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森工发展产业

森工发展产业

发布时间:2020-11-27 03:25:11

⑴ 森林工业企业从事什么活动

从事木材采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和林业机械制造等生产经营活动,并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简称森工企业。森林工业企业是林业部门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及人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料——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经营者。

中国的森工企业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形式可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合资经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按隶属关系可分为中央企业、地方企业和乡镇企业;按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企业;按组织结构可分为单厂企业、多厂企业和联合企业;按生产过程特点分的企业如图所示。

国营林业局是中国木材采伐运输工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中国木材采运工业的主导力量。全民所有制木材采运企业,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东北、内蒙古解放区创建的(当时称为林务局,50年代改称为森林工业局,1958年改为林业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在东北、内蒙古、四川、云南、福建、甘肃等省(自治区)相继组建了一批国营木材采伐运输企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国营林业局在数量、规模、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1985年,全国国营林业局总数达131个,国营林业局已由单一生产木材的采伐运输企业,发展成为对森林资源进行立体开发、全面经营、多种利用,包含多种产业的综合性企业。它的经营范围包括:①林木资源的培育和管护;②木材采伐和运输;③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④林副特产品的采集、种植、养殖和加工;⑤地下资源开发;⑥旅游及其他方面的服务。

⑵ 森林工业产业结构如何区分

森林工业中部门种类及各自所占有的份额(百分比)。又称森林工业生产结构。通常包括各部门间的产值结构、劳动力(或职工)结构、投资(或固定资产)结构、产品结构以及部门内部原料构成结构等。合理的森林工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促进各部门间协调发展,为社会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产品,保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中国森林工业产业结构,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是木材采运比重逐步下降,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学工业比重逐步上升,但上升幅度还不大,森工结构仍然失衡;二是作为森工生产主要原料的用材林总量下降,且结构日趋恶化,成过熟林比重急剧下降,森林资源危机加深。

①林业系统内采运、加工、林化企业结构(表1)。中国直到20世纪50年代,森工企业绝大部分仍是木材采运企业。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建立了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学工业企业,到1986年企业数有了较大增长,但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表7

⑶ 森林工业有哪些

森林采运工业(见森林采运)、木材工业、林产化学工业和林业机械制造工业的总称。简称森工。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以现代林业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林业机械化为重要手段,遵循集约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合理开发现有森林资源,实现多种目的综合利用,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等各种林产品的需要。

