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才能加快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
(1)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我国的食用菌产业要逐步形成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潜力为前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以优化品种结构、调整生产布局、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不断加大科技含量、强化体系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为保证,稳步扩大生产规模,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努力提高加工、包装水平,加快食用菌产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步伐,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逐步形成集约经营、规模发展、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协调、指挥作用,完成“十个转变”
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使食用菌业由无序向有序转变,加强宏观调控与产业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与国际市场接轨;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品种更新,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与加工水平;由耗费林业资源向利用秸秆型转变,即由木腐菌向草腐菌转变,以充分利用我国的秸秆资源;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注重产业分工与协作,把一部分人财物力量解放出来,充实壮大科研力量;由使用传统的低产劣质菌株向优质高产菌株转变,提高单产,适应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由单一、普通的栽培品种向传统品种与名优特品种共存的多元化转变,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形成合理的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由一年单茬栽培向多茬栽培、周年生产、反季节栽培转变,提高设施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缓解市场旺淡;由单纯地搞生产向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由粗加工、初加工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由局限的地区市场向多元化国际市场转变,与国际惯例和行业游戏规则接轨。
(3)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及时解决制约因素;搞好培训,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三高”食用菌系列新品种,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真正形成一批带动整个食用菌发展和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优质品种,并针对生产出现的制约因素进行科研攻关。同时要搞好技术培训,推广先进、实用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分期分批地对菌种生产人员、质检人员、管理人员、农民示范户等进行培训,建成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形成县、乡、村畅通的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因地制宜地推广发展新的、适用的栽培模式。
(4)强化监管力度,净化行业市场,严把菌种质量关,确保菇农利益
各级政府和生产单位要认真贯彻《种子法》和《全国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结合当地实际,会同科研部门尽快制定出地方性法规,对当地食用菌产品及菌种生产进行监督检验,对菌种生产、经营单位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实行审批制度,建立严格的菌种标签制度,以提高对食用菌产品质量标准的认识和全面监控能力。严格生产程序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切实把菌种生产和市场管理纳入农业行政执法范畴。清理整顿、停办整改一批不合格的菌种厂,保证优良菌种的选育、提纯、保藏,这是食用菌良性循环的先决条件,使菌种生产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5)充分发挥食用菌有关组织和协会的桥梁、纽带和信息源作用
协会要进一步沟通政府与民间联系,积极反映生产经营者的要求,为政府的相关决策当好参谋;协调产销关系,促进科技与生产结合;组织技术交流与公关,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扩大信息交流,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搞好信息服务,解决因信息不畅而影响物流、影响效益的瓶颈问题,实现区域性的网络营销和资源共享;加强菌种监督与管理,保护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强化省际、国际交流与合作,同国际食用菌有关学会和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把握国际动态和行情。
(6)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标准化生产,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包装,建立以市场引导生产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要重视市场调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产品的主攻市场、主次品种和主攻品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是促进食用菌生产优质化、专业化的有力支撑。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走“公司+农户”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规模经营。抓好一个龙头企业,就会带动一个系列;建起一批龙头企业,就会带起一片基地和一方经济发展,就会拉动一方食用菌行业的升级。要按照市场需求,尽快建立起包括食用菌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在内的质量标准体系,使食用菌产加销各环节都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程,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抓好食用菌的无公害生产,既要对食用菌的生产环境进行评价认定,确保净化源头,又要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加强对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管理。要大力推广环保型投入品的使用,加强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加大检验检测力度,积极引导生产基地和经营企业搞好产品自检,保证产品质量,确保食用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要加快食用菌专业市场建设,建成食用菌产品的集散中心,推动生产发展,促进产品流通,最终实现以市场引导生产的产业化发展运行机制。加快低水平的小生产模式改造,形成合力,实现与大农业并轨,与国内、国际大市场对接。
2. 食用菌行业前景如何
2005年中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达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种植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全国的90%。中国虽然是食用菌产量最大的国家,但年人均消费量不足0.5公斤,美国年人均为1.5公斤,日本年人均为3公斤,全国年人均消费量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据海关提供的数据,2001年、2002年、2003年食用菌出口量分别为47.6万吨、38万吨、43万吨,换汇分别为6亿美元、4.6亿美元、6.2亿美元,出口量和总量相比才接近二十分之一,国外食用菌人均消费量每年正以百分之十三的速度递增,有大的国外市场空间可供开拓。中国内地食用菌人均消费量还不到香港的十分之一,
因此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有调查表明;北京每年的食用菌产量为15万吨,按固定人口1500万人计算,每人每年只能吃到10公斤左右的食用菌,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受此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所以对国内市场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及产业整合,扩大消费群体,提高消费总量,以拉动生产;对国际市场关键是提高产品各层面质量,以求增加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中国大农业的发展是三色农业,即绿色农业,兰色农业和白色农业.白色农业就是微生物农业,即食(药)用菌产业.这个小生物,大农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它不仅能解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蛋白质,而且还能用于医药上,解决与人们生命相关的重大疾病问题.从整个发展趋势看,将来的菌业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将来要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菌类.从食用菌价值上来看,食用菌将成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质的来源.如风尾菇和牛肉,猪肉含的各种成份基本相似.从销售情况看,食用菌的销售量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费量增加了223倍.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加之地方各级政府重视,栽培原料丰富,技术容易掌握,未来的食用菌产业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根据食用菌的发展情况,未来的食用菌将会出现以下几种可能情况.
