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藏阿里地区着力打造哪三大特色优势产业
几年来,阿里地区着力打造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推动经济发展。
阿里地区坚持“特色、高端、精品”导向,大力推动订制式高端旅游,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塑造“藏西秘境·天上阿里”旅游品牌,把旅游业打造成优势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地区年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20亿元,旅游业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年均递增10%以上,转移就业突破1万人。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阿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好转移就业政策,牢牢把握就业岗位开发、就业培训、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四项重点,把就业岗位开发与产业开发有效连接,突出订单式培训,努力在旅游服务业、设施农牧业、生态环保业、建筑建材业、民族手工业和维护稳定、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开发就业岗位,实现贫困群众有效转移,年内完成1500人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当一个个产业遍地开花似地兴旺起来,群众的钱包也注定会随之越来越鼓胀——这样美好的未来,已经在阿里描绘出了清晰的轮廓。
『贰』 贵州的“五个一百工程”、“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五张名片”、“四个一体化”是什么内容
5个100工程:打造100个产业园区、100个旅游景区,创建100个示范镇、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推进10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
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能源工业发展领域。二是现代物流领域。三是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四是生物资源和特色农业发展领域。五是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六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五张名片:烟、酒、茶、多彩贵州旅游和中药材产业”五张名片
四个一体化: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
『叁』 宁夏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具体是哪些
宁夏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具体有: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园艺、优质粮食、适水产业、葡萄产业、种业、红枣、牧草、苹果、道地中药材。
1,宁夏枸杞。
中国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宁夏枸杞则是枸杞中之上品。宁夏枸杞之所以名甲天下,其一功益于当地适于枸杞生长的土壤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其二是利用黄河水与含有各种矿物质的清水河苦水混灌。其特定条件决定了宁夏枸杞的与众不同,宁夏枸杞色艳、粒大、皮薄、肉厚、籽少、甘甜,品质超群,是惟一被载入新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将宁夏枸杞列为本经上品,称"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枸杞,其果谓“枸杞子”,是宁夏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居“五宝”之首。
2,清真牛羊肉。
肉质鲜嫩的“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特产,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因产品出自该市涝河桥村而得名。而宁夏涝河桥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形成了集牛羊养殖繁育、牛羊定点屠宰、牛羊分割冷鲜肉加工、速冻调理食品、速冻米面食品加工及功能滋补型牛羊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企业,也是我区最大的清真牛羊肉屠宰交易市场。
3,奶产业。
宁夏目前奶牛存栏34万多头,年产鲜奶90多万吨,共有23家企业加工奶制品。受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宁夏主要乳品企业产品大量积压,企业资金链出现困难,一些企业、奶站不能给奶农及时兑付奶款。为了帮助企业、奶农渡过难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对奶产业提供贷款、补助、贴息等多项财力支持。
4,马铃薯。
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254.3万亩,围绕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自治区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主食化开发试点等项目支撑,形成了“种薯三级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四业并进,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格局。在项目区集成推广“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机收机播+科学贮藏”综合技术模式。脱毒种薯应用率达到70%以上,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
5,园艺。
宁夏园艺产业园拥有现代化的五大展厅:主要花卉、蔬菜、水果、宁夏特色的园艺展示;其中集国际、国内珍贵植物和我区特色产品为一体的休闲植物园是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垂钓、餐饮的好地方;产业园为公众提供的休闲餐饮区更是观光、休闲、度假、垂钓、餐饮的主要场所。
6,优质粮食。
宁夏在春耕生产中,从调活结构、调高质量、调优品质入手,全面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着力推进全区优质粮食生产。将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恢复优质小麦面积,充分发挥宁春4号、宁春50号等优质强筋春小麦品质优势,预计面积将达到190万亩。
提升水稻品质,加大宁粳43号为主的优质水稻品种推广,预计面积将稳定在110万亩;优化玉米结构,进一步适度调减籽粒玉米面积,扩大粮饲兼用、青贮、鲜食、制种玉米种植,预计面积将430万亩;稳定马铃薯面积,加快马铃薯种薯繁育、主食化专用品种推广和主食产品开发试点,预计面积240万亩。
7,适水产业。
宁夏适水产业以“一优三高”为引领,以“增效、扩量、生态”为核心,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从渔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首要任务,利用和挖掘宜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全区渔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现在,适水产业面积达到81.8万亩,水产品产量14万吨以上,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22.2公斤,宁夏渔业在西北地区重要渔业生产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
8,葡萄产业。
比起国外历史悠久的酒庄,宁夏葡萄酒产业虽然只有30多年发展历程,但近五年来,先后有40多家酒庄的300余款葡萄酒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得奖项,成为宁夏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
美国《纽约时报》评选的全球2013年“必去”的46个最佳旅游地,宁夏与巴黎等世界著名旅游景区一起名列其中,入选理由是“在宁夏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世界葡萄酒大师杰西斯.罗宾逊在品鉴了宁夏产区的葡萄酒后说:“毋庸置疑,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在宁夏”。宁夏产区已成为国际葡萄酒界关注的热点地区,得到了国际葡萄酒界的普遍认可。
9,种业。
宁夏专门成立农作物种业联盟,科研、生产、经营单位组团发展,有利于加速宁夏种业科研成果转化步伐,有利于杜绝市场上非法生产、销售宁春系列小麦品种的行为,进一步提高宁夏种子质量、扩大宁夏春小麦种子市场占有率,提升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宁夏种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0,红枣。
宁夏大红枣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干果红润,且味美甘甜,是让人一品难忘的天然果品,是家庭休闲 、馈赠亲友之佳品。而宁夏灵武素有“水果之乡”之称,种植果树已达1500多年历史。从唐朝开始,灵武长红枣就被列为皇室贡品,被誉为“果中珍品”。
11,牧草。