中国森林工业概况

中国上古时代,森林茂密,山地的80%为森林所覆盖。原始的森林利用始于旧石器时代,而森林采伐则始于新石器时代,在公元前4000年已用石斧伐木,而且有了简易的木材加工,如木器制造和木构干栏式建筑。夏、商、周为铜器时代,伐木采用铜制斧、刀、锯。木材运输以水运方式为主,木筏编扎放运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漫长历史时期,人口不断增加,木材需要量巨增,因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日益扩大,加上乱伐频繁,森林遭到破坏,甚而有些地方的原始林逐渐消失,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到1840年除东北大小兴安岭、乌苏里江流域、云贵高原、金沙江流域及西藏地区的原始森林外,遍及各地的茂密森林已几乎消失一半。古代森林从原始利用到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均属手工作业,不论森林采伐或林产加工纯系作坊式粗加工,工具简陋,生产技术简易,但有些技术诸如木筏编扎放运、木构件的拼接、木材的蒸煮干燥、烧炭、造纸、造船等技术,已因有相当水平而闻名于世,对当时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森林开发利用,在生产方式、作业技术和组织经营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始的森林利用到规模较大的手工作业,转入掠夺式森林采伐的原木生产利用阶段。在晚清时期,沙俄强取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约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从而中国森林资源约减少1/5。尔后日本占领东北期间,又相继掠夺1亿立方米木材资源。中国除帝国主义所占领的地区以外的其他林区,森林资源基本上为买办资产阶级、木材商和地主所据有。或设木材公司、伐木公司,或设木材商号、木材商行,专门从事森林开采和木材买卖,从中牟取暴利,从而使这些主要林区的森林资源也在逐年减少。到20世纪40年代,很多昔日茂密森林已童山濯濯,变为不毛之地。据不完全调查估计,1949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已降为8.6%。中国近代森林采伐运输,长期处于手工作业阶段,木材产品多为锯材、枕木、坑木、建筑材、造纸材等。自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开始向机械化作业起步,木材生产效率有了一定提高,20世纪初,木材加工已有少数利用圆锯和小带锯作业的小型制材厂,并开始生产胶合板,但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林产化学加工,多以传统的手工作业进行生产,产品有生漆、桐油、松香、白蜡、五倍子等,其产量与质量都居世界前列。3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森林窄轨铁路运材、中型木材机械加工厂、机械木浆造纸厂以及小型松脂加工、栲胶、松根干馏等工厂,产品种类有所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发展林业的同时,重视森林工业的发展,建国初期提出“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利用”的方针。其后于60年代中期,强调造管并举、采育结合、永续利用,并针对国民经济发展对木材与其他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专设森林工业经营管理机构,以加强木材生产与林产加工的领导,使中国森林工业开始进入机械化作业阶段,初步形成了独自体系,为以后实现以木材综合利用为中心的森林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80年代,中国林业进入振兴时期,提出立足改革,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加强集约经营,发展综合利用的方针,使中国森林工业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经过长期努力,伴随林业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建立起由森林采运工业、木材工业、林产化学工业、林业机械制造工业构成的,以实现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为中心的生产、教育、科研相结合的森林工业体系。

森林采运工业

中国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东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西北(陕西、甘肃、新疆)、西南(四川、云南)国有林区与南方10省、自治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集体林区,其森林面积与林木蓄积分别占全国森林面积与林木蓄积的78%、86%,是中国的主要木材生产基地。为了开发林区,有计划地进行合理采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国有林区建立了131个林业局,在南方集体林区建设了158个重点产材县,建立了约350个国营伐木场(采育场)。1949至1987年共为国家提供木材15.3亿立方米。1987年木材产量为6217.55万立方米,为1949年567万立方米的10.9倍。为了合理开发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在木材生产中,重视林区建设,加强伐区工艺设计,改进作业方式,提高生产技术,使劳动生产率不断得到提高,1986年东北林区已达到1192立方米/人·年。国有林区由于逐步推广原条集运材工艺,在贮木场进行合理造材,使梢头木、枝桠等采伐剩余物得到利用,从70年代起有的采运企业在林区推行木片生产,自1978年至1986年共生产木片430万层积立方米,为林产加工提供原料,从而提高了森林资源利用率。1987年森林采运机械化程度,东北、内蒙古林区达到91.38%,西南、西北林区为55.32%。

木材工业

中国木材加工历史悠久,木材干燥、拼接、雕刻和家具制造等手工工艺,曾闻名于世。1949年以前,木材工业生产基础极为薄弱,能从事木材机械加工的工厂不多,产品结构很不完善,产量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视木材加工机械设备的引进与设计制造,开展木材机械加工工艺的研究,使木材加工开始向工业化生产的道路发展。5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研制生产合成树脂胶粘剂、纤维板、刨花板、层积材、改良木和表面装饰材,初步形成了包括制材、人造板、室内干燥、木制品生产等门类齐全的木材工业体系。锯材年产量,由1950年的344万立方米增加到1988年的2621万立方米,约增长6.6倍。人造板在50年代初只有胶合板,1951年产·量1.69万立方米,到1988年包括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年产达280万立方米。非木质人造板生产已具雏形。人造板表面加工设备能力已超过1亿平方米。木材综合利用率已接近60%。在木材干燥和木材防腐等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在科技水平方面,有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先进国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如微机、激光、核辐射和光电等技术在有些生产环节上已开始运用;胶合板生产中运用无卡轴旋切技术,人造板生产部分工段已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作业。

