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B.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有何意义
第四届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高峰论坛暨曹妃甸科技发展创新驱动说明会15日在河北省曹妃甸区召开。京津冀三地科学技术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科技企业代表、科技园区代表、科研院所代表等350余人共聚一堂,就京津冀地区科学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刘兆彬,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副巡视员刘航,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段志强,河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李丛民等业界权威人士出席论坛并作了发言。唐山市委常委、曹妃甸区委书记孙贵石表示,曹妃甸作为京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设立了产业引导基金,建成了总面积40万平米的科技创新中心、装备制造大厦、可持续发展中心三大创新创业聚集区,对入区的创新企业在用地、税收、厂房、上市、基金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支持,以此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优势。
C.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协同历史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实施国土整治战略,将京津冀地区作为“四大”试点地区之一(其他是沪苏浙、珠江三角洲和“三西”煤炭能源基地),要求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开展全面的国土整治工作,以实现区域分工协作、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治理生态环境、开展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次区域合作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土壤污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以后的区域合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是本世纪初,为配合北京市新的功能定位和天津滨海新区大规模建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河北廊坊举行了的京津冀三方和政府、企业和学者等各界人士参与的京津冀区域合作论坛,并达成了著名“廊坊共识”,提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愿望;此后,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一直在据此起草有关合作规划和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该规划几经调整和修改,至今还是没有出台。
D.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如何推进
据报道,日前中国领导人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和主要矛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融入和服务,以产业和项目为支撑,才能真正受益。
目前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初步明确“2+4+46”个平台,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发挥比较优势,精准定位、错位承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希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E. 简述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
定兴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位于京、津、保的中心地带,已被纳入首都半小时经济圈的范畴。定兴县县长赖晓庆介绍说,在华北地区,定兴县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南拒马河、北易水河、中易水河汇聚于此,常年流水,沿岸风景秀丽。定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历史上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去年以来,定兴县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结合自身的特点,提出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京南生态卫星城的发展目标。
F. 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如何了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在协同发展、功能定位、产业转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清晰。由于人口、环境、城市规模等压力,北京开始从多功能首都城市向单功能首都城市转变,这一转变使京津冀城市群由城市个体、无序发展向城市组团、协调发展过渡。
尽管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并正在快步推进。但由于京津冀区域发展涉及城市定位、产业分工、区域协同、利益协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仍任重而道远,需要中央、京津冀三地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
希望越来越好
G.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发展目标
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推动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产业对接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在交通一体化方面,京津冀三地与铁总共同出资成立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编制了城际铁路网规划(2015-2030年)。三地谋划了10条高速铁路和城际列车,已经打通了京昆、京台等多条高速公路及一批省内干线、农村公路“断头路”、“瓶颈路”。保津、张唐铁路年内通车。京津城际延伸至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从北京南站到于家堡站,只要1个小时。津保铁路年底通车,天津到保定只要40分钟,且与京广高铁连通,天津到石家庄从目前的4个多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京滨城际、京唐高铁今年12月底率先在天津宝坻站开工,整个线路预计全线开工应该在明年下半年。
港口方面,成立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在北京和河北设立了10个无水港。机场方面,北京新机场开工建设,天津民航今年底在京津冀地区将建成20座城市候机楼,推出空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多项服务。天津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有望超过1400万人次,这里面增加的客流量绝大部分来自河北和北京。通关一体化改革深化,已有超85%的北京企业选择以京津冀跨关区一体化方式通关,天津经北京空运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北京经天津海运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和运输成本均节省近三成。
在产业对接协作方面,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 2015年1-10月,北京企业在天津投资项目327个,到位资金1172.7亿元;在河北投资项目2896个,到位资金2381亿元。1-10月,北京、河北在天津投资资金到位额超过1520亿元,占天津利用内资的43%。
北京与河北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设立了200亿元的首钢京冀协同发展投资基金,20多家北京企业到曹妃甸落户发展。北京现代第四工厂落户河北沧州并于今年4月实现开工建设。推动中关村示范区、亦庄开发区与津冀合作共建大数据走廊、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科技园区,加快打造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促进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服务链深度融合。
在生态方面,深入实施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今年1—9月,完成全年建设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10万亩任务的90%;今年1——11月,北京PM2.5累计平均浓度7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6%。河北在全国率先开展“拔烟囱”等专项行动,对612家重点污染企业都安装脱硫脱销除尘设施。1-11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了24.5%。天津投入4亿元支持沧州、唐山两市治理大气污染。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保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协同治污等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召开首次京津冀环境执法与环境应急联席会议,并启动区域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实现统一人员调配、统一执法时间、统一执法重点。
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 抓好四个方面
一方面,严控增量。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全市禁限比例达55%,城六区禁限比例达79%。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12300件。另一方面,疏解存量。出台了全国力度最大的差别水价和全国最严的差别电价政策,运用经济手段推动疏解。
下一步,北京将继续推进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北京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这三大重点任务。同时将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通州的建设。有序把北京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部分或全部搬到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机构将带头疏解,要在2017年底得以实现。如何把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好,北京市将重点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搞好功能定位。我们把市行政副中心定位为行政办公、文化旅游、商务服务。这个定位必须明确,功能也不能太多。
二是做好科学规划。牢牢抓住“三块地”:生态环境用地、居住生活用地、产业发展用地。这三块地要牢牢地抓在政府的手上,真正做到心中有规划、手中有土地、发展有政策。
三是控制好人口规模。现在通州的户籍人口是87万,我们最终规划的人口不能超过200万。将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严格做到职住平衡。
四是依法管理城市。市行政副中心决不能出现新的大城市病。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高标准,依法管理必须是严而又严,真正做到服务首都工作,连接京津冀发展。
H.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哪个领域
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版市场一体化进程权,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 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I.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什么经济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济意义在于:
1.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有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4.上述作用的发挥,从政治的角度来说,①是由党的地位决定的。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体现和要求;执政党要坚持科学执政,就要不断完善执政方式,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践行科学发展观;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责任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政府要有效履行职能,加强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