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在精准扶贫
首先,金融精准扶贫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需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离不开资金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逐年递增的大规模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数亿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当前,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实现到2020年全面脱贫任务时间,紧迫,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仍需要集中大量资金投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财力总体有限,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难以满足扶贫攻坚的巨大资金需求,迫切需要金融发挥杠杆作用,弥补扶贫资金缺口,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其次,政策性银行应在金融精准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具有市场失灵和市场发育不充分的特点,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回报率低,短期内需要集中投入长期低成本资金,商业性金融或合作金融难以满足。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实施特定战略或弥补市场失灵作出的制度设计和策略选择,应该在金融扶贫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策性银行具有定向特惠、放大政府信用的优势。政策性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贯彻政府意志,根据国家指令,为扶贫开发提供定向、长期、低息的信贷资金。同时,政策性银行依托银行的杠杆化运作,可以将有限的政府资金放大,更好地解决政府扶贫资金不足、时间错配等问题。这既能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又有利于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促进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发育。
二是政策性银行金融扶贫有利于经济稳增长。政策性银行是逆周期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当前国内三大需求萎缩,特别是投资需求下滑,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支持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既惠及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又可拉动投资增长。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特殊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可以充分发挥政策性信贷投放的结构定向特点,促进经济稳增长。
三是政策性金融是国际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从国际上看,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还是巴西、印度、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贫穷弱势群体,都建立了政策性金融体系,普遍采取政府增信、贷款期限长、利率低、资金来源成本低、监管差别化、税费减免优惠的运作模式,实行特惠金融支持。
② 全国性基金会投入多少资金支持脱贫攻坚
据初步统计,2016年全抄年和2017年上半年,民政部登记的206个基金会中,有97个基金会共开展了547个扶贫专项活动,积极参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累计投入公益慈善资金和物资约31.56亿元。
从基金会参与扶贫的地域分布来看,2016全年和2017年上半年,各基金会向深度贫困地区累计投入约8.26亿元;向其他贫困地区累计投入约21.89亿元;除此以外,还有约1.5亿元用于救助一般地区的贫困人口。下一步,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全国性基金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将财力、物力、人力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③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怎样用好财政资金以助力脱贫攻坚高一政治
1.财政支出的范围,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助力脱贫攻坚。
2.财政的作用方面,发挥财政改善民生,促进公平的助力作用。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促进财政资金流向贫困地区,助力脱贫攻坚。
④ 脱贫攻坚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八大脱贫举措是:特色产业脱贫、劳务输出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教育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资产收益脱贫。
特色产业脱贫就是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劳务输出脱贫就是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好订单定向培训,拓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
易地搬迁脱贫就是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小城镇、工业园区安置搬迁群众,为符合条件的搬迁户提供建房、生产、创业贴息贷款支持,支持搬迁安置点发展物业经济,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
生态保护脱贫就是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教育脱贫就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
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就是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就是尽快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资产收益脱贫就是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贫困地区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⑤ 脱贫攻坚整合资金支出进度缓慢该如何定性
脱贫攻坚整合掌握资金,一定要做好做细
自己要专款专用
一定把款项落实到实处
⑥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政策有哪些
一是专项资金支持政策。2018年中央财政第二批专项扶贫资金全部用于16个国定、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攻坚,将656个贫困少数民族聚居村、9.8万贫困少数民族人口作为资金测算的重要因素。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专项检查及整改“回头看”,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现场办公支持政策。2019年现场办公提前两年优先安排深度贫困民族地区。
三是特色村镇支持政策。优先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少数民族民族聚居村增补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增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打造民族文化浓郁、群众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四是“三送”活动支持政策。优先在贫困民族地区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健康活动,助力贫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使“三送”活动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有机载体。
五是民贸民品支持政策。对贫困民族地区申报的民贸民品企业优先审核材料,同等条件优先上报审批。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和支持民贸民品企业落实好优惠政策,带动贫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增收。
