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丹阳文化产业

丹阳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20-11-26 13:10:41

『壹』 传播在旅游业的实际应用

试论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旅游传播

[关键词]:旅游 传播 特殊性 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旅游传播,探讨了旅游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的理论依据和 现实意义,阐述了旅游传播的四大功能,并提出了实现有效旅游传播的原则和方法。从传播学角度研 究旅游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试图对旅游行为进行一种新的审视,探索其中的规律,来观照现实的 旅游学实践。

[关键词] 旅游;传播;特殊性;可持续发展

美国作家亨德里克·房龙在《宽容》①一书的开篇塑造 了一个孤独的旅游者的形象。在自由本质的驱使下,旅游 者超越部落所居的无名山谷,走到山外,找到一条通向更 美好家园的大道。这位勇敢的漫游者,向部落成员道出了 山外世界的真相,为部落成员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指明了方 向。若干年后,无名山谷遇到干旱,人们沿着这位先驱者 的道路,走出了原始家园,获得了新生。

我们在专注于漫游者的勇敢与冒险的同时,应该发现 这样一个现象:如果漫游者不向山谷的居民传播山外的信 息,如果没有漫游者一路留下出山的记号,无知山谷的人 们早已饿死,这个家园的文明也将永远无法传承下来。

所以,在漫游者的旅游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特殊的 话语:传播。人类的文明需要依靠传播活动来继承和发展。 而旅游,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传播性,客观上决定了它是 一种非常特殊的传播活动。

一、旅游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

(一)首先,我们从定义出发,看一下旅游与传播如何 达成一致

1.什么是旅游?

《国家科学辞典》解释“旅游”为:暂时离开自己的居 住地,为了满足生活、文化的需求,或各种各样的愿望, 而做出的短期暂时的运动或逗留在异地的人和人的交往。 这里“异地”、“需求”、“交往”成为对旅游高度概括性的 解释。

旅游活动是作为旅游者的“人”的活动,是人们为追 求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亲自前往异国他乡的活动。从本质上 讲,这是人类对精神自由的一种渴望,是一种打破陈规、 探求新知的追求。文化的差异性和生活的异质性是旅游的 生命,没有“异”,就没有旅游需求。人们不满足于现状, 希望能够从“异”地他乡、“异”族文化、“异”性环境中 寻找到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东西,这就是旅游的本质。对更 大空间的渴望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是人类高尚的追求。

2.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是人与人 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 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②简 言之,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分享,是一种共 享信息的过程。

那么人为什么要进行传播活动呢?很明显,是为了社 会成员共同协作,从事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人们为了交 流思想、图生存求进步的需要。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主要因素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沟 通和扩散。没有传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无 法沟通,无法发生关联,任何行为都无法完成。所以,传 播的目的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使其能互相沟通、 理解和交流,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至此,我们看到,传播活动试图打破信息传输的阻障, 使信息的传递不断冲破有限的空间束缚,向外扩张。这从 根本上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旅游与传播有着本质上的一致 性,即:都是人类对自由空间追寻的方式和手段.是人类 精神解放的过程。这个精神层面上的一致性,使我们寻找 旅游和传播的契合点有了可行的依据;而这一个共同点的 发现,又为我们首先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理论视野。

在旅游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碰撞和信息交流。 所以从旅游所具有的传播性而言,旅游传播是一种非常特 殊的传播方式。

(二)从形式上看,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传播 过程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养、娱乐和运动等目的,离开日常 生活范围所进行的暂时性的地域空间移动。古代称旅游为 ‘观光”。“观”就是参观考察,“光”就是别国或别处的政 教风俗、优秀文化。所以,旅游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传播 活动,是知识资讯和情绪资讯的最广泛的传习。由于传播 的双向性特征,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既是信息的接受者, 又是信息的发出者。他们在自己原有精神文化的基础上, 接触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达到更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把本文化的信息向旅游目的地传输,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发 展。

1.旅游主体是信息接受者

当旅游主体(旅游者)是信息接受者(信宿)时,信 源是丰富的。它不仅包括单一的文化信息、静态的自然景 物,同时包括了泛化的整个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

