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产业园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可有效分散风险和加快科技研发速度。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趋势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现代的产业发展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⑵ 产业园区规划的前景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产业园区的发展一般有四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和财富凝聚阶段。因此,产业园区的规划需要从战略层面对该园区进行整体定位,使其在产业方向、商业商务服务、人居环境配套上达到高度三位一体的统一,实现城市或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⑶ 产业园区与经济园区是什么
某种程度它俩其实是一个概念。
产业园区是指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经济园区目前没有标准的定义,一般理解下的经济园区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内容和形式的范围区域,简言之,具有经济内涵的园区就是经济园区。一般说来经济园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工业园区、商务园区、物流园区、保税区等元。
⑷ 产业园区面临的新形势 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常态化,在国际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模式依然过于依赖土地红利,缺乏产业经营能力,存在“重开发轻运营”问题。新的经济形势下,亟需园区从“租赁型”、“卖地型”向“管理型”、“投资型”转变,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
传统产业园区的发展“重产业发展轻人居打造”、“重工业制造轻服务塑造”、“重土地开发轻氛围营造”,导致产业园区人居环境缺失、商业服务业发展落后、创业氛围显著不足,人本主义严重缺乏。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深专家指出,“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⑸ 产业园区规划的内容有什么
规划框架和思路:
第一章 产业园区规划的背景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规划的目的、意义以及产业园区发展的有利条件等。
第二章 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的区位选择、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等。
第三章 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的用地布局、各功能区的建设规模与产业布局。
第四章 产业园区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估算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总投资、分阶段投资、成本估算、产值、销售收入及销售税金估算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估。
第五章 产业园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目标适应性指标、经济适应性指标以及社会适应性指标等。
第六章 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方案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的品牌推广策略、团队管理及运作模式、招商引资目标企业推介等。
⑹ 产业园区的未来产业园区发展三大转型方向
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摈弃固有的赚快钱方式,当然也有资金周转的压力,过去都是一卖了之,但是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和开发必定是从规划开发建设运营乃至资产证券化这条全产业链上面提供全面的服务,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竞争力,如果是赚快钱将来的机会是不多的。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转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向前端的一级开发延伸,参与产业园区的一级开发。在地方政府债务总量限制的新背景下,我们希望产业地产商能够帮助地方政府通过PPP等模式实现开发,地方政府碰到困难的时候正是我们的机会,假设地方政府没有碰到困难我们产业地产商的机会可能不多,原来可能是亲生儿子开发,现在亲生儿子要分家了,将来要由干儿子来开发,就是我们的产业地产商,原来可以不找你,现在必须来找你,但是你要帮助他的是什么?开发和投融资的瓶颈必须突破,确确实实地帮助把这块区域的产业做起来,这个是地方政府非常欢迎的。
二是向后端运营管理延伸。原来是卖得比较多,将来更多的是在招商、运营、管理和服务方面予以突破。更多的可能是与这块区域共同成长,增强持续的产业发展和运营能力,在座的产业地产商必须做到,从原来的开发到运营全产业链必须突破。
三是创新产业园区发展的投融资模式,产业地产的发展要一手牵两头。一手是产业,一手是金融,产业是核心,是基础,金融是可以推动整个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产业园区的一级开发、二级开发、三级运营乃至资产证券化的各个阶段,产业地产商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携手合作,设计投融资架构和产品,实现园区开发的资金闭环和可持续发展。
⑺ 产业园区规划思路及方法
富通长三角在进行产业园区规划时,总结出大概六个要点:
一、明确园区意向产业:
了解并熟知园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了解区域产业基础和拥有的产业资源,罗列出可以重点发展的全部产业范围,这些均可作为园区的意向产业。
二、研究国家产业政策
明确哪些产业是属于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哪些产业是属于国家明确限制的,对划出的园区意向产业范围进行缩小、集中,精准园区意向产业。
三、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势与行业市场
洞悉意向产业是否存在市场潜力和市场风险,同时分析技术发展趋势,看意向产业的技术是否存在替代转型的风险。这当中千万不要忘记对意向产业的产能情况进行调研,不能让产业园区在运行初期,就遭遇产能过剩等问题的打压,或者面临极其残酷的市场竞争。
四、定位园区核心产业
根据各方面的研究分析情况,聚焦某个或某几个产业将其作为园区的重点产业,并将其中最具发展潜力且最适合自己园区的产业定位核心产业。
五、明晰相关产业的支撑力量
这种支撑力量包括服务于核心产业与重点产业的产业机构、社会机构等。此外,还要针对核心产业与重点产业,分析上下游企业的构成与关系,以及具体行业企业的组成分布情况,为制定招商策略奠定基础。
六、合理利用园区核心运营团队的公共关系资源
园区核心运营团队的公共关系资源中的产业资源、人脉资源等也是产业定位参考的因素。在产业园区规划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战略管理的知识,例如SWOT分析,PESTEL宏观环境分析,波特竞争力分析等,以更顺畅地明确产业方向,更快捷地获取研究成果,以弥补园区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经验的不足。
⑻ 目前中国产业园区发展定位是怎样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干货来了!本人研究僧一枚,最近写的论文就是关于产业园区发展定位的。虽然我有点纸上谈兵,但这个问题的确值得关注,各地产业园在招商之前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进行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如果没有先做好定位规划,就会导致后期管理混乱、发展缓慢等问题。想要找准产业园区发展定位也不难,首先产业园区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有效利用为前提,进行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其次大多数产业园区要依靠产业聚集度、地理位置、交通等几方面的区位优势来确立自己的产业定位,然后也可以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最后还需要调整产业机构,提档升级,以便促进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在论文中也做了一些案例调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盛裕了,他们为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发展定位进行考察分析,还和现代集团在海南合作了好多可持续设计咨询项目,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啦,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哦~
⑼ 亳芜产业园区的发展及现状
