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的发展规划
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由世界之窗站后至深圳机场,全长23.742km,共设车站15座。工程采取分期分段建设,首先建设世界之窗站后至西乡段,即白石洲站、高新园站、深大站、桃园站、大新站、前海站、鲤鱼门站、新安站、宝安中心站、宝体公园站、坪洲站、西乡站,共分为7个土建标段以及车辆段工程。所有标段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计划在2009年底建成通车。
根据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地铁2号线首期段从蛇口客运港至世界之窗,全长13.4公里,全部为地下线,沿途经过蛇口客运港、海上世界、南水路、东港路、招商东路、工业八路、登良路、南山商业中心、科技园、沙河东路、世界之窗11个站点。2号线是连接城市中心区与蛇口南山半岛经济开发区的纽带,是特区内东西向交通走廊内第二条客运干线,沿途经过蛇口半岛、后海开发区、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和深圳湾填海区,连接了上述片区主要的居住区和商业文化密集区,解决南山组团与福田、罗湖二级客运走廊的客运需求。地铁2 号线建成后在世界之窗站与1号线实现换乘,将直接为300万以上的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服务,有效缓解南山区的交通压力。
地铁5号线属深圳市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干线,对于构成近中期线网骨架、缓解交通压力、确保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作用。5号线由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负责承建,西起前海湾,经宝安中心、新安旧城区、西丽、大学城、龙华二线扩展区、坂田、布吉、东门至大剧院。线路全长42.4km,其中高架线路3.6km,地下线路38.5km,地面线路0.28km;共设车站29座,其中高架站2座,地下站27座。5号线与轨道交通1、2、3、4、6、7、8、10、15、16号线、西部城际线、东部城际线、广深港高速铁路、厦深高速铁路等14条轨道交通或铁路交叉换乘,形成前海湾、宝安中心、灵芝公园、西丽、龙华、五和、布吉、太安路、黄贝岭、文锦路、东门路、大剧院12座换乘站,其中综合换乘枢纽站4座。新建塘朗车辆段、停车场各1处。
2. 深圳前海是什么地方听老师说被国家写入了十二五规划具体发展哪些产业有发展前途吗
深圳前海是填海区,面积15平方公里。前海地区位于深圳南山半岛西部,伶仃洋东侧,珠江口东岸,包括南头半岛西部、宝安中心区。它是深港合作示范区,是深圳特区中的特区。到2020年,前海地区的gdp将达到1500亿,也是中国的曼哈顿。级别相当于单列市。
前海政策
[1]第一,在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需要有地区继续发扬“先行先试,敢闯敢干”的改革勇气和精神,以开创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新局面。
[1]第二,深圳前海毗邻香港地区,国家将深圳前海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先试”试点地区之一,自然有着和香港携手共进、共创改革新局面的深意,对于打造内陆和香港地区经济合作、实现内陆和香港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第三,我们知道,香港以简单低税率闻名于世。据均富会计师行税务合伙人Gary James称,香港不设增值税或销售税,投资收入不需缴纳税款,没有资本增值税,户主亦不用缴交任何户佣税。企业利得税率只有16.5%,是区内最低的税率之一。
前海规划
前海由深港两地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
根据《规划》,前海由深港两地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总体思路是利用粤港两地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粤港紧密合作,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建立更加开放经济体系作出有益的探索,为全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港两地将在“一国两制”和粤港合作框架下,不断深化深港交流合作的机制和方式,研究制定合作推动前海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广计划等。
前海定位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规划》将前海定位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主要承担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先导区、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引领区等四个方面的功能,重点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等四大产业领域,沿前海湾形成特色鲜明、有机联系的商务中心片区、保税港片区、综合发展片区、滨海休闲带的“三片一带”产业布局。
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前海合作区将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国际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具备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和法律环境,形成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聚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在全球现代服务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初步预计,届时前海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
将前海打造成全球营商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
《规划》要求积极探索有利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将前海打造成全球营商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
写入“十二五”规划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正式写入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中。
“十二五”规划草案对前海开发的描述为:“加快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网、城市道路、水上交通和口岸建设,到2020年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把前海打造成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
参考网址:http://ke..com/view/3335569.htm
3. 产业规划有发展前途吗
以深圳为例:
在深圳几十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史中,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企业结构不断调整,从电子视听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到互联网、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在这种过程中,不知道有多少产业衰退了、消亡了,又有多少新兴产业诞生和壮大了;不知道有多少知名企业被淘汰了、不见了,又有多少新型企业被发现,并成为著名企业了;不知道有多少产品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又有多少产品成为市民消费追捧的对象。
在这种过程中,深圳高科技产业不断升级,企业不断更新,产品不断迭代,形成了现在所谓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4592.85亿)、互联网产业(1022.75亿)、新材料产业(454.15亿)、新能源产业(676.4亿)、生物产业(295.94亿)、节能环保产业(671.1亿)。
深圳的产业结构是怎样调整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怎样升级的?新兴产业是怎样形成的?是政府依靠产业政策,采取行政手段扶持的结果?还是政府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