旅游即旅行和游览。“览”包括汲取知识、陶冶性情、 接受文明。旅游不仅是一种陶冶,也是文化资讯的收集和 整理。例如:孔子周游列国,考察各国国情,收集了大量 的人文和自然的资料,集成《论语》;司马迁遍历中原大 地,“周览名山大川与燕赵豪杰交游”,著成《史记》;郦道 元遍游神州大地,写成《水经注》;徐霞客更是访14省 “高而为鸟、险而为猿”览胜搜奇,著成《徐霞客游记》。 可见旅游为文人游士提供了吸收资讯的媒介或渠道。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其信息源有很大部分是 静态的自然景观或文物。在这里,自然虽不是人工制品, 但它一旦被人发现或加以描写就不是单纯的自然物了。正 所谓“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人们 根据其特征和历史,注入一定的文化意识,使诸如黄山松、 雨花石等自然物都成了文化信息的承载物。梁思成在《平 郊郊野杂录》中写道:“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 {顷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 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 戮……”③可见,这些自然景物也源源不断地散播着信息。

而在地理学家看来,地方不只是一个自然性的空间概 念,同时也是一个人化的地方,是人与地相互作用和相互 影响的地方,是“文化景观”。美国“新文化地理”代表之 一的詹姆斯·邓肯(James ncan)把文化景观与书写文 本、口头文本并列为人类储存和传播知识的三大文本。④独 特的城街文化、景观建筑、民俗风情等无不传递出无穷的 文化信息。

2.旅游主体又是信息的传播者

旅游者不单单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文化的承载者和 传播者。他承载着他所在国家和地区即客源地的语言、服 装、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可见不可见的文化元素 来到异地他乡。虽然对于个体旅游者而言,他只不过在旅 游目的地进行短暂的停留、游览、观光,但当大量的旅游 者持续不断地来到旅游地时,他们对目的地的影响就不可 忽视了。这种影响从本质上说,是两种地域文化的碰撞即 旅游地和客源地文化相遇的结果。⑤旅游地,特别是著名的 旅游地,由于所吸引的客源市场的地理分布相对广泛,要 遇到多种地域文化的交流、沟通和影响。各种信息、文化 对旅游客体的冲击力不可小看。

积极方面,旅游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可以增强当地原有 的价值认同感和文化自尊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 的现代化进程;消极方面,这种传播结果,会使当地居民 对本地社会价值观产生怀疑,威胁当地的传统文化,不利 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中介体进行着文化传播的活动

旅游中介体,又称旅游媒体,是指帮助旅游主体顺利 圆满完成旅游活动的中介组织,包括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种 服务的旅游部门和企业。它是旅游文化传播的渠道。较为 典型的就是导游人员的活动。

导游人员是游客首先接触且接触时间较长的目的地居 民。它连接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通过口语、手势等语言 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传播活动,是较为典型的人际传播。通 过导游的介绍和讲解,游客不仅可以了解目的地的文化, 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且能促进不同国度、地域、民族之 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导游服务对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 兼收并蓄,有意无意间传播着异国、异地文化,是一种广 泛的文化传播,促进了旅游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由上论述,我们看到,旅游这种社会性行为中,个人 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文化符号的 传递、接受与反馈,完成了信息的传递和分享,形成共享 信息的传播。同时从更本质上看,这种旅游传播体现了人 类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寻。所以,旅游传播构成了一种 特殊的传播活动。

对旅游传播这个概念的明确和厘清,使我们确立了这 样一个理论的切人点,那就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旅 游。这一切人点的确立,使我们在对旅游行为进行一种新 的审视的同时,也力图找到一种规律,去关照目前实际的 旅游学实践。

二、旅游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体现

(一)环境监测功能

旅游活动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亲身的、直 接的、互动的、即时的交流与传播,是一种直接接触的 “真实世界”。在旅游这样一个活动平台上,各种文化背景 的人都聚集一堂,为各种文化的沟通提供了机会,促进了 各种文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旅游者的进入使当地人开始接触新语言。 很多人通过与旅游者在商店、酒吧、公寓交流或交友等非 正式方式学习这些语言。人们还进行观念上的交流,这涉 及服装时尚、音乐品位、食品以及对各种其他事物的态度。 甚至,当地人通过与旅游者的友谊,到旅游者的国家去访 问,或找工作,停留很长时间。这不仅使他们对别的国家 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而且使他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自 己的国家和生活方式。

这样“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 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和威胁”⑥的过程,正是 旅游传播环境监测功能的体现。通过这些贯穿旅游活动始 终的传播行为,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发展。

