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花卉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花卉产业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发展潜力巨大。但在新时期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园林绿化苗木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其次,商品花卉良种匮乏,生产效率低。最后,花卉科研积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这三点成为当前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相比发达国家,目前我国花卉市场物流交易体系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我国花卉市场物流存在种种问题,但在有关规划中对现代花卉物流配送网络做出了明确的发展规划,提出今后将鼓励花卉生产和物流企业加强保鲜、冷库、运输、查验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花卉冷藏、配送、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
加快花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积极培育大型花卉物流企业,支持中小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Ⅱ 目前世界花卉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是什么
一、国外花卉及绿化园艺产业科技发展概况及趋势 1、世界花卉产业的市场格局及发展趋势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花卉的贸易额不足30亿美元,1985年发展为150亿美元,1990年为305亿美元,1992年上升到1000亿美元,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到20世纪末,世界花卉消费总额已近2000亿美元。目前国际花卉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各国花卉生产有起有落,生产格局出现新的调整。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花卉栽培面积已达22.3万公顷。其中亚太地区花卉栽培面积最大,达13.4万公顷;其次是欧洲,栽培面积达4.5万公顷;美洲地区的栽培有4万公顷。花卉栽培面积比较大的10个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日本、美国、荷兰、意大利、泰国、英国、德国和墨西哥。由于各地区花卉科研、生产、流通和消费水平不同,花卉业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发达国家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的鲜切花、切叶及盆花的世界贸易总额达42.3亿美元。其中欧洲地区出口量最大,占世界贸易总量的67%,美洲地区占19%,亚太地区占5%。花卉出口创汇额比较高的十个国家依次是:荷兰、哥伦比亚、丹麦、以色列、意大利、哥斯达黎加、比利时、美国、泰国和肯尼亚。花卉的消费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三个地区:欧共体、美国、日本形成了三个花卉消费中心。这三个花卉消费中心进口的花卉占世界花卉贸易的99%,其中欧共体占主导地位,达80%,美国占13%,日本占6%。世界的花卉生产和花卉消费已形成区域化布局。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交通运输方便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生产区域。经济发达、有着良好花卉消费习惯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消费区域。目前,荷兰的花卉93%出口到欧共体国家,哥伦比亚的花卉75%出口到美国,泰国生产的盆栽热带兰花则有78%销往日本。近年来伴随着世界花卉自由贸易的发展,世界花卉业的发展又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花卉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转移;第二,随着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花卉贸易将真正实现国际化、自由化;第三,世界花卉生产和经营企业由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发展;第四,国际花卉生产布局基本形成,世界各国纷纷走上特色道路,力争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五,亚洲市场潜力巨大,中国花卉消费市场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2、国外花卉科研进展概况——育种成果显著,品种不断更新随着现代花卉及园艺科技的发展,世界每年推出数以千计的花卉优良品种,种类繁多,花色丰富,花形美观,抗逆性强,使世界花卉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如荷兰每年培育出数百个室内观叶植物和球根花卉新品种。法国的梅昂月季中心,每年人工授粉10万朵花,培育出的月季新品种几乎占世界的1/3。——花卉基因工程发展较快,生物技术应用广泛在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特别是对无性繁殖的花卉仙客来、康乃馨、郁金香、百合等研究明确了病毒的种类、症状,病毒的分离、检测等手段完备,配套脱毒技术先进;在花色育种方面,美国科学家将从矮牵牛中分离获得的蓝色基因导入玫瑰,获得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蓝玫瑰”;日本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一种微型的土耳其风铃草,流行于花卉市场。他们还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繁殖蝴蝶兰,用一节带花芽的茎培育出2—3万株兰花苗,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3、栽培设施技术先进,花卉产量高质量优花卉生产强国荷兰是世界上拥有现代化温室最多的国家,温室都根据各种花卉所需温、光、水、气、肥等要素装置设施,由电脑操作管理,达到了管理的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植株生长一致、健壮,产量高质量好,极大地提高了花卉商品竞争力。二、国内花卉及绿化园艺产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花卉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栽培面积稳步增长。1992年全国花卉总产值为12亿元,1994翻了一番,达到38亿人民币,花卉的出口创汇为2000万美元;1996年达到48亿人民币,创汇1.3亿美元;1999年面积达9.1万公顷,产值11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鲜切花消费和生产形成三大消费区和三大生产区。鲜切花三大消费区是以北京为主的华北地区、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地区和以广州为主的华南地区,约占全国的80%。鲜切花三大生产区是云南、广东和上海,约占全国的80%。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花卉产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季节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花卉业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一个稳步调整阶段,其特征是行业发展逐步实现了以下转变:第一,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我国花卉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花卉市场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到花卉企业到处寻找买主推销产品的“买方市场”以后,目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第二,由“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转变。随着花卉业的不断发展,花卉生产方式由过去的“小而全”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三,由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的流通方式转变。最近几年,网上交易、拍卖、鲜花速递等现代化的花卉交易方式已经开始逐步进入花卉流通领域。
