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区是哪四大
1、中关村科技园
中关村科技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也是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园区。中关村科技园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被誉为“中国硅谷”。
2、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
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12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一区六园”的新格局,即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中国纺织国际科技产业城、金桥现代科技园和嘉定民营技术密集区。
3、深圳高新
深圳高新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西部,这里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亚太经合组织开放园区、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全国试点园区以及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4、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园区面积679.4平方公里。 25年来,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迅猛,综合指标位于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前列。
西安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全区有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320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10000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列入国家各类产业计划居全国高新区前茅。
❷ 南山科技园的高新区有六大特色
SHIP Shenzhen Bay Park has six features:
特色之一,自主知识产权占据主导地位
高新区企业研发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成为深圳市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征。2011年,专利申请量为12748件,其中发明专利8966件,占深圳市发明专利申请量的31%,PCT申请量3779件。
特色之二,不断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链
高新区已形成了通讯产业群、计算机产业群、软件产业群、医药产业群、新材料产业群、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群。全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汇聚和培育了一批产业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 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53家,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0家。深圳湾园区培育上市企业81家。
特色之三,多元化、专业型、互动式孵化器群
由政府、院校、留学生协会等共同创办的孵化器群已经形成,为“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培育了一批优质的企业资源。“深圳高新区孵化器联盟”进一步聚合创新资源,推动区内中小科技企业快速成长;高新区“创业投资服务广场”正在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与创业服务。
特色之四,名校汇聚高新区
汇聚53所海内外著名院校的深圳虚拟大学园,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在深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33926余人,引进博士后85名,孵化企业704家,校企合作项目1247项;由10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组成的“深圳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平台”正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在建设中。深圳虚拟大学园已经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特色之五,科技金融结合日益完善
深圳高新区多年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探索科技和金融结合的途径和方式,较早地开展了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科技投融资体系、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科技金融合作平台等创新尝试。目前,高新区聚集了由6家境内外证券交易所常驻机构、46家银行分支机构、8家证券营业部、180多家国内外知名创投私募基金公司、20多家担保评估机构、20多家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组成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一条龙的投融资服务,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渗透和融合。
特色之六,国际化的科技园区
作为国际科学园协会成员单位和亚太经合组织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设立了“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目前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46家海外机构入驻国际平台。
2007年,“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正式签署。深圳高新区正致力于“深港创新圈”的建设,以国际领域有影响、国家战略有地位、区域发展有贡献为定位,籍此促进两地资源共享、教育同构和交流便利,共同探讨、构筑深港区域创新体系的新模式。
2009年3月,深圳高新区与香港科技园共同成立“深港创新圈互动基地”,加强两地企业的交流合作,共同开拓海内外市场。
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2009年8月,市政府制定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承担起“拓展产业空间,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的历史重任,高新区覆盖的空间范围包括深圳湾、留仙洞、大学城、福永北—沙井南、光明、石岩、观澜、龙华、坂雪岗、宝龙、碧岭、坪山(深圳出口加工区)、葵涌、大鹏等园区以及市政府划定的其他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总面积为185.6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76.1平方公里。
深圳高新区规划建设了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及专业园区,初步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及动态配置,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深港创新圈”提供了坚实保障。
❸ 为什么要成立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
蚌埠高新区简介
蚌埠,是淮河中游一座凝集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交通枢纽城市,其辖区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总人口340万,其中,市区面积602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城市西南部。
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36.7平方公里,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蚌埠高新区是蚌埠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工业强市的主战场和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建区以来,蚌埠高新区始终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多种产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园区规模不断扩大,高新区建成区面积已达9.78平方公里,现开发面积11平方公里。区内逐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医药化工等支撑产业,业已成为安徽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点一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区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措施、低廉的投资运营成本、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香港贝斯、香港伟业集团、香港贵联集团、美国EEC公司、中国华源、宁波屹东电子、中国凯盛等一批境内外企业入区投资发展,高新区已初步展现出新型工业区的形象。
面向未来,我们将秉承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理念,积极迎接新一轮产业大转移带来的大好机遇,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促进开发区更加繁荣进步,让全体投资者和每一位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❹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抄约程度袭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高新区单位土地的产出率低下,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率低且呈现下降趋势,导致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
产业结构高度趋同,比较优势不明显。在发展初期,许多高新区在争相发展一般性高技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时,片面追求结构的高度化而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没能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机制,加之园区提供的过度优惠政策,导致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强,出现“贸而不工、科而不研、研而不果”的怪现象,导致园区内部高新技术企业未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主要精力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上,进行低层次的、重复性的经营竞争,缺乏现代技术内涵。
❺ 工业园、产业园、高新技术区的区别
从我国的实践看,国家将开发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类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两类开发区的主要区别是:
一是定位不同,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积极吸引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提升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实力,出口创汇,同时宣传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后者主要目标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主要途径是利用我国内部的智力资源,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
二是区位依托不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选择侧重于交通状况、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等地理资源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选择侧重于智力密集、信息资源、产业基础和创业氛围等智力资源优势。前者优先选择沿海港口城市和内陆交通枢纽城市,后者优先选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聚和科研实力雄厚的地方。
