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服装产业在中国经济中占什么地位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像新疆爱琳爱孜国际贸易公司这样的服饰公司,发展一定会很好。
B. 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服装业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已经发展为集各种高精尖技术为一体,同时包含科学、技术、艺术、创新的综合性体系。但是中国服装业的现状却实在令人担忧!分析纺织服装产业链,国外企业控制着上游的织造开发和下游的服装设计,在市场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如老爷车、阿迪达斯、华伦天奴、耐克等不一而足。而中国的订单因为没有国际品牌的支持,价格缩水至少在七成以上。难怪有人说中国的服装行业拥有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产品、三流的品牌,是一个能够创造外汇,但并不能创造价值的行业。 中国的服装业要想走出被人掐脖断后的困境,必须着眼于打造世界品牌。必须将服装设计这个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表示:企业竞争将表现为以“品牌”为中心的设计竞争,设计也不再局限于成衣,而是从时装、成衣设计向鞋帽、饰品、箱包皮具等时尚商品设计延伸,创立并服务于品牌发展。 如此一来,中国服装业要打翻身仗,必须以以下三个方向作为发展趋势:一、力促高附加值的个性化消费 个性化消费,即高级定制。 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网络服装(efu)设计将逐渐成为主流。在越来越专业化、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下,企业基于网络的CAD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标准化,产品的并行设计也将为CAD系统的高效快速提供支持。为有效提升市场规模及产品利润,服装CAD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也是必然的趋势。一种基于Internet的服装企业远程数据传输和监控系统即将问世,也为服装设计网络化和服装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在这方面,国外公司已经开始了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目前国外市场上的在线三维服装CAD的应用主要有两类: 一种是用于精确的量身定做:针对具体客户的人体参数测量以及客户对服装款式的特定要求,进行精确测量和充分沟通基础上的服装设计,然后再生成相应的平面服装样片。该业务利用互联网通过远程控制实现,使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世界一流设计师加上其辅助设计系统的高效服务。这种基于网络的服装(efu)设计系统以美、英、法、德、日、瑞士的较为先进。 一种是用于直观的模拟试衣:通过对顾客体型的三维数据采集,进行互动式的服装设计,之后再生成相应的平面服装样片加工成所需的服装成品。这类业务也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基于电子商务的远程操作实现。现在美国的Land'send公司在互联网上就可建立顾客的人体虚拟模型,通过顾客在自己电脑终端上的简单操作,就可以试穿该公司所推出的服装,从整体以及各个角度观看自己穿上某套服装的视觉效果。另外,该系统还可进行立体互动设计,直到顾客满意。 现在,美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研究开发的三维服装CAD软件已基本能实现三维服装穿着、搭配设计并修改,反映服装穿着运动舒适性的动画效果,模拟不同布料的三维悬垂效果,实现360度旋转等功能。其中,如美国CDI公司推出的CONCEPT3D 服装设计系统、法国力克公司的3D系统、美国格伯公司的AM-EE-SW3D系统、加拿大PAD公司的3D系统、日本东洋纺织公司的3D系统等。 我国虽然是服装大国,但在服装的先进技术的应用方面起步较晚。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实现了仿三维CAD设计,但离国外的技术水平还有较大距离。目前只有香港科技和北京长峰科技公司、北京服装学院、中山大学、杭州爱科公司、深圳盈宁公司等近年来开始了服装三维覆盖模式款式试衣系统的开发,且仅有部分软件进入了商品化阶段。在这方面,中国的服装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推进相关行业的设计开发 服装,其实质就是人们用以遮羞避体并塑造个人形象的一类物品。这样,从头到脚都应包括在服装的行业范围内。我们知道,现在的市场结构,无论什么地方,总是自然而然的发展为成衣商铺与鞋帽、饰品、箱包、皮具商铺相互混杂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这些都是服装行业不可分割的元素。 现在的服装制造业由于资金、技术的限制,认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从而造成了某某裤业、某某鞋厂等等。但是到了市场,它们还是不约而同的聚集到了一起。那么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资金雄厚的大企业为何不将它们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呢?显然是没有道理。 一旦时装、成衣设计与鞋帽、饰品等结合起来,其必将产生1+1>2的系统整合效应。