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产业可持续发展
什么产业都会发展,顶峰,衰败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
❷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五个社会政策是“转变对外投资战略”。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额超过对内投资,成为资本输出国。这是历史性的转折点,中国今后必须有效利用对外投资提高企业的全球化与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对外投资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为应对国内旺盛的需求,以获取海外能源资源为目的的投资。从国家战略角度讲,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一段时期内,为了确保海外能源资源的长期稳定,国家和民间企业也曾一致促进海外资源投资。
第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是为了弥补发达国家经济活力衰退导致的外需下滑而进行的市场开发投资。因此,从当前中国的投资国家比例可以看出,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比重较高。
第三,为了加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以获取先进企业的技术、技能为目的的投资。但据中国的报道,这些技术投资中许多案例未能获得如期收益。
❸ 怎样判断一条产业链是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首先是要看这个主导产品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否国计民生长期、稳定需求的产品?同时内,要分析国内这容个产业链在技术水平方面是否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第三,这个产业链是否完整?其中有没有受国外制约的“短板”链条?若在这三个主要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那就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❹ 如何实现杨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要坚持以市抄场为袭导向,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协调和引导作用。
(2)要正确处理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的关系。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资源总量不足,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加快资源培育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要坚持造管并举的方针,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护水平,努力培育资源。在培育好森林资源的同时也要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要合理布局产业基地,积极开展木材深加工,不断提高加工利用水平,提高经营效益。
(3)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活化发展机制。加大林权制度改革的力度,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保证受益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行承包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产业发展,吸引各种社会生产要素向林业领域流动。
(4)要积极稳妥、科学规范,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切忌生搬硬套、盲目发展。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严禁占用农田。要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协调好公司和林农、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等各方面的关系,引导各地走集约经营、科学发展的道路。
❺ 地理主观题:1,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如何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1、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给予重点支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2、健全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制定水权转让、交易制度,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推行阶梯水价,引导节约用水。建立农业碳汇交易制度,促进低碳发展。
培育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企业和组织,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实现市场化有偿服务。
3、树立节能减排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勤俭节约、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改变不合理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践行科学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科学健康的膳食结构,减少食物浪费。鼓励企业和农户增强节能减排意识,按照减量化和资源化的要求,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自觉履行绿色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责任。
4、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保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动员公众、非政府组织参与保护与监督。逐步推行农业生态环境公告制度,健全农业环境污染举报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5)产业可持续发展扩展阅读
在智慧农业的建设框架中,移动终端系统(如无人机、喷药飞机、温度控制器、湿度控制器等)、传感器、 定位系统、大数据、通信网技术、云计算是最重要的五种技术力量,大数据扮演着核心大脑作用。
各式各样的传感器负责收集信息及数据,比如位置信息、视频信息、植物虫害信息、植物光照信息等关于植物的全方面的信息通过传感器收集汇总,大数据则处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决策,通过控制中心对各式各样的移动终端系统发号施令,做出相应的反应,以确保整个农业生产系统分工协作、有条不紊的运行。