三是主体结构不同。企业构成方面,经济技术开发区多为三资企业经营的生产性和出口加工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
四是主管部门不同。国家高新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审批权限均在国务院,具体的主管部门则不同。从宏观管理层次来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部门在国家商务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部门在国家科技部。
此外,国务院还批准了一批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大部分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里面,少部分在国家级高新区里面。
至于具体到一个城市的园区,是叫工业园、产业园还是高新区,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些高新区也叫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有些经开区也挂高新区的牌子。不能只看名称,要看其功能定位。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功能定位是不同的,现在的国家经开区,也要往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方向进行转型,否则就没有出路。
在海外,没有机构、部门对三者进行严格的区别,比如说,台湾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名称是工业园区;在大陆看来,就是标准的科技园区。
❻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二次创业是什么意思啊
各个高新区的二次创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这里介绍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
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是相对于高新区的第一次创业而言的。
国家高新区的第一次创业也就是高新区的创办阶段,高新区从无到有。国家高新区的第一次创业是在1991年国家批准设立第一批国家高新区开始,一直到2000年左右。“一次创业”阶段的中国高新区以外延式扩张和技术成果转化为主,注重项目和人才的引进,规模不断壮大,形式呈现多样化。
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开始于2001年。2001年,国家科技部根据国家高新区的最新发展情况,适时提出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目标,高新区由此从“一次创业”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受产业空间、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等因素制约,高新区“一次创业”阶段外延式增长的空间极其有限,“二次创业”将以内涵式增长为主,由集聚为主转向创新为主,由求生存转向求发展。
2001年9月17日,国家科技部在武汉召开了国家高新区所在城市市长座谈会,提出今后若干年内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战略构想,具体内容为“五个转变”:从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产业发展由小而分散向集中优势、加强集成、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从逐步的、积累式改革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转变。
2002年,根据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趋势,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若干意见》,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初步指明了方向,提出“国家高新区已基本完成了初创阶段的主要任务,今后五到十年,将进入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任务的二次创业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高新区必须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按照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新要求,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扶持和引导,使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❼ 我国四大高新产业密集区。是哪四个
1、中关村科技园
中关村科技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也是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园区。中关村科技园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被誉为“中国硅谷”。
2、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
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12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一区六园”的新格局,即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中国纺织国际科技产业城、金桥现代科技园和嘉定民营技术密集区。
3、深圳高新
深圳高新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西部,这里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亚太经合组织开放园区、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全国试点园区以及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4、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园区面积679.4平方公里。 25年来,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迅猛,综合指标位于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前列。
(7)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扩展阅读:
高新技术的判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于国际比较的需要,也用研究与开发的强度定义及划分高新技术产业,并于1994年选用R&D总费用(直接R&D费用加上间接R&D费用)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
占产值比重和直接R&D占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重新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4分类法:即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等确定为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分法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判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研发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
此外,加拿大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取决于由研发经费和劳动力技术素质反映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而法国则认为只有当一种新产品使用标准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的劳动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新技术产业。澳大利亚则将新工艺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制造作为判定的显著标志。
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明确定义和界定标准,通常是按照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复杂程度来作为衡量标准的。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
❽ 高新技术的发展历程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全面实施。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取得新突破,股权激励、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的财税支持、技术转让税收激励、科技金融、非上市公司股权代办等政策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先行先试。创业板正式启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支持的重点。
《2013-201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十一五”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显著,在信息与空间、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先进交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高速铁路、无线宽带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技术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若干高新技术重大成套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实现了自主设计制造;以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层出不穷。
国家高新区和产业化基地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目前,我国启动了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83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72家,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48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59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35家,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58家,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及园区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亟待加强,对推动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装备等掌握不足,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衔接有待加强,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亟需进一步完善。
❾ 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哪些
全国国家级高新区达168个 东部地区优势明显
国家级高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或者各地政府建立,国务院批准升级的为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主要依靠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区域经济实力、地理位置以及对外开放等优势,集中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随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优势和实力不断突出,以及国家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国家加快了国家级高新区的批复。
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仅为54个,至2017年底达到了156个,随着2018年3月国务院批准又同意12个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达到168个。十年间增加了112个,远高于2008年前二十年的增长。
以上数据和分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产业园区开发商典型商业模式与设计策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