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年级地理的全面协调发展工业
工业部门定义
工业部门,是指由社会分工而分离出来的、专门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总和。这里所谓同类产品,指产品经济用途同类,或使用的原材料同类,或工艺过程性质同类。这是工业部门分类的基本标志。如建材工业就是产品经济用途同类的企业组成;冶金工业就是工艺过程性质同类的企业组成。
工业部门的形成
工业部门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由于工业生产进一步专业化,使原有工业部门进一步分离,并逐步形成一些新的工业部门,从而使工业部门结构也相应地发生某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总趋势是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工业部门结构也日趋复杂。如从机械制造业中分离出机床制造业、采矿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部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从而形成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如合成纤维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化工业等。
我国工业部门的分类
我国现行工业部门分类[1],有12个粗分类,44个工业部门,155个细分类。12个粗分类是:冶金、电力、煤炭及炼焦、石油、化学、机械、建材、森林、食品、纺织缝纫及皮革、造纸及文教用品、其他工业等。
分类的依据
1.主要依据
划分工业部门的主要依据是:①产品的主要用途相同;②使用的主要原材料相同;③工艺过程的性质相同。当然,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同类企业的综合都构成独立的工业部门,只有当某类产品从分散在许多部门、企业生产形成集中到专业化企业生产后,这些企业的综合,才形成独立的工业部门。
2.按层次划分
为了便于计划和组织管理工业,可以把工业部门分为三个层次,即工业部门粗分类;工业部门;工业部门细分类。粗分类把整个工业分为冶金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大部门。在每个大工业部门下又分为若干个工业部门,如机械工业分为农业机械制造工业、工业设备制造工业、交通设备制造工业、电子工业等。在每个工业部门下还可再进一步细分,如农业机械制造业可以分为拖拉机制造、排灌机械制造等。
3.按比例关系
为了便于研究和正确规定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把工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主要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轻工业主要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了研究原料生产和对原料进行加工的各工业部门的发展速度与比例关系,工业部门还可以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趋势工业部门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由于工业生产进一步专业化,使原有工业部门进一步分离,并逐步形成一些新的工业部门,从而使工业部门结构也相应地发生某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总趋势是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工业部门结构也日趋复杂。如从机械制造业中分离出机床制造业、采矿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部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从而形成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如合成纤维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等。
工业城市
基本解释
主要由于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城市。这类城市工业职工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高,工业用电、用水、用地占的比重也很大。工业城市又可分为汽车工业城市、森林工业城市、钢铁工业城市等。
简介
工业城市是产业革命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以工业生产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在英国等国有以单一工业为主的“专业性工业城”(company town)。在工业化国家中,工业是促使大多数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经济基础。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城市是综合性的,大多是有工业的。中国习惯上称以工业为主的城市为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可分为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专业性工业城市两类。工业城市形成的初期,往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业生产分工协作的发展,城市工业的部门结构往往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地理、资源等条件优越的地区,专业性工业城市会逐步演变为综合性工业城市。中国辽宁省素有“煤都”之称的抚顺市,就经历了从专业性煤矿城市逐步发展为兼有石油、钢铁、机械、炼铝、电力等工业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的过程。
特点
工业城市虽然情况比其他类型的城市复杂,可作多种性质、多层次的分类,但是在规划建设上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工业部门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从业人员在城市的人口结构和劳动结构上占有较大的比例。②工业用地(包括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合理布置,对工业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影响。要根据各类工业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用地的具体条件选择工业用地,并安排好工业用地同城市其他用地之间,特别是同居住用地之间的相互位置,使职工上下班比较方便而又不受工业污染的危害。③工业城市要有方便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城市的工业区应尽可能沿铁路、公路和通航河流布置,并应考虑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使工业区与交通运输枢纽之间保持有机的联系;工业城市还需要有足够的仓库用地。④工业城市要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在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地带等),以减少或避免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包括工业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做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⑤工业城市还应注意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要为弱势人群就业创造条件。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一、辽中南工业基地(含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大连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二、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为顶点的三角地带,唐山的“唐”,不是塘沽的“塘”),有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工业,它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三、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还包括苏州、无锡、常州、熹兴、宁波等城市,也称长江三角洲),它是我国第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含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服装、电子、玩具、食品等轻工业为主。
京津唐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2.地位: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今后重点可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等工业城市。
2.地位:是我国重要的古老工业基地之一。
3.发展方向:今后仍应发挥其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优势,要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适当限制某些耗能大,当地又缺乏原料资源工业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各城镇。
2.地位: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等。
工业类型
1.概念:工业战略产业——指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要求优先发展的产业类型。