工厂化杏鲍菇栽培
1,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为了保证菇农的稳定收入,菇农要适应市场要求,一种品种价格销量不好,另外的品种可以补充.
2,从生产方式上由人工向机械化发展.因为人工的代价会越来越高,加之难以保证质量,所以必须向机械化发展.
3,从小规模向大规模发展.小的规模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就是群众经常所说的"生意要成桩",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客商来本地收购,销售.才能保证市场的产品不积压.
4,从产量型向质量型发展.菇农生产出不仅是大量产品,而且保证质量,如香菇要多产花菇和厚菇,农药含量不能超标等.就从平菇而言,日本要求平菇不是大而厚,而是小而厚,只有5分钱人民币那么大.
5,从季节性栽培到全年型栽培.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一年只在旺季生产很难保证菇农的效益,而且大量的机械设备闲至,相对就减少了收入,可以采取多品种,多季节的栽培方法,保证每年各个季节都有菇出售.
6,从平地向立体化栽培.菇棚不只是地面上种植,而要搭架分层种植,以便充分利用空间.
7,从木材,料食向农副产品.下脚料和菌草上发展.根据国家森林法,木材的砍伐要限量并要有计划,所以有木材和锯沫为原料的品种要及时更换,可用农副产品下脚料和种植菌草来满足菌类生产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改变,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加之中国又是食用菌出口大国.中国每人每年吃2斤食用菌,就可以增加销售收入80多个亿,由此可看菇类市场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菇农生产者都有很大的收入.为了保证菇农的经济收入,发展食
用菌还必须认真的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定你种植的品种和生产规模.应做好以下几项调查.
1,做好本地市场调查与分析:根据当地市场的容量和饮食习惯,确定生产规模和种类.
2,做好国际国内市场调查.国内市场可根据你离城市的远近,所需的品种和数量,价格,国际市场可根据外贸,海关提供信息,签定合同,确定生产种类和规模.
3,生产因素和调查.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气象条件,能否生产,生产原料和来源,价
格,距市场的远近,土地,劳力资源是否充足,来确定生产与否.在食用菌生产之前,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和生产因素的调查,而后进行汇总分析,成本核算,市场预
测,计算出成本和收益,再开始生产.
3. 当今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是什么
据国内有关食用菌专家分析,当今食用菌业的发展方向趋于以下几个方面:
(1)品种多样化
目前,我国规模栽培的食用菌有20余个品种,近年来还有些新品种驯化栽培成功。要在目前品种结构基础上,积极推广具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大的新品种。
(2)资源持续化
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菇耳专用林,充分利用果、桑业下脚料及农作物秸秆,扩大袋料栽培;通过对食用菌营养生理及原料成分的分析,研究合理的栽培配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菌种优良化
我国食用菌生产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倾向,致使一些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同时,在菌种选育方面的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相对缓慢。加快优质、高产、抗病、抗虫、耐贮等优良菌株的选育,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要不断通过国际交流,引进国外新菌种和先进的育种技术,并开展野生菌种的驯化研究,研究有我国知识产权的菌种。
(4)生产规模化
食用菌生产将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转变,采用合作经营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有条件的地区要搞“一乡一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有实力的企业可进行工厂化栽培。统一供应原辅料、统一培育供应菌种、统一加工流通,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
(5)质量标准化
产品的市场流通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菌种和产品质量都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检验,菌种要实行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制度;产品要进行注册商标,零售要有包装,树立品牌意识。
(6)管理严格化
栽培管理要有技术操作规程,尤其要加强预防杂菌污染和对生产投入品的限制,每个环节建立责任制,严格管理。
(7)加工增值化
加大对食用菌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增值,向保健食品、药用品方向开拓新产品。
(8)市场网络化
主产地区培育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出口创汇;产区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在销往地城市建立批发、仓储公司,在菜市、超市设立食用菌专柜,健全信息与市场体系。
(9)菇餐大众化
广泛宣传食用菌的营养及食疗价值,开设食用菌专业餐馆、连锁店,在饭店餐馆有食用菌菜谱,食用菌进入家庭餐桌,扩大消费。
(10)贸易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创汇,还可以到国外办菇场。
4. 食用菌发展的历程
中国食用菌机械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机械化、工业化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发展的共同趋势,是进入21世纪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最大主题,这是市场的呼唤,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从食用菌产量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中国食用菌生产机械化的探索与研究正逐步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道路。
一、中国食用菌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食用菌机械化的研究起步较晚。美国在二战之前就已广泛应用简单机械于双孢菇生产,二战后率先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并迅速带动了其它发达国家。我国食用菌生产机械的研究开发从无到有,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始开发阶段(50年代—70年代)