当然,不能说深圳市的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没有任何作用。在几十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过程中,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不少产业规划,发布了不少产业导向目录,包括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还出台了不少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优惠政策,成立了一些资助高科技发展的产业基金。
这些规划、目录、基金和优惠政策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深圳的民营企业还没有成为高科技产业主体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深圳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时候,政府的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面向国内市场的电子视听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行政手段的结果,对深圳当时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基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本世纪初以来,随着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发展高科技的市场环境进入逐步成熟的时期,随着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而促进了本世纪以来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崛起,形成了深圳最重要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也使深圳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型城市。
试问本世纪以来深圳哪个高科技产业、哪个知名高科技企业、哪一代高科技产品,是政府用行政手段,按照产业规划和政策发展起来的?华为、中兴不是,腾讯不是,大疆更不是。可以说深圳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大都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曲折磨难而逐步成长起来。
为什么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取得的辉煌主要是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促进深圳高科技的崛起?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与政府相比,企业离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和未来捉摸不定的科技前沿最近,企业是市场信息变化的第一个接收者,对市场信息、市场需求最为敏感;而政府可以说是市场需求和市场信息传递的最后接收者,政府根据最后一道信息制定的产业政策,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是滞后的。
尽管政府多年来一直在改进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但总的说来,当前政府仍然效率低下、程序复杂,制定规划、确立政策、设立基金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主要靠政府的产业基金扶持政策的企业,很难有多少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
据我几十年来的经验观察,凡是天天找市长,向政府要政策的企业,或者采取各种方式,甚至不择手段去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的科技企业没有几个最终成功的。同时,高科技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和科技创新风险,企业是风险的具体的直接的承担者,一旦企业在产品选择、产业选择、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脱离了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方向,就要承担倾家荡产、前功尽弃的风险。
这些人比起坐在机关里起草产业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审批分配产业扶持基金的公务员来讲,压力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只有主要靠企业的科技和管理创新,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才能促进深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升级,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才能成就深圳高科技产业的辉煌。
总的来说,在深圳的高科技发展历史上,主是市场推动了深圳高科技的发展和繁荣,政府在早期也发挥了一些作用。根据深圳的实践,在制定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方面,当规划、政策、资金支持比较接近市场时,发挥作用可能更大一些。但是一旦政府的产业政策脱离或严重脱离市场时,一些政府主导的产业和重大项目,也走过一些弯路,也出现过一些重大失误,付出了一些沉重的代价,有过深刻的教训。
比如,上世纪末,当显像管技术的电视产品已经被新液晶显示技术和产品淘汰的时候,深圳市政府还投入了大量的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去支持个别企业大规模扩大采用显像管技术的生产线,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企业关闭之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本世纪初,深圳一度把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去扶持,由市领导亲自挂帅,引进内地国有汽车企业,划拨了大量的土地,借出了大量财政资金,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结果也只是生产了少数样车,以关闭而告终。
2005年前后,深圳还提出了适度重型化产业政策,希望依托惠州石化基地发展精细化工,并规划建立化工产业园,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成,否则必然会给深圳带来巨大损失。
4. 说明深圳的城市化以及发展(如何发展,发展规划)
建设卫星新城计划,既是一项空间发展TRANBBS规划,也是促进特区外TRANBBS城市化发展并提高城市化质量的长远发展策略,对建设国际性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5. 深圳科技园的发展规划
深圳高新区“十五”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集中发展优势产业回,重点发展计算机答、网络与通讯、集成电路、软件、光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和配套产业群。努力把高新区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性高新技术研发、孵化、产业化、出口、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深圳高新区目标: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6. 您好,我想问下龙岗的发展规划
龙岗区是深圳东进战略的桥头堡,人才工厂,在交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TOD综合体。是深圳非常具有前景的区域之一!
地理位置:深圳市东北部,东临坪山区,西连龙华区,南接罗湖区、盐田区;是深圳通往福建、惠州、汕头等地的必经之路;
区域特征:整个深圳面积和人口排名第二的区域,仅此于宝安!2017GDP全市第二。深圳城市副中心、创客基地、国际大学城。
大运(东部CBD+商务总部区+国际大学城)
大运新城定位具备“国际化创新源泉、创新型高端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化人才集聚中心、深圳国际化品质示范区”四大核心功能,高标准的定位与要求,让大运新城片区成为当前深圳具国际化气质的区域之一。
7. 深圳未来发展规划
宝安中心 总部经济、金融
宝安新安 高科技研发
宝安西乡、福永、沙井 空港版物流、旅游
松岗 高端权制造业、空港物流
光明、公明 高端制造业
龙华、观澜、民治、大浪 电子商务、物流、总部经济、研发中心
坂田、布吉 总部经济
平湖、横岗 物流
龙城、龙岗中心 教育、文化、金融
坪山、坑梓、坪地 高端制造业
葵涌、大鹏、南澳 旅游
8. 深圳的CBD区有几个以后的城市发展规划趋势是什么
严格讲只有一个来 福田CBD 深圳自的定位是金融中心城市 和科技/创意产业的中心城市.
