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去日本留学学什么专业比较合适
应届高中毕业生去日本还是有优势的。我是这个月就要去日本留学的,去年刚高中毕业。
日本的医学挺发达,还有就是学些美容医疗方面的会很吃香。不过现在决定还还有早了,一般是先去日本念1-2年的语言学校,再参加那里的留学生高考。至于那里的大学国内认不认可么,那要看你考的什么大学了。稍微知名点的还是不错的。不然你还可以读研。出路不错啊。
我参加过高考,碰巧从我们这次开始都需要高考的成绩单。不是说要看你成绩如何如何好,就是想知道你有没有用心去读书,看看你的高考是否达到了大专的分数线。不过没什么的。我还是希望你能去考一下高考,这样对你有好处。另外去日本要有200课时的日语学时证明。最好在去日本前能考一下3级或4级,这对你以后大使馆来面试也有好处。
等你高考结束后就可以开始去找找信誉可靠的中介咨询,办理了。现在日本对留学方面都抓得比较紧,尤其是东京和大扳。你的经济条件和学历方面都很重要的。
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可以发消息问我。^^
❷ 盐城支柱产业是什么
落后的工业为主 汽车的公司也有很多, 只是在当地的宣传还不错, 其实外边人都不怎么看的,
❸ 谁可以推荐一本介绍关于纺织业整条产业链的书
一本书根本搞不定 一个纱线都好几本书呢
人家纺织专业的学生学四年都狗屁不通
去中国棉纺织信息网看吧
他们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纺织产业链的网站。
通过了解产品和市场 能帮助你最快的了解纺织行业。
具体的学习方式是:从源头(应是棉花,短纤之类)-纱线-坯布-面料-纺织工厂-纺织机械。这样了解起来 循序渐进 会很快入门的
❹ 上游产业的产业升级
又称“产业结构升级”,指产业结构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指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生产率全面提高为目标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通过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促使产业结构质态的根本改进和整体水平的进升。产业升级既有在一、二、三产之间的突破与升级,也有从各产业内部,延着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突破与升级。后者一般可以理解为从中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升级,或从中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延伸。升级的目的一般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掌握核心资源,拓展利润空间;或者另一方面是为了摆脱旧的生产方式,掌握某方面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分别以中国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中的三个行业为例。
纺织品业历来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供了庞大的就业支撑,同时也是出口排名靠前的产业,内需不振,出口方面由于遭遇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手段,纺织企业效益连年下滑,造成了沿海大批的纺织服装企业倒闭。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竞争优势仅限于下游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的成衣生产环节,即中国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具有相对性和局部性的特点。纺织产业的产业链很长,其上游产业(包括纤维的开发)和下游产业中的市场销售环节均属于技术或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凭借自身雄厚的财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一直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提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士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了产业升级的两条路径:一是加强纺织服装上游面料企业的研发能力;二是推行创意兴业,着力打造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原创品牌,设计师品牌,将以往薄弱的上游服装设计产业的能力壮大起来。
LED产业是中国“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重要发展的未来主导产业,但中国在LED上游核心技术方面的缺失,已经使产业发展面临瓶颈。LED产业链主要包括外延片生长和芯片制造的上游产业、LED器件和LED封装的中游产业和LED应用的下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形成从原材料、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应用产品和配套、设备仪器仪表等较完善的产业链。令人遗憾的是,应用产品和配套企业占了绝大多数,最少的是从事外延生长、芯片制造的企业,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总共只有40多家。这样的产业链分布表明,中国的LED企业仍大都集中在应用和封装的产业链下游,上游产业力量弱小,整个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高光效、高可靠的LED应用产品所用的高档外延芯片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高光效的功率型芯片目前尚无国内厂家能够提供。为了加快实现LED产业的根本突破,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成长,针对中国LED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政府提出了加大支持力度和调控能力,整合调整分散重复的研究机构,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项目,通过引导和宏观调控办法,集中资源扩大LED上游产业化规模的发展思路。同时,在未来,着重加强LED技术基础研究、开发,下大力气支持关键设备和基础原材料国产化,并加快上游LED外延、芯片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❺ 邳州经济与江阴比较如何
