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东莞凭借什么发展优势,接受着来自广州,深圳的产业辐射
1.东莞夹在深圳,广州之间,地位优势无可取代。2.不是深圳,广州的工厂想走,而是不得回不走。3.既然要走,答那么东莞本来就有制造业的基础,配套完善,承接不存在问题。4.工厂搬到东莞后,原来的客户资源不会受多大的影响。如果搬到湖南,江西,更远,以前的资源估计要丢掉一大半。
Ⅱ 谁知道东莞最大的产业是什么
宾馆(君不闻东莞技术)
1电子行业
2服装行业
3家具行业
4鞋行业
5五金加工业内
6玩具业
这其中每个容行业同时带动的配套相关厂家无数。
另外还一个不得不说的产业,那就是东莞的色情业,东莞的色情业绝对不会逊色上面说的任何一个产业,只要看看个镇区的星级酒店以及路边随处可见的浴足便可大致了解。
回答完了顺便鄙视一下刘治摩这个杂碎,把东莞弄的一团糟,现在要走了,还不忘记狠狠捞一把。为什么只抓深圳的,不抓东莞的呢??
Ⅲ 如何发展东莞市的电子信息产业
(一)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到“经济大国”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从技术水平、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分析,我国仍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因此目前我国经济迫切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为有效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整体素质,东莞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推动信息化建设。
(二)把握发展机遇,持续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随着我国产品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不断进步,以新型显示、新一代无线通信等为代表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兴起,东莞市需要及时把握机遇,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发展。
(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加大创新研发力度。科技创新是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突破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七)找准产业定位,进一步确立产业优势。作为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的核心城市之一的东莞,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优越的产业基础环境、丰富的周边产业资源、以及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更具备进一步提升其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良好基础。在这些优势下,需找准产业定位,确立产业优势。
Ⅳ 东莞的发展成就
《经济日报》第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绍了东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入阐述了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思路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报特全文转载。 营造创新环境 实现跨越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东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年均增长18%,是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13个城市之一;2007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年均增长22.5%。2007年东莞市村组集体净资产超800亿元。全市32个镇街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总额159亿元,平均每个镇4.97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镇街3个。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生活富:2007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4倍、77倍。2007年,东莞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达52辆,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东莞率先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年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制造强:东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东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东莞;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贡献大:2007年,东莞的国税收入突破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500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近10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 荣誉多:近年来,东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二名”、“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 2007年,东莞市获中国创新型城市、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综合竞争力广东省第一、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地级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国南方,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省东莞市,3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足迹、20年建市异军突起的成就,让我们从一座城市的变迁感受到了跨越发展的勃勃生机。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的东莞市,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面积24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1万,2007年暂住人口557.8万。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东莞是广东省惠阳地区的一个生产总值仅为6.11亿元的农业小县。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30年过去,东莞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把32个镇街紧紧地“化”为一座城市了。 一条大道与一种追求 东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这片沃土上,满目生机。 车出广深高速公路,人们便会进入“东莞大道”———一条连接东西、贯穿东莞新城区的快速路。这条建于2002年、从当年泥泞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两旁丛林掩映、中间鲜花绿树相隔、宽达12车道的优质沥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观而深刻地表达了东莞的发展,生动地诉说着东莞发展的昨天与今天。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的路况普遍不好,外企开始到东莞来投资,四五吨的集装箱货车开进来,坑坑洼洼的路要走一天。从1955年到1978年,东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国家等级公路标准的,所谓等级,也只是简易公路或者四级公路。 