在商铺里,不是由客户自己翻来覆去的思考如何搭配,而是由设计师事先推出一套一套的整体方案。然后在这些方案的基础上再进行微调,很容易的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对于那些地位比较高、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客户,企业则可以向她们提供高附加值的个性订制。通过当今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实施在线服装(efu)设计,专业化的设计指导加上充分互动的购买方式,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B] 三、着眼未来搞好品牌建设[/B] 从2000年开始担任温州服装商会会长,现在是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CFD 上海分部总裁的陈敏认为:“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牌的设计,同质化的产品已经没有竞争力,注重个性化的品牌需要更加专业化的设计。” 着眼未来的品牌设计,必须以专业化的设计水平加上细致化的服务质量再加上职业化的创新能力,三者合为一体,共同推动企业的大船向着品牌的财富之岛全速前进。要发展高附加值的尖端设计,满足于产品经营的加工型企业,什么时候也成不了领导潮流的服装业航母。必须将企业的战略中心转移到“品牌经营”上来。 品牌经营要以生活文化为基础,以服装设计为核心,以此开发产品来带动服装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品牌的经营不断迸发出勃勃的生机,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要同时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发展品牌,扩大影响。现实中,要建立高品位的商铺,吸引顾客称心满意的消费;网络上,要建立专业化的网站,实施在线服装(efu)设计,以专业化的设计与具体客户充分互动,打造超一流的服装品牌
C. 现阶段国内服装产业哪个发展势态比较好
我觉得是童装吧,利润大市,场需求也多,现在父母都舍得给自己的孩子花钱,对了,你也可以去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看一看,相信你会有收获的。
D. 服装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从经济发展的周期看,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上仍处于较快增长期,运行在过剩经济、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大环境中,但同时又有局部的过热甚至某些较为严重的投机行为。而服装行业从整体看,发展迅猛,但是内需不足,产能严重过剩,库存积压加重。
截至2012年三季度,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库存合计高达730亿元,从而产生了“服装库存够卖三年”的论调,让人对整个行业叹其不争,又无可奈何。到底服装行业还是受到了高库存的威胁导致现金流较为紧张,传统的通过加盟店扩张的运营模式亟待调整。
服装行业酿成今日的高库存危机,主要原因在于供求失衡。
有必要调整的走高端路线的中国服装品牌
近几年国内品牌服装侧重于白领阶层,在价格上每年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在不断上升。从整个行业中来看,中国的服装品牌因为市场消费结构的改变,形成新的两大不同阵营。第一大阵营就是走高端路线的服装品牌,定价高,销量好,特别是从2001~2006年这部分品牌获得了巨大成功,只是2009年、2011年遭遇了两次危机逆袭。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中国的财富集中在0.5%的人手中,这部分人消费能力非常强,他们对奢侈品和高档品牌的消费能力在不断增长,但有必要多多关注中等收入的消费群体。
财富的过分集中也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中端品牌在市场中的生存变得越来越艰难。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价格的定位,渠道的拓展,市场规模化经营都变得极为重要,同时消费者需求变得越来越捉摸不定。在一个没有形成中产阶级的国家,通过寻找符合品牌目标的群体,去培养群体对品牌的认知程度,成为品牌的忠实顾客,但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
所以根据中国消费群体财富集中的实际情况,做高端品牌的企业应把目光锁定到顶层消费群体。通过与国外品牌的合作、学习,发展成为中国顶层消费群体喜爱的品牌,产品定价应该和他们的收入、喜好、需求配套。这些品牌应该灵活机动的调整定位,把握市场需求,以灵活来应对不确定的顾客群体。
竞争激烈的休闲装市场
上世纪80~90年代迅速崛起的休闲装品牌经过这几年激烈的竞争,市场需求出现疲软,产能超过实际需求能力。一部分老的休闲品牌开始衰退,逐渐被国内的优秀品牌如美特斯 · 邦威等品牌替代。但是市场的增长毕竟是有限的,即使很多经营不善的品牌让出了市场的空白点,就休闲装市场而言,新的空白点依旧不多,休闲装企业在制订未来几年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生产与市场是否配套。过分强调市场占有率,忽视需求因素,就有必要评估企业的利润和库存会受到显著影响。
高速发展的运动装市场
