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文化的产业化
文化产业,是以“抄文袭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
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2003年,文化部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04年初,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4月,教育部论证确定了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本科自学考试。
2. 地质文化产业:领域宽 基础厚 前景广
关凤峻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北京 100812)
摘要 本文从地质文化产业角度阐述了地质环境领域工作,分析了地质公园等文化建设的现状、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文化产业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地质文化 地质环境 前景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国土资源部党组作出了在全系统开展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大部署,从地质文化产业角度出发,通过对地质环境领域工作的初步梳理,笔者认为,地质文化产业是一个领域宽广、基础雄厚,越来越有发展前景的既古老又现代、既深邃又科普、既传统又朝阳的产业。
1 地质文化产业领域宽,群星璀璨
谈及地质文化产业,首先就会想到地质公园,与之非常类似的还有矿山公园。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已走出了一条保护地质遗迹、保护矿业遗迹、与世界通行规则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与地质公园建设密切相关的是地质遗迹保护,从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质遗迹保护,数额逐年增加。现在,宝玉石产业、观赏石产业等已经是社会知名度很高的传统地质文化产业;温泉产业、矿泉水产业,也发展为名副其实的地质文化产业;古生物化石保护近年来也开始探索走产业化发展的保护道路。
其实,地质文化产业远不止上述这些,换个角度来看,地质环境工作很多都具有文化色彩,也都有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例如,地质灾害防治是地质环境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宣传、培训和教育,从而形成广泛而深入人心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文化氛围,这是更重要和更紧迫的任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近年来国家投入不断增大的领域,从实物工作来看,这项工作是把过去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再恢复起来,或改造得更好。从最终目的看,这项工作仍可归属于地道的文化建设,无论怎样恢复和改造,都是让环境变得更好。至于地下水监测、地面沉降防治、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也都颇具文化色彩。
2 地质文化产业基础厚,蓬勃发展
2.1 地质公园,已成国土资源系统最亮丽的名片
目前,全国有140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26个是世界地质公园。公园内建有地质博物馆近200个,全部免费向游客开放,并承担着接待地学夏令营和向当地中小学生进行地学科普宣传教育的任务。地质公园现有专职导游6481人,兼职导游9515人,其中地学导游1751人,占导游总人数的11%。全国300余个地质公园(包括省级地质公园)已成为开展地质科普教育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在科学普及、破除迷信、弘扬地学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似神似鬼的传统解说内容,提高了旅游景区的科学品味。而且,各地质公园近年来共建立科研基地200余个,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7.61亿元,完成科研项目540个,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有175个,在地学科研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10年,国家级和世界级地质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达5亿人次,门票收入达200多亿元,旅游总收入逾千亿元,极大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地质公园还带动了交通、商业、服务业、城乡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2 赏石文化,正走向空前繁荣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观赏石石种已达480种,从业者超过300万人,收藏和爱好者超过1000万人。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省级观赏石协会,建立各类赏石社团组织600多个。观赏石市场迅猛发展,全国已形成以广西柳州、安徽宿州、内蒙古阿拉善、山东临朐、云南昆明五大市场为重点,以星罗棋布的各地市场为依托的观赏石市场网。专业评审委员会经过严格评审后命名了30个观赏石之乡(城),11个观赏石基地。近年来,全国每年举办的较大规模的赏石展、赏石节达200多次,已形成了“中国观赏石博览会”“柳州国际奇石节”“宿州灵璧石文化节”“昆明泛亚奇石博览会”等多个业内知名展览会品牌,全国观赏石年交易额已达200多亿元人民币。各地政府和企业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公益性、经营性赏石文化设施,政府投入建设的专业性大型石馆就有30多个,收藏家、企业家投入建设的各种赏石馆、赏石园达1000多个。
2.3 温泉之乡(城、都),渐成温泉文化产业的领头羊
我国东南沿海、台湾、藏南、滇西、川西、胶辽半岛等地区,分布着丰富的对流型温泉地热资源,松辽平原、华北平原、苏北平原、淮河平原、江汉平原、银川平原、河套平原、汾渭盆地、西宁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分布着丰富的传导型温泉地热资源。全国有温泉3700多处,1600多处已开发利用。全国温泉地热资源分布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地热能储量折合8530亿吨标准煤,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每年可利用量相当于6.4亿吨标准煤,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目前,已被命名的中国温泉之乡有25个、中国温泉之城有8个、中国温泉之都有3个。这些中国温泉之乡(城、都)都设立了温泉旅游文化节,有的还多次举办了(国际)温泉养生博览会。从各地的实际效果看,温泉之乡(城、都)的建设,使我国珍贵的温泉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并带动了温泉文化产业、温泉旅游业的大发展。温泉之乡(城、都)正逐渐成为温泉旅游的胜地和温泉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据统计,2011年,全国温泉旅游达到2530多万人次,收入约50亿元,温泉文化产业链价值约为550亿元。另外,我国温泉地热资源的商业开采还用于房屋供暖、温室种植、水产养殖、农业干燥和工业利用等,每年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亿元。温泉开发利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我国现有温泉从业人员有81000多人,温泉开发每年使全国二氧化碳减排约700万吨。
2.4 古生物化石,风头正健的地质文化产业新宠儿
我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世界上少有的古生物化石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古生物化石大国。如辽宁、河北、内蒙古的热河生物群、山东的山旺生物群、云南的澄江动物群、贵州的关岭生物群等,都产出了众多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截至2010年,我国已建立了5个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17个古生物类国家地质公园、23个与古生物化石有关的国家地质公园、22个省级古生物自然保护区、7个古生物类省级地质公园。随着近年来《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发布,中国古生物化石基金会的成立,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宣传、展览、科普和教育等活动空前活跃,吸引了大批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保护事业。据初步统计,目前在古生物类保护区、地质公园、博物馆的直接从业人员有5万余人,每年游客量在8000万人次左右,创造直接收益约每年240亿~300亿元。