夏全区人工牧草种植面积已从2003年的100万亩增加到850万亩,其中1年生和重茬种植265万亩,多年生牧草585万亩。封山禁牧12年中,宁夏将草畜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加强优质高产苜蓿种植和多年生人工草地复壮更新,不断加速实现优质牧草种植提质增效,同时配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
12,苹果。
宁夏苹果产区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海拔平均1150米,年均气温9℃,天高气爽,日照充足,紫外光较多,昼夜温差大,利于苹果干物质积累。宁夏苹果酸甜适口,优质高产,元帅系、金冠苹果在全国鉴评中多次名列前茅。
13,道地中药材。
宁夏科研人员从国内外引进的81个优良道地中药材新品种中,筛选出蒙黄芪、黄芩等12个适宜区内中药材人工种植的新品种,并得到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支持。2002年,国家科技部将《宁夏道地中药材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西部专项支持重点。自治区“8613农业科技工程”将道地中药材开发与技术研究列入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肆』 如何发挥特色优势推动产业振兴
立足“独一份来”“特源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资源优势,做强做大草食畜、高原夏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等特色产业,做精做优油橄榄、玫瑰、百合、花椒等地方特色小品种。
探索发展戈壁生态农业,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把河西走廊的戈壁滩逐步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亚、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利用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的实际,推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用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和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力争实现每个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全覆盖。
『伍』 如何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和发展优势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
『陆』 贵州的 五个一百工程 六大特色优势产业 五张名片 四个一体化 是什么内容
5个100工程:打造100个产业园区、100个旅游景区,创建100个示范镇、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回区,推进100个城市综合答体建设
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能源工业发展领域。二是现代物流领域。三是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四是生物资源和特色农业发展领域。五是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六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五张名片:烟、酒、茶、多彩贵州旅游和中药材产业”五张名片
四个一体化: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
『柒』 四川省是如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
一、四川简介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国"之美誉,是中国西部门户,大熊猫故乡。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化大省。省会成都在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第四大航空港。
二、发挥特色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四川将传统农业转型,发展成为特色农业,比如四川苍溪县瞄准“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这一金字招牌,多措并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并将这一产业进行深加工,发展了猕猴桃罐头、饮料、走出了‘大园区+小庭院’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在各级政府努力下,四川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天府之国”会更加繁荣!
『捌』 如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当前农村一些地方之所以生产效益低,就在于个体农户分散落后的生产方式。由于个体分散,生产技术、管理、科技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在面对国内国际大市场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对市场的预测、需求把握不准,对市场的波动带来的风险没有抵御的能力。要实现分散个体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一方面要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或订单农业来实现。另一方面,可以发动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应对市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除了政府营造好的外部环境外,对于实体经济自身更重要的是及时转型升级,培育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没有核心竞争力,外部条件再好,仅靠补贴、靠优惠政策生存,是不可持续的,也不可能发展壮大。核心技术可以自己研发,也可以从内地引进,但必须与当地自然条件、生产要素、市场方向紧密结合,靠高质量的发展壮大起来。
『玖』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评判
根据浙江实际和农产品自身属性,评判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依据包括:生产规模、产品优势、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
1)生产规模:即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构成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度,包括一定的种植面积、产量或养殖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并进行产业化生产,才能形成规模优势。
2)产业优势:即产业有特色、有竞争力,能集中体现区域优势,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或竞争优势明显,并能发挥特色优势产业效应。
3)经济效益:即产业必须具有投入少、产出高、效益明显的特点,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大。
4)市场需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评判与选择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只有那些省内乃至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弹性高的产品和产业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有更多的份额。
根据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评判依据,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生产基础条件较好,产业规模较大,竞争优势明显,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拓展省内外市场,形成优势产业带或产业区,并具有扩大出口潜力的优势产业,主要有水产业、蔬菜、水果、茶业、畜禽、粮油、花卉苗木等。这类产业以建设优势产业带(区),提高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进一步做强做优产业。二是区域特色明显,尤其是与周边区域或省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竞争优势,或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的农业特色产业,主要有竹笋、中药材、食用菌等。这类产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以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性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量为目标,逐步由“小宗”走向“规模”,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区域性“名牌经济”。
综上所述,浙江省主要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有水产业、蔬菜业、竹笋业、茶业、干鲜果业、蚕桑业、花卉苗木业、粮油业、食用菌业、中药材业和畜牧业。
本文主要针对茶叶、蔬菜、水果3类特色优势产业进行产业布局的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