从阿迪达斯、耐克、彪马、李宁、安踏再到乔丹、361、特步,运动装市场这几年的发展,很快也会进入到产能过剩的时代。一个产业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产能和需求开始不匹配,这个产业就开始进入优胜劣汰的环节。有实力被认同的品牌会生存下来;没实力不被认同的品牌会消失。
在运动装市场中,国内品牌主要集中在二线以下城市,国际品牌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随着耐克、阿迪达斯调整市场战略,关注二、三线市场,我相信运动装市场的血拼在2008年会达到高潮。那些有远见、有能力,同时做好了准备的企业,将会是最后的赢家。但由于市场消费的需求不旺,进入2012年,高端品牌也低下高贵的头颅,难免减价促销。
发展中的童装市场
童装企业连续几年不景气,是有目共睹的,拥有几亿儿童人口的中国,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却不匹配。庞大的消费人群无法拉动市场消费趋势的增长,子女高额的教育成本给父母有限的收入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父母用在孩子身上的耐用消费品如服装的支出不断缩减。在没有建立起庞大的社会教育体系前,我认为童装企业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多元化竞争的女装市场
中国的女装品牌,已经逐步形成了由高端到低端的市场格局,风格也变得百花齐放。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品牌的经营水平正在向国际水平靠近,但是中国的女装尚未形成一个领导型的品牌,主要是因为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同时购买力却没有快速增长。当需求和购买力不成正比的时候,产品设计要多款少量,这样会给企业的成长和多元化带来沉重压力。所以说中国的女装企业要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中抓住机会寻找新的亮点,把握住市场需求。
内需增长缓慢,对零售行业将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必然对企业经营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加关注品牌,关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的应变能力,以期在大的经济环境改变的时候抓住市场,寻找到新的增长亮点和增长机会。
过去的成功并不代表今天还能成功,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企业只要有清晰的目标、长远的战略规划,才能找到成长的亮点和机会,尤其现阶段处在“后危机”时代。品牌和产业的崛起,一定和国内的经济环境息息相关。选择做一个产业或市场,如果看不到未来市场的发展,就不会更优秀。
E. 服装行业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
近年来,服装消费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时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费潮流。在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和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用于服装的消费仍在不断增长。
从年龄来看,25-45岁的消费者主导了市场,预计在未来几年也将呈现类似的趋势。
F. 中国服装业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现状:
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
2.缺乏自主的设计风格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
3.业专业人才匮乏 深入过服装行业的人才会清楚的意识到,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生产管理、设计、营销、广告等)非常贫乏。
G. 服装行业前景分析
做服装行业是最传统的想法了,现在还在想着做服装生意,这样的想法是很守旧的,就目前的市场情况而言想要创业成功还是很欠缺的。服装生意明显已经达到极大的饱和了,现在再去加入这个行业纯粹就是去当炮灰的啊。做生意想要成功和赚钱还是要有一些突破性的思维的,要能够发现大多数人发现不了的商机,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多去市场上看看有什么生意是做的人少但是却长久屹立不倒的,二手奢侈品回收就属于这其中的一类,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但是从业的人一直不多,说明这个行业的竞争小,并且行业隐形,利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可说是真正的暴利行业,只要做,就没有不赚的
H. 经济对服装发展的影响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对服装行业造成的影响,内部判断不一,大致的观点有3个方面。
一种是内忧外患,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可低估。实际上,在2008年前三季度,服装产业受到冲击的体现是增幅放缓,至四季度开始下跌,尤其是出口大省广东的内销也显现降低。在这种背景下,有观点认为2009年服装行业发展会更加困难,这种观点认为目前行业的困难还未直接受到金融海啸的冲击,主要是受国内政策环境的影响,在未来行业还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冲击。如果美国透支消费的观念转变,需求会骤减。未来,服装出口被动,尽管国内政策导向扩大内需,但政策的效果需要一定时间来呈现,无法立竿见影。