Ⅲ 当前我国花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1 育种问题
1.1.1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花卉育种上各种新技术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但中国系统育种起步比较晚,对优良品种的繁育能力差,绝大多数优良品种的种球和种苗仍靠进口中国每年60%以上种苗靠进口,每公顷的产值高达44.8万美元,这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只有培养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仅为1.75万美元,而荷兰的每公顷产值种、新种、民族品牌,才能在花卉产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1.1.2 科研基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难以推广高科技 花卉育种科技含量较高,但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的短缺。花卉科研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其根源首先在于体制不活,投入不足。我国花卉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之间,未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产业发展缺乏专业的人才、科技支撑。据报道我国最高层次的花卉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研究所,每年的研究经费仅有2万元左右。
1.1.3 工厂化制种成产薄弱 工厂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中国工厂化生产起步比较完、晚,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缺少现代化大型温室技术,劳动生产率低,环境调控技术差,产量不稳定,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大规模的需求。
1.2 花卉知识产权问题
1.2.1 产权保护不力 我国虽然已有知识产权法,但人们基本上还没树立起产权的观念, 产权法的执行力度也不够。我国野生花卉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在出口花卉方面国家有一定限制,严格控制野生花卉出口,有些允许出口的花卉又受到国内政策的限制,在外一旦发生纠纷, 受损的往往是国内企业,依靠花卉产品出口的企业则会受到无法挽回的损失。由于产权保护不力,外国只卖给我们淘汰品种, 生产出的终端产品根本进不了国际市场。加入WTO 后, 我们将要花大价钱来购买优质种苗的专利使用权, 才能引入先进的品种、先进的生产技术。
1.2.2 研制出的优质品种得不到保护 国际市场向我们设置了森严的产权壁垒,而我们的大门基本是没有多少防范地向外人敞开。这样外国的优质品种不能真正的被带到我国,而且许多外国假以参观为由窃取我国一些商业核心技术并迅速申请产权保护,这就我们的心血付之东流,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3 花卉生产管理问题
1.3.1 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忽视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现如今花卉需求量正在不断的增加,商家为了满足消费需求而不考虑效率问题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但单位面积的产量却未曾增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3.2 专业化、规模程度不高,生产方式落后 我国花卉生产基本是从农户及国有苗圃成产基础上发展来的。花卉生产基地规模偏小, 较为分散。除少数几家大型花木生产基地, 大多数基地面积不大, 分布零散, 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合作与互动性差, 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花卉生产技术落后、花卉商品质量不高。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 我国切花、切叶、高档盆花质量等级普遍偏低, 新品种的品质难以保证。
1.4 贮运、营销、及售后服务落后 经过多年的市场建设和运作,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低档批发市场为主体,花店,集贸市场、企业租摆、街头卖花等多种销售形式相结合的市场体系。目前, 花卉批发市场主要分布在花卉集中产区和主要消费区,斗南花市成都三圣乡花市广州岭南花卉市场等, 基本是以生产基地为依托。这些市场档次低设施简易,基本上是农村集贸市场水平。主要问题:一是花农、花卉企业市场信息不灵, 盲目生产, 缺乏市场意识重生产轻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二是市场建设一哄而起, 缺乏合理规划和布局,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三是设施不够完善,交易方式陈旧落后, 市场经营单一;四是市场商品交易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很低;五是缺乏有效的科技和基地作依托。
1.5 花卉生产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花卉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受市场利益的驱动,急功近利、一拥而上投资花卉产业的情况十分严重。许多地区都试着种植每一种花卉,百花园式的生产结构十分普遍。如有些地区不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区消费水平盲目的发展鲜切花生产,造成低水平当的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花卉生产低,品质差,产品滞销。
1.6 花卉质量差,缺乏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国内花卉消费不断增长,推动了我国花产业不断的发展。然而我国高档花卉消费主要依靠进口,花卉出口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成为制约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7 流通渠道不畅,行销网络不完善 花卉的流通远不如其他商品,部分花卉产区仍然存在卖难的局面,大生产和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国内外市场开拓不足。据中国花卉协会统计,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流通体系建设较薄弱,不仅大型花卉批发市场少,三个地区的花卉零售店加起来也只占全国的6.2%。从我国花卉交易市场建设情况看,也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①重“批发”市场,轻“零售”。在我国,仅香港的鲜花批发商店与零售商店的比例是1:33.3,而1997年内地“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的比率仅为1:11.7;②重市场“硬件”,轻市场“软件”建设。我国大部分花卉批发市场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市场的硬件建设方面,而在市场软件建设方面力度却不够,具体表现为缺乏管理,法规不完善,管理人员很少经过从业培训,市场信息网络不畅通,市场服务功能普遍不够完善,许多花市基本形成“有场无市”的状况。此外,在我国花卉交易中,仍一直沿用落后的面对面的议价交易方式(对手交易)。