工业园产业初步定位以现代装备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结合生物回制药、现代服务业,力答求错位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在做好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同时,管委会立足产业定位,主动出击招商,有针对性地登门拜访企业300多家,网络联系企业100多家,发放邀请函200多份,50多家企业先后来园区进行考察。
在亳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加快亳芜产业园区力度。在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的通知中,将发展目标具体加快亳芜工业园建设,实施园区路网工程,力争入驻企业10个以上。
2012年2月23日上午,亳芜现代产业园区首批项目举行集中开工仪式,标志着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方春明,市委副书记、市长沈强,市委副书记时侠联出席仪式并为项目培土奠基。 本次集中开工的五个项目分别是安徽阁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安徽阁云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安徽瑞特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亳州华宇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国信建设集团标准化厂房项目。
⑽ 谈谈园区产业规划的必要性
在深圳几十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史中,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企业结构不断调整,从电子视听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到互联网、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在这种过程中,不知道有多少产业衰退了、消亡了,又有多少新兴产业诞生和壮大了;不知道有多少知名企业被淘汰了、不见了,又有多少新型企业被发现,并成为著名企业了;不知道有多少产品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又有多少产品成为市民消费追捧的对象。
在这种过程中,深圳高科技产业不断升级,企业不断更新,产品不断迭代,形成了现在所谓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4592.85亿)、互联网产业(1022.75亿)、新材料产业(454.15亿)、新能源产业(676.4亿)、生物产业(295.94亿)、节能环保产业(671.1亿)。
深圳的产业结构是怎样调整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怎样升级的?新兴产业是怎样形成的?是政府依靠产业政策,采取行政手段扶持的结果?还是政府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
当然,不能说深圳市的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没有任何作用。在几十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过程中,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不少产业规划,发布了不少产业导向目录,包括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还出台了不少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优惠政策,成立了一些资助高科技发展的产业基金。
这些规划、目录、基金和优惠政策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深圳的民营企业还没有成为高科技产业主体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深圳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时候,政府的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面向国内市场的电子视听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行政手段的结果,对深圳当时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基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本世纪初以来,随着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发展高科技的市场环境进入逐步成熟的时期,随着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而促进了本世纪以来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崛起,形成了深圳最重要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也使深圳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型城市。
试问本世纪以来深圳哪个高科技产业、哪个知名高科技企业、哪一代高科技产品,是政府用行政手段,按照产业规划和政策发展起来的?华为、中兴不是,腾讯不是,大疆更不是。可以说深圳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大都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曲折磨难而逐步成长起来。
为什么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取得的辉煌主要是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促进深圳高科技的崛起?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与政府相比,企业离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和未来捉摸不定的科技前沿最近,企业是市场信息变化的第一个接收者,对市场信息、市场需求最为敏感;而政府可以说是市场需求和市场信息传递的最后接收者,政府根据最后一道信息制定的产业政策,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是滞后的。
尽管政府多年来一直在改进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但总的说来,当前政府仍然效率低下、程序复杂,制定规划、确立政策、设立基金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主要靠政府的产业基金扶持政策的企业,很难有多少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
据我几十年来的经验观察,凡是天天找市长,向政府要政策的企业,或者采取各种方式,甚至不择手段去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的科技企业没有几个最终成功的。同时,高科技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和科技创新风险,企业是风险的具体的直接的承担者,一旦企业在产品选择、产业选择、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脱离了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方向,就要承担倾家荡产、前功尽弃的风险。
这些人比起坐在机关里起草产业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审批分配产业扶持基金的公务员来讲,压力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只有主要靠企业的科技和管理创新,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才能促进深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升级,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才能成就深圳高科技产业的辉煌。
总的来说,在深圳的高科技发展历史上,主是市场推动了深圳高科技的发展和繁荣,政府在早期也发挥了一些作用。根据深圳的实践,在制定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方面,当规划、政策、资金支持比较接近市场时,发挥作用可能更大一些。但是一旦政府的产业政策脱离或严重脱离市场时,一些政府主导的产业和重大项目,也走过一些弯路,也出现过一些重大失误,付出了一些沉重的代价,有过深刻的教训。
比如,上世纪末,当显像管技术的电视产品已经被新液晶显示技术和产品淘汰的时候,深圳市政府还投入了大量的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去支持个别企业大规模扩大采用显像管技术的生产线,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企业关闭之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本世纪初,深圳一度把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去扶持,由市领导亲自挂帅,引进内地国有汽车企业,划拨了大量的土地,借出了大量财政资金,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结果也只是生产了少数样车,以关闭而告终。
2005年前后,深圳还提出了适度重型化产业政策,希望依托惠州石化基地发展精细化工,并规划建立化工产业园,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成,否则必然会给深圳带来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