邳州
一、邳州经济开发区概况 邳州经济开发区创建于2001年,2006年5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57.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7平方公里。开发区实行“一区两园”模式,即开发区设立板材家具与环保化工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两个园区。板材家具产业园和环保化工产业园四至范围为:南至长江西路(含徐塘电厂),北至红泇路,东至建设北路,西至运河及分洪道,面积约42平方公里,包括:原运河镇徐塘办事处的徐塘社区、吴闸社区、马场社区、五杨社区、八杨社区、邵场村等6个村居及戴圩镇刘庄村、林子村、曲坊村、红旗社区、戴场村、寨墩村、楚埠村、东耿埠村等8个村居。园区区位优越,陇海铁路、京杭运河穿区而过,霍连、京沪、京福、宁徐高速在此纵横交织,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我们高标准建设,全力创优投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近30亿元,核心区实现“七通一平”,行政办公、商贸流通、生活休闲等功能配套日益完善,已成为苏北最具投资潜力的开发区之一。中集集团、金凤凰国际家具、恒鑫化工、台湾富山医疗制品、美国葆月婴儿用品等大批重点企业建成投产,目前,全区累计落户工商企业519家,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23.8亿元,外资企业69家,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51亿美元。
二、邳州经济开发区重点产业介绍
全力打造 “五大百亿产业集群”
邳州开发区已初步形成板材家具、冶金机械、环保化工、食品医药、电力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力求五年时间打造“五大百亿产业集群”。一是板材家具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今年产值将突破200亿元。二是冶金机械产业迅速壮大。全国循环经济示范点、亚洲最大的铅再生企业江苏春兴胜科集团上市在即。三是环保化工产业规模初具,重点发展煤化工循环经济。四是食品医药产业提档升级,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五是电力能源产业基础雄厚,成为邳州重要的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三大特色产业园区
一是充分依托雄厚的板材资源和工业基础,大力发展板材家具产业,全力打造中国(邳州)国际环保家具城。家具城占地18平方公里,于2006年全面启动,是一座集家具制造研发、检测、博览、商务、物流、办公、文化、生活休闲为一体的大型产业新城,建成后,可入住大型家具制造及配套企业300余家。为了快速推进家具城建设,我们连续在邳州成功举办了中国家具战略发展高峰论坛、千名家具商看邳州等大型招商活动,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家具集团纷纷抢占先机,已落户大型家具及配套项目67个,投资总额近百亿元,其中金凤凰家具城、家具国际博览中心、中国科技木业城、总长12公里的家具商业一条街等大型家具商贸展览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国家质检总局授权建设的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邳州落成,这是全国唯一一家人造板及家具质量检测中心,标志着邳州板材家具业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下一步,我们围绕拉伸家具产业链条、升级家具城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大引进家具商贸物流、设计研发、五金油漆、海棉包装、仓储运输等家具及配套项目。
编辑本段
优惠政策:
一是凡符合产业规划的家具及配套龙头项目,进入家具城规划区的,保证优先供地;二是租用开发区建设的商务厂房的,根据投资额,可以适当免收一定时间的租金;三是租赁邳州家具商业一条街或金凤凰家具集团展厅,面积较大的,3年内租金全免;四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凡涉及邳州市政府下属有关部门收取的各项行政规费全免;五是自盈利之日起,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二奖三减半”;六是信贷上给予适当政府贴息贷款,并积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为投资者解决信贷问题;七是企业享受邳州市重点企业挂牌保护。
二是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和电力资源,大力发展可治理的精细煤化工产业,加快建设环保化工产业集聚区。化工产业集聚区位于开发区西部,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已经徐州市政府批准,热力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邳州港是国内最大的煤炭中转港,煤炭年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我们依托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化工循环经济。目前,区内已入驻30万吨甲醇、20万吨醋酸和2万吨酚醛树脂等10个项目,投资额32亿元,环保化工产业规模初具。我们将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强化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醋酸纤维、醋酸乙烯、醋酸乙酯等项目,加快发展上下游及配套企业。
三是依托东区雄厚的基础优势,精心打造台商工业园,重点建设以家居、纺织服装为主的轻工业集聚区。轻工业集聚区位于开发区东部,规划面积17.3平方公里,区内用地充足,产业基础雄厚。强雳家居、伊思达纺织等40余家台资企业集聚,台商工业园初具规模。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引进家居用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等项目,全力打造苏北外向型经济示范园。
江阴