林产化学工业

中国林产化学加工亦有悠久历史,造纸素称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拥有生漆、樟脑等特产。近代因帝国主义侵略与封建主义的统治,而未得到应有发展,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40年的努力,现已形成由简易粗加工发展为综合性精加工、手工作业发展为机械化和部分连续化作业、初级产品向高质化工产品发展的新兴工业。80年代中期,主要产品的产值增长了36倍,产品由过去的21种增加到112种,技术水平也显著提高。松香产量1953年为2.2万吨,到1988年则增加到37.6万吨,当年出口21.6万吨。松香生产由滴水法直接火加工逐步改造为蒸汽法生产,而大中型松香厂由间歇式向连续化发展。松香、松节油深度加工产品品种由40种增加到80种。栲胶产量1953年为120吨,1988年则增加到41860吨。栲胶与单宁酸生产已用金属的浸提设备代替木制、水泥的简易设备,且已发展为多种连续形式的浸提器,改善了生产条件,产品质量有所提高。活性炭是6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林产化学工业产品,到80年代中期产量已达3万多吨。活性炭生产已由简单的闷烧法向连续化的水蒸气活化法发展。其他产品如桐油、生漆、紫胶、桉叶油、松针粉、松针膏、柏木油、可可豆色素与紫胶色素等,则向再加工、多品种方向发展。

林业机械制造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发展林业机械化,50年代初,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两个林业机械制造厂,只能生产伐木工具与森林铁路车辆。80年代已能生产包括森林采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设备,林业工具、刃具以及狩猎机具7类产品。1986年全国拥有林业系统的林业机械厂77个,先后制定了48项158个林业机械标准,其中国际标准9项29个。据1987年统计,现有各种林业机械1876种,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有170余种,其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有13种。随着林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通过机械设备的引进与技术改造,不仅在提高单工序机械性能方面,而且在联合机创制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诸如山地整地机、超低容量喷雾机等营林机械;液压传动木材装载机、钢架杆集材架空索道等森林采运机械;低噪音的带锯机、木工机床、板式家具成套设备、鼓式削片机等木材加工机械新产品,对进一步推动森林工业和林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森林工业教育

为了培养森林工业科技专门人材,50年代以来,在先后建立的北京、南京、东北3所林业大学,中南、西南、西北、内蒙古、吉林、福建等6所林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西农学院林学分院等院校,共设置了森林采伐运输、林区道路与桥梁工程、木材加工、林产化学加工、人造板、制浆造纸、家具设计制造、林业机械、木工机械、林业机械运用与修理、森工电气化与自动化等11个森林工业专门技术专业和经济管理、财务会计、计划统计、林产品贸易等4个森工经济方面的专业。同时还在少数中等林业专科学校设置了上述个别专业,为国家培养森林工业高、中等技术人才。1981年重新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培养研究生工作,在学位委员会林业工程学科组中设有木材学、森林采伐运输、木材加工与人造板、林产化学加工、林业机械、林区道路与桥梁工程等6个专业。到1988年底,已为国家培养森林工业本科大学生12356人,硕士学位研究生284人。

森林工业科学研究

林业部于1952年成立了全国性林业科学研究机构——林业研究所,研究内容包括营林与森林工业。1957年又成立了森林工业研究所。1958年10月将两所合并改称中国林业科学院,成为全国综合性、多学科的林业科研机构。下设的森林工业研究所,内有森林采运、木材加工、林产化学、林业机械等研究室。自1960年至1964年,先后将上述研究室扩建为林业机械、林产化学、木材工业、森林采运等4个研究所。同时,在大部分高等林业院校和有些省(区)(如黑龙江、四川、云南、广西等)的林业研究所(院)中,也都设立了森林工业方面的研究室(所)。至此,全国森林工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研究体系已经形成。森工科研单位在森林采运机械化和伐区工艺设计、木材综合利用、林化产品的改性加工利用以及林业机械设备创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世界森林工业概况