这一阶段我国的食用菌主要完成了野生采集到木段栽培,木段栽培发展到代料栽培。这个阶段的食用菌机械厂家主要是当时的农机厂、校办厂生产的用于木段生产的打眼机、制作菌种用的装瓶机、小型的灭菌设备。应用的省份主要是福建、浙江等省。70年代代料栽培兴起后,食用菌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枝桠切片机、秸杆粉碎机、切粉两用机、拌料机、装袋机和一些简易的灭菌和喷灌设备及烘干设备。
2、引进吸收消化阶段(80年代—90年代末)
这一时期,我国食用菌产量迅速增加,品种不断增多,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一些食用菌集中产区和生产大户及龙头企业逐步出现,社会化分工已露雏形。这些变化促进了食用菌机械的发展。
我国先后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双孢菇生产线,我国台湾省菇农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建起了金针菇工厂。还有一部分从业者为改变等季节生产保证鲜菇常年上市而上马的简易生产线或出菇房。近年上海的天厨,丰科等菇厂引进国外设备,自行投资建厂。他们为中国食用菌产业走向工业化、标准化率先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3、质量提高阶段(2000年以后)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业已成为我国一些市县的支柱产业,传统的、分散的、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状况所创造的效益已达极限,单单靠消耗资源和拼劳力取得的简单、初级栽培效益正在被行业所淘汰。
采用机械化、工业化生产符合标准的食用菌已引起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重视,这既是市场的呼唤,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进入新世纪,中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建设正在加快,各级政府也在资金政策上培育龙头企业,完成原始积累的菇农正在向机械化生产转变。在别的领域完成原始积累的投资者从事食用菌的越来越多,这些人一上马就是高起点、工业化。乐观地讲,中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已到了质量提高阶段。
这个阶段的食用菌机械已覆盖了食用菌制种、栽培、加工等各个环节,包括菌种发酵、空气净化、培养基制作、菌包生产、环境控制、产品干制、保鲜及深加工提取等,形成了由原料生产到菌种制作和菇房温湿光风自动控制及加工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中国食用菌机械的现状
我国食用菌机械生产起步晚、起点低,发展中有先天不足,也有近二十年我国食用菌快步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承认不足,把握机遇才能使中国食用菌机械生产走向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我国食用菌机械生产存在很多先天不足:
一是食用菌机械研制生产单位良莠不齐、规模小、实力差、科研人员和设备设施不到位,停留在简单农机水平状态上的多,模仿复制的多,有很多企业生产的食用菌机械竟连标准都没有。笨重、低效、不安全,严重制约着食用菌机械的发展。
二是食用菌从业人员对食用菌机械化生产认识不够,缺乏投资意识,宁可重复投入没保证,不一步到位标准化,造成大量原料和劳动力的浪费,产品没标准,效益没保证。
三是行业没标准。一些粗制滥造的伪劣假冒设备靠广告,靠低价格去赢取行业买便宜货的心理。因这些设备没标准、没质量、没服务造成用户的损失,扰乱了食用菌机械的市场。
我国食用菌机械生产正呈现如下趋势:
1、多元化:
一是开发主体多元化。既有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又有企事业单位,既有国家研究机构又有民间科研组织,既有国内投入又有外资企业投入。
二是适应品种的多元化。目前世界各国食用菌机械化栽培品种较单一,欧美是双孢菇,日、韩是金针菇、秀珍菇,我国有四十多个食用菌商品化栽培品种,每个品种又有多种模式,既有草生菌模式又有木生菌模式,既有床栽模式又有袋栽模式,既有室内栽培模式又有园田式栽培模式。
三是自动化水平的多元化。我国食用菌生产处于小农生产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型期,我国食用菌生产主体生产方式十分复杂,既有千家万户手工作坊式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场,又有自动化现代菇厂,菇厂规模从小到大相差悬殊。
2、标准化:
食用菌机械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正逐步建立,开发单位大力申办国家专利,食用菌生产企业法规的逐步健全,使食用菌机械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比如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仅食用菌机械方面向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申办的企业标准达20多项,注册商标10枚,专利30多项,并开始向国外注册专利。
3、国情化:
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机械,投资和运行成本昂贵,自动化水平高,特点是大、洋、贵,且品种单一。很难适合中国的国情。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食用菌生产机械,使之适于中国的投资者、适应中国的多品种,特别重要。
4、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研制的许多先进机械设备不断被世界各国引进。发达国家要逐渐发展多品种栽培,一些发达国家食用菌生产水平与我国相近,都需要中国小、精、廉的食用菌生产机械,比如全禾菌业的液体菌种培养器及标准化菌包生产线已销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机械化、标准化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强大的必由之路
中国食用菌业随着市场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革,到了战略转折和革命的时候了,单纯追求产量的时代正在结束。我们采用传统思维、传统模式、传统技术,靠透支资源,拼劳动力追求产量的方式必将被淘汰。中国食用菌的出路就是工业化、标准化,在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业中,最易工业化的是食用菌业,他不像植物天天需要阳光,不像动物天天需要饲料,制好培养基,分解吸收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正在拉动食用菌产业的革命,催生新的产业模式。
中国食用菌只有实现了机械化才能实现标准化,中国食用菌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之日就是中国食用菌产业腾飞之时