江阴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重点开发区。2002年10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又赋予江阴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审批权和行政级别,2011年6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定名为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江阴开发区共累计引进项目820个,其中外资企业210个,累计协议注册外资30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18.5亿美元,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14.95亿元。2005年,全区引进外资项目30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18个,完成协议注册外资4.2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1.1亿美元,完成工业销售收入353.5亿元,三产营业收入290亿元;工业投入35.9亿元。
编辑本段
发展优势
外资集聚
——外资集聚效应明显
港台地区仍然是江阴经济开发区主要的外资来源地,区内汇集了港资企业58家,台资企业57家。但是,近几年来,欧美、日韩资本进驻势头强劲,全区拥有欧美企业48家,日韩、东南亚企业47家。成功引进了兴澄特钢、贝卡尔特、瀚宇博德、福汇纺织、启新纺织、中粮麦芽等50多家超千万美元项目,其中超亿美元项目6个。荷兰DSM公司,芬兰科尼公司,比利时贝卡尔特,日本JFE商事、日棉、东棉、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以色列化工集团,香港中信泰富,台湾华新丽华,中粮、中石油、中石化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公司落户园区,其中已有近10个世界500强企业入驻。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特色鲜明
目前,江阴经济开发区已形成金属新材料、高档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和石化、IT、机械制造等新兴优势产业。210家外资企业中,有金属新材料项目27个,机械及配件项目42个,IT项目48个,高档纺织服装类项目38个,轻工类项目20个,化工类项目14个,生物医药项目5个,服务业项目16个。其中,金属新材料产业为开发区第一大产业,建立了以兴澄特钢为龙头,由贝卡尔特钢帘线、华新钢缆、法尔胜特钢制品、川电钢板等企业组成的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这一产业2005年实现的利润占全区70%以上。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功能凸现
科技创新载体日益完备,2004年3月,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运行;2006年3月,高新技术创业园一期4.5万平方米主楼将交付使用;去年9月,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由省人事厅批准成立;长江国际科技园区目前正在规划设计。至2005年底,创业园已累计引进研发企业22家,开发新产品35项,申报专利19项;已引进留学人员16个、博士16个、硕士20个。创业创新环境逐步形成,先后出台了加快高新技术创业园建设的优惠政策、创业发展资金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鼓励和扶持留学人员和国内科研人员入驻创业,对入驻企业进行注册补贴和专利申报奖励。
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日益优化
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江阴经济开发区基本完成了“九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完备,拥有出口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区、海关直通式监管点、高新技术创业园等特色功能平台,凝炼了“马上办、办上马”的开发区精神,营造了宽松宜人的创业环境,形成了灵活高效的服务体系。对现有规模重点企业量身定做服务方案,提供契约式服务;提供“一个头审批、一站式服务、一个口收费、一个人负责到底”的一条龙服务;在关务、检务、商务、税务等方面实行全程式服务;对进区企业在建设、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实行保姆式服务。
发展战略
——统筹发展富民为先
坚持一手抓开发建设,一手抓富民安民,正确处理好拆迁安置与就业保障的关系。就业方面,搭建了管委会、办事处、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在区内建立3家职业介绍所,每个社区配备就业援助员,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定向培训,2005年帮助3000多名本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保障方面,对3.5万名被征地农民全部实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从去年8月起,又开始推行城保、农保并轨制度,提倡“人人有保障、家家有物业”的保障新模式。
完善机制
——机制体制日益完善
遵循“小政府、大社会”,“小管理、大服务”的原则,围绕“行政行为法制化、政府服务国际化、机关效率高效化”的目标,近年来,江阴经济开发区对用人机制、运作机制等作了大胆探索。全面实行全员聘任制、工资浮动制、竞争上岗制、公推竞岗制等用人制度,逐步尝试末位淘汰制、否决汇报制等管理制度,搞活了用人机制。同时,导入市场机制,把开发区当企业来经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开发建设模式。
❻ 株洲纺织服饰产业链在全国服饰产业中居于什么位置,求助
株洲纺织服装
产业链在全国服饰
产业链上是没有什么位置的,
因为株洲服饰。
可以说99%的这人都不认识吧。
❼ 温州的专业化市场
1) 概述 Say all
温州,这些年来一直是全国最受争议的最具传奇色彩的地区,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改革的创举中国的经济的奇迹。有人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就有温州的商品,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166个国家和地区有温州出口的商品。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建立多元化外贸格局,把生意做到全世界,是浙江温州企业近年努力追求的目标。