从东莞建市的第二年,开始大张旗鼓修路。1994年,东莞的4条主干道和13条连网公路全部全线贯通。1995年,东莞平均公路密度达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时全国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这些交通大动脉,让东莞的城市建设上了一层楼,更让东莞的经济开始腾飞。短短一两年间,这些新路沿线就吸引了超过300亿元的投资。 东莞有个镇叫高埗,当地农民到只隔了一条江的城里去卖菜,要绕道20多公里,有时人还没进城,蔬菜就颠坏了。1985年,该镇修了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建设的收费大桥,走3公里就进城了。当时交通部派员来东莞调研,东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 如今东莞高等级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贯穿多个镇街。到2006年,全市通车里程达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达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前列。伴随高速公路而来的是东莞的高速发展。 如果说“想致富,先修路”表达了东莞人求发展的朴素追求,路通财通展示了东莞发展的行进足迹,那么迈上可持续发展的宽广大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便是东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与一个公司 富裕而和谐的东莞是人干出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东莞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一群实干的人,敢干的人,能干的人。“宏远人”——东莞宏远集团的创业者是他们中的代表。 这些在创业中求发展的农民,他们在东莞开创了许多第一——东莞第一家上市企业,中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CBA第一家赢利的俱乐部,中国足坛第一笔转会等等,说起这些,宏远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林感慨万千!陈林是东莞篁村人,1983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林叔”。虽然做小家电、小型发电机生意赔了本,但背了一身债务的陈林没有走回头路。随后,陈林和乡亲们借一次运动会举办之际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间便还清了债务,并用剩余的钱盖起了厂房,于1988年成立了宏远集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宏远的发展涉及工业、农业、高科技、体育等多个产业。1991年,宏远成立股份公司,开始融资,宏远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问津。宏远人认准了不回头,1994年,陈林终于带领宏远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那时的深交所,乡镇企业寥寥无几。 1993年,宏远集团公司创建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1994年7月宏远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社会公众股1800万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多功能工业区开发经营为基础,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粤宏远,目前总资产已达到22亿元。 说起宏远的发展,陈林一个深刻体会是用人之道。他说,东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远集团,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青海的,总经理是广东兴宁的,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是广东增城的,财务总监是广东汕头的。 宏远涉足职业体育界,也是勇于“吃螃蟹”的表现。如今,广东宏远篮球队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名片,从这里走向NBA的篮球明星,又将“东莞制造”带向世界。陈林感慨地说,宏远是一群人奋斗的成果。 宏远集团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东莞20年繁荣兴盛的一个缩影。而骁勇善战的宏远篮球队,也代表着东莞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 这座城市与这个时代 2007年1月初,东莞城市精神确定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东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东莞这座城市优秀人文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将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东莞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东莞内源型经济税收首次超过外源型经济税收,占税收总额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也位于全国城市前列。东莞坚持对镇村基层实行少统筹多让权让利,充分尊重基层的自主权,调动基层积极性,东莞人享受各种福利,率先实现小康生活。 东莞经济的发展不但解决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几百万人,使东莞成为综合性现代人才培训的基地。来莞务工,不仅实现了“输出一人,全家脱贫”,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实业家等。仅2007年,新莞人通过邮政汇出金额达193亿元。有些新莞人运用学会和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办起个体户或私营企业,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一座城市因一个时代而辉煌,一个时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这座城市叫东莞。
Ⅳ 介绍东莞发展成就
1978年以前,东莞除了向港澳出口少量的农副产品外,与境外的其他经济技术合作几乎是空白。目前已有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东莞投资,兴办了14000多家外资企业,累计利用外资331多亿美元,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市场网络和参与国际市场大循环的格局。世界500强企业有70家,境外上市公司有近800家在东莞投资办厂。东莞已成为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尤其是全球重要的电脑及周边产品生产基地,一批IT产品占据了世界市场20%至40%的份额,全市电脑零部件综合配套率达到95%。在IT界享有"无论你在哪里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的美誉,也有"东莞塞车,世界缺货"的说法。鞋类、服装、玩具、家具等产品也大量远销欧、美等国际市场,世界上每十双运动鞋就有一双产自东莞。
