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事低碳家居概念,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生活概念,低碳带来了哪些产业链,低碳的未来趋势
全竹家居概念的提出,在中国竹产业领域具有先锋作用,与全世界倡导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相结合,充分利用行业资源,推广竹材应用的最新技术,促进以竹代木,提升竹产业向绿色、环保、生态的产业方向转型。因为中国“竹代木”技术在建材业、家具用品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居世界前列。 一、竹材是家居装饰材料的最佳选择之一 低碳经济创新型产业呼之欲出,鉴于竹材本身的生长周期短、循环快,在国际提倡发展非木质材料的潮流中,竹材是家居材料的最佳选择之一。环境友好型竹材以其较佳的尺寸稳定性和较高强度的特点,广泛用于家具、地板制造和室外用材,已经具有较好的市场。 竹材原态多方重组材料,可弥补现有技术中将竹子中空结构破坏掉的竹材重组的不足,保持竹子芽原有生理结构,充分利用竹子具有中空、竹隔等独特结构,使竹竿抗弯、抗压和抗剪能力强、物理性能优良等特点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留,保持竹材的原生态特点,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省林木资源。 二、全竹家居整体设计的可行性 从技术上讲,现在竹材技术彻底解决并生产出高性能、可调控的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竹材人造板的开发使竹材的大规模利用成为了可能。在建筑装饰、室内装饰及家具等应用方面,能够为人们提供从厨房橱柜、卫浴家私、客厅家具、整体书房、竹材软饰等方面提供完整的全竹应用设计,扩大了竹资源深加工利用和新型环保生物质建筑材料的发展,减少非环境材料使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推动了竹材在家居装修中广泛性应用。 三、传承竹文化的低碳生活 我们相信,凭借中国有竹资源拥有5000余种的多样化竹资源,“竹子王国”沉淀出独特的竹文化优势,取势世界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浪潮,竹材以其灿烂的发展前景,通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的全竹低碳家居载体,不仅彰显出中国竹文化与和谐智慧,又传递出全球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
⑵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成为趋势下,作为产业链中重要一环,有哪些动力电池企业被央视报道过呢
比亚迪呀,应该是目前国内最好的电池制造商了,而且在国际上也很有市场的!
⑶ 中国未来有发展的十大行业是什么
这10大行业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大健康领域,大数据领域,新物流领域,新能源领域,环境保护与改造领域,旅游领域,智能家居领域,新零售领域,新型保险领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10个领域确实是未来发展最有潜力的领域,很多大型企业甚至从现在开始就已经布局了,其实保守的估计,这10个领域最少要在未来30~50年左右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谁先起步的早谁就能占领行业的头几名。其实我个人觉得人工智能领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军事领域的应用
可以说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当中,人工智能被应用到军事领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们经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样,机器人无论是在数据处理还是在反应速度上,面都优越于我们普通人,而且在危险区域勘察或大型规模战争的时候,机器人如果参与的话,会极大限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
⑷ 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
纺织工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纺织工业规模效益、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绿色发展已经具备向中高端迈进的实力。
我国拥有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网络,随着我国人民收入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国内衣着类 的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产用纺织品的需求,我们判断还将快于衣着类的消费。
目前活跃在国内市场的服装品牌约3500个,全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00多个,120家服装家纺品牌企业成为我部重点跟踪培育对象。一批服装家纺品牌在海外建立了设 计机构和销售网络,更多设计师的作品在国际舞台展示交流。
未来,纺织服装行业要逐步剥离“微利行业、汗水经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制造业”这些传统的印象标签,实现自身的“产业再定位”。
时尚产业必须成为纺织服装行业未来发展的个性标注,时尚经济必然成为添加时代魅力的行业名片,也注定成为提升行业地位、关注度、话语权的必要通路。
未来责任就是要积极把握需求增长与消费升级的趋势,利用好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保证纺织工业保持中高速发展,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在规模、效益、纳税、消费、出口、就业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要进一步巩固提高纺织工业在生产制造和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地位,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品牌效应明显、国际合作加强的纺织工业发展格局,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成纺织强国,把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创造国际化新优势产业的强国事业推向历史新高度。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是纺织行业“优术、明道、取势”的科学发展路径选择。换言之,科技进步与产品创新是基础、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是保障、生态安全与公平竞争是责任、时尚导向与消费升级是目标。
要促进纺织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催生新兴业态,引领时尚消费,制定时尚标准,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时尚话语权。
“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纺织工业规模效益、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绿色发展已经具备向中高端迈进的实力。
⑸ 声乐专业在社会产业链条中的发展趋势及情况
实话说这么吓人的题目会让很多人无所适从.
