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态文明和产业文明的区别是什么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生态化设计吧。
B. 西咸一体化的生态景观
规划区分布有村庄用地、生态林地、湿地和度假休闲用地,以及石化工业用地、渭河电厂和秦宫遗址用地等,现状建设比较少。
规划区外围西安和咸阳城区段已经基本建设成型。咸阳段主要以居住、办公和商业用地为主,并形成较好的城市滨河景观效果;西安段主要以生态湿地、农场和观光农业为主,其余多为民房和空闲地,外围还分布有汉城遗址、五陵塬保护区、草滩农场等。 功能分区:西部城市滨水景观区、中部秦、汉文化产业园区、东部休闲度假区。
用地布局:规划在西部滨水新区形成金融中心,中部建设秦、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遗址公园和风景林地,东部以居住、休闲度假、娱乐、购物为主。 ①景观结构:规划渭河城市景观带在空间格局上将形成“五心一轴一廊加一环”的总体框架结构。
“五心”是指涝渭湿地景观生态中心,沣渭湿地景观生态中心,灞渭湿地景观生态中心和泾渭湿地景观生态中心,遗址公园绿色景观中心。
“一轴”是以渭河生态景观为核心的,包括城市滨水地区综合服务功能的东西向线性发展轴一水轴;同时也是一条以渭河为依托的,水绿相映的景观绿化主轴带。
“一廊”是指中部以遗址公园为依托的南北向景观廊道(绿廊)。
“一环”是指渭河沿岸宽度不等的生态风景林带,起到“河在绿中”的大绿景观效果。此类绿地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属性,是维系整个规划区生态平衡的重要缓冲区和绿色过渡带。在规划时应坚持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藤、地被相结合,增加林带绿量,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②人文景观规划:形成三条城市主脉——“水脉”、“绿脉”、“文脉”
“水脉”——是依托渭河河道南北两岸的滨水岸线而自然形成的,是体现城市“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绿脉”——是依托渭河两岸的生态防护绿地、湿地景观、公园绿地等形成的,是整个区域的生态基础和环境支柱。
“文脉”——可称作一条凝聚城市历史人文信息的主脉线索,用以串联沿线的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展现。 形成中心河道开放空间、绿带开放空间、功能组群开放空间三个层次。
规划区划分为风貌协调区、风貌控制区、自然风貌区三大区域。
风貌协调区:主要位于渭河防洪治导线南北各500-800米以外。
风貌控制区:主要位于渭河防洪治导线南北各200-500米范围内,区内以人工景观和自然生态绿化相结合的景观环境为主。
自然风貌区:主要位于渭河防洪治导线南北各200米范围内,区内多以自然生态林地、湿地为主,局部地段采用人工造景的方式与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景观营造要突出秦汉文化主体。
《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方案中提到,经过5~10年的开发建设,西咸新区将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渭河将成为大西安的中心水带,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开发示范区。
新区东西横贯50公里
近年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湖北武汉新区、河南郑汴新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等城市扩展板块快速崛起,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咸两市接合部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咸新区,有条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新兴产业聚集的城市板块,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撑点。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SZF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
渭河将成西安的城中河
据了解,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总面积为9036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965万人,到2020年总人口1280万人。其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西咸新区将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区,把西咸两市联接为有机的整体。
从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大视野来看,渭河将是未来西安的城中河和中心绿带。按照方案要求,经过5~10年的开发建设,西咸新区将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形成西安大都市圈之中渭河百里生态景观长廊横贯东西、秦汉历史文化景区一脉相连、现代制造和生物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居环境适宜优美的城市特色功能区,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
沣渭新区
突出城市特色功能
沣渭新区位于渭河以南,老西宝公路以北,东接西安市西三环,西接规划中的西咸绕城新线位,规划总面积195平方公里。
该区域是西咸两市中心城区距离最近的接合部,也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向西拓展的重点区块,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重点打造城市特色功能区和生物产业聚集区两大功能区,建设西咸都市圈人居环境最为适宜优美的新型都市商务中心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及环保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
●城市特色功能区
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集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智能电器、微电子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物流配送、住宅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沣河“大水大绿”生态景观,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
●生物和环保产业聚集区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环保节能和精细化工产业,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和环保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
泾渭新区
着力打造精品景区
泾渭新区位于渭河以北,西咸北环线以南,西到老咸宋公路,东至西咸分界线,规划总面积305平方公里。
该区中间地带为五陵塬保护区,四周有较大的开发建设空间。将重点按照空港产业园、历史文化聚集区、现代产业聚集区三大功能区进行打造,建成西部最大的临空产业园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
●咸阳空港产业园
该区是西北最大的航空货运集散地,是我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物流园区之一。以临空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大型飞机改装及维修、航空服务和运输等产业,到2020年生产总值将达到100亿元,人口达到20万人,建成西部最大的临空产业园区和国际知名的航空产业城。
●五陵塬历史文化聚集区
坚持保护优先,着力打造精品景点景区,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田园观光等产业,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生态宜居新区。力争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
——现代产业集聚区。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发展机械加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加工等生态产业,适度发展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等新兴产业。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
渭河景观带
构建百里生态长廊
以渭河为轴线,西起涝渭交汇口,东至泾渭交汇口,南北两岸延伸800~1000米,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该区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将以河堤建设、河道治理、生态绿化、景观打造为重点,积极开发渭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横贯东西的百里滨河生态长廊。
涉及两市人口51万
本报讯《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明确了西咸新区规划控制范围560平方公里,在2016~2020年的全面提升阶段,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
西咸新区的规划范围为,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北至西咸北环线,南至310国道西宝线,东西约50公里,涉及西咸两市6个县(区)、22个乡镇(街道办),总人口51万人。规划控制范围560平方公里。