但前有香港 后有广州 深圳就这么大点地方 金融必是赶不上香港 航运也不如香港 空港规模比广州和香港差很多 陆路上没和粤东各城市形成联动 我不看好 未来的远东金融中心地位将由香港重回上海.
深圳还是满尴尬的. 既生穗何生深哟~
9. 谈谈园区产业规划的必要性
在深圳几十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史中,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企业结构不断调整,从电子视听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到互联网、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在这种过程中,不知道有多少产业衰退了、消亡了,又有多少新兴产业诞生和壮大了;不知道有多少知名企业被淘汰了、不见了,又有多少新型企业被发现,并成为著名企业了;不知道有多少产品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又有多少产品成为市民消费追捧的对象。
在这种过程中,深圳高科技产业不断升级,企业不断更新,产品不断迭代,形成了现在所谓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4592.85亿)、互联网产业(1022.75亿)、新材料产业(454.15亿)、新能源产业(676.4亿)、生物产业(295.94亿)、节能环保产业(671.1亿)。
深圳的产业结构是怎样调整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怎样升级的?新兴产业是怎样形成的?是政府依靠产业政策,采取行政手段扶持的结果?还是政府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
当然,不能说深圳市的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没有任何作用。在几十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过程中,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不少产业规划,发布了不少产业导向目录,包括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还出台了不少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优惠政策,成立了一些资助高科技发展的产业基金。
这些规划、目录、基金和优惠政策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深圳的民营企业还没有成为高科技产业主体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深圳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时候,政府的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面向国内市场的电子视听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行政手段的结果,对深圳当时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基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本世纪初以来,随着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发展高科技的市场环境进入逐步成熟的时期,随着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而促进了本世纪以来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崛起,形成了深圳最重要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也使深圳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型城市。
试问本世纪以来深圳哪个高科技产业、哪个知名高科技企业、哪一代高科技产品,是政府用行政手段,按照产业规划和政策发展起来的?华为、中兴不是,腾讯不是,大疆更不是。可以说深圳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大都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曲折磨难而逐步成长起来。
为什么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取得的辉煌主要是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促进深圳高科技的崛起?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与政府相比,企业离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和未来捉摸不定的科技前沿最近,企业是市场信息变化的第一个接收者,对市场信息、市场需求最为敏感;而政府可以说是市场需求和市场信息传递的最后接收者,政府根据最后一道信息制定的产业政策,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是滞后的。
尽管政府多年来一直在改进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但总的说来,当前政府仍然效率低下、程序复杂,制定规划、确立政策、设立基金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主要靠政府的产业基金扶持政策的企业,很难有多少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
据我几十年来的经验观察,凡是天天找市长,向政府要政策的企业,或者采取各种方式,甚至不择手段去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的科技企业没有几个最终成功的。同时,高科技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和科技创新风险,企业是风险的具体的直接的承担者,一旦企业在产品选择、产业选择、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脱离了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方向,就要承担倾家荡产、前功尽弃的风险。
这些人比起坐在机关里起草产业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审批分配产业扶持基金的公务员来讲,压力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只有主要靠企业的科技和管理创新,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才能促进深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升级,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才能成就深圳高科技产业的辉煌。
总的来说,在深圳的高科技发展历史上,主是市场推动了深圳高科技的发展和繁荣,政府在早期也发挥了一些作用。根据深圳的实践,在制定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方面,当规划、政策、资金支持比较接近市场时,发挥作用可能更大一些。但是一旦政府的产业政策脱离或严重脱离市场时,一些政府主导的产业和重大项目,也走过一些弯路,也出现过一些重大失误,付出了一些沉重的代价,有过深刻的教训。
比如,上世纪末,当显像管技术的电视产品已经被新液晶显示技术和产品淘汰的时候,深圳市政府还投入了大量的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去支持个别企业大规模扩大采用显像管技术的生产线,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企业关闭之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本世纪初,深圳一度把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去扶持,由市领导亲自挂帅,引进内地国有汽车企业,划拨了大量的土地,借出了大量财政资金,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结果也只是生产了少数样车,以关闭而告终。
2005年前后,深圳还提出了适度重型化产业政策,希望依托惠州石化基地发展精细化工,并规划建立化工产业园,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成,否则必然会给深圳带来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