5. 我国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吉林省发展食用菌优势主要有原材料资源丰富,人力和土地资源丰富,有一定的市场消费潜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食用菌科研技术力量不足。缺乏统一的部署指导。市场信息沟通不畅。生产盲目性较大。
6.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有何特点
当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很多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发展上呈现出如下特点:
(1)食用菌生产品种日趋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缓慢,且一直呈区域性单一品种发展的局面,如山东的平菇生产、福建的双孢菇生产、浙江的香菇生产及东北地区的黑木耳生产等。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各地也注重了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完善与构建。我国迄今代料栽培的种类,如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香菇(Lentimda edodes)、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平菇(Pleurlus osrtealus)、美味侧耳(Pleurotus sapis)、凤尾菇(Pleurotus plumonarius)、亚侧耳(Hohenoueheha serolina)、榆黄蘑(Pleurolus citrinopileatus)、黄白侧耳(Pleusolus comucopiae)、鲍鱼菇(Pleurolus abalone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银耳(Tremella fuoiformis)、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棘托竹荪(Dictyophora ochinovolvala)、茯苓(Wolfiporia cocos)等的生产得到巩固和发展,各种新开发的珍稀食用菌如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巴西蘑菇(Agaricus blazei)、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刺芹侧耳(Pleruolus erynggii)、阿魏侧耳(Pleurolus ferulae)、真姬菇(Hypazigus mamoreus)、杨树菇(Agrocybe aegerita)、茶薪菇(Agrocyoe chaxinggu)、巨大口蘑(Tricholomu giganteum)也普遍应用于规模生产,促进了我国菇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黄年来,2000)。
(2)以传统的季节性栽培向反季节周年生产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菇农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在经济效益及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传统的季节性生产模式已被打破,季节安排越来越灵活。在对各品种生物学特性及市场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地方开始进行了夏香菇、夏平菇、高温蘑菇及深冬菇房增温栽培的推广与发展,各品种尤其是珍稀品种的工厂化、反季节生产发展迅速。此外,在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改进等方面也都有频繁的技术革新,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成倍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以传统的栽培模式向立体高效模式发展
我国传统的栽培模式是以室内菇房栽培为主导的,近10多年来,各种各样的栽培场所和栽培模式得到空前发展,如双孢菇生产目前可在废弃房屋、养殖场、地沟棚、简易棚、蔬菜棚、防空洞、地下室等场所进行地面或架式栽培;木耳栽培由室内吊袋转移到室外畦式地栽;夏香菇、高温平菇、灵芝等中高温型品种的室外丰产林、桑园、果园、玉米等高秆作物、芸豆等高蔓作物的立体组装复合种植。同时在食用菌行业内部也形成了科学的多层次间混套轮作种植体系,如在春栽香菇棚内吊袋木耳,金针菇、平菇废料种植草菇等菌—粮、菌—菜、菌—菌间作或轮作。
(4)由自发分散的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发展
10多年前,我国的食用菌生产还处在分散的、自发的一般家庭副业。随着该行业体系和规模的逐步完善和扩大,也逐渐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部分县、乡及时地出台了系列发展措施,相继确立了规模拉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市场牵动的发展战略,宣传引导、组织发动、参观学习、试验示范、推广上规模,周而复始。到目前为止,已成为很多县、乡的支柱产业,且建立了规范的组织领导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对我国的食用菌行业进入规范化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由粗放的经营管理向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以前,由于政府部门和从业人员对该行业的认识程度不足,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及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手段,也有地方政府部门缺乏长期规划和长远目标,曾一度使当地食用菌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凡是能始终以菇农效益为中心,遇到问题能正确对待的地方,食用菌产业都能稳步、健康地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和当地食用菌科技、加工龙头企业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食用菌科研、技术、推广、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计协调产供销关系,加强了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力度,为菇农的生产保驾护航。当前,越来越多名副其实的食用菌生产专业县、专业乡、专业村异军突起,加工流通企业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集约经营、规模发展、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
(6)食用菌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