按照方案中提到的西咸新区发展目标,2010~2015年为启动实施阶段,重点推进核心功能区建设,构建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增强对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两区一带”基本建成,实现生产总值比2009年翻两番,达到600亿元左右。
2016~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开发建设重心由核心功能区逐步向其他区域延伸,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产业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宜人的西咸都市圈最佳人居区和重要经济增长极,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区,实现生产总值比2015年再翻一番,达到1500亿元左右。
接受省市双重领导
本报讯记者昨日获悉,我省将在省级层面成立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整体规划、统筹对外招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在成立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的同时,设立沣渭新区和泾渭新区两个管委会。沣渭新区管委会受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西安市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以西安市政府为主,西安市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泾渭新区管委会受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咸阳市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以咸阳市政府为主,咸阳市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两个新区均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
目前,沣渭新区管委会已先行设立了规划建设、综合行政等4个工作小组开展各项筹建工作。
支持组建投资开发公司
●财政金融
设立西咸新区建设专项资金,并争取各金融机构的配套,专项用于西咸新区重大或标志性基础设施、渭河生态景观打造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省级其他专项资金也给予适当倾斜。支持两个新区管委会分别组建投资开发公司,争取发行10~30亿元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支持。
●土地
西咸新区建设用地指标纳入省级土地调控计划,由SZF统一进行调剂。充分运用城乡统筹建设的先行先试权,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和补偿机制。
●投资
优先布局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大规模进行招商引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宜在关中布局的产业项目,优先在新区内安排。凡能够在新区建设的项目,原则上不在其他区域布点。
●法律保障
方案中提到,我省将做好《西咸新区建设条例》制订的准备工作,并选择适当时机提请省大人常委会审议。
西咸新区今年启动建设
2002年,西咸一体化开始试水。
2006年,两地电话并网。随后,西咸大道等路网建设,成就两地交通动脉畅通。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复颁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使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战略要地的西安,一跃成为与上海、北京并肩,由国家布局打造的国际化大都市。
2009年11月,省发改委主任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咸一体化有关情况的报告。
从2010年开始,西咸新区建设将进入启动实施阶段。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函〔2014〕2号文件,正式批复陕西设立西咸新区。至此,西咸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是中国的第七个国家级新区。
C. 为实现兵团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何作为
建设兵团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中,农业科技工作专者的作为非常属关键,产业规划关乎于今后甚至将来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产业规划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农业科技工作者参与根本完成不了规划,规划设计的依据就无法支撑。至于其他几个振兴,农业科技工作者本身就是人才、建设兵团地处西域,地方文化和兵团文化交融形成特色文化结构,全国都知道有建设兵团,文化振兴的信息传播基础是得天独厚,生态环境的管控应该比内地要好处理很多,组织振兴更没有问题,建设兵团是一个戍边纪律性集体。建议农业科技工作者多了解信息,做好功课建设兵团的振兴会大有作为,我本人身在内地,一直在为新疆的发展努力从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积极工作。
D. 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
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大自然本身是极其富有和慷慨的,但同时又是脆弱和需要平衡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可阻挡,但人类归根结底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活动不能超过自然界容许的限度,即不能使大自然出现不可逆转地丧失自我修复的能力,否则必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取有度,既要利用又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动态平衡,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老老实实地承认人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宰,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决不能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狂妄想法。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当然,顺应自然不是任由自然驱使、停止发展甚至重返原始状态,而是在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要求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之需的同时,要呵护自然、回报自然,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生态文明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在空间维度上,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危机是对全人类的威胁和挑战,生态问题具有世界整体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从全球范围考虑人与自然的平衡。在时间维度上,生态文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面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永恒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解决矛盾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循环往复,促进生态文明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进步,从而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求人们要自觉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形成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我们党所追求的生态文明,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境界,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E. 生态文化产业是什么意思
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业方面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最后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发展模式顺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符合十七大“生态文明建设”报告精神,在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趋势中应运而生,同时因其公益性特征,将成为公益创业的重要机会。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致力于生态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为环保领域提供重要的文化载体,将成为环保新能源行业重要的文化支撑。
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景决定了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必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