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个县发展到什么程度可以申请撤县建市
1993年《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对撤县设市规定了详细的标准,包含了人口、GDP、财政收入等众多指标。以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为例,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2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15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不低于1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1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100元,总收入不少于6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到1997年,考虑到许多地方盲目追求县改市造成的耕地占用、权力寻租等众多问题,国务院作出了“暂停审批县改市”的决定。此后,撤县设市进入了严格管控阶段。2004年,民政部提出了新的撤县设市标准建议,对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区自来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城区绿化率和从事非农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例等指标均有大幅度提高。
② 撤县设市的发展瓶颈
撤县设市其弊端显而易见,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迭次出现,城市病会继续蔓延和加重;“县域经济”活力可能下降,广东顺德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撤县设区后,顺德的经济总量已由之前的全国县域经济第一跌到了第三位。
一是,一些县级市与区域大型城市和核心市场的距离较远,难以享受到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如湖南省的洪江市、津市等县级市,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增长缓慢,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大落后。
二是,多种原因导致我国部分县级市的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弱,城市活力不够。比如属于老工业基地的县级市、资源型县级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县级市等。
三是,县级市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偏低,难以发挥城市的集聚优势,严重制约了县级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县级市土地、能源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是,县级市的基础设施落后,使其过早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削弱了县级市的承载能力,不利于吸引人口的集聚,更不用说对于生活环境要求较高的科技、经营人才的集聚,制约了县级市的发展。
五是,按照城市行政级别配置公共资源、财政资金、土地指标、大型项目以及信贷支持的机制,严重削弱了县级市获取发展资源的能力,制约了县级市的发展。
③ 什么叫撤县设市 设立县级市又有什么发展优势
这是国家鼓励城市化的需要和产物。当一个县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内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时,它容便脱离了“县”的身份,就会升格为县级市,而地级市因自身发展需要,如想让经济更加腾飞,缓解土地、人口等瓶颈问题,则往往将周边县市划为市辖区,方便直接管辖。
④ 撤县建市意义是什么
要撤县建市,是要有硬件做支撑的。包括要多少人口、国民经济总值几何,还要有一定的基础建设规模。
一些党政领导把行政建制做大,当做为政一方的“政绩”,撤县建市后,地方官员的行政级别可上调半级,对他们意义重大。
⑤ 2017年国务院批准哪些地方撤县设市
2017年,国务院民政部先后批复浙江省玉环县、河北省平泉县、贵州省盘县、陕西省神木县、四川省隆昌县、湖南省宁乡县等6县撤县设市。
当前,对于“撤县设市”的路径有两种争议,一种是“整体设市”,即“县改市”;还有一种“切块设市”,即“县管市”。两种路径都各有利弊,不过综合来看,“整体设市”,即“县改市”更符合当前中国国情,可适当恢复。
一些地方之所以热衷于撤县设市,自然有其好处。
一是市的影响、声誉要比县高,有利于提高居民的自豪感,也有利于招商引资、吸引人才;
二是市比县的行政管理范围更宽,行政管理权限更大,如果升格成地级市,还可以在“代管”附近的县和县级市时,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