六是驻村帮扶支持政策。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进黄土梁、独立营、三道营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七是加强作风建设。精准安排资金项目,将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准。培树廉洁作风,坚决杜绝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发生。
⑦ 喀什地区脱贫攻坚的十二天大工程是什么
喀什地区脱贫攻坚只有九大工程。
实施土地清理再分配扶贫工程,实施就业扶贫工程,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实施庭院经济发展工程,实施综合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实施安居保障工程,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实施扶志扶智工程。
喀什地区落实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责任的三项保障措施: 加大培训力度保障、作风建设保障、强化监督指导保障。
(7)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资金扩展阅读:
喀什地区提出的土地清理收益再分配用于脱贫攻坚的七项资金:
七项资金是:稳定就业引导资金、教育资助资金、医疗补助资金、临时救助资金、困境儿童关爱资金、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村集体经济补助资金。
喀什地区提出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的要求:
通过庭院整治,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发展“一个大拱棚(一畦菜)、一片园(几棵果树)、一架葡萄”,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⑧ 脱贫攻坚财政扶贫资金多少可以不用招标
我记得应该是50万元以下。具体还要看当地统筹整合资金文件规定。
⑨ 请问在脱贫攻坚中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创造无限的资金
脱贫攻坚中资金是非常重要。
要从各方面争取更多的资金。
⑩ 如何在产业脱贫攻坚中加强监督执纪问责
一、突出监督重点
要把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的扶贫攻坚工作任务、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扶贫移民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重点。紧盯扶贫移民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精准扶贫、干部工作作风、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等关键环节,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努力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切实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强化监管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扶贫移民工作监督执纪问责的主体责任;各级纪委要落实好监督责任,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扶贫移民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县(区)扶贫移民局要落实1—2名工作人员协助纪检组对扶贫移民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并与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签订监管责任书,前移并压实监管责任。项目实施村要充分发挥村(居)纪检小组和群众监督小组的作用。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监督检查机制。驻村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要组织对所驻村项目实施的监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
三、加强监督检查
(一)严格“三个跟踪”
常态监管跟踪。要紧紧盯住每个年度的扶贫移民项目资金,增加监督检查的密度,县(区)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监督检查,市扶贫移民局组织力量进行抽查,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开展监管问效。
问题整改跟踪。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县(区)扶贫移民局应及时敦促有关单位,全面落实自纠整改。对经多次督促仍不整改或整改不达标的责任单位,将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并扣减年度考核分值。
绩效评估跟踪。对已经实施的项目建立好数据库,在1—3年内实行绩效评估跟踪,进行项目实施的效益分析和评估,对问题项目从严追责。
(二)坚持“四个公开”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项目资金使用要做到“民选、民评、民议、民管、民定”,完善群众“参与式”扶贫机制。真正做到“项目民选、标准民评、筹资民议、质量民管、验收民定”,切实搞好“四个公开”。
坚持评定公开。按照严格标准、群众参与、群众评定、群众监督的原则,对建卡贫困户的评定要做到群众票决和表决相结合。
坚持项目规划公开。坚持把规划落实到乡(镇)、到村、到户。项目实施规划由群众参与、讨论、决策,自下而上,逐级申报。
坚持政策落实公开。对落实到贫困户的各类扶贫移民政策,要按照群众评定、公示公告、公正兑现的原则,对扶贫移民资金使用的内容、规模、对象、补助标准、补助金额,资金来源等全面公示。
坚持项目实施公开。对实施项目的过程,要按照群众决定、群众主体、群众监督、群众受益的原则,组成群众参与的监督小组,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实施、监督、验收。真正做到项目民选、标准民定、筹资民议、资金民管。
(三)建立“四本台账”
建立资金分配台账。对每年的财政专项(含本级财政预算)扶贫移民项目资金,要分别建立县(区)、乡(镇)、村分配台账,报市扶贫移民局备案。
建立项目监管责任台账。要将项目监管落实到责任人,层层传导压力,实行项目监管责任书备案制度,实行项目主管责任和监管责任终身追究制度,防止项目实施中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及产业发展的短期行为。
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市、县(区)要建立问题台账,限期整改,并对整改的情况和责任人记录入档。
建立项目验收绩效评估台账。对已经实施的扶贫移民项目实行台账管理,严格执行项目验收备案制度,项目完工后,必须由县(区)财政局、扶贫移民局和相关业务部门组成项目检查验收小组进行验收,验收人签字备案。
四、逗硬考核问责
市级将对监督检查情况纳入对县(区)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考核。要严肃查处滞留、截留、挪用、挤占和套取扶贫款物等违纪违规行为,认真解决基层干部在扶贫移民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方面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优亲厚友、虚报冒领、贪污侵占、行贿受贿等问题,确保每分“救命钱”“造血钱”都真正用到贫困群众身上。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长蔓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逗硬问责。
书面提醒。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分别发出书面“提示函”、“督办函”和“建议函”,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警示约谈。根据不同情况,对工作推进不力、整改不到位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工作约谈,对资金使用管理混乱、出现问题、整改不到位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警示约谈。
暂停拨付。对违规分配和使用项目资金,违反程序使用项目资金或者有违规违纪行为的,财政部门要暂停拨付项目资金。
通报批评。对通过书面提醒和约谈,工作仍然推进不力或整改不到位的,点名书面通报,并扣减年度考核分值。
问责处理。对在监督检查中反应的违纪违规问题市、县(区)财政和扶贫移民部门组织联合调查处理;对违纪违规的案件线索,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转请各级纪委调查处理,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