所以,旅游传播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助推器。它使人们 更清醒地看待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也更全面地了解其文化 及环境。

(二)社会协调功能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本土文化的 传统有着丰富的营养和价值。同样,旅游的生命也是文化。 它能增强当地原有的价值认同感和文化自尊感。每个人对长期生活的地方都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认同心理。旅游业发 展后,文化交流使认同感发生变化,使居民对当地自然和 人文景观的价值有了新的认知,从而重新定位自己的生存 地。

例如,西藏是众多旅游者心中的圣地。但当地居民有 可能只把它当作普通的生活地,把一切都看得天经地义、 习以为常。旅游业发展后,大量的旅游者不断涌人,使当 地形成一种新的“地方精神”和“地方性”特征。它向外 界有意无意凸显着当地独特的藏域文化,从饮食、衣着、 建筑各方面强调自己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一定程度上保护 了当地文化。

旅游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就是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 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 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⑦通过这种社 会协调,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事 件和事情上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坚持本国或本土文化的 统一,防止外来文化的入侵。

(三)文化传递功能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文化传递性。特 别是人文资源,它是人类的历史遗存,是人类创造的物质 和精神财富。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遗址、建筑、雕塑、壁画、文学艺 术、伟大工程、陵寝等各种形式遗存下来。通过旅游活动, 我们就可以从中了解历史、学习文化。

所以旅游传播的文化传递功能又称社会遗产传递功能。 它“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促进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 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 力。”⑧因此这也是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的 教育功能。

(四)娱乐功能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点的增多,人们 越来越重视和喜爱娱乐。世界上最大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乐 园就是一例。它把卡通的幻景变成了相对真实的世界,人 们确实能从这里得到更多的快乐。同时,迪斯尼乐园还拓 宽了传播领域。它使米老鼠和唐老鸭不仅仅出现在电视中, 更出现在生活中。它带给孩子的不只是电视机前的哈哈一 笑,更有亲身体验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有 机结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新型高级消费的行业。⑨娱乐, 是旅游业不可忽视的精神消费品。在这里,许多旅游地充 当的就是生产和销售快乐的角色,他们从客观上营造了快 乐的氛围,并向每一个旅游者传播着精神愉悦和审美愉悦。 所以,旅游传播的娱乐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有效的旅游传播的实现

对旅游传播功能的讨论,其更具现实意义的话题则应 归结于:如何实现有效的旅游传播。所谓“有效”,就是传 播者的传播目的在受众(受传者或解读者)身上得到了预 期的反应,取得了期望的效果。一种传播只有致效,才能 算作是真正的传播。追求有效传播是任何传播者最基本的 目标。⑩

旅游传播的目的,就是充分实现人类各民族国家文化 成果的交流与共享,达到旅游主客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和平的进程。

有效的旅游传播,就是要使这些传播内容能真实地反 映当地文化,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审美需求。

(一)尊重本真,实现有效传播

旅游的一大特征就是亲历性。旅游传播的魅力就在于 它使人们走出了媒体创制的虚拟的媒体环境,进入了真实 的环境中。它使人们能亲身接触异质文化。

以世界遗产为例。“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文 化及自然遗产,它集中了地球上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丰富性 和多样性,是活的历史博物馆。(11)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世 界遗产地就是上佳的旅游地。因为它体现了人类进入经济 发达时期后,所产生的一种高质量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 精神渴求。

例如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 的县城,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巷、店铺、民居所组成的大 型古建筑群,是这一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 系的典型代表。所以,1997年,它被正式确定为“世界文 化遗产”,现已成为人们旅游的热点。遗产旅游热正是由于 它们保存完好,能真实再现当时当地的自然文化情况。

我们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旅游传播的有效性首先体现 在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旅游业的发展不是对当地文化的误 读和歪曲。只有尊重本真,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二)体现亲和,实现有效传播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来到异国他乡,进入一个异质 文化区,势必发生与异质文化之间无声的碰撞。所以,恰 到好处的文化传播与诱导,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便 是旅游工作者(旅游中介体),特别是导游员的职责。

在此,我们提出有效的旅游传播应体现亲和,正是由 于导游员是民间文化大使,肩负着连通旅游主客体之间文 化认同感的任务。每个导游员在自己的接待服务中,既向 外国游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通过游客,了解和熟 悉异质文化,从而促进世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 增进理解与友谊。(12)

