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宁夏经济如何`/
宁夏五大支柱产业:冶金、医药、机电、建材和煤炭产业 宁夏冶金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一,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增长,高载能产品增势强劲。作为宁夏“十五”期间产值超百亿的战略主导产业之一的冶金工业,今年1--10月,冶金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2亿元,同比增长27.7%。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0亿元,同比增长28%;工业增加值21.6亿元,增长32.5%;实现利润2亿元。第二,盈利企业增多,中小冶金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1--10月,60户规模以上冶金企业中,39户盈利,21户亏损,亏损面为35%,比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低5个百分点。第三,对外贸易成效显著,冶金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1--10月,冶金产品完成出口1.86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值的47.3%,比上年同期增长57.6%,比全区出口增幅高4.2个百分点。第四,投资力度加大,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今年以来,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强力拉动下,大部分冶金产品的市场继续趋好。随着青铜峡铝业环保节能降耗、恒力集团冶轧系统改造等投资总额均超过4亿元的重大技改项目的开工建设,冶金行业投资大幅度增加。1--10月,冶金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 宁夏建材行业抓住市场需求旺盛的良好机遇,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生产快速增长。受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拉动,1-10月份,宁夏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完成总产值(不变价)7.33亿元,增加值3.21亿元,分别增长26.69%和25.84%。预计今年全区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工业销售产值和增加值将比去年同期增长12%以上;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0%以上;主要产品水泥产量为46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20%以上。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10月份,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9477.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21%。三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继赛马、宏威、赢海新型干法生产线今年全部建成发挥效益后,青铜峡水泥集团日产2000吨和宏威、盐池萌生、固原六盘山日产1000吨等新型干法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预计明年下半年可建成投产,将使宁夏新型干法水泥比例由目前30%提高到40%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宁夏医药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一是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截至11月底,宁夏医药工业 完成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13.8%;完成工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15.7%;完成出口交货值1.64亿元,增长32.1%;实现利润6310万元,增长41.26%。预计全年可完成产值6.6亿元,增加值2.2亿元,销售收入4.5亿元,实现利润6500万元。其次,技术改造力度加大。今年宁夏医药行业共有9个项目开工建设,投资额达10.4亿元。其中,宁夏启元药业公司投资5.6亿元实施的年产2000吨红霉素和4000吨四环素扩产项目、宁夏多维药业公司投资2.8亿元实施的盐霉素及VB12等6个项目属于技术改造项目和新建项目。这些项目达产后,预计可新增年产值18亿元,利润3.5亿元。第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近年来,宁夏医药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出口产品为龙头,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相结合,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产品集中度不断提高,抗生素原料药在行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及国际市场份额均在70%以上。 宁夏经贸委主任解孟林说,除了以上三个行业发展态势不错之外,今年以来,宁夏煤炭工业产销两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11月份,全自治区原煤产量1925.8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5.21%。预计全年自治区煤炭产量为2100万吨左右,其中宁煤集团1810万吨、市县煤矿150万吨、乡镇及其它煤矿140万吨。与此同时,宁夏机电工业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趋好的带动下,主要产品市场需求增加,企业产能充分发挥,全行业保持了多年来少有的发展势头,生产增幅较大,企业亏损额下降幅度也较大,预计全年亏损额将下降到2000万元以内,减亏76%。 主导产业——宁夏马铃薯产业 马铃薯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种植区域优势和分工逐步显现,产业优势和链条业已形成,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主要种植加工和菜用型晚熟品种,灌区(主要是平罗)主要种植菜用型早熟品种。今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0万亩,增长123%,其中固原市210.5万亩,中部干旱带80.5万亩,平罗县9万亩。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3138家,马铃薯加工率达到40%。2005年,马铃薯产业总产值约9.7亿元,真正成为掘土生金的区域主导产业
求采纳
B. 宁夏的经济概况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2565.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2.9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64.96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077.12亿元,增长7.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39420元,增长8.6%。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12年的8.5:49.5:42.0调整为2013年的8.7:49.3:42.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2012年的4.5%、61.8%和33.7%转变为2013年的3.8%、66.6%和29.6%。
2014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8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1亿元,增长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3.2亿元,增长10.3%。城镇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285元和841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4.0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 宁夏2013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269.00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9.84亿元,增长0.7%;畜牧业产值120.01亿元,增长3.8%;渔业产值13.22亿元,增长17.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93亿元,增长9.6%。