2.特征:基建投资大、优先投资、增长速度快、资源投资幅度大、政策倾斜度高。 工业战略产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能够带动或促进很多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技术的进步。
一.产业功能分类
(一)工业战略产业
3. 主要类型:(1)瓶颈产业——要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产业结构体系中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短线产业,前向联系部门需要该产业提供的投入品多于该产业的最大生产能力,或者它的最大加式能力远小于其所有后向联系部门所提供的投入品。中国目前的瓶颈工业为能源。造成长线部门的资源、生产力的浪费;造成工业部门结构不合理使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对瓶颈产业必须进行重点投资。(2)支柱产业——指在当前或未来中,在工业的总产值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产业。可能是产值和提供的积累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的部门,也可能是国家为完成对经洗涤剂 战略所必须依赖的部门,也可能性是有关国计民生、使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部门,食品、纺织、化学等。(3)主导产业——指在工业产业结构体系中,与其它工业产业和国民经济其它产业联系非常多的工业产业。可能具有比一般工业产业更多的后向或前向联系部门、需求的代替性较弱,其它相关产业对其依赖性较强,其盛衰直接影响到其它产业的发展,其产品质量提高可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改进,具有较强的连带推动效应。一般而言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处于支配地位通过与其它产业较为广泛的联系可影响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带动作用。主导产业有两个重要的功能,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较高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占有重要比重,可波及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动。不同的工业发展阶段其战略产业是不同的。
(二)其它工业类型(1)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据联系方式又可分为前向(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与后向(为主导产业提供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校、能源与其它服务的产业)。(2)基础性产业——为国民基础其它产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和其它支持(生产、生活、社会)的基础性产业部门,如交通、保健、卫生,我国农业、原材料、能源、运输、邮电等。有人还将其分为消费趋向性(可运输性差只能就地消费)广布性(产品的需求量大、消费地工广、布局条件局限性不高)、产品不能在空间上流动。(3)潜导产业——(未来可能的主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不大,但代表了产业发展方向的、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
二.根据集约度划分
1.概念根据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进行的划分。
2.类型
(1) 资源密集型——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电力、采矿业、农业
(2) 劳动密集型——对劳动力依赖性较高,传统纺织业、食品加工、钢铁、造船等。
(3) 资本密集型——大量资本购买原材料钢铁、冶金、化工
(4) 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对知识(研究单位、大学的知识、科研突破)、技术(靠大量技术的投入、掌握复杂的技术的劳动者)依赖性较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信息产业、生物工程、遗传工程、激光等)
三.根据区位因素划分
1.概念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一样。因此,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
2.分类
(1)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货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2)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货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3)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5)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矿产资源②社会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国防、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③环境因素:与风向、水源地的关系
工业的区位选择:
(1)不同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类
工业部门
特 点
布局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炼油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接近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冶金,如炼铝厂、(钢铁、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动能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制造、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激光、核电、高分子合成技术
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原料的影响减弱,市场影响逐渐加强。交通运输对工业吸引力增强:沿海和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等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信息通讯网络的通达性是工业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新因素。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增强。(3)工厂厂址选择与布局原则
a.工厂选址的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厂址应选择花费生产成本最低而获得利润最高的地方,同时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b.具体而言,工厂区位选择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环境因素等几方面考虑,主要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①在自然条件方面,要考虑是否有修建工厂所需的良好的地质、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是否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②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需要考虑能否尽可能地接近具有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和交通运输等优势的地区,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是否有良好的社会协作条件。理想的区位应具备的条件是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价廉质优,市场前景广阔。③从环境的角度考虑,应根据不同工厂的污染特点,尽量减少对城区或居民区的污染。④城区工业布局局遵循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有组织地布置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置在城市过缘或近郊区;严重污染的大型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3、工业集聚和分散传统工业区:①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②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③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
新兴工业区:集聚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4、方法总结: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三。我国和世界主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特点与形成条件:
1.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1)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2)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矿产资源不足
2.三大工业地带: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优势条件: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至于“工业产品知多少?工业部门知多少?",自己就结合实际生活举例就可以了!