Ⅳ 一年生花卉的花卉产业的发展
中国种植花卉的优势表现在种质资源、气候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优势、花文化优势等几个方面。“十五”期间,中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64万公顷,比“九五”期末的15万公顷增长326.7%。其中,种植面积5万公顷以上的省有河南、江苏、浙江、广东四省,2万公顷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南、甘肃等省。中国花卉面积已占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三分之一。2005年全国有花卉市场2586个,企业64908个,其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8334家,花农1251313户,从业人员4401095人,专业技术人员132318人。“十五”期末全国重点花卉产区初步形成,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化产业形成了以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海南为重点的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广东、福建为重点的南方热带观叶植物产区;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为重点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北京、山东、河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花卉产区。
Ⅳ 中国的盆花产业有哪些发展
我国盆栽花卉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在90年代中后期得以迅猛发展。如今已逐步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由于国家及地方政府对花卉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很多地区建立了大型的花卉生产基地。同时,现代化温室、国外优良花卉品种的引进为产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盆花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花卉产业日渐走向兴旺。如今,盆花产业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中高档盆花基本实现国产化,产品品质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在盆花销售市场占据前十名的盆花都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例如红掌、凤梨、蝴蝶兰、杜鹃等,这些花卉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还有些要从荷兰等国进口,如今已全部在国内生产。
第二,区域性分工日渐明确。例如,种苗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云南等地。盆花成品花的主要产区则主要在华南、华东和华北等地。
第三,产品数量不断在增长。随着消费者对花卉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盆栽观赏花卉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一年中,除了春节以外,中秋、国庆、元旦等节日的花卉消费量也在增长。此外,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在装饰美化居室方面,人们也越来越喜欢选择鲜活的花卉植物。因此,应需而产,很多花卉实现了周年供应。如红掌、凤梨、蝴蝶兰等在市场上周年都可以买到。
第四,分工越来越细,专一化程度提高。专业的种苗公司、专业的成品花生产企业以及专业销售公司等,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中选择1~2个主打产品,以前“不管什么品种都生产一些”的局面得到改变。在专业化程度提高的同时,品质也迅速得以提高。
第五,营销更加专业化,产品包装更加丰富。一些有规模的生产商在产品营销方面通过发展代理商来销售产品,各地的经销商也更加注重产品的专业化营销。市场上出现了一品红、蝴蝶兰、红掌、凤梨等专业经销商。这对于双方都更加方便。此外,产品的包装也更加精致和丰富,除了精美盆器的配合,还有经过组合盆栽等艺术形式加工,都使盆栽花卉的附加值得以提升。
Ⅵ 国内花卉业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我国花卉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几年的努力,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种植业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初步具备了产业的雏形,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虽然我国花卉生产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产业化、商品化和规模上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经过20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80—1990年)、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1996年至今)。
80年代的前5年,花卉生产在种植业中所占比重很小。1980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不足1万公顷。但人们开始认识,政府意识到花卉业的前景。1986年开始初步具备了产业的雏形,全国花卉生产面积接近2万公顷,1989年发展到了4万公顷,由于缺乏宏观调控,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了个别品种严重供大于求,1990年下降到了3.3万公顷,其中主要是减少了绿化苗木的种植。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人们的花卉商品意识大大提高,出现了各地争先上基地的局面,但缺乏宏观调控、行业指导,个别品种出现了暴利。基本以传统品种和传统技术为主。90年代,花卉业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召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经验交流会后,各地开始把花卉业作为发展农业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大大加快了花卉业发展的步伐。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先后建起了一批花卉交易市场。如北京的亮马河花卉市场、莱太花卉市场、上海的曹安花卉市场、广州的芳村花卉市场和昆明的斗南花卉市场。此外,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都建起了规模不等的花卉交易市场。这些市场的建立对花卉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90年代的前5年(即发展的第二阶段),突出表现为2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加快。