这里所说的“亲和”,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思维、 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认同

1.语言沟通是前提。语言作为人类表情达意、交流思 想的根据,在交流中至关重要。一个导游员作为语言传播 的主导者,要与游客建立共识领域,保障信息渠道的通畅。 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客源国的语言,同时还应具备该客源国 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与游客建立较大的共识领域,与各种经验范 围不同的导游对象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

2.文化沟通。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种族或民族 的人们,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产生了独具特 色、相对稳定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信仰、生活制 度、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忽视文化差异是 不可取的。例如东方文化要比西方文化更为注重谦虚。东方人说“芬芳的花朵无须自诩,自有人知”,而西方人说 “既得之,则夸示之。”所以,了解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3.思维沟通。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之所以受到 阻碍,不仅是由于语言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 差异。当中国人惊呼“十分雄伟”、“难以想象”时,西方 更注重“高多少米”、“由什么材料做成的”等精确的数据。

总之,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受众容易接受的手段, 容易理解的思维方式,满足其心理需求,使旅游者不仅有 了解的兴趣,更有深入理解的兴趣。真正理解一地的自然、 人文,理解产生这种文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历史渊源,做 出合理解释,才能相互尊重、学习、交流和分享。所以旅 游传播就是为了促成这种深层次的交流和理解,使人们对 异己的文化能作出比较准确的价值批判,进而分享其文化 成果,促进文明进步。

(三)当本真性与亲和性冲突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

站在旅游客体开发的角度,我们应“尊重本真”,强调 保护,力求旅游客体能真实再现当地自然文化原貌,达到 文化传播的初衷;站在旅游主体参与旅游活动的角度,我 们又要“体现亲和”,力求能与主体文化相沟通,使其更容 易介入旅游目的地。问题是,两者冲撞了怎么办?当代表 主客体的两种文化无法调和或主客体文化有强弱差存在时, 怎么办?

我认为,应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眼光放长远,思 维应开阔。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1987年,世界环境 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指 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来,使我们 取得的经济发展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 孙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1995年,西班牙“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会议”通过了 《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宪章》指出:“旅游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旅游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剧 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旅游赖以发展的旅游 资源是有限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自然环境方面,旅游 业作为一种产业,自然会排放废物污染环境,破坏旅游资 源和生态平衡。如果污染严重,还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 游区的毁灭。

同样,在文化环境方面,当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或少 数民族地区被开发成旅游区后,大量的旅游者涌人,相对 开放的、现代化的强势文化对当地弱势文化产生了很大的 冲击,造成当地文化价值观的蜕变。而且受到利益驱使, 人们又过分注重对旅游者的“亲和”,致使当地传统文化过 分迁就于外来文化,使建筑,饮食、语言都“外来化”,严 重破坏了当地的本土文化或自然风光。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关注未来,对弱势文化进行保护。 因为传播中的文化流动和信息流动是不平衡的。大规模的、 过度的旅游活动能在短期内直接冲击弱势文化,极有可能 在弱势文化的自我调节和保护机制未产生作用时就将之击 垮。所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我们更应积极加大保护文 化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少数民族文化,把“保护人类 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护自然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 环境的多样性同等看待”。(13)不仅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也 使弱小但珍贵的民族文化得到生存的机会。因为这些都将 成为今后旅游业经营拓展的资本,以满足人类不断攀升的 旅游需求。

《宪章》还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 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 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国内外旅游目 的地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被妥善保护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 产是旅游业的无价资源。如果旅游业和旅游者共同担负保 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责任,人类便可能在保护其价值 的同时,将旅游资源持续利用。

由此可见,发展旅游,不仅仅只是为了自我享受和满 足,更应使人们清醒地认识自然,认识文明,认识自我, 最终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通共融。当然, 这也是整个世界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的真正发展目标。

注释:

① 亨德里克·房龙:《宽容》,三联书店,1985年9月第1版。

② 张丹阳:《人类文明史·传播卷·三十日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 雨果、歌德:《世界名人漫游札记》,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④ 唐晓峰:《地理学与人文关怀》,《读书》,1996年。

⑤ 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认同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7卷2期。

⑥⑦⑧ 吴文虎:《传播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⑨ 杨桂华:《旅游资源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⑩ 杨保军:《创制亲近性文本:跨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基础》,《国际新闻界》,2001年。