据了解,目前与温州企业有过频繁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我国的香港、台湾以及西欧、美洲、中东、独联体等地区的国家。特别是去年以来,温州的外贸出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去年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欧盟、美国、匈牙利、香港等,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多达34个。去年,温州对亚洲的出口为4.6亿美元,同比增长80.4%;对非洲的出口1.1亿美元,同比增长85.1%;对欧洲的出口为6.8亿美元,同比增长91%。今年上半年,温州外贸出口形势更加迅猛,仅1月份出口就突破1亿美元。 目前温州境外企业已有50多家。在未来的5年里,温州还要根据一些国家的工业发展特点,让一部分优势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办专业市场,把温州的技术、设备和服务带到国外市场,以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
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温州的外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 市场进入方式 The way of enter market
温州的外贸产品主要通过几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一是通过“侨贸”。有一大批海外华侨,市场敏感性及故土观念很强,不少在当地积累了一定资本后从事国际贸易,并将温州的经营模式引向国外,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国外大型零售市场的供应商。如在意大利罗马就有500多家温州华侨经营的服装贸易公司,年销售额达50多亿美元,有一条紧靠火车站的“维多勒”服装街,这条街上服装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温州。阿联酋迪拜、西班牙马德里、匈牙利布达佩斯等城市,有大量市场,都由温州人在经营。温州外贸出口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依托产业及侨乡优势,一些企业看准国际市场,利用当地华侨资源,开始外贸出口。
第二种方式通过国际贴牌加工方式,主要是服装企业。不少企业早几年就开始做OEM使产品走出国门,近年来,不断有国际品牌加入,庄吉、华士、法派等企业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国外品牌OEM生产企业。三是优势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服装公司合作,采取高起点国际规范化“嫁接”,借助国外管理模型、品牌运作、营销网络、文化传导做“跳板”,跃进国际市场,如夏梦与意大利杰尼亚合资。
(三)主要优势 Main advantage
温州外贸有相对比较优势,近20年伴随着温州企业发展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分工、社会化配套的产业链,是温州产业发展进程中最大的竞争优势,行业链完善,分工细致,进入产业成本底,可以产生低交易成本,劳动力流动自由,企业容易找到技术对口的人才,信息共享,可降低资源的浪费,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的变换,产业的整体发展能引起政府的重视,同时又有利于产业发展。区域产业集群又使温州外贸企业在信息、原料采购、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形成别人无法替代的优势。
(四)主要问题 Key problem
但由于起点低,温州外贸也存在许多问题,正遭遇一个发展“瓶颈”,从总体看,出口渠道窄、等单子做和纯加工等被动因素及许多问题制约着温州外贸的发展,无序竞争和低、小、散状况亟待改观,资源有待整合以寻求突破。
1、土地“瓶颈”日益突出。温州的很多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温州土地资源有限,由于外贸企业起步晚,近几年发展后,征地困难,导致企业规模小而散,租用厂房或厂房狭小,无法形成规模生产,旺季时无法满足需求,失去了不少大宗外贸订单,有点企业一年只能完成总订单30%左右生产,
2、出口渠道单一化,造成客户群类同化,使得温州外贸长期在低端徘徊,据商会统计,外贸订单51.9%来自华侨,25.9%来自国内贸易公司,直接与外国客商贸易仅占22.3%,目前华侨订单特点就是低档低价,外贸企业以中小型居多,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压价竞争现象也比较严重,产品创新能力不强和管理相对滞后,绝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等单子做的被动局面,企业缺乏设计力量,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客商手中,多数企业靠手工劳作,利润少,企业只能赚取廉价加工费,这种状况形成了温州生产低成本低档次产品的形象,只能依赖只需低端产品客户群,极大地制约了向中高档产品跃进整体产业发展规划。
3、此外,华侨贸易很多是通过非正式渠道出境,货款回收也存在很大隐患因素。同时,企业间人才竞争又使得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成本增高;而大多企业在管理上与外商要求相距甚远。
二、宁波外贸特点分析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haracteristics of Ningbo
宁波,是浙江的一个大市,也是浙江的贸易大市,由于其优良的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使其成为浙江外贸的领军人。许多行业在省内甚至全国具有行业优势。宁波在对外贸易的表现也非常枪眼。
但是宁波外贸和全国许多先行地区一样,正逐渐暴露出问题,增长势头有所回落 。这一切都一扫宁波出口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国、连续21个月高于全省水平的“出口健将”形象。同时,全国1、2月份累计贸易逆差达79亿美元。全国在一两个月内出现这么高的贸易逆差额,是近10年来的第一次。 原因何在?