3 地质文化产业前景广,任重道远
尽管我国地质文化产业群星璀璨,蓬勃发展,但主要还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环境保护的“副产品”,主要靠社会需求拉动产业成长,市场规则主动适应国家产业政策。我们的管理工作已经明确自己是为地质勘查产业服务,为矿产资源开发产业服务,但仍未明确意识到也要为地质文化产业服务,地质文化产业任重道远。笔者认为,自发的“副产品”尚且能达到如此巨大的产业规模,倘若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马伯永.中国地质公园文化资源特征及建设与发展构想[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1)
元重举.努力发展赏石事业 为促进文化大区建设做贡献[J].宝藏,2012(9)
郑利.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探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8(2)
3. 文化产业概论这门课程模块三核心文化产业基础实务的知识点有哪些
文化产业概论这门课模块三核心文化产业基础实务的知识点包含模块导引,单元一广播电视电影产业,单元二报刊、出版产业,单元三演出、会展旅游、艺术品、动漫产业,拓展阅读,。
4.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构成企业文化的要素有5个方面: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文化网络。其三大结构要素,即企业物质文化要素、企业制度文化要素、企业精神文化要素。
企业文化的结构
企业文化理论出现的必然性
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一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新型办公工具如因特网等的普及应用,企业的日常管理规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劳动工具的变化要求思想观念的更新;
二是劳动中人的智力因素比例增加,脑力劳动者人数相对增长,相应地,企业管理者也不能再把这些高素质的员工视作机器人,而是要给员工以感情尊重、理智尊重;
三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需要满足层次攀高,企业必须适应这一新情况,从而制定出适合现代人的管理方法,这一点与社会人 在管理界的提出有相同的现实基础;
四是竞争加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劳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提出符合需要的价值观念,如创新、服务、信誉等;
五是企业规模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出现,成千上万人,甚至是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在一个公司工作,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观念、统一行为。
企业文化的特质历史性历史性是一切社会事物的最基本属性之一。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现象本身就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折射,企业本身就是创造历史的载体,去讨论先有企业还是先有文化,就像讨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的经营与政治活动、文化现象的联系千丝万缕,挥之不去。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必定带有历史的烙印,折射出大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地域
,小到一个地方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特征。反过来,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也在改造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因为企业必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社会组织,信息交融与思想变革首先从企业发生。当代的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已经比较成熟的商品经济理论。
人本性企业文化关注的中心,在于对企业中人的因素的管理与激发,虽然如此做的终极目标在于企业价值的顺利实现,但这并不妨碍企业以开发人的潜能为切入点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张力。当衣、食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人们需要满足交流的需要、给予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历时最长的时间与空间都是用于职业生涯的,所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在企业文化这个层面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企业的潜力,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复杂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企业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历史阶段、发展程度,以及本身固有的文化积淀都不相同。成功是不能复制的,企业文化也同样不能拷贝。把别人成功的企业文化照搬照抄教条行事,或者如赵括谈兵一样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奉为金科玉律,试图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最终只会害了企业。
动态性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在一定时期之内的相对稳定性。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也随之发生改变。有一种说法叫做呈螺旋式上升状,这其实是一种理想状态下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态势。僵化的、落后的企业文化也在运动,只是在企业内部的没有经过合理的梳理、整合与提炼的文化因素没有形成良性体系,各种文化因素的冲突正在进行量变的积累。一个优秀的企业的文化体系建成之后,就会显示其对外部因素以及新生文化因子强大的吸收力、包容力、与消化力,形成动态开放的系统。
有机性企业文化是一个整体有机系统,企业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以一定的结构形式排列,各个要素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同时,企业文化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严密有序的有机结合体,由企业内互相联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不同层次、不同部分结合而成。企业文化既然以企业价值实现为最终目标,那么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企业的战略规划;既然以人为本,那么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既然是一种管理方法,那么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企业的管理制度可以说,企业文化今天之所以被管理界推崇倍至,与它的这一性质不无关系。
品牌本身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文化是品牌识别固有的一面,它是品牌的主要动力。品牌是企业文化的标志,其内涵包括了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品牌文化的建立与运营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持和依托。品牌的物质基础是产品,品牌的精神基础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品牌的灵魂。
企业文化主要建立在企业管理基础上,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系统,主要面向企业内部,主体是人。在长期的经营基础上,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会慢慢积累、成型,更多的是自发的,都要经历由不自觉到自觉,无系统到系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总结、提炼和提升。
