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工信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包括什么
在6月26日上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透露,工信部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其中包括突破核心技术,增强发展动力。推动产、学、研、用之间融合互动,引导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夯实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产业核心基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融合发展。
周长奎说,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国际科技论文的发表量和发明专利的授权量都已经居世界第二位,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也实现了重要突破,像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自适应自主学习、直觉感知、综合推理、混合智能、群体智能等初步具备了发展能力,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的识别、工业机械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也逐步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趋活跃,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❷ 人工智能产业将寻求哪三方面的突破
未来将扎实推进理论发展,加强新技术整合能力
如今,“智能+”社会已步步临近,社会各界也正积极勾勒未来社会图景。国外人工智能巨头动作不断,在基础技术、应用领域方面都有诸多突破,可以总结为三点:基础研究能力强、跨界创新密集、人才红利持续发挥。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技术与应用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认为,要想让机器人渗透到人们生活,真正实现智能社会,一定要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建立知识库、大数据库、面向各类具体问题的智能系统等。“这不仅要有技术,还涉及整个社会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等。”业内人士呼吁,要加快机器人向各领域的应用,实现人机协调、跨界融合、共创分享,营造有利于机器人发展的良好生态。
瑞银研究报告显示:至2030年AI每年将为亚洲贡献经济价值高达1.8万亿至3.0万亿美元,将对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制造、零售和交通等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行业加起来,相当于目前亚洲GDP的三分之二。
据统计,2000至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累计增长1477家,融资规模达27.6亿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三年里新增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累计总数的55.38%。另据艾瑞咨询公开数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016年已突破100亿元。
面对优势,还需戒骄戒躁;面对补足,还需踏实补强;我国应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争当“弄潮儿”。
未来已来,当时代的钟声缓缓敲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必须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大变革中、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征程中加速前进。
❸ 智能行业在国内的发展如何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这是因为近三十年来它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人工智能将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可以说几乎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人工智能与思维科学的关系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人工智能是处于思维科学的技术应用层次,是它的一个应用分支。
❹ 智能行业的前景在哪里
移动支付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利。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中付推出的掌中电商,掌中充值,掌中视频等属于远程支付。
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移动支付已成为人们日常购物的主要支付方式之一,第三方移动支付在快速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加速行业创新,开创红包的企业营销,加强了移动支付的社交性。伴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逐渐成熟,中国手机品牌纷纷推出具有NFC功能的手机。NFC支付安全、便捷、移动设备无需联网,NFC的推行将使得移动支付更加便捷化和安全化。
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分析预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58.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超300%,达381.9%。截止到2017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102.1万亿元。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二维码支付市场的爆发,消费者从PC端向移动端的迁移速度加快,预计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超170万亿元,达到171.5万亿元,增长率为68.0%。预计到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355.1万亿元,同比增长38%。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将增至7亿
中国、香港和韩国是全球前三大移动支付市场,亚太地区移动支付渗透率为53%,而北美和欧洲分别为33%和35%。2016年,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7.5%1。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4.69亿2,年增长率为31.2%,预计2019年移动支付使用人数将增至7亿。
消费者在实体店使用手机支的途径统计分析
随着移动支付的日益兴盛,对以银行卡业务为主的银联必然带来了冲击,尤其是此前支付机构都是采取“直连”模式,绕开了银联,更是让银联在移动支付市场显得更加被动。同时,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日益兴盛之时,银联也对这块市场虎视眈眈。在过去的几年间,银联从未放弃过移动支付市场,推广了包括银联钱包在内的支付产品,并通过大规模补贴,对移动支付市场也发起过多次有力的冲击。
2018年Q1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统计分析
2018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0.4万亿元,环比增长6.99%。从具体排名来看,今年第一季度经过持续的深耕细作,苏宁金融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苏宁支付位列行业第八。
在目前的移动支付市场的格局中,财付通和支付宝占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领导地位难撼动,而随着二者的竞争进入胶着状态,财付通显示出更猛的发展势头。
个人类交易财付通优势明显,得益于社交支付
凭借社交支付的优势,和话费充值等其它高频支付场景上的良好表现,财付通在个人类交易场景的移动支付交易量已领先支付宝,交易金额和笔数占比分别为48%和58%,而支付宝的交易金额和笔数占比分别为42%和34%。
线下消费财付通领跑,财付通领先优势仍在放大
线下场景支付更突显小额、高频的特点,也更适合财付通利用微信/QQ以社交关系链进行渗透,尤其当找到二维码这样的低成本载体时。目前,财付通和支付宝在线下支付场景的交易金额占比分别为50%和42%,财付通基本维持了2018年5月调查时取得的领先优势;以交易笔数计,财付通的领先优势则更大。曾经两巨头各自拥有一些优势线下支付场景,而如今,几乎是财付通全面占优。
线上支付支付宝主导,差距来自网购支付
分别以交易金额和笔数计,支付宝占线上消费类交易的份额为49%和48%,而财付通的份额为42%和44%;与2018年5月调查相比,支付宝在此支付场景的领先优势依旧。对财付通而言,差距仍然主要来自网购支付。
