工作有较高的需求。

(5)引导国有地勘单位积极“走出去”,使国有地勘单位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为国家解决矿产资源缺乏的问题,同时拓宽地勘单位服务区域。

总之,我省地质勘查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管理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突出发展地矿业,规模发展延伸业,努力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地矿业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带来的新机遇,按照“高起点,大手笔,裂变式”的发展要求,认真落实“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经营方针和“立足山西、西进北上、走出国门”的发展战略,以打造地勘单位“国家队”为目标。结合实际,确立了“以地质矿产勘查为基础,以矿业开发和矿权运作为主体,以社会地质工作为补充,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为延伸,全力打造地矿主业,推动地矿经济裂变式增长”的发展定位。确立了“集团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方针,不断优化内部结构,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总量和经济运行质量,体系建设、市场开发、经营管理,要不断取得新成效,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❸ 行业现状报告怎么写

行业报告主要内容:

标准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行业简介、行业现状、市场特征、企业特征、发展环境、竞争格局、发展趋势。(不同的报告侧重点有所不同,这需要看具体的报告目录。)

模板

第一章xxx行业发展概况

❹ 天津市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勘查单位和人员结构

2006年,我市共有地勘单位(包括2个局机关)20个,其中国有地勘单位12个。职工人数9615人,其中在职职工5593人,离退休人员4022人。较2005年相比,职工人数减少132人,从业人员减少195人,离退休人员增加63人。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为3387人,占职工总数的35.23%,比2005年(3448人,占35.37%)减少了61人。地质勘查专业技术人员1882人,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的55.57%,比2005年1859人增加了23人,增长幅度为1.24%,主要为吸收新毕业大学生;地学专业人员1562人,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的46.12%,比2005年1559人增加了3人,增长幅度为0.2%。

(二)职称结构

2006年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586人,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的17.3%,比2005年541人增加了45人,增长幅度为8.32%;中级技术人员719人,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的21.23%,比2005年765人减少了46人,主要原因是中级技术人员经职称评审成为高级技术人员,而中级技术人员补充不足。

(三)人员经费和劳动报酬

2006年,天津市地勘行业在职职工劳动者报酬总额为12519.33万元,人均为2.24万元;2005年在职职工劳动者报酬总额为10996.55万元,人均为1.89万元。2006年在职职工劳动者报酬总额及人均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3.85%、18.52%。2006年,离退休人员经费为6787.9万元,人均为1.69万元。2005年离退休人员经费为6094.9万元,人均为1.54万元。2006年离退休人员经费及人均经费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1.37%、9.74%。

(四)技术水平

在地质找矿方面,累计发现各类矿产地460余处,提交各类勘查和科研报告800多份,勘查中、大型矿床21处;具有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先后承担及参与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数项;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先后到苏丹、柬埔寨、老挝、刚果、津巴布韦等国进行矿产勘查和调查,已与苏丹国签订了合作开发矿产资源协议,注册了公司。在水工环方面,先后完成60余个矿区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还根据对口矿山要求,完成了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价。在地球物理勘查方面,形成了以EH-4、TSQ4大功率综合电法为代表的中深高精度电磁探测系统,以V6、MT为代表的深层大地电磁测深系统,以甚低频、探地雷达为代表的浅层探测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地球化学勘查方面,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针对有利成矿区带的区域化探,《燕山台褶带地层地球化学剖面研究》填补了我国标准剖面地球化学研究的空白。近年来,积极探索开展天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遥感方面,完成各类遥感项目20多个,6次获得省部级以上遥感地质项目优秀成果奖。近期完成的《天津蓟县矿产资源开发动态监测》项目,在全国尚属首次详细对一个地区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监测。

(五)地质勘查资质情况

天津市及属地化地勘局所属地勘队伍拥有资质情况为:

(1)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甲级: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乙级:区域地质调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钻),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

(2)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

(3)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二四七大队。甲级:固体矿产勘查。乙级: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

(4)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甲级:固体矿产勘查。乙级: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勘查。

(5)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四地质大队。甲级:勘查工程施工。乙级:固体矿产勘查。丙级: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

(6)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河北九华勘查测绘有限责任公司)。甲级:地球物理勘查。乙级:地球化学勘查。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

(7)华北有色工程勘查院。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勘查工程施工。

(8)华北地质勘查局第四地质大队。乙级:勘查工程施工。

(9)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甲级: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乙级: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

(10)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公司)。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勘查工程施工(钻)。丙级:地球物理勘查。

(11)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天津市第二地质勘探大队)。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乙级:地球物理勘查。

(12)天津市地质矿产测试中心。乙级: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

(13)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甲级: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乙级:液体矿产勘查。丙级: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

(14)天津市勘察院。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丙级:地球物理勘查。

(15)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技术中心。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乙级:遥感地质勘查。

(16)天津华勘华清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丙级:勘查工程施工(钻)。

(17)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乙级: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坑)。

(18)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甲级:固体矿产勘查;选冶加工试验。乙级: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

在拥有资质的地勘队伍中,属地化地勘队伍12家,其中包括华勘局位于河北的6家地勘单位,国家直属地勘单位1家,其他地勘单位5家。

二、经济发展状况

(一)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2006年底,全市地勘行业总资产为116882万元,比2005年总资产100756万元增长了16%。其中:生产性资产为28898万元,比2005年的25485万元增长了13.39%,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2600万元,比2005年的20455万元增长了10.49%。