11 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 12 郭书兰:《导游原理与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商学院 邮编:430072)

[责任编辑:姜依文]

『贰』 请简短介绍一下"南京"这座城市的特色比较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什么

南京 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长江横卧城北,秦淮蜿蜒城南,钟山盘绕在东,清凉山雄踞于西,有龙蟠虎踞之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面的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北面的滁河,城内的玄武湖等,构成丰富的水系。四周群山环抱,有紫金山、牛首山、幕府山、栖霞山、汤山、青龙山、黄龙山、方山、祖堂山、云台山、老山、灵岩山、茅山等,另有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山、清凉山、狮子山、鸡笼山等聚散于市内,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征。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城,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我国四大古都,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东郊汤山出土的南京猿人头骨表明,三十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栖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现了原始村落。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的冶铸重镇。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复国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为南京最早古城。公元前229年,三国吴从武昌迁都建业,开创南京建都史。317年,东晋立国,定都建康。420~589年共170年间,南朝宋、齐、梁、陈(史称六朝)均以南京为都。而后,五代时南唐和明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史称“十朝故都”。1949年后,南京先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恢复江苏省,南京降为省辖市并作为江苏省省会至今。 南京文化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历经朝代更替,曲折坎坷,仅城市名称就有过金陵、秣陵、扬州、丹阳、江乘、湖熟、建业、建康、江宁、升州、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变频繁为国内罕见。其间既有过令人仰止的辉煌,也有过任人宰割的衰败。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越城、金陵邑遗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墙等大批历史遗迹,显示出强烈的古都特色。城市风景秀美。东南山峦起伏,西北江水环绕,城内绿树成荫,四十八景风光迷人,民俗风情引人入胜,已成为国家优秀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历史人物众多。春秋时代的吴王孙寿梦、越王句践、西汉开国大将韩信、三国吴主孙权、南唐后主李煜、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历史痕迹。李白的诗歌、李煜的词曲、王安石的美文,吴敬梓的小说等为古城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南京地处辽阔的长江下游平原,濒江近海,“黄金水道”穿城而过,南京港作为天然良港已成为远东内河第一大港,城市发展也定位于江滨港口城市,目前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
历代在此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六朝文化中的石刻辟邪成了南京城市标志之一。中山陵、夫子庙及秦淮风光带两处景区1991年被列入“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今日南京,尽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风采。雪松(市树)、梅花(市花)辉映着雄伟的明城墙,绿荫古都――南京,笑迎八方宾朋。
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又阴雨绵绵;夏季炎热,与武汉、重庆并称“三大火炉”;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时各有特色,皆宜旅游,因此就有了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之说。
旅游景观
南京是“山、水、城、林”一体的城市,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南京文化古迹遍布,从中可以探寻历史的源头:中山陵依山而建,结构严整,观之而生一股浩然之气;夫子庙建筑群古色古香,漫步其间,让你体味明清时代的市井繁荣;中华门气势宏伟,设计巧妙,置身城内,壁垒森然,耳边似有战马嘶鸣;此外还有灵谷寺、石象路、三国东吴所筑石头城遗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以及革命纪念地雨花台等,引人遐思无限。
南京,历史上曾有十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素称十朝都会。
南京城历史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在玄武湖的湖畔,就出现了原始的村落。这个村落便是名城南京的雏形。到了春秋时代,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现今朝天宫后山上建立冶铁作坊铸造兵器取名冶城,这是最早出现于南京的一座土城。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楚怀王在清凉山设立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从此开始。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把金陵邑改为秣陵县,秣陵成为南京的又一别称,汉代亦沿用此名称。东汉末年(公元212年),孙权建都在此,名为建业。到三国时,公元229年,东吴自武昌迁都于此,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首都。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又改名秣陵,第三年又改称江宁县,这是南京又名江宁的开始。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因愍帝名叫司马邺,为避讳起见,逐改建邺为建康。所以建康又是南京的又一别称。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建康城被荡平,另于石头城筑新城,称蒋州城,因蒋山(紫金山)而得名。到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1年)改江宁为归化,公元626年又改归化为金陵,公元627年,又更金陵名为白下,所以白下又是南京一别称。到五代杨吴时期,设置金陵府;公元937年,南唐李氏皇帝在此建立首都,改名为江宁府。
明朝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攻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于1368年称帝于此,逐改应天府为南京。从此,南京一名正式见于记载了。明朝永乐19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顺天府,应天仍为南京。清朝复称江宁府,但习惯上仍称为南京。
公元1853年,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辛亥革命第二年(公元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成为国民政府首都。
二:建置沿革
古代:
南京是中国著名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现表明,大约30万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6000年前南京就出现了原始村落,聚居着本地原始居民,时至今日,已经历了无数世代的生息繁衍。