食用菌产品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药效、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被国际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国际市场上食用菌及其加工品的交易日趋活跃,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出口量逐年上升(图1-2)。在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量每年以7%的速度持续上升,在这样一个具有 13亿多人口的国家内,其市场潜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再者,我国加入WTO后,在给我国带来全局性战略利益的同时,也使许多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这就迫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种植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粮、棉、油等大宗产品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为这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点,及以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比高、商品率高、加工增值高、综合效益高为优势的食用菌产业腾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食用菌产品以质优价低、产量大的优势,将为世界各地的消费需求提供方便。为此,我们的市场将更大、更广阔。综上所述,我省食用菌发展现状从总体上看是好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典型、新产品、新政策层出不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但由于食用菌行业毕竟是一个新兴行业,自身素质相对较差,虽大而不强。由于地区之间政府的重视程度、发展力度及实施方法不同,使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组织者和生产者如果不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违背了该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使行业发展受挫,菇农蒙受损失。
图1-2 1990—2001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资料图
7. 怎样实现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里给你推荐一篇文章,仅供参考。
一、庭院栽培与工厂化生产相结合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农业特点而言,有些地区发展食用菌生产应以庭院为主。在农村,每户农民都有田地、农作物秸秆和剩余劳动力,冬季室内养菌,春季室外栽培,也可将食用菌和粮食作物、蔬菜间作套种。例如:河北省兴隆县大河南村的农民在玉米地里套种平菇,连续3年获得成功,亩产菇900~1050公斤,并使玉米增产18.7%。林区可以林副产品为原料,利用林阴地搞林菌复合经营。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进行工厂化生产,建立食用菌开发公司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集供菌、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如河北省以冀州为发展中心的真姬菇、以平泉县为发展中心的滑菇、以雄县为发展中心的平菇、以灵寿为发展中心的白色金针菇等均已初具规模。
二、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品种
目前我国约有720种食用菌,能进行大面积栽培的只有30多种,而且栽培技术落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单产低、质量差。今后要依靠科学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食用菌良种,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杂交育种等高科技手段应用于食用菌生产。石家庄有关单位就同河北师大生物系联手,利用玉米秸秆成功地培育出鸡腿菇。
三、抓好精细加工,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我国食用菌加工以盐渍、烘干、罐头等粗加工为主要方式,加工的后食用菌价格低、经济效益差。近几年食用菌加工业虽有所发展,但其产量和规模较小。以河北省为例,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5万吨,深加工率仅为10%左右。菇贱伤农的问题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食用菌加工应加大开发力度,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加品种。科研单位要和企业携手开发系列药品,使食用菌向保健食品、饮品、大众食品全方位、多元化地渗透,构建面向千家万户的“餐桌工程”。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及经营等一系列过程中要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既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其基本出发点则是善待自然,在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同时,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目前在食用菌生产领域,以破坏森林资源来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一方面,一些传统食用菌的生产区过度采集食用菌,面临自然资源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尽管国家提倡食用菌生产使用枝桠和下脚料,但在一些地区仍沿用着传统的段木栽培法。如我国现年产黑木耳干品达3万吨,其中段木栽培的约占总产量的2/3。段木栽培黑木耳至少要消耗木材220万立方米。从20世纪50年代使用段木栽培黑木耳一直延续到现在,40多年种植木耳累计消耗的木材量,相当于整个大兴安岭的森林覆盖量。食用菌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木材,食用菌生产区应尽快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在房前屋后、田边地头、荒地滩地种植小灌木、速生丰产林,建立食用菌原材料基地,改造和建立新的生产模式,使食用菌生产走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8. 食用菌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怎样
不知你说的这个食用菌行业是指的食用菌种植。还是现在炒作的食用菌保健品。如果是种植的话。它的市场前景是很好的。如果是所谓的保健品的话。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