品牌文化主要是企业销售的环节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主要面向企业外部,主体是物或可物化的存在。在总结市场竞争状况、自身产品状况、消费者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策划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给产品一个明晰而独特的定位,塑造鲜明独特的形象,与消费群体的性格、消费习惯、年龄等因素相吻合
5. 文化产业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文化产业的概念
关于文化产业,截至目前世界各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日本政府则规定,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包括传统的演出业、展览业、新闻出版业,以及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的休闲娱乐业、广播影视业、体育业、旅游业等。美国则根本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
2003年9月,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概念表述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产业分类仍分为提供文化服务的活动和从事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活动两个大类。
2.文化产业的范畴及分类
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毕春类》编制说明中特别指出,为反映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可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三个握正层次。
文化产业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产业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产业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显然,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类,而是按照“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从文化事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基于产业链构建原理,我们可将文化产业分为内容产业(上游产业,即内容的创意、设计与制作)、通道产业(中游产业,即文化传播与销售服务)、制造产业(下游产业,即文化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制造)三大类。这一分类方法基本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取向,即内容产业(上游产业)附加值最高、竞争力最强,而制造产业(下游产业)附加值段数悔最低、竞争力最弱。
6. 文化产业创意是由两种基本思维形式构成的
发散 收敛
7.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怎样去发展
文化产业是内容为王,好的文化内容需要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法律制度,政治环境主要指言论审查和各种文化产品的审批,如电影审批,新闻审查;法律制度主要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产业大部分为无形产品、智力产品,太容易抄袭、仿造、山寨了,如果不能很好的保护,谁愿意花那么大的时间精力去创造好的音乐、影视、小说等文化产品。
8. 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一、明确了做文化产业的基本素质。自知力(要了解自己、了解产品、了解文化)+思考力(善于寻找、发现、总结、善于寻找不同)。
二、明确了做文化产业必须的要求,对文化要有感受力。是从心里渗透出的爱好和精髓,也就是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心,而不是容易遭到批评之后发生便宜。也就是只有感同身受,才能义无反顾。
三、明确了做文化产业必须的市场营销素质。要善于发挥故事的神奇效果,故事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胡编乱造的,而是对经典的描述,是对文化的阐述,是对文化深入浅出的理解传达,这是让文化更彻底的传播的方法。
四、明确了做文化产业未来的目标。即通过做文化的自知、阐释、传播,达成文化的共鸣,从而产生文化需求上的共鸣,继而产生文化的消费。让文化消费者感知的不仅仅是花钱买了个东西,而是在文化共鸣基础上的分享。
9. 什么是文化产业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都可以称之为文化产业
不用的地区或者说部门有着不同的分类 下边是其中的一种:
1.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业;
2.文化艺术业;
3.文物保护业;
4.广播电影、电视业;
5.文化娱乐业;
6.体育;
7.摄影及扩印业;
8.园林业(包括公园、动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
9.广告业。
特征:
1.它应该具有提升人类生存尤其是生活品质的内涵,更应该注重于提升人类精神生活品质的内涵。
2.它应该具有可以进行商品性生产、流通以提供人们消费的特性。
3.它应该与虽然可以提供人们消费但同时又具有商品性特征的某些纯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如公共图书馆)相区别。
举例来说:
通信文化产业
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与文化运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飞速发展的电子、数字通信、信息技术给当代社会产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由此诞生了通信文化产业。
10.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基础知识
(一)文化产业的基础知识。
1.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定义;
2. 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门类划分;
3. 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所出台的政策;
4. 文化产业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5. 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二)文化产业13大门类下单体产业领域的理论知识。
1. 新闻出版业基础理论知识;
2. 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基础理论知识;
3. 音乐产业基础理论知识;
4. 动漫产业基础理论知识;
5.艺术产业基础理论知识;
6. 演艺产业基础理论知识;
7. 文化会展产业基础理论知识;
8. 其他文化产业门类基础理论知识;
以上内容主要考查如艺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艺术产业运营学的分析对象、艺术产业运营目的的量化与管理、艺术市场的功能和作用、艺术市场的资源开发、艺术产业运营战略分析与基本原则、艺术产业运营设计的方法与管理;电影产业的发展史,发展现状;电影的策划、制作、发行,收益以及衍生产业的状况,电影院线、影视基地、影视公司等相关基础知识;音乐类如传统音乐、数字音乐、音乐演出等基础知识等。
(三)文化产业相关联领域的基础知识。
1. 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理论:包括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相关规定,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
2. 文化产业与金融领域的基础知识,国家对于文化产业扶持的金融政策,现行文化产业融资的模式与案例;
3.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对于广播电视电影、音乐、动漫、演出、艺术品交易、拍卖等领域的法律法规,文化产业与版权的基础知识;
4. 文化产业与传媒,传媒产业的形态和发展,传媒产业对于文化产业承载和传播,文化“走出去”等基础知识;
5.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广告、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知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