1995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发展到了7.5万公顷,比1990年增长2.5倍,出现了多种体制、多种形式的花卉生产基地。在各类花卉产品中,鲜切花和观叶植物发展得最快,1995年,全国鲜切花产量达到了7亿枝,比1991年增长3倍多。二是产品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各地注重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各种观赏植物比较均衡地发展,产品短缺现象得到根本改善。1996年以后,花卉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经过10几年的锻炼,花卉业的发展日益成熟,各地对花卉业的特点、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注重产品质量,适度控制规模,稳步发展生产。不但花卉的品质提高很大,品种稳步增加,而且许多基地做到了周年稳定供应鲜切花。市场发展进一步完善,大流通逐步形成。科研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全国有200家科研单位成立了花卉科研机构,有100多家教学单位开设了花卉园林专业。花店数量大量增加,花卉消费从单一的集团消费走进了寻常百姓家。1990年全国有花店1100多家,1995年增加到6600多家,1998年达到了1.6万多家。1998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发展到了9万公顷。2000年末,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达到14.75万公顷。鲜切花销售量达到了38亿枝,盆花8.1亿盆。花卉企业2万多个,花卉批发市场2000多个,从业人员145万人。
虽然我国的花卉业在短短的2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现代花卉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距离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花卉市场所占份额还很低。在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花卉育种、栽培技术、生产设备、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包装保鲜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发展和完善。
Ⅶ 我国花卉现状及发展前景和方向
① 我国花卉行业现状
我国发展花卉产业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发展迅猛。从1984年到2003年的20年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增长了27倍,产值增长了57倍,出口创汇增长了47倍,分别达到了43.5万公顷、353亿元和9756万美元。
花卉产品结构严重失衡。
我国花卉产品结构严重失衡,绿化苗木、草皮等产品占了绝大多数。据介绍,我国花卉销售额最高年份时达到540亿元,但是八成以上是观叶植物、绿化苗木和草皮,鲜切花和盆花所占比例有限。
产业效益低下。
与一些花卉大国相比,我国花卉产业效益还很低下。我国花卉栽培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鲜花总量占国际市场的比例约为3%。据了解,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的鲜花六成以上都是进口的,自产鲜花的份额微不足道。由于重视程度和投入不够,不少本地花卉还在节节萎缩。
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后劲和内涵。
我国花卉产业缺乏科技后劲和内涵,正面临考验。传统的大路货花卉由于不注重科研更新和提纯复壮,品种严重退化,已经难登大雅之堂。
国际市场竞争力低。
近年来,我国花卉产业呈现出超常规发展态势,生产面积增长过快、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质量低、效益低,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
② 我国花卉行业的发展前景
花卉是大有潜力的朝阳产业。
我国花卉消费绝大多数属于集团消费和节假日消费,全国城镇人口年平均消费鲜切花3枝,按全国人口计算人均消费不到1枝,个人消费人均不到2元。如果我国人均鲜花消费能力提高到人均5元,仅国内个人年消费总值就增加37亿元以上,所以国内花卉市场的潜力巨大。
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带动花卉市场的发展。
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专家预测,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西部12省区仅退耕还林对苗木的年需求量就在400亿株以上,缺口很大。西部广大地区的退耕还林、治理沙漠化、石漠化、泥石流、建设绿色通道工程等对花卉苗木有很大的需求量。
小城镇建设为花卉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将掀起城市绿化、美化的热潮。以广西为例,按照规划,“十五”末广西的城镇化水平将由目前的23%提高到31%,届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分别达到36%、30%和10平方米。这为花卉业提供了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国际花市的活跃为我国花卉业开辟了另一增长点。
目前,国际花卉市场异常活跃,近几年行业产值(包括鲜切花、盆花、盆景、绿化苗木、草皮等)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就鲜花消费来说,世界人均年消费额为3美元,西欧、北美人均年花卉消费额在100美元左右。我国也已跻身世界花卉生产和消费大国行列,特别是我国的盆景和珍稀花卉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抢手,出口前景广阔,近10年来,我国花卉出口创汇额达2.6亿元以上,以后,随着我国花卉产品的品质、规模等不断提高,花卉出口业还将呈不断增长趋势。
Ⅷ 近十年中国花卉发展现状及趋势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花卉产业经过高速发展,并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花卉产业也随之步入调整转型周期,面临着不少挑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花卉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中国花卉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规模化生产后,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增长了120多倍,从最初不足1万hm2增至2014年的127.02万hm2,成为全球花卉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
不过当前花卉产业正面临着三大挑战。首先,园林绿化苗木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其次,商品花卉良种匮乏,生产效率低。最后,花卉科研积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未来我国花卉苗木产业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加强特色花卉研发非常必要。花卉苗木产业要注重并加大新花卉和苗木种类开发力度,不断发掘行业新增长点。
Ⅸ 本地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都有哪些
本地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应该是有一些东西的,因为他们还是需要进行一些保养的,一些一些能够更好鸡蛋液运输证运输到了非常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