世界一些林业发达国家,针对世界性的森林资源日趋减少,木材供求矛盾日益加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森林工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其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稳定森林采伐量,加强木材综合利用来发展林产工业;二是重点发展精加工产品,扩大加工层次,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通过政策调整,世界森林工业总的趋向是:适当减少森林采运工业的投入,在不增加森林采伐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采伐加工剩余物,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向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增加林产工业产值方向发展。

森林采运工业

世界一些林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苏联、瑞典等国家20世纪70年代前,木材生产已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从70年代开始致力于提高全盘机械化,并向半自动化迈进。瑞典1985年前,在皆伐作业中全盘机械化比重已达72%。由于实现全盘机械化,木材生产单工序与多工序已组成成套机械系统,如伐区作业机械系统、木材装运机械系统和贮木场作业机械系统,使森林采运综合劳动生产率大有提高,如加拿大80年代中期已达13.2立方米/人·日,瑞典为7.1立方米/人·日。这些国家60年代广为采用原条集运材生产工艺,如苏联1984年其比重达95%,而伐倒木集运材与原木集运材生产工艺各占2.5%。随着全树生物量利用的开展,今后伐倒木集运材生产工艺与木片生产工艺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运材多以汽车运材为主,水运仍占一定比重,而森林铁路运材则呈下降趋势。林道网密度最高的国家有奥地利为33米/公顷,联邦德国为29米/公顷,中等国家有瑞典10米/公顷,美国7米/公顷。

木材工业

最早是在18世纪中期,从制材工业发展起来的。1780年左右,在欧洲首先出现了机械制材。1850年带锯机的发明进一步提高了制材机械化水平。到20世纪80年代,制材工业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按树种和径级进锯,先剥皮、后检测、再下锯的新工艺。有些国家的大型制材企业已采用金属探测、光电检尺、X光透视缺陷部位和微型机控制下锯和裁边等新技术,实现了生产连续化和自动化。1840年,德莱塞尔(Dresser)首先获得美国旋切机专利,以后法国卡兰德(Carand)又获另一专利。随着旋切机的诞生,德国在19世纪中期建立了胶合板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些胶合板工业先进国家,都注意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设备的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木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80年代中期,经过二次加工的胶合板比重有所增加,如芬兰已占胶合板总产量的60~70%。英国于1898年,在圆网造纸机的基础上,最早建立起纤维板厂。到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的纤维板生产仍以湿法为主,硬质纤维板1984年产量占纤维板总产量的60%左右。纤维板原料除利用小径木和加工剩余物外,还广泛使用枝桠材、木片和锯屑。用干法生产工艺制成的中密度纤维板,1981年产量已达317万立方米,约占纤维板总产量的15%,其性能已接近天然木材和胶合板的水平。世界第一个装备齐全的刨花板厂是1941年在德国建立的。70年代初,美国建成了世界第一家定向刨花板厂,尔后北美开始发展定向华夫板。随着胶粘剂的改进和模压工艺及设备的日臻完善,80年代刨花模压成型产品发展很快,已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家具、电器和包装等部门。

林产化学工业

各国根据各自拥有的森林资源情况,其发展重点各有不同,大致可分为:①重视发展木浆造纸。②重视松香等天然树脂生产。70年代以来其总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基本保持稳定。普遍采用化学采脂法采脂,而松香、松节油再加工产品已有100多种。③利用木材干馏法制取木炭和活性炭的产量,80年代逐年增加。④利用植物原料进行水解生产糠醛仍在发展,而利用废材生产饲料酵母、酒精,只有苏联等少数国家在发展。⑤利用森林资源生产食用、药用产品,现已得到重视。