金融支付是支付宝优势领域,但群体规模小
仅约20%的用户在过去三个月内使用过移动支付进行金融类交易,支付宝在金融支付领域仍然具有明显优势,交易金额和笔数占比分别为62%和55%。不过,与其它支付场景相比,金融支付的用户规模要小得多。
过去,移动支付市场曾经是支付宝一家独大,但时至今日,财付通在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赶上支付宝,两者呈并驾齐驱之势。鉴于财付通在其他支付领域的快速发展,支付宝恐怕难以凭借在金融支付领域的优势来依旧占据移动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
事实上,移动支付的兴起不仅将支付推向了更加智能化、便利化的新阶段,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超级电商以及区块链等新兴金融科技支持,迅速突破了支付业务的原始范畴,存款、信货、理财、投资等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获客渠道、数据基础和决策支持。
而财付通作为腾讯FiT的前身,自成立以来,便以“连接人与金融”为愿景,以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两大平台为基础,连接用户、商户和金融机构。在移动支付领域,腾讯除了社交属性赋予的优势外,更与腾讯金融科技能力的输出是分不开的。在互联网金融大爆发的2013年夏天,财付通已经联合微信推出微信支付,将支付与社交融合起来,从而改写了中国支付市场的格局,并推动中国大步迈进移动支付新时代。
❺ 第三方技术服务团队可以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做些什么
第三方技术服务团队现在市面上挺多的,比如易云科技,他们就是运用工业物联网及智能装备终端等技术,整合了各行业多种优秀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打造的新一代“零缺陷,零浪费,零干预”工厂智能制造执行管理系统平台
❻ 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现状是什么
2020年3月4日,中央明确指示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内施建设,其中要加快 5G 网络、容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相比于传统的“铁公基”,新基建是立足于高新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成为国内人工智能市场最成熟的两个领域。自2015年开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逐年上升,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5年到2018年复合平均增长率为54.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36%)。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415.5亿元。前瞻推算,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554亿元左右。
❼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突飞猛进,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人工智能产业,是指人工智能的产业集群、产业园区。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行业应用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产业集群初步显现,一批创新活跃、特色鲜明的创新企业加速成长,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产业发展也面临核心基础技术薄弱、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很多从未有过的职业。过去三年,中国的数据标注产业规模已经增长了10倍。
人工智能的水平建立在机器学习的基础上,除了先进的算法和硬件运算能力,大数据是机器学习的关键。大数据可以帮助训练机器,提高机器的智能水平。数据越丰富完整,机器辨识精准度越高,因此大数据将是各企业竞争的真正资本。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大数据是人工智能进步的养料,是人工智能大厦构建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机器判断处理能力不断上升,智能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❽ 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出炉提出哪些主要任务
12月14日,工信部正式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和集成应用为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业界普遍认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计划》出台后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网络、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而联想、华为、京东等企业也已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积极布局。产业界认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和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并不大,在不少细分领域还处在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开始,相应的人工智能应用在我国已开始涌现,随着《计划》的逐步落实,将大大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水平。
❾ 中国智能化产业发展历史怎样查询
在80年代中以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80年代后几年出现了较早的一批智能设施和系统较为完备的建筑物。中国大陆上“智能建筑,,的真正的普及和推广是在1992年改革开放大潮中。
首先打出“智能建筑,,旗号的是房地产开发商,另一个最早进入这个市场的是系统集成商,他们多半原来是搞通信或是承担网络工程的,从做网络转向专门做综合布线,。
在智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原来建筑事业的主力军,即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安装两支队伍在“智能建筑”却显得技术准备不足,行业中的一些先知先觉者为了规范市场,统一认识,便在上海首先提出了制订“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问题,此标准在1996年作为上海市的地方标准出台。对智能建筑划为三级,仅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自1990年至1996年就建造了20层以上高楼89幢。上海全市自1990年至1996年间建造了20层以上的高楼有497座,总计约1062万m2。
智能建筑兴起于沿海特区和北京,仅在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出现了智能建筑,即在乌鲁木齐这样远离沿海的西才七边险也建造了智能大厦。
建设部在1997年10月发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在这一规定中:界定了有关建筑智能化工程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建设部,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设计部门应是本工程的设计总体负责机构,设计负责人应对工程总体(包括智能化系统工程)负全面责任。规定了任何智能建筑工程应在力:项时就应将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要求提出,经批准立项之后,即作为设计要求下达到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承包分项的系统集成商应在工程总体设计的指导下进行本系统的细化设计。系统集成商除系统的细化设计之外还要承担设备安装、调试、用户培训!|以及交工后的维护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规定还指出智能建筑在竣工和正常运转一段时间后要进行评估。评估为优秀者要进行奖励。这个管理规定应当说是政府关于智能建筑管理的第一个总令。对于罄顿市场和规范业界行为起了很好的作用。
此后。在1998年10月又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执业资质标准》两个法令。这两个法令规定了承担智能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资格,实际上是个市场准入的标准,它将排斥一切不符标准、不具实力、没有业绩的不合格企业进入市场。
1998年6月在建设部勘察设计司领导下成为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委员会,协助政府进行一些行业管理和推进智能建筑事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