2006年总负债为58359万元,比2005年的46357万元增长了25.89%。

2006年所有者权益为57617万元,比2005年的53992万元增长了6.71%。

(二)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在服务于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上取得重要成果。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应急供水水源地勘查、土壤盐碱化调查、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地质调查等工作。其中:城市地质调查、应急供水水源地勘查为国家和地方合作项目,区调为国家财政项目,其余为地方补偿费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2006年公益性地质项目投入497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762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214万元。较2005年公益性地质项目投入增加16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增加1342万元,地方财政投入增加258万元。

天津市公益性地质工作,向滨海新区倾斜,从资源向环境倾斜。

(三)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在银、铜、铁、钼、萤石勘查和技术咨询等商业性地质工作中,累计收入9546万元,其中涉外劳务收入452万元。较2005年累计收入增加3503万元,涉外劳务收入减少21万元。2006年找矿支出9507万元,较2005年增加952万元。勘查投入有所加大。

(四)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矿业开发方面,国内拥有河北省赤城县万全寺银金矿山一座,年处理矿石3万吨;国外苏丹金矿产开发项目正式启动,与苏丹方合资组建“华勘哈马迪资源有限公司”矿业公司。2006年矿产开发收入436万元,较2005年增加88万元。2006年矿产开发投入396万元,较2005年增加83万元。

(五)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

工程勘察施工方面市场形势较好,收入增长较快,在我市加快发展的影响下,承揽的大额勘察和施工项目数量较往年增多,对重大型项目的运作能力进一步提高。2006年工程勘察施工收入52574万元,较2005年增加8308万元。

(六)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在玻璃机械、包装机械、输送设备、金刚石工具、珠宝、供热、矿泉水生产销售、灾害评估、地质矿产测试等产业创造了较好的安置效益。2006年其他产业总收入14847万元,较2005年增加1971万元。

三、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积极加强地质勘查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地质勘查队伍的基础和先行作用,在面临着经济和历史双重困难的条件下,“以地质勘查为核心的主导产业,以工程勘察、基础施工业为骨干的支柱产业和玻璃机械、包装机械、输送设备、金刚石工具、珠宝、供热、矿泉水生产销售、灾害评估、地质矿产测试等为延伸的特色产业”的方针,加强地质队伍整合,突出主业发展,形成了格局较完整的地质调查队伍体系。如组建了地质调查研究院,主要从事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组建了工程勘察院,主要从事工程勘察和施工;开办了玻璃机械厂、包装机械厂、输送设备厂、矿泉水厂等。通过调整,地质勘查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在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

(二)努力提高地质工作的服务水平

认真学习加强地质工作决定,要紧紧围绕我市“十一五”规划和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效能。重视加强与规划、环保、城建、水利、地震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强与滨海新区和区县管理部门的沟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领域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同时继续落实以项目带人才培养的计划,在完成好重点项目的同时,培养好学术带头人和地质科技人才。

(三)加强改革改制研究

建立企业化管理和全成本核算的经济管理体制,做实各项基础工作,进行资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分析,明确产业结构和资产结构调整的方向,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制度建设和经营责任考核。

(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实施重管理重效益活动。结合各单位特点,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科技工作对经济效益的贡献率,发展产学研结合的项目,注重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深入强化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标准认证层次和水平。

(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目前在苏丹、柬埔寨、刚果(金)、老挝等国开展了地质勘查工作尝试,由于国际市场复杂,地勘单位资金实力不足,目前还未凸显优势。

四、“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1)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积极推进事企分体运行,以事业为基础,努力发展好企业实体,形成以地质矿业及其延伸产业为主导,集资源勘查、矿业开发、综合地质服务、水文工程、勘查施工、加工制造等多业并举,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高科技、高水平的地勘事业单位。

(2)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进一步落实,按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方和行业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我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整合全市地勘队伍,逐步将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装备、基地等保障条件,以及其经常性支出和基本建设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在部门预算中统一安排,提高地质专项装备的科技水平。

(3)为地勘单位矿业权的取得、使用和转让制定优惠的政策。提高地勘单位在转让矿权时的受益比率。

(4)应加大地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五、对策建议

属地化以来,国家给予的经费拨款只能维持基本生存,地勘队伍历史遗留问题多、历史欠账多、负担重。各产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突出、品牌优势不明显,队伍老化、人员结构层次不合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列出地勘单位发展规划时间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地勘单位新兴产业扶持力度,鼓励地勘单位大胆改革,放开经营,积极适应公益性与商业性地勘工作已分开运行和矿业权市场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2)解决地勘单位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建设和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遗留问题。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提高地质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大力引进地质专业人才。

(3)解决地质勘查资金的投入,支持和鼓励开展地质勘查。我市目前的地质勘查经费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资金和中央返还地方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无法满足加强地质工作的需要,必须加大财政对矿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每年从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业权价款中,列支地质勘查工作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公益性矿产勘查。

(4)过渡期要尽量延长,拨款基数要维持不变。企业化是方向,但绝不能操之过急,采用一个模式,实行一刀切,要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搭建好合适的平台;事业拨款基数要根据市场发展的变化,每年适当追加部分拨款,以适应各项物价指数的上涨,维持职工的基本生存,稳定职工队伍。

(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地质勘查环境管理处)

阅读全文

与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