Ⅱ 我国东部沿海工业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由若干工业区组成.近些年来,这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
我国的四大工复业基地从北制向南依次是: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读图可知,③是沪宁杭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雄厚,消费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等,发展的不利条件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Ⅲ 科学技术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一般地说,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1)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与增加对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于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转化为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长率则可随之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则较为理想;(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为了使收入弹性高的商品能够出口,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最佳选择是把生产上升率高的产业或技术发展可能性大的产业作为重点;(3)技术、安全、群体原则,即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新,从而对于能成为将来技术革新核心部门的产业,目前虽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为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国家安全保障或能够保障国家威望的产业;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必须形成范围较广的产业群体。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产业结构状态,就可称之为一定时期一国产业结构的最适状态,同时也就表明该国阶段上产业结构高度化达到水准状况。
二、产业分类
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
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业在发达国家就被划入资本密集型产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当前,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指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3、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
当前以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因此可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
(四)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联合国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现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订本。这套〈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分为A-Q共17个部门,其中包括99个行业类别。这17个部门为: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及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修理业;H、旅馆和餐馆;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业;L、公共管理和国防;M、教育;N、保健和社会工作;O、社会和个人的服务;P、家庭雇工;Q、境外组织和机构。
我国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就是参照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而制定的,因此产业划分与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基本一致。
三、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趋势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二)工业内部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情况,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完全按照这种顺序去发展。例如,新中国建立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再回过来进行发展轻纺工业的“补课”,而现在则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三)农业内部结构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林业日益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其环境生态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受到重视;渔业日益从单纯依靠捕捞转向适度捕捞、注重养殖,其比重稳步上升。
Ⅳ 意大利东北部工业区和美国硅谷都是属于新兴工业(都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吗)
不是,意大利新工业区是发展的轻工业,大多是传统工业。硅谷是高新技术工业的代表。
Ⅳ 经信委 这个部门是做什么的
一、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简称经信委,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省一级政府的对应职能机构。
二、机构职责:
(一)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
(三)监测分析工业、通信业运行态势,统计并发布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协调解决行业运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负责工业、通信业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和国防动员有关工作。
(四)负责提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含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意见,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五)拟订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六)承担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的责任,组织拟订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七)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八)推进工业、通信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行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指导相关行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九)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十)统筹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并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发展,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
(十一)统筹规划公用通信网、互联网、专用通信网,依法监督管理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电信业务资费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通信资源的分配管理及国际协调,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保障重要通信。
(十二)统一配置和管理无线电频谱资源,依法监督管理无线电台(站),负责卫星轨道位置的协调和管理,协调处理军地间无线电管理相关事宜,负责无线电监测、检测、干扰查处,协调处理电磁干扰事宜,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依法组织实施无线电管制。
(十三)承担通信网络安全及相关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负责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大事件。
(十四)开展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代表国家参加相关国际组织。
(十五)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5)工业部与产业发展扩展阅读:
职责调整
(一)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有关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具体包括:
研究提出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
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
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的拟订及组织实施;
组织领导和协调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编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规划,协调相关政策;工业日常运行监测;工业、通信业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扶持;
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稀土行业发展、盐业行政管理、国家医药储备管理的工作,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职责。
(二)将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除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