冷落了一般贸易 Unfrequented the General trade
1.“出口退税的效应还没有显示出来,要到今年下半年至少是4月份以后才能看出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这样对记者说,因为“企业现有的合同是以前签的,而且地方超额分担的部分还没有开始退,还没到掏钱的时候”。
2.此外另一个结构性影响是宁波公司多为收购生产企业的产品再出口,外地产品在宁波出口中的比例已占到45%。
3.生产地政府向生产企业征税,却由产品出口城市为其承担25%的出口退税,这在口岸城市看来显然是不划算的。故而宁波各县(市)、区对外贸公司的制约性措施也逐渐增加。 。
问题的根源是新的退税政策使得“外贸流通机制好的出口地为出口做出了贡献但却不堪退税的重负”。不只是宁波减速,大连、深圳、青岛等口岸城市的出口增幅都在减少。建议“加快征退税制改革,就是形成谁征(税)谁退的机制,不能说人家征税却让出口口岸退”。
(二)加工贸易瓶颈 Bottleneck of processing trade
宁波的出口具有“一般贸易比重高、外贸公司比重高、纺织服装和一般机电产品比重高”的特点,出口的“三高”特点使得全国平均下调3%的出口退税率在宁波变成了下调3.5%。
产生贸易逆差的另一短期因素是近年来原材料的涨价。中国的原料、能源进口暗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大国模型(标准是进出口量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并非指国家大小)。近年国内需求的增大使得国内资源供给量不相称,于是对国外进口的需求就越来越大,而与贸易小国进口量小、不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不同,中国作为进口大国,需求量的增加也助长了进口价格的上涨。 占宁波出口75%以上的机电、纺织服装产品所需原材料中,钢材价格自2002年8月以来已上涨70%至90%,塑料价格涨幅达40%以上,纺织原料涨幅也很高。统计局数据表明,前两个月宁波工业原材料采购价格同比上涨15.33%,工业品出厂价格则上升3.91%。“宁波制造”在国际市场的开疆拓土中得心应手的武器就是成本低廉,而这一优势的弱化势必会影响到其尚未成功转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温州外贸优缺点比较分析及发展建议Comparisona and analysis the advantage and weakness of wenzhou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suggestion for how to development
比较温州和宁波的外贸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既有共同点,又相有特色。宁波作为浙江外贸的先行者,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是值的我们温州借鉴的。温州的外贸其潜力是不可估量,但是我们也要正确认识自我,避免走歪路错路。
优势方面advantage
我认为不论温州经济的优势还是温州外贸的优势,最大程度上是体现在温州人上。
温州人天生的商业才能,创新精神。回顾十几年温州的发展的,这点体现的很明显。由于温州地处偏僻,历史上受国家政策束缚较少,形成了温州人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前温州一直是一个贫困潦倒的穷乡僻壤,温州人为了生存不断革新,精打细算。这一切都沉淀为今日温州人的特征。
温州人庞大的国内外营销网络。由于从前的努力我们在国内形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购销网络。就外贸而言,温州庞大的华侨数量,成为现在和今后温州外贸发展的一个基础,是我们更大更强发展的地基!就现在而言,温州乃至全国的外贸很大部分都是依靠华侨,这是我们宝贵的资源。温州是一个侨乡,华侨数量相当可观,并且温州华侨在海外的成就也是非常傲人的。温州外贸只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利用海外关系积极发展海外客户,国际贸易的前途是非常美好的。
温州民间资本的充足,和特色的金融情况。这使温州企业显的很“活”,能较好地摆脱民营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能及时准确地做出适合市场的调整。温州几乎都是民营企业,从事外贸生产的也是民营企业。由于中国金融制度的问题,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使许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我国许多民营企业的袄折很多都是因为资金问题。温州民间资本充足,民间借贷活跃,使温州企业在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革,产品换代,资金周转时能较好的调动资金。
温州原有的经济基础,虽然他们中的很多已经显现老态,但是只要进行科学的改造,依然可以从震其夕日雄风。温州的外贸产品主要是服装,打火机,工艺品等轻工业产品,虽然这些都属于夕阳产业,发展的空间有限。但是只要温州企业产品提高档次,走精品之路,依然可以创造丰富的剩余价值。
劣势方面 weakness
和优势一样,温州外贸的劣势和问题一样明显,甚至可能比优势还要突出。这很大程度上也是温州自身的问题。