❻ 大同黄花产业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大同的这个产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规模大,然后质量一定要做得好,另外民生不能够做,差了,要保护好这个资源,另外就是结合现在的科技不断的培育和发展这个产业。
❼ 乡村的文旅产业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乡村规划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防止被牵着鼻子走。根据不同地方的资源条件,因势利导,可以适度开发森林康养、温泉小镇、红色旅游共建民宿等特色项目。有的地方资源优势不突出,可以把眼光更多放在生态治理、乡风建设上,而不是紧盯村里几块地大兴土木。米小粒共建的农业生态民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于民以惠的同时引领区域乡村旅游向品牌化、精致化、特色化的道路发展。
❽ 四大高耗能产业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下一个支点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上,工信部提出2014年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主要预期目标定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
根据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2014年,重工业同比增速仍可能快于轻工业,工业机构重化将继续拉动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这将影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和环保意识的加深,就在新《环保法》出台前后,全国不少地区已然开始着手对高耗能企业进行了“清理”,以广东为例,东莞879家重点用能单位收到了节能任务单,六大污染行业重点企业将按高标准达标或有序退出;河北石家庄也集中拆除了35家水泥企业;陕西省2013年共关闭了11家造纸厂,造纸厂已全部搬离主城区。不少专家表示,工业企业将是节能减排的下一个支点。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主任沈龙海算过一笔账:到2020年,工业企业节能潜力总计达3600亿元。当前,工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约为70%以上,但是,尽管工业节能的潜力巨大,节能产业却差强人意。
“尽管这块市场空间很大,但社会的投资热情并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动力’。”新奥智能能源泛能站产品部副总经理朱磊对记者称。据朱磊介绍,节能减排最大的限制因素是成本问题,他说:“例如纺织行业,本身一匹布就挣不了多少钱,再拿出多余的钱去做节能减排,这对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玻璃行业来说,能源的成本甚至超过50%,若没有财政支持或强制性的改造,只能降低收益甚至亏损。”
当前,虽然政策层面频频加码,但我国节能服务类型企业在技术和解决方案层面任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很多能源服务类型企业往往能够实现高耗能企业的局部节能,而没有考虑整体的节能减排需求,解决“点”而忽略“面”,导致最终的节能减排效果不突出;其二,不顾减排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本压力,盲目推荐和上马一些高技术、高成本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走入“为了减排而减排”的误区;其三,节能和减排不能同时兼顾,往往出现“能效提高但排放依旧”或“排放降低但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的尴尬境地,既不能很好地兼顾清洁生产和对能源利用的全价开发;其四,做不到因地制宜,为高能耗企业提供个性化方案,千篇一律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并不能做到针对企业个体,从生产工艺、结构等根本环节上做统筹考虑,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往往沦为治标不治本的“节能摆设”。
系统解决方案为工业节能减排带来新突破
工业节能减排面临的紧迫性与困境,为节能服务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据报道,近年来我国节能服务企业呈现爆炸式增长,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3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55.62亿元,增幅为30.38%;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从2012年底4175家增长到2013年底的4852家,增幅为16.22%节能减排领域正从蓝海变为红海。
但与规模上的迅速扩张相比,节能服务产业在做“强”方面则稍显迟缓。专家认为,自身能力建设是企业变强的必要条件,节能服务企业自身能力主要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仅就技术能力而言,国内外知名的节能公司无一不以技术创新占据产业链的高端,这类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者知识产权,多为轻资产、快增长的高科技企业。
以新奥智能能源负责实施的株洲兴隆化工水玻璃清洁生产项目为例,新奥从能源效率的综合利用上考虑,打通了兴隆化工各个环节的用能需求,为这类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带来了新突破。第一,通过对其生产线实行全系统的节能改造,以天然气替代传统水煤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二,通过技术手段对生产过程中生产的烟气进行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第三,在能源费用降低的前提先,对工艺流程进行改善。经过节能改造,最终使得兴隆化工的节能率达到17%,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量16000吨,节约能源费用高达600万元。
也正因如此,吸引了不少国外企业纷纷涉足中国节能市场。如西门子和ABB,通过提供技能技术解决方案,同样抢滩中国节能环保市场。据了解,西门子在中国首次实施了水泥工厂能源管理,平均节电率达到35%。
尽管国内外诸多企业在中国节能市场同台竞技,但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复杂性,但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最新发布的总量控制计划和排放标准对工业企业开展污染物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疑对节能服务公司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庆幸的是,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补贴力度的加大,分布式能源并网发电政策的逐步开放,节能增效技术的突飞猛进,能源利用理念的深入,以及不少企业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都为整个工业企业的节能转型需求提供了保障。而对于工业节能市场,朱磊表示,市场很大,服务商需要走差异化路线,下一步比拼的将是技术、品牌和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