三是更容易争取到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政策以及一笔可观的城市建设费用。
(5)撤县设市产业发展方面扩展阅读:
“县”和“市”的区别很明显:“市”通常管城市人口所在的区域;“县”管农村区域。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进行,“撤县设市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直到1997年时,国务院“关闸门”。
从“县”到“市”,一字之差,管辖区域没变,人口也没变,其实,背后的差距,何止千里。
首先是职权。从全国范围来看,县归地级市直管,县级市则由省政府直管,地级市政府只是代管。隶属层次不一样,行政管理权限就要大一点,优惠政策也会多一点。
其次是定位。县一般以农业为主,市则以工商业或者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
再次,体现在政府部门设置和编制确定上,县一般涉农部门较多,市则以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部门设置为主。
第四,财权不一样。上级政府转移支付或者专项扶持资金也有差别,县一般只能用于农业相关领域,而市可以用于城市相关领域。还有,市可以开征并使用城市维护建设税,而县不可。
⑥ 撤县设市,有啥好处
撤县设市有两大好处,一个是市里的体制机制、政策更灵活,未来自主权更大。而县对农内业、耕地保容护等要求更严格,县改市后对城市建设发展空间更为有利。
另一个是撤县设市后,有利于邹平城区规模扩大,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加快服务业发展,为下一步机制体制的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提供机遇,更有利于人的集聚。
(6)撤县设市产业发展方面扩展阅读:
设市路径
当前,对于“撤县设市”的路径有两种争议,一种是“整体设市”,即“县改市”;还有一种“切块设市”,即“县管市”。两种路径都各有利弊,不过综合来看,“整体设市”,即“县改市”更符合当前中国国情,可适当恢复。
“切块设市”是指对于人口大县,同时有实力较强的非县城所在地的镇,如果具备条件,以实力较强的非县城所在地的镇为中心城区,将周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乡镇划出,单独设立县级市。“整体设市”就是将一个县级行政单元整体改为县级市,即“县改市”。
这两种路径各有其适用范围和优势,“切块设市”有助于人口大县的均衡发展,但其难点是新设一个县级建制,容易造成行政机构和人员冗余,同时切块设市的空间划分也存在一定难度。而“整体设市”不会增加县级建制,行政区划调整的难度小。
⑦ 撤县设市后对于城市来说哪些方面有赚钱机遇
一是撤县设市后市财政比县财政可以获得更多的周转资金,并且有一笔可观的城市建设费用;二是在财税分成上,市比县可截留更多的财税资金;三是在人员编制上市比县可以多设一些机构,多安排一些职务和人员;四是县级市市委书记通常为上级党委常委,而县委书记很少有进上级党委常委的;五是各类公职人员在县改市后可增加工资补贴或适当调高级别。
这都是对当官的好处。
市更注重城市建设,县更重视农业和农村。
所以小工商从业者可以拿到更多优惠。
外来投资者增多,找工作更方便。
⑧ 撤县设市之后对县来说有哪些变化
撤县设市,指将符合条件的县提升为县级市,由省直接管辖。
撤县设市之后,对县来说,到底有哪些变化呢?
这要从县级市与县的区别说起:
一是在上级政府对他们的定位上,县一般以农业为主,而县级市则一般被定义为以工商业或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
二是在政府部门设置上,县涉农部门较多,而县级市则城市社会经济管理部门较多;
三是在拨付转移支付上,县的转移支付一般只能用于农业相关领域,而县级市还可用于城市建设相关领域;
四是县级市可以征收并使用城市维护建设税,县却不可以。
因此,对于被改县的红利,可以看出有以下几点:
首先,县级市的影响和外界对其的看法都比县要高,且在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可以提供较多的优惠政策,有利于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居民的自豪感;
其次,县级市比县拥有更宽的行政管理范围、更多的社会经济管理权限和更丰厚的财政资金;
再次,县级市政府领导更容易受到重视和提拔,官员的等级和待遇、福利也都比县要高;
最后,县级市比县更容易争取到项目、资金和政策倾斜,且还能得到一批相当可观的城市建设费用。
⑨ 撤县设市有什么好处
市财政比县财政可以获得更多的周转资金,并且有一笔可观的城市建设费内用。
市比县可容以截留更多的财税资金。
市比县可以多设一些机构,多安排一些职务和人员。
市委书记通常为上级党委常委,而县委书记很少有进上级党委常委的。
各类公职人员在县改市后可增加工资补贴或适当调高级别。
设市城市城区一般都设立街道办事处,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机构相对精简,不设人大常委会。
领导干部千方百计要设市甚至弄虚做假,一目了然。对群众百姓来说关系不大,财政收支更自由、税款截留更多钱、安排亲属入政府工作、政府工作人员福利提升、没有人大节制一言堂办效率高……等等都是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事情。群众百姓只要交税、只要服从、只要听话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