森林工业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森林工业在过去极其薄弱的基础上,从开始兴起直到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体系,其发展速度之快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显著,是完全应予以肯定的。但由于基础薄、起步晚,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不论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距,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对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扭转这种局面,中国森林工业应当有战略性长足的发展。其发展方向是:密切结合国情与林情,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切实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不断提高森林生产力,向以木材综合利用为中心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森林资源,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的方向发展。为此,主要抓好以下3项措施:①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方向,在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积极发展人工林定向培育的基础上,力求森林采运工业的巩固提高和稳定发展,大力发展林产加工工业,使森林工业的生产结构日趋合理。森林采运工业的发展,要密切结合森林资源的现实情况,立足于采育结合,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坚持集约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按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兼顾生态效益的技术政策稳步发展。木材工业要致力于产品结构、企业布局和建设规模的调整,通过新技术的引进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深加工,扩大二次加工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今后制材和人造板企业的建立应接近原料基地,以发展中型企业为主,大型骨干现代化企业必须在资源丰富、建厂条件优越的地方建立。林产化学工业要在继续发展松香、栲胶等传统产品的同时,重点发展制浆造纸工业,逐步建立育林—造纸加工一体化的综合经营体系。②加强森林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努力引进、消化、研究、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生产作业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和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尽快赶上先进国家水平。③加强森林工业教育。要适当调整改造专业结构,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继续巩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中等教育,加速培养亟需的中等技术人材;积极发展继续工程教育,提高在职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大力加强职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工人培训,以适应森林工业现代化的需要。

⑷ 什么是森林工业

森林工业是指从事木材生产和其他林产品加工利用的产业。森林工业的发展将致力于更加合理地布局木材生产基地,加强林道网建设,实行集约经营,以期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要积极发展速生丰产林,建立用材林基地和林产化工原料基地,在此基础上建立林业与森林工业的统一联合经营体,实行采育、加工、产销统一管理,保证森林工业持续而稳定发展。有关的科学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以服务于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优化商品材生产。
森林工业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隶属于林业部门;只有少数国家如苏联,是与林业部门分开,单设森林工业部。

⑸ 森林工业管理机构有哪些

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并能履行森林工业产业管理职能的单位及其组织系统。其职能主要是:①根据国家的路线、方针,制定本系统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②监督、保证国家计划在本产业部门中得到落实;③组织、协调和控制行业内外各层次间的经济关系,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使生产经营活动取得高的经济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森林工业管理机构分中央、省(自治区)和县三级。

①中央一级森林工业管理机构是林业部。森林工业的管理职能,都是由林业部的有关职能司(局)承担,森林工业管理机构是部的总体机构的一部分。

②省一级森林工业管理机构是省(自治区)的林业厅,既管森林工业,也管营林。个别省份,如黑龙江省,在林业厅之外,单独设森林工业总局,主管国有林区森工和营林生产;林业厅主管地方国营林场的森林工业和营林生产。各省(自治区)的林业厅和森林工业总局,都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一个厅(局),直属省(自治区)政府领导,在业务上又接受林业部指导。

③县一级森林工业管理机构是县林业局,统管森林工业和营林。有一部分县林业局,在森工方面,只管森林采伐、木材收购等业务,木材加工企业归工业局或集体企业局管理。

在国有林区,有的省(自治区),在省林业厅(或总局)与林业局(森工企业)之间,设立林业管理局,每个林业管理局管理若干个林业局。

⑹ 森林工业企业产值是什么

用货币单位计算和表示的森林工业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的产品(或作业)的价值指标。产值指标,通常包括工业总产值、工业商品产值和工业净产值3项。在中国森林工业企业的计划和统计工作中,主要是核算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净产值。