地理条件的制约,这包括很多方面如,最主要的是交通,资源。很多人都说到过了,交通条件的落后已经是老大难问题了,温州外贸之所以不能超过宁波和交通有着不法割舍的关系,一个北伦港就让很多温州人又爱又恨,甚至讲话都变的酸溜溜。外贸可是个对交通运输依赖很大的呀!资源问题也一样,温州地区可是说是一个不适合经济发展的地区,土地稀少,能源短缺,甚至连人力资源也少的可怜。这必然会让温州商品的价格竞争力越来越低,这对温州来说无疑是毁灭性打击。。
温州人问题,也许很矛盾,我刚大夸过温州人啊?但我们要全面看问题。说温州人(当然指的大部分)是爆发户不过分。温州自身文化的底蕴就很薄弱,温州人又很排外,自身素质难免不高。加上新一代的温州可能会丢掉如勤劳刻苦,勤俭节约等当年赖以发家的好传统。这使现在温州人才缺乏,本地人才稀少,外地人才又很难留住。
产业结构问题,都是老掉牙问题(没意思)。温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失去了,劳动密集型经济已经失去优势了。虽然产业转型问题已经别人认识到,也有人开始实施,但是规模范围不大。可是肯定的说一句如果不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档次,起码温州本土的企业将很难生存。
其他大大小小的问题基本都是上面的问题衍生出来的。
(三)发展建议 the suggestion for how to development
如何让温州的外贸扬长避短,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学习日本,因为两者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当然我们的交通条件是远不如日本的,但我们不妨可以借“北伦”一用。
做外贸,做生意也一样。就现在而言,我觉的最大的关键还是“人”,同样的条件不同的人来做,结果可能是相差很大。而就做生意而言温州人在“人”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们要革新思想,不要拘泥于地区经济,要做温州人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方面的劣势。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走出去,去适合该产业发展的地方去,这就是开始在温州流行的行业迁徙。虽然到现在行业迁徙的并没使迁徙企业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这是有很多特殊原因的,总的来讲科学合理的迁徙是适合温州企业的发展的。
每个到过温州的人,对温州的城市建设无不摇头。这对来说温州人有些冤,国家没给我们一分钱,还在我们口袋里捞钱,换别地儿早烂摊子了。但是我们得承认我们的基础建设太落后了,这制约温州经济发展,让我们在从事外贸业务时丧失了一部分的“印象分”。当然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的方面很多,我觉得就我国现在的“国情”而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国家建设个大上海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想建设温州?不论是政府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不是眼前的事。所以其实我们还是得走出去,去那些所谓的“温室”。
外贸企业自身的问题也很多。其中包括生产性企业和贸易性。生产性企业的问题尤其多,老生常谈不讲也罢!就何如解决?合并是个好办法,化零为整,当然合并牵涉的问题很多,但是这是适合温州企业现状的。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规模技术等老大难问题!当然这也只适合温州的一部分企业,因为合并带来的问题是很多企业解决不了的,如:人才的缺乏,资料的周转,企业策略的制定,股东之间的矛盾等。对于大多数的小型企业,我们要就地改革,技术革新是重点。小型企业一定要依靠自己“活”的优势,船小好掉头,及时调整策略,走短小精悍的道路,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很多不求革新的小企业,家庭作坊将无法生存。总之一句话: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温州现在的成绩是因为过去温州适应了改革的变化,对于现在的经济变化,变则生不变则亡。
还有就是贸易性企业即贸易公司,由于本人所工作的地方是个温州常见小贸易公司,所以对有规模的公司缺乏了解。大多数的小型贸易公司在海外都有一定的关系,有固定的客户。现今好的外贸人才的缺乏是个问题,学历高固然好,但是社会的磨练更主要。在小型贸易企业初中生管着大学生的现象很常见,这难免会使工作缚手缚脚,拘泥于原来的客户基础和贸易方式,不敢去突破。这不是目前能解决的问题,等新一代的专业人才成长起来需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
四、结束语 the end
温州外贸和浙江其他地区外贸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更有其独特的一面。在目前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压力很大困难很大,但是机会一样也很大。只要敢于创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科合理地扬长避短,温州外贸的发展是值得人们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