而且产业这个词不太合适.艺术是一种精神产物,他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但其价值则很难通过货币来判断.简单的说:什么水平的音乐人,而这个水平又如何在社会需求中产生价值是问题的关键.
而具有教高水平的声乐表演者,又不依靠单纯的音乐修养来体现价值.比如同样水平的人,比如廖昌永在日本没有获奖之前,他的水平不会比获奖的时候高很多!同样水平,在光环下的社会价值以及发展趋势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这么分析是有点跑题.但去从产业链条中分析艺术工作我觉得本身就不大合适!
声乐专业在社会角色上,可以是表演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乐团的合唱声部中的一员.只有先成为声音工作的细分之后才可谈到社会属性的问题.才能够开始规划事业!
⑹ 现在互联网产业如何,将来的发展有什么趋势吗(谢谢)
1. 互联网用户数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全球和中国互联网用户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超过了固定电话用户。中国从2008年起网民数成为全球首位。
2.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的互联网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态势。互联网普及率中国年增34.8%,高于世界增速16.7%的一倍多,从2009年起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开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注册的宽带用户普及率年增133%,是世界同期(38.9%)的三倍多。表1给出了有关统计数据。
3. VoIP超传统长途固话。我国国内长途累计通话时长从2002年起 VoIP就超过传统固话,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传统固话为729亿分钟,VoIP为998亿分钟。
4. 互联网流量已从数据为主转为视频为主。美国2008年互联网流量中P2P和互联网视频占到67.7%,中国运营商2006年统计P2P流量占比已超过50%。
5. 互联网流量增长远高于用户数的增速。从国际干线带宽的增长可见一斑,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国际干线带宽年增81.7%,是同期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增加值34.8%的一倍多。
6. 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博客、播客、维基网络等基本上是在2000年后出现或扬名的,不少大的网站都将这些业务作为主要的频道。此外还有一些特色的网站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例如从2003年到2006年相继成立了Second Life游戏网站(实际上是创意网站)、Facebook社交网站、YouTube视频网站和Twitter微博网站,腾讯网是1998年底成立的,这些业务和网站成为Web2.0的代表,标志着互联网从浏览平台发展到交互平台,网页的内容由网站工作人员产生扩展为网民上传,后者有成为网民关注重点的趋势。
7. 互联网开启电子商务时代。1995年Yahoo、Amazon和eBay先后成立开创了商业网站之首,但电子商务真正发展起来是近十年的事,OECD国家17%的企业在线销售、33%的企业实现采购在线处理。我国1999年9月阿里巴巴网成立,特别是2003年5月淘宝网开张,中国的电子商务网站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2009年我国大中型企业B2B占本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6.8%,B2C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000亿元,网上支付是GDP的8.8倍。据艾瑞咨询估计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B2B占38.2%,中小企业B2B占49.2%,B2C占12.5%。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预测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8万亿元人民币。
8. 电子政务基本普及。目前提供在线参与的国家已从2005年的179个上升到了2008年的189个,总体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欧盟有38%的公民和72%的企业使用电子政务服务。我国电子政务网已覆盖90%以上的市和80%以上的县。
⑺ 我国煤化工产业概况与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煤化工产业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但产品雷同程度业内人士也是忧心忡忡,如果不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最终损害的整个行业,好在国家也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煤化工的主要产业链如下所述。
★产业链1:煤制烯烃,国内以大唐国际煤化工公司、神华集团为代表,技术分MTO和MTP两个方向,投资巨大,技术风险不容忽视。
★产业链2:煤制油,国内以神华为代表,国家除神华项目外已基本全部叫停,预计神华的装置将会在2008年试生产,届时的情况不得而知。
★产业链3:碳一化工(主要是甲醇)下游精细化工产品,以醋酸、甲胺及DMF、BDO、DMAC、DMC为代表,进入门槛不高投资也不大,是目前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相信到2012年多数产品将会严重供大于求。
★产业链4:醇醚燃料,该产业是最大变数,“全国醇醚燃料和醉醚清洁汽车专委会”已成立两年多,除了目前还有几个退休的部级领导和清华大学的两位院士还在奔走和呼吁,尚未看到国家发改委发表明确意见的迹象,当然这在很大程度大来源于石油、石化两大即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所以目前的百万吨甲醇燃料、DME基地也只是停留在前期,“忽悠”的成分居多。
★产业链5:传统的合成氨及焦化,目前仍有大的集团在涉入,但其发展的结果是深度挤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最终受损的是国家。