《经济日报》第13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绍了东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入阐述了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思路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报特全文转载。 营造创新环境 实现跨越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东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年均增长18%,是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13个城市之一;2007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年均增长22.5%。2007年东莞市村组集体净资产超800亿元。全市32个镇街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总额159亿元,平均每个镇4.97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镇街3个。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生活富:2007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4倍、77倍。2007年,东莞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达52辆,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东莞率先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年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制造强:东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东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东莞;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贡献大:2007年,东莞的国税收入突破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500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近10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 荣誉多:近年来,东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二名”、“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 2007年,东莞市获中国创新型城市、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综合竞争力广东省第一、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地级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国南方,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省东莞市,3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足迹、20年建市异军突起的成就,让我们从一座城市的变迁感受到了跨越发展的勃勃生机。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的东莞市,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面积24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1万,2007年暂住人口557.8万。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东莞是广东省惠阳地区的一个生产总值仅为6.11亿元的农业小县。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30年过去,东莞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把32个镇街紧紧地“化”为一座城市了。 一条大道与一种追求 东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这片沃土上,满目生机。 车出广深高速公路,人们便会进入“东莞大道”———一条连接东西、贯穿东莞新城区的快速路。这条建于2002年、从当年泥泞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两旁丛林掩映、中间鲜花绿树相隔、宽达12车道的优质沥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观而深刻地表达了东莞的发展,生动地诉说着东莞发展的昨天与今天。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的路况普遍不好,外企开始到东莞来投资,四五吨的集装箱货车开进来,坑坑洼洼的路要走一天。从1955年到1978年,东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国家等级公路标准的,所谓等级,也只是简易公路或者四级公路。 从东莞建市的第二年,开始大张旗鼓修路。1994年,东莞的4条主干道和13条连网公路全部全线贯通。1995年,东莞平均公路密度达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时全国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这些交通大动脉,让东莞的城市建设上了一层楼,更让东莞的经济开始腾飞。短短一两年间,这些新路沿线就吸引了超过300亿元的投资。 东莞有个镇叫高埗,当地农民到只隔了一条江的城里去卖菜,要绕道20多公里,有时人还没进城,蔬菜就颠坏了。1985年,该镇修了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建设的收费大桥,走3公里就进城了。当时交通部派员来东莞调研,东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 如今东莞高等级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贯穿多个镇街。到2006年,全市通车里程达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达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前列。伴随高速公路而来的是东莞的高速发展。 如果说“想致富,先修路”表达了东莞人求发展的朴素追求,路通财通展示了东莞发展的行进足迹,那么迈上可持续发展的宽广大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便是东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与一个公司 富裕而和谐的东莞是人干出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东莞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一群实干的人,敢干的人,能干的人。“宏远人”——东莞宏远集团的创业者是他们中的代表。 这些在创业中求发展的农民,他们在东莞开创了许多第一——东莞第一家上市企业,中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CBA第一家赢利的俱乐部,中国足坛第一笔转会等等,说起这些,宏远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林感慨万千!陈林是东莞篁村人,1983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林叔”。虽然做小家电、小型发电机生意赔了本,但背了一身债务的陈林没有走回头路。随后,陈林和乡亲们借一次运动会举办之际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间便还清了债务,并用剩余的钱盖起了厂房,于1988年成立了宏远集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宏远的发展涉及工业、农业、高科技、体育等多个产业。1991年,宏远成立股份公司,开始融资,宏远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问津。宏远人认准了不回头,1994年,陈林终于带领宏远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那时的深交所,乡镇企业寥寥无几。 1993年,宏远集团公司创建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1994年7月宏远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社会公众股1800万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多功能工业区开发经营为基础,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粤宏远,目前总资产已达到22亿元。 说起宏远的发展,陈林一个深刻体会是用人之道。他说,东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远集团,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青海的,总经理是广东兴宁的,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是广东增城的,财务总监是广东汕头的。 宏远涉足职业体育界,也是勇于“吃螃蟹”的表现。如今,广东宏远篮球队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名片,从这里走向NBA的篮球明星,又将“东莞制造”带向世界。