第二种观点是服装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如其它行业那般大。当下消费者的穿衣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以衣橱里的衣物“量”决定是否购买新的衣物。人们更注重穿衣的品位和体现的个人形象。如果仅仅是为满足“量”而生产,那么一个越南就可以保证全世界人的穿衣需要。因此当下企业更要注重产品的创新开发,满足个性需求。
第三种观点相对中庸,肯定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其程度大小难以判断。
目前国内大众化产品的需求稳定。服装企业跟踪形势变化,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以个性化、时尚化服装跟进市场。以上海为例,制造性服装企业减少,而品牌公司增多,以设计师领衔的设计公司居多。未来,服装产品的对象会更加细分,让消费者一见到某品牌就明白其所代表的年龄段。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将更为多见。
I. 中国服装产业格局如何分析
1、行业整体渗透率高
中国电商行业发展早、速度快,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社会零售消费中重要的渠道之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显示,国内电商零售规模从2013年的1.4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5.5万亿元,当年同比增速为31%,2013-2017年CAGR为41%。同期,电商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占比社会零售的占比从2013年的8%提升至2017年的15%,预测到2020年电商零售规模将达到10.1万亿元,占比社零总额将达到22%。
服装品类有区别于其他品类的独特性,相比3C电子产品个性化程度高,简单的变种就可形成新的设计,在产品质量差异化低的时期,产品可替代性强;相比食品类早期消费者对安全性有所顾虑,服装尤其是成人服装产品比较少有安全性的潜在危险;相比高价商品,服装产品单价低,更容易形成交易。2011年国内服装电商市场规模为2035亿元,2016年市场规模增长至9343亿元,当年同比增速为25%,2011-2016年CAGR为36%。服装电商的渗透率也从2011年的14%提升至2016年的37%。 2、 单个公司渗透率参差不齐
从上市公司来看,由于主要的销售渠道在线下,大多数公司电商占比低于服装行业水平,统计了主要的上市公司电商收入占比,平均值为20%,明显低于服装行业整体的网购渗透率水平37%(2016)。
休闲服板块电商收入占比参差不齐,森马服饰和太平鸟占比较高,分别为27%(17H1)和23%(17Q3),两家公司开发线上业务时间略有先后,分别在2012、2014年成立正式电子商务公司负责电商销售,业务发展初期将实体渠道旧货折价销售,满足了线上客群对低价的需求,以及对品牌的消费愿望,积累一定消费者后,逐步将线上发展成为单独业务线。而海澜之家电商占比仅5%(17Q3),主要系:1)主品牌执行不打折策略;2)前期销售良好,旧货少,同时有渠道处理库存。
高端女装由于定位高档,单价高,不适合现阶段的电商消费环境;同时,高端女装SKU数量少,单品牌旧货规模小于大众服饰,难以实现规模化销售。2017年前三季度歌力思、维格娜丝、安正时尚电商收入占比分别为4%、10%、12%。
综上,能够稳定提供大规模、低价产品,有利于发展公司电商业务,所以高价格敏感度是电商业务发展的天然土壤。
J. 服装业 未来的几个发展趋势
不管对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来说,2019年并不是最好的一年。有人高调辉煌,也有人暗淡离场。
甚至还有人放话说:2019年,别开服装店了!
这样的话未免也太偏激。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及时规整。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根据去年的事件分析今年的趋势,并以此对自己的品牌进行迭代,让自己越做越好!
时不待人,2019年都已经过去了二分之一,我们来看看2019下半年的服装业趋势。好好看,千万别掉队!
01国潮夺目,运动品牌飞驰
运动品牌的崛起,向潮牌的靠近,是近两年最为明显的趋势之一。
据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运动服饰行业规模为1045亿元,同比增长9.77%。到了2018年,则达到1147亿元,同比增长9.76%。
可想而知,到了2019年,这将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
算上今年,李宁已经是三登国际时装周了;
安踏也毫不示弱,收购眼光一如既往的犀利独到:从FILA到芬兰体育巨头AmerSports,正式向世界宣告中国运动品牌的崛起!
我们的国产运动品牌,正在以飞速追赶Nike、Adidas。不仅是产品外形的升级迭代,更多的是质量上的紧追猛赶!
再来看以前曾被嗤之以鼻的潮牌,如今也是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太平鸟玩转跨界虏获一票粉丝;
淘品牌出身的花笙记竟也成了各路明星大佬的首选;
冠希哥的CLOT更是用一次又一次中国风的设计震惊世界!
当千禧一代成为消费主力,运动品牌与潮牌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毫不夸张地说,2019年,中国运动、潮牌市场正在全面爆发!