东晋南朝
东晋及被称为“南朝”的宋、齐、梁、陈是年代相继的5个王朝(317-589年),她们的都城是在吴建业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连同在此之前的东吴,常被人们称作“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之称。东晋至南朝时,农业、手工业有了重要进步,主要表现在开垦良田、炼钢术、造纸术和制瓷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商业繁荣。都城内外的大小商市有100多个,商品的范围相当广泛。与海外诸国的经济文化来往,也比东吴时更为频繁。
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北方和南方世家大族,以及佛教高僧和道家代表人物都会集建康,从而使它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当时建康有儒学、玄学、文学和史学4座学馆,佛学、道家思想、书法、绘画、雕塑、数学、天文、化学和医药学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思想家范缜;文学家郭璞、沈约和谢灵运;文艺评论家刘勰、肖统和钟嵘;史学家范晔、裴松之和肖子显;佛经翻译家法显、宝去和佛驮跋陀罗;道家兼化学和医药学家葛洪和陶弘景;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雕塑家戴逵父子;绘画家顾恺之;数学兼天文学家虞喜和祖冲之父子等先后在建康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东晋以来,佛教在江东逐渐盛行。六朝时期,建康城内外寺宇比比皆是。晚唐诗人杜牧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年建康城郊,帝王的离宫园囿,大族的府第别墅,与佛寺和陵墓错落其间,形成所谓“六代豪华”的表面繁荣局面。
清代的南京和太平天国的天京是明清两代交替期间,南京城并未遭到什么破坏,清政府在此设立了两江总督衙门,管辖江苏、江西和安徽3省,仍然保持了南京作为东南重镇的地位。
在清代前期,南京的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丝织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政府特设江宁织造署来管理丝织业,著名小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上就曾经先后担任江宁织造官近60年之久,从而构成了《红楼梦》书中内容的重要历史背景材料。
1853年3月,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的太平军进抵南京城。天王洪秀全直接至两江总督署,不久即就此改建为“天朝宫殿”(1853-1864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期间,曾经在此颁布了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太平军内部实行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并设立诸匠营和百工衙等统一管理各种手工业的机构,还实行了解放妇女和逐步开放商业的政策。
由于太平天国政权的种种失误,使清政府得以重新聚集力量来反扑。1864年7月天京终于被攻陷。清军入城后,洗劫了天王府及其他王府和仓库,并纵火焚烧,使金陵遭到了一次浩劫,连明故宫、明孝陵及大报恩寺琉璃塔亦均被毁。
近代:
太平天国后,南京又被清政府用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并根据被迫与英、法等资本主义列强所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将南京下关开放为商埠。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50年间,南京开办了几处以军火工业为主的近代机器的印刷、发电等工厂。兴建的宁沪、津浦两条铁路,分别于1908年和1911年通车,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高等学堂,以及三江师范学堂(后改称两江师范学堂)等等。我国近代的文豪鲁迅,曾于1898年至1902年间先后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埋葬了封建帝制。同年12月,宣布起义的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公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以南京为临时首都,并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元旦从上海乘专车来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府就设在清代的两江总督署内,今遗址犹存。其后,在经过了十余年的军阀统治以后,1927年至1949年期间,中华民国政府又再度建都于南京。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规划。规划以明故宫一带为中央政治区,新街口一带为商业中心区,江苏路一带为花园住宅区,城南和城北为一般住宅区。建造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医院”、“黄埔军官学校”、明故宫机场等几项较大的建筑。1929年建成中山路和陵园路。当年,孙中山灵柩南下安葬时,即经这条大道。后来又陆续修了几条柏油路。在新街口、大行宫、太平路一带建了一批银行、商场、酒楼和旅馆等。这样,明清以来的南京城区有了一定的改观。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后分三路进攻南京。蒋介石于12月5日逃离南京,国民党政府所属机构分别迁往武汉和重庆。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整个南京城。日军一进入南京,就开始了灭绝人寰的大屠杀。我无辜同胞惨遭杀害达30万人以上。日军占领南京后,把侵华日军总司令部设在南京,后来,以汉奸梁鸿志为头子的维新政府和以汉奸汪精卫为头子的伪政府均设立于南京,使南京成为日、伪统治中心。1945年8月14日,日军宣布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部大礼堂举行。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6年5月3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就维护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的问题,继续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11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推翻政协决议,发动了反人民的全面内战。
现代: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的精锐主力部队几乎丧失殆尽。1949年元旦,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者的授意下为了争取喘息时间又在南京玩弄假和平阴谋,发表了一个“引退求和”声明。4月1日,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飞赴北平,4月20日北平和谈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百万雄师,在千里长江分三路渡江作战。4月23日深夜,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4月24日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蒋介石“总统府”的门楼上。从此,南京这座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获得了新生,永远归入人民的怀抱。捷报传到北平,毛泽东写下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不朽诗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为了纪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战役,南京市军民在下关热河路广场新建了渡江胜利纪念碑。上有当年指挥渡江战役的邓小平手书的“渡江胜利纪念碑”七个大字。