陈林感慨地说,宏远是一群人奋斗的成果。 宏远集团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东莞20年繁荣兴盛的一个缩影。而骁勇善战的宏远篮球队,也代表着东莞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 这座城市与这个时代 2007年1月初,东莞城市精神确定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东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东莞这座城市优秀人文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将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东莞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东莞内源型经济税收首次超过外源型经济税收,占税收总额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也位于全国城市前列。东莞坚持对镇村基层实行少统筹多让权让利,充分尊重基层的自主权,调动基层积极性,东莞人享受各种福利,率先实现小康生活。 东莞经济的发展不但解决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几百万人,使东莞成为综合性现代人才培训的基地。来莞务工,不仅实现了“输出一人,全家脱贫”,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实业家等。仅2007年,新莞人通过邮政汇出金额达193亿元。有些新莞人运用学会和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办起个体户或私营企业,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一座城市因一个时代而辉煌,一个时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这座城市叫东莞。
Ⅵ 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您要的资料太细复了。制大概的情况还可以谈谈,太细的数据不好找。毕竟,东莞第三产业是站在几点上面的:1、东莞的地理位置,位于深圳和广州交界的东莞,离香港、澳门等地也只是两小时左右车程,导致东莞第三产业的客源范围十分广范。2、东莞的工业发展,由于东莞的工业发展,引来了很多国家的商人和中层管理人员,还有内地不少的工人和不同层面的人员,导致东莞需要有很多第三产业来支持这些人群的应酬接待等消费。3、东莞原驻居民,由于经济发展,在东莞工作和生活的大部分人都赚到了不少的利润,有了经济支持,他们就会在生活和享受方面提高自己的要求,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可想而知。 再说,您想找详细数据的话,其实很多巨大的数据都是不公布的,因为,根本没办法公布,如果您来这里,可以当面把这些情况说说,毕竟,很多方面都是不可以公开说的。
Ⅶ 东莞哪个方面发展的最好
东莞市中心是:莞城区和东城区
镇发展前景最好:石龙镇、松山湖、大朗镇;GDP最多的是长安虎门
找工作和发展:现在东莞缺两头的人才;1,一线工人、普通工人;2,高级工程师、研发人才、理财、保健等;如果是夹心层就不是很容易找。
Ⅷ 广东经济繁荣,东莞地区的存在对广东省得发展有何帮助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东莞,
在交通方面东莞作为一个地级城市海陆空的交通都便利
拥有8条铁路干线,并且在百里范围之内拥有一个4F级和4E级机场,东莞位于珠江出海口拥有一个国家一级港口名为虎门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每天都有客货轮直达香港 ,从这海陆空三方面就可以看出东莞的交通十分便利,因此便利的交通让广东省出口货物都更加方便。确保广东省在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的便利
第三产业,以金融为主,
上述中交通便利产业集聚为东莞的金融业提供结实基础,东莞地理位置便利离深圳,珠海市,广东省行政区广东省较近。发展旅游业在交通部便利基础有经济支撑,离省会城市不远,可以提供政治支持。便于吸引外资,介绍广东省是世界了解广东省的一道窗口。
综上所述与其说东莞地区存在对广东省发展有何帮助不如说,东莞地区与广东省是相辅相成,一同促进广东省的发展,广东省内有东莞,东莞为广东省走向国际经济发展提供窗口。
Ⅸ 东莞经济如何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有12个,其中东莞位列第八,排名超过传统强市南京、重庆、沈阳和武汉。
根据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在9月底公布的数据,党的十六大以来,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比2002年增加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年末总人口36764万人,比2002年末增加3840万人,增长11.7%。
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由2002年的12个增加到2006年的30个,其中12个城市超2000亿元,仅广东省就占据四个席位,傲居全国首位。据记者了解,在2006年的年终统计数据中,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市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省GDP总量的63.83%。也就是说,全省将近三分之二的GDP是四市贡献的。
此外,数据显示2006年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78305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7.4%。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39613亿元,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21618亿元,环渤海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17074亿元,分别占全国GDP总量的18.9%、10.3%和8.2%。200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分别为37819元、49093元和32036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735元、33009元和15952元。
据记者了解,东莞在9月底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毓全通报了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情况。2007年以来东莞经济总体态势保持平稳,根据初步核算,1—9月东莞全市生产总值为2296.6亿元,同比增长17.7%。
东莞市统计局局长吕琦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接到上级公布的统计口径,但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东莞很有可能在年内跨越3000亿元的门槛。
■专家说法:要客观看待这一排名
在2006年全国城市GDP排名中,东莞仅排在第15位,苏州市、无锡市、青岛市、宁波市、成都市等都排在东莞前面,东莞为何会在短期内大幅跃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东莞市首届特约研究员林江教授表示,这是统计口径造成的结果。
林江表示,此次排名将各地级市管辖县的GDP剔除在外,而像苏州的昆山等市管辖县的GDP都占当地GDP的大头,因此苏州等城市没有入选GDP2000亿元12强。而东莞因为市直接管辖镇街,缺少中间一级县,因而在排名上能大幅跃升。
林江同时称,要客观看待这一排名,排名的跃升并不能说明东莞有多强。目前东莞正在努力转型,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已出现外迁迹象,东莞应继续加强产业升级创新,发展产业服务业。
Ⅹ 东莞19年发展如何
东莞市2019年GDP达来9400多亿,居全国19名,经济增自长率位居全省前列,人口吸引力位居全国前列,经济结构进一步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毕竟东莞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山湖,有华为等龙头企业,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重点科研设备,有长安、虎门等经济强镇,2019年总体发展是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