森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

用货币单位计算和表示的森林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森林工业企业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是研究工业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的依据。工业总产值与劳动消耗、资金占用和利润等指标联系起来,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果。工业总产值水平的变化不仅受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影响,还受转移价值和生产结构变化的影响。森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包括木材产值、竹材产值、木材加工产品产值、林产化学加工产品产值、林业机械修造产值以及其他工业产品产值。工业总产值的计算范围是:①全部工业产成品和预定出售的半成品价值;②对外承做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和为本企业非工业生产单位所完成的工业品加工作业或修理作业的价值(不包括被加工或被修理对象本身的价值);③来料加工的成品价值;④本企业生产工人完成的本企业机械设备大修理作业的价值;⑤构成固定资产并转入财务帐目的自制设备的价值;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见木材采运生产在产品)期末、期初结存量差额的价值。中国在现行森林工业统计中,第四、六两项不计算。工业总产值计算方法,有“工厂法”和“部门”计算法两种。在采用“工厂法”时,即以独立核算的企业为单位,按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值,在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总产值的价格,通常是采用不变价格,有时也用现行价格。

木材产品总产值的计算

视企业的木材采伐运输生产过程是否完整,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具备完整生产过程的企业,按报告期内运抵最终贮木场(包括途中拨交)及企业自用材(不包括生产过程中用材)全部木材产量和分材种别的木材不变价格计算,即木材总产值等于报告期分材种别的木材产量与各材种木材价乘积之和。按现行制度规定,对有木材收购的企业,还应从木材总产值中扣除收购部分的产值。

对不具备完整生产过程只完成某一生产阶段的企业,其木材总产值先由企业分段计算,然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加总。按林业部规定,木材采伐运输生产过程划分为上下两段。两段的分界点,是木材采伐单位和运输单位的交接点,其位置通常设在公路边、铁路边及河边。各段木材产值和木材总产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森林工业企业工业净产值

森林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工业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产品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①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质资料价值,即转移到产品中的物化劳动价值(C);②劳动者创造的作为劳动报酬的价值,在森林工业企业中即为工资和福利基金,用V表示;③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公共积累,在森林工业企业中即为税金和利润,用m表示。后两部分价值,即V+m,构成净产值。工业净产值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和分配法两种:

生产法

从工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价值求得净产值,即工业净产值等于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减去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物质消耗价值之差。

分配法

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角度出发,将构成净产值的各个要素直接相加求得净产值。即工业净产值等于工资、职工福利基金、税金、工业产品销售利润、利息和其他费用之和。

工业净产值反映企业一定时期为社会提供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国家计算国民收入的基础。它随产量增加和物质消耗的减少而增加,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企业增产和节约两方面的成果,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以用它研究工业发展速度、国民经济和工业内部比例关系等。

⑺ 什么是森林工业是指哪些工业

森林工业是指从事木材生产和其他林产品加工利用的产业。在林业生产全过程中,是继森林培育之后的收获利用阶段。作为林业整体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与交通运输、采矿、造纸、纺织、建筑等工业有着广泛的联系。

森林工业的发展将致力于更加合理地布局木材生产基地,加强林道网建设,实行集约经营,以期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要积极发展速生丰产林,建立用材林基地和林产化工原料基地,在此基础上建立林业与森林工业的统一联合经营体,实行采育、 加工、产销统一管理,保证森林工业持续而稳定发展。有关的科学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以服务于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优化商品材生产.

⑻ 芬兰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工业历史悠久,是芬兰的支柱产业,下图为芬兰森林覆盖率和森林工业分布简图,读图


小题1:C
小题2:B

⑼ 北欧在世界最著名的产业是()A.农业B.畜牧业C.森林工业D.采金工

位于高纬度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三国瑞典、芬兰、挪威,森林资源丰富,林纸工业发达,因此北欧在世界最著名的产业应是森林工业.
故选:C.

⑽ 芬兰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工业历史悠久,是芬兰的支柱产业,如图为芬兰森林覆盖率和森林工业分布简图,读图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芬兰回是亚寒带针答叶林气候,所以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因此芬兰最重要的植被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故不符合题意;
B.山地灌木林是高山植被.芬兰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所以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因此芬兰最重要的植被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故不符合题意;
C.芬兰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所以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因此芬兰最重要的植被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故正确;
D.针阔混交林是温带地区的.芬兰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所以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因此芬兰最重要的植被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与森工发展产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