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发布时间:2020-11-30 18:04:32

㈠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中的哪种产业有直接关系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中的工业产业有直接的关系。工业生产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产业和科技发展程度。

㈡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此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A.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学者等。 里昂惕夫、库兹涅茨、霍夫曼和丁伯根沿着主流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思路,分析了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问题。
里昂惕夫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他利用这一分析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分析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在《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中,他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问题。
丁伯根关于制定经济的理论包含有丰富的产业结构理论。如认为,经济结构就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其中就包含了调整结构的手段。他经济政策区分为数量政策、性质政策和改革三种。其中,性质政策就是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些元素,改革就改变基础中的一些元素。又如在他的发展计划理论中所采用的大型联立方程式体系,就是凯恩斯、哈罗德、多马以及里昂惕夫等人多种模型的混合物;另他所采用的部分投入产出法,就是一种产业关联方法,它直接从投资计划项目开始,把微观计划简单地加总成为宏观计划。
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和希金斯的产业结构理论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其研究存在两种思路:
①二元结构分析思路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即刘易斯理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拉尼斯他与费景汉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不仅仅收入分配变化及与之相对规模以及储蓄、教育、劳动力市场等有关因素之间也存在直接的联系。 希金斯分析了二元素结构中,先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的差异。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属于可替代型的,而先进部门存在固定投入系数型的生产函数,此部门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
②不平衡发展战略分析思路
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不平衡增长模型,突出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限于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发展次序的狭义讨论。其中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
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其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多。他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出口将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欧美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及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一般意义,形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但作为应用经济理论,各国在实践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概括。战后以来,立足日本国情,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业结构理论,他们认为产业结构变动与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有:筱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其中筱原三代平是日本研究经济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问题的著名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包括《日本经济的成长和循环》、《收入分配和工资结构》、《消费函数》、《日本经济之谜—成长率和增长率》、《产业构成论》、《现代产业论(产业构造)》。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想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因而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特别是在实践在中,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一些日本学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形态论”。
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战前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史后提出“雁形态论”最初的基本模型,战后与小岛清(1937)等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说,用三个相联系的模型阐明其完整内容。
关满博(1993)提出产业的“技术群体结构”概念和构建了一个三角形模型,并用该模型分别对日本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做了比较研究。核心思想是:日本应放弃从明治维新后经百余年奋斗形成的“齐全型产业结构”,必须促使东亚形成网络型国际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参与东亚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中对其产业进行调整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日本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实际上触及到东亚区域产业结构循环演进问题,并已明确意识到一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所在国际区域的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但仍以单个国家为立足点,仅涉及国际区域的一个特例,没有上升到一般理论。 产业划分理论:马克思将社会总生产分成生产资料(I)和消费资料(Ⅱ)2大部类,但是,马克思提出的2大部类仅指物质生产部门,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虽然可以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的总规律,但不能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结构均衡理论:马克思分析说明了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须满足:
Ⅰ( v+ m) = Ⅱc ,
并引伸出2个公式,即
Ⅰ( c + v + m) = Ⅰc+Ⅱc
Ⅱ( c + v m) = Ⅰ( v + m) + Ⅱ( v + m)
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两大部类生产的平衡条件为:
Ⅰ( c + v +m) = Ⅰc + Ⅱc + ⅠΔc +ⅡΔc
Ⅱ( c + v + m) = Ⅰ( v +m/ x) + Ⅱ( v +m/ x) + ⅠΔv + ⅡΔv
马克思抽象而清楚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中,产业部门众多,产业结构中包括了多种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运用马克思的结构均衡理论难以描述产业之间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对于产业结构的区际协调应用性不强。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列宁则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及再生产公式相结合,提出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他指出,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 “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这一理论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㈢ 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1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含义: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现有技术和资源条件下,生产要专素得到合理配置,属各产业间能协调发展,并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着产业内部综合生产率水平、技术结构水平更高的方向演化的过程。2 我国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和不合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必须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寻求有效的调节机制,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3 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是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4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具体措施有:①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② 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③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⑤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布局和结构。⑥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㈣ 工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工业结构指各工业部门组成及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常指部门结构、轻重工业结构和采掘—原材料—制造工业结构三种。

分析和衡量工业结构的主要指标体系有:①独立工业部门或门类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劳动力在全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②各工业部门或门类的总产值、净产值和利润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③各工业部门间的产品消耗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影响国家或地区工业结构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制度、供给结构(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及技术系统)、社会需求结构、国际贸易和地区贸易及经济地理位置等。

工业结构一般具有以下特性:①区域性。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业结构,不仅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还反映地区间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结构的先进程度,揭示国际和地区劳动地域分工的不同;②时序性。每一次大的技术革新、工业革命,都会给工业结构带来巨大变化;③层次性。一个国家或大地区的工业结构往往相对完整,而地域较小的地区工业结构比较简单,往往与相邻地区表现为一定的互补关系。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

(1)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与增加对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于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转化为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长率则可随之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则较为理想;

(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为了使收入弹性高的商品能够出口,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最佳选择是把生产上升率高的产业或技术发展可能性大的产业作为重点;

(3)技术、安全、群体原则,即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新,从而对于能成为将来技术革新核心部门的产业,目前虽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

为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国家安全保障或能够保障国家威望的产业;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必须形成范围较广的产业群体。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产业结构状态,就可称之为一定时期一国产业结构的最适状态,同时也就表明该国阶段上产业结构高度化达到水准状况。

产业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本身,以及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链五个要素。

㈤ 什么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企业所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情况。不同的经济结构类型关系到企业财务活动的发展程度、范围、投资方向、资金来源和盈利水平等。资源环境是关系企业发展的资源条件。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

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某些行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也会对其他行业带来生存的威胁。通常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服务业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服务业的比重会日益扩大,服务业从业者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5)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扩展阅读: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进行调整,藉以改善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比例关系,利用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促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推动整个国发经济向前发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即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实现的产业之间的协调。涉及产业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如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比例关系的协调、产业间关联程度的提高等,还包括产值结构的协调、技术结构的协调、资产结构的协调和中间要素结构的协调。

㈥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调结构主要指的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
中文名
产业结构
别名
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组成部分
五个要素
产业分类
随分类标准不同而不同
影响因素
一切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快速
导航
释义衡量标准产业分类影响因素变化趋势调整措施结构矛盾调整方向优化升级
定义
产业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概念,产业结构也叫产业体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最基本的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根本动力。[1]
释义
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某些行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也会对其他行业带来生存的威胁。通常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服务业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服务业的比重会日益扩大,服务业从业者有较大的市场机会。[2]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衡量标准
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
(1)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与增加对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于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转化为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长率则可随之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则较为理想;
(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为了使收入弹性高的商品能够出口,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最佳选择是把生产上升率高的产业或技术发展可能性大的产业作为重点;
(3)技术、安全、群体原则,即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新,从而对于能成为将来技术革新核心部门的产业,目前虽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
为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国家安全保障或能够保障国家威望的产业;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必须形成范围较广的产业群体。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产业结构状态,就可称之为一定时期一国产业结构的最适状态,同时也就表明该国阶段上产业结构高度化达到水准状况。
产业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本身,以及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链五个要素。

㈦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产业结构合理有效,则经济会得到发展和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如果不合理,则经济得不到发展,甚至是倒退,有的即使短暂发展了也不能长久持续.
因此当产业结构不合理时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经济才能随后发展.这好比下围棋,产业结构就是布局,布局出现失误,满盘将会皆输.

㈧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应该学什么科目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分析版现实经济问题权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阅读全文

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