其中组织协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重大事项、保障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等职责划给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三)将原信息产业部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
其中军工电子管理职责划给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有关邮政管理职责划给国家邮政局,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四)将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
(五)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Ⅵ 工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工业结构指各工业部门组成及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常指部门结构、轻重工业结构和采掘—原材料—制造工业结构三种。
分析和衡量工业结构的主要指标体系有:①独立工业部门或门类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劳动力在全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②各工业部门或门类的总产值、净产值和利润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③各工业部门间的产品消耗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影响国家或地区工业结构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制度、供给结构(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及技术系统)、社会需求结构、国际贸易和地区贸易及经济地理位置等。
工业结构一般具有以下特性:①区域性。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业结构,不仅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还反映地区间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结构的先进程度,揭示国际和地区劳动地域分工的不同;②时序性。每一次大的技术革新、工业革命,都会给工业结构带来巨大变化;③层次性。一个国家或大地区的工业结构往往相对完整,而地域较小的地区工业结构比较简单,往往与相邻地区表现为一定的互补关系。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
(1)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与增加对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于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转化为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长率则可随之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则较为理想;
(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为了使收入弹性高的商品能够出口,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最佳选择是把生产上升率高的产业或技术发展可能性大的产业作为重点;
(3)技术、安全、群体原则,即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新,从而对于能成为将来技术革新核心部门的产业,目前虽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
为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国家安全保障或能够保障国家威望的产业;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必须形成范围较广的产业群体。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产业结构状态,就可称之为一定时期一国产业结构的最适状态,同时也就表明该国阶段上产业结构高度化达到水准状况。
产业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本身,以及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链五个要素。
Ⅶ 烟草专卖局为什么划工业和信息部管啊
产业政策司原属国来家发展和改革源委员会,主要研究分析产业发展的情况,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目标,提出产业发展方向,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现产业政策司划规工业与信息化部,同时工业司负责的领域中已包含烟草行业,因此国家烟草专卖局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符合此次“大部制”减少管理职能交叉重叠的原则。
Ⅷ 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怎么样
简介: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Center of Computer & Micro-electronics Instry Development,简称CCID)是信息产业部直属的国家内一类科研单位,是政容府IT产业的研究、决策、咨询、信息服务中心。CCID现已发展成为包括《中国计算机报》、《中国计算机用户》、《软件世界》、《中国电脑教育报》、《电脑画报》等二报六刊,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及信息咨询为支柱的大型信息服务机构,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以媒体、资讯、网络为主体的企业集团—赛迪集团。CCID主管单位为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部是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的国务院组成部门。2010年2月8日,公司名称由“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更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
Ⅸ 信息产业部与电信产业的关系
信息产业部与电信产业的关系就好比人大和国务院的关系,信息产业部是政策决策机构,而电信产业则是具体细节和措施执行机构。
信息产业部的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拟定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服务信息化。
(二)拟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的法律、法规,发布行政规章;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负责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
(三)统筹规划国家公用通信网(包括本地与长途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包括无线和有线电视网)、军工部门和其他部门专用通信网并进行行业管理。
(四)组织制订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的技术政策、技术体制和技术标准;制订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技术体制与标准;负责通信网络设备入网认证和电信终端设备进网管理;指导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与管理。
(五)负责全国无线电频率、卫星轨道位置、通信网码号和域名、地址等公共通信资源的分配与管理;负责无线电台(站)设置审批、无线电监测和监督检查,依法组织实施无线电管制,协调无线电干扰事宜,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六)依法对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进行监管,实行必要的经营许可制度,进行服务质量监督,保障公开竞争,保证普遍服务,维护国家和用户利益;制订通信网之间互联互通办法和结算标准并监督执行。
(七)制订通信与信息服务资费政策,确定基本邮政、电信业务收费标准并监督执行。
(八)负责组织党政专用通信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管理国家通信网络监控调度中心和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组织协调党政专用通信、救灾应急通信和其他重要通信;保障国家通信与信息安全。
(九)根据产业政策与技术发展政策,引导与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指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指导国有企业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合理配置资源,防止重复建设。
(十)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的科研开发工作,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植民族工业。
(十一)对军工电子实行行业管理,研究提出军工电子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规划,与军队及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规划相衔接并组织实施。
(十二)研究制订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规划,协助业主推进国家重点信息化工程;指导、协调与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指导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化普及教育。
(十三)组织与指导主要邮政、电信企业的财务汇总、缴拨与清算;协调邮政、电信企业的经营关系,按国家规定组织对邮政和电信普遍服务的补贴;按照管理权限,管理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干部。
(十四)代表国家参加有关国际组织,签订政府间协定,组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处理政府间相关事宜。
(十五)研究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通信与信息政策,处理有关事宜。
(十六)负责行业统计及行业信息发布。
(十七)办理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根据国务院规定,管理国家邮政局。
Ⅹ 产业发展部工作需要学习那些知识
是负责工业,重点来是汽车、源电子信息、云计算、高端装备、航空、生物医药等6大支柱产业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承担相关产业及项目的谋划、策划、跟踪、推进、落地等工作的发展部门。知道是干什么的了,就明白该学哪些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