02品牌文化决定消费者去留
从PhilippPlein抄袭到潮牌MLGB因名字掀起的轩然大波,哪一个不是受到强烈抵制。不难看出,如今品牌作死真的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儿。
而消费者也越来越看重品牌的文化,背后的故事,以及它待人处事的态度。最明显的差距就是今年年初两大品牌给出的贺岁片--巴宝莉的诡异画风被全网吐槽,优衣库则好评满满。
新春洋溢的优衣库贺岁片:光是一则广告,就能左右顾客对品牌的看法,何况是品牌背后的文化呢?
03品质优先,快时尚逐渐没落
不是我唱衰快时尚,只能说:靠快产争流量的时代,逐渐消失了。曾经风光一时的各大快时尚品牌,纷纷进入寒冬时期--
Topshop亏损,与中国合伙人解散,退出中国市场;
NewLook业绩不佳,关店潮,退出中国市场;
H&MNyden业务重组,CEO辞职;
GAP退出澳大利亚市场,关店潮,关闭第五大道核心旗舰店;
Forever21退出法国市场;
……
几天前,时尚机构Threp也发布了一组数据,更是力证快时尚之路有多难走--
有25%的女性消费者表示将从2019年开始不再购买快时尚服饰。其中大部分为年轻消费者。
有40%的受访千禧一代表示会停止购买快时尚品牌产品。年龄在18岁至21岁的受访者中,有54%决定购买质量更高的产品。
如今,消费者已经不单单满足于美的需求,更多的是在乎质的保障。即便是90后、乃至于00后,都是如此的消费观念。
所以,2019年,光靠'快'已经不够了,脚踏实地才是发家硬道理。
04线上加速线下融合
纵观国内外服饰零售市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加速了线上线下融合。
优衣库:消费者线上下单后,线下数百家门店支持24小时内便捷取货;
太平鸟:通过商品、支付等维度打通,支持门店扫码购、门店自提等新业务;
男装品牌CommonGender,更是一上市就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全渠道销售模式
到了2019年,线上下单线下提货,或是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等模式已经成为服装业的大趋势。
05短视频、直播盛行,赚钱新路出现
如今短视频大行其道,比如抖音。
不少人也发现其庞大的流量能为己所用,很多品牌已经开始从短视频平台导流,就连茵曼、Dior这样的大牌都入驻了抖音。
互联网如此普及的现在,过硬的产品固然有能耐,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也是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
年轻人在哪,哪就有流量,哪流量多,广告投放目标就在哪。
短视频和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将会成为未来5年里最火爆的宣传模式。
06个性化、定制化转变
当所有信息都触手可得,消费者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他们会更希望能够基于个人需求来自己掌控购物。
且随着90、0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的喜好、习惯和需求都有着新的特点:更注重个性化的消费体验。
未来品牌可以以大数据为依托,针对个体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就像服装Stitch,已经开始根据算法和造型师建议,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装与配饰推荐--
在Stitch买衣服,你只需要登陆它的网站,填写一个关于个人时尚偏好的问卷调查,包括尺码,颜色,样式等。
有了这些信息,StitchFix的专业时尚师,就会人工挑选5套服饰组合搭配,免费寄给你。
然后你可以在家试穿,把喜欢的留下,不喜欢的免费回邮即可。款项就由StitchFix自动从信用卡里扣除。
这种算法式个性定制,让StitchFix光在2018年一年,就赚了3800万美元!
07底线重视,品牌集体下沉
一边是几近饱和的一二线市场,一边是还未完全开发的的三四线城市,对国内服装来说,三四线城市已经成为了一块诱人的蛋糕。
成立三年即登陆纳斯达克的拼多多,率先撬开了下沉市场的大门。紧接着,趣头条的上市又再次证明了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品牌下沉。
除了早期在三四线市场发家的海澜之家、安踏、森马、以纯等本土品牌外,很多一二线品牌也开始来分一杯羹:
拉夏贝尔计划在3年内募资新开店3000余个,重点投向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进一步提升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力度。
08颜值第一,产品店铺缺一不可
人们越来越注意自己的颜值,也越来越愿意把消费支出花在,给自己带来美的感受与体验的商品和店铺上。
现在店铺同质化特别严重,差异性不大。所以,产品上很难给到顾客新鲜感和奇特感......
正是因为这样,现在的店铺如果不在空间和视觉上为顾客制造新奇的美感,就很难在同品类中突出。所以,美已然成为了各大店铺最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