『叁』 丹阳古镇的建筑

丹阳古镇建筑风格独特,将继承历史古镇风采,按照明清古建筑楚文化风格进行建设。
计划经过十年的建设,把丹阳古镇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功能区划合理、建筑风格独特的宜居人文古镇。建成后的丹阳古镇将有以下特点:
一、交通发达古镇
道路规划二纵二横一环。
二纵:一纵为107国道景观大道,道路将扩宽为100米,中间为六车道46米宽,两边各27米的景观带,一纵为南北向道路,宽30米,中间为16米四车道,两边各7人行道和绿化景观带。
二横:在古镇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东西向各建成中间为16米四车道,两边各7米人行道和绿化景观带。
一环:为规划区域边环状道路,建成中间16米四车道,路两边各7米的人行道和绿化景观带。
二纵二横一环设计将规划区内道路有序相连,形成相互贯通的交通网。
二、历史文化古镇
丹阳古镇,为百年古集镇,历史上享誉周边,为周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名人辈出,美好传说源远流长。
三、绿色宜居古镇
建成朋兴古镇绿化面积达29%,道路为景观道路,小区环境优美,规划建设镇区中心花园,东、西两边小型公园及小区内公园构成的镇区内居民休闲娱乐区域。
四、乡村旅游古镇
丹阳古镇规划区内107国道及周边将建设以古丹阳文化产业园为龙头的众多农业休闲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并计划在凤来湖(即群益水库),规划建设规模较大的农业生态度假村,形成集休闲娱乐、田园观光、健身、采撷等于一体的供城乡居民消费度假的古镇。
五、商贸繁荣古镇
建成的丹阳古镇,既能发挥历史上古镇的辅射功能,又能借丹阳古镇今后发展的机遇,吸引商贾进入投资兴业,把丹阳古镇发展成为孝感市北部商贸中心。

『肆』 我想了解江苏丹阳是苏南还是苏北,经济.环境等怎么样

丹阳属于苏南,经济在江苏省的县级市中排第八位,全国百强县排二十名左右,民营专经属济较发达,有四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五金工具、木业、眼镜、皮革、家纺、汽车配件等产业比较强,其中眼镜应该是最有名的了。

应该说丹阳的经济算还可以的,但环境不怎么样,不过苏南也没几个地方环境好就是了,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几乎没有环境好的。

『伍』 有谁介绍下丹阳的天地石刻园

关于天地石刻园我知道一些,一个字一个字码给你吧
1、由来。天地石刻园,是石刻艺术的大观园和博物馆,它的文化基础是丹阳的齐梁石刻,展出主体是加拿大华人吴杰森,他捐献了8000多件石刻藏品,当时全国有南京、徐州等6个其他重量级城市也在争夺,丹阳是其中最小的。
2、进展。主体建设已经完工,将于今年开馆。

『陆』 丹阳属常州吗

属于镇江。 县级市。 位于镇江东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腹地;东邻常州市武进区、新北区,西接句容市、镇江市丹徒区,南与金坛市接壤,北接镇江新区,并与扬中市隔江相望,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被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丹阳处在镇江经济发展的前沿和第一方阵,亦是江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之一。我国第一个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

阅读全文

与丹阳文化产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