⑻ 石墨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石墨烯从2004年首次被分离出来,2010年石墨烯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奖后为大家所熟知,到今天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毋庸置疑,石墨烯作为新材料产业的先导,在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行业市场应用一:石墨烯在消费电子等领域应用正在提速
在电子领域,电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竟没有电池就无法驱动电子产品,电池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心脏。因此提升电池性能变得非常重要了,目前的主流锂电池已经称霸电池多年,但是锂电池技术一直没有太大提升,充电速度,电池容量,环境污染,安全性已经严重限制高科技应用。因此石墨烯电池受到企业科研者亲睐,纷纷研究取代锂电池。
行业发展趋势一:市场应用将下沉到新能源汽车、光电、消费电子、海洋工程等高端应用领域
2018年石墨烯应用产品研发势头较好的方向有:手机触摸屏、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以及增强塑料、防腐涂料、石墨烯温控材料等复合材料等领域,在石墨烯产业化进程上,主要集中于家居、消费电子等低端领域,还远远没有达到石墨烯产业发展目标的要求。2015年10月30日,工信部发布《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提出了我国石墨烯材料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指出未来10年石石墨烯材料重点应用市场为:电动汽车锂电池用石墨烯基电极材料、海洋工程等用石墨烯基防腐蚀涂料、柔性电子用石墨烯薄膜、光/电领域用石墨烯基高性能热界面材料。由此可见,石墨烯的市场应用将下沉到新能源汽车、光电、消费电子、海洋工程等高端应用领域。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石墨烯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
⑼ 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020年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1、多样性和专业化
从房地产到基础设施,从国内到国外,从一个领域到整个领域,从EPC到PPP,从单一企业到工业城镇、,从销售到自持物业,建筑业正在向多行业,多区域转移、及更多业务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各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在密切关注综合布局和多元化发展,并促进专业化的出现。所有专业领域都要求专业企业提供服务,并与多元化和专业化共存。这将使行业朝着T型发展的两个不同深度发展。
2、数据才是能力
从2019年开始,架构和大数据的应用正在缩小和缩小这些多重故障;人工智能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竞争,数据功能已经重新定义,并且这一系列的变化还在继续。数字技术还将继续渗透到建筑的各个方面,彻底改变建筑与建筑物和建筑物交互的方式,在新的经济模型中打破真实建筑物与虚拟建筑物之间的界限。
3、财务能力和运营活力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组织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许多组织继续依靠增长率在新市场、新资源、中寻找新的机会,以达到组织追求快速发展的目标;当这种速度开始减慢或减慢时,原始的广泛发展将朝着良好的发展努力。另外,实际建设是金融。当资本成为该行业的重要资源时,财务能力和现金流量将成为评估企业质量的重要指标。该行业原本是各种资格的,不久的将来该国将不断削弱该标准;这种更复杂,更持久的测试要求公司继续保持业务活力。
4、资格和企业信用体系资格的重要性
通过企业信用评估取代原来的企业资格,通过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取代企业信用。这时,业务操作要求的要求和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得到了增强。低价投标必须包括绩效保险和质量保险,并引入第三方服务以加强监督和责任。
5、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劳动力的老龄化和过去的人口红利使我们看到,建筑业最初的低成本已经不复存在。从2019年起,劳动服务将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原有的劳动成本和劳动收入保障方式将逐步发生变化。提高生产力和减少对劳动的依赖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想法。工厂工业化和现场工业化将打破平衡,重新定义生产关系,这将成为改变劳动力供给的重要途径。
6、技术向传统建筑业的转变
BIM、GIS、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将为传统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变化。数字建筑将建造从设计、到运营和维护的建筑。数字化设计、所有者、建立、供应链,以创建新的数据协同效应,将有效率更高的、更好的、更多的协作平台来进行建筑服务。
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在总量不再迅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传统业务和赚钱模式将受到挑战,原始的利益格局将发生变化;尽管外部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建筑业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一带一路”中国建设的核心支撑。
建园建筑公司为加快企业转型,赋予新的建造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品牌效应,吸附和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入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群集聚。实现以建园建筑公司为驱动,带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利益模式。汇集多个产业资源塑造了“互联网+建设、金融+建设、投资+建设”的战略布局,推动“各个角落”产业创新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