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1202.40万亩,比上年减少3.2%;粮食总产量373.40万吨,减少0.4%,实现连续十年丰收。油料播种面积125.79万亩,减少5.1%。蔬菜播种面积173.04万亩,增长3.4%。
2013年末全区育苗面积52.70万亩,比上年增长24.1%。
2013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801.98万千瓦,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38.66万亩、1068.05万亩和805.65万亩。 50年来,宁夏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石化、机械、冶金、建材、医药等为主体,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能源工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有大中型煤矿4座,年生产能力1800万吨,宁夏人均拥有煤炭产量2.6吨,居中国第3位。有大中型发电厂5座,装机容量223万千瓦,人均占有发电量居中国第2位。
电解铝、铁合金、碳素制品、碳化硅、电石、金属镁、水泥等产品的生产已初具规模。青铜峡铝厂年产电解铝10.6万吨。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生产的钽、铌、铍制品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是中国的高科技产品。
2013年宁夏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4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0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18.80亿元,增长15.2%;重工业增加值788.43亿元,增长12.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0.2%,集体企业增长21.1%,股份制企业增长1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3%,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2%,私营企业增长21.6%。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14个工业部门中除烟草外,其他都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冶金工业增长51.3%,纺织工业增长24.1%,建材工业增长19.3%,医药工业增长14.5%,石油石化工业增长14.3%,五大部门工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288.5亿元。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5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在统计的147种工业产品中,有83种保持增长,占比为56.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7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3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
2013年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5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23.74万元/人,同比减少1.37万元/人。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65.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9%;房屋竣工面积1927.79万平方米,增长26.2%。 2013年宁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60.49亿元,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02亿元,增长12.0%。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521.51亿元,增长12.8%;餐饮收入额89.00亿元,增长10.2%。
宁夏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1.0%,日用品类增长9.9%,中西药品类增长31.5%,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3.0%,金银珠宝类增长33.2%,化妆品类增长17.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4.7%,汽车类增长5.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8%。
2013年宁夏全区一般贸易出口额24.97亿美元,增长53.7%,加工贸易实现出口额697万美元,下降56.9%。机电产品出口6.07亿美元,增长1.4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8亿美元,下降1.2%。羊绒衫出口增长39.4%,钽铌铍及制品出口下降9.6%,机床及铸件出口增长8.7%,羊绒纱线出口增长78.9%。
C. 立足宁夏作贡献 走出宁夏做地勘 依托地勘求发展
宋新华
(宁夏地勘局,宁夏银川,750000)
1999年宁夏地勘局实行属地化管理后,2002年自治区政府又决定将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17队、宁夏有色地质总队移交地勘局管理。属地化后,地调院划归国土资源厅管理。截至2005年6月,全局在职职工2526人,离退休人员2479人。2003年,局新一届班子提出了“立足宁夏作贡献,走出宁夏做地勘,依托地勘求发展”的战略思想,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划小核算单位、授权委托经营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使宁夏的地勘工作和地勘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肯定。属地化以来,宁夏地勘局经济运行情况证明,战略思想正确,战略举措得当,地勘工作大有可为。
一、经济运行概况
新一届领导到任后,通过调研、摸底、研讨等形式,认真总结属地化以来地矿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方向,调整了思路。通过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深化了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了地勘事业的发展。并始终把发展地勘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以提高全局职工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地质勘查业为主导,以建筑业为依托,以多种经营为辅助,坚持企业化经营。经过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战胜种种困难,使地勘经济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职工收入逐年增长。据统计,1999~2004年,全局对外总收入由11636.56万元增加到32124.2万元(详见图1),增长了2.76倍,年均增长22.5%;实现生产增加值由3754.3万元增加到7033.61万元(详见图2),增长了1.87倍,年均增长13.4%;职工人均收入由0.8万元增加到1.66万元(详见图3),增长了2倍多,年均增长15.7%。
图11999~2004年全局对外收入对比示意图
图21999~2004年全局生产增加值对比示意图
图31999~2004年全局人均收入对比示意图
2005年上半年,全局实现对外总收入18623.7万元,其中地勘业1888.77万元,建筑施工业10485.65万元,多种经营6249.2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844万元,增长了1.46倍,职工收入也比上年有所增长。
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2003年以来,宁夏地矿局以做大地质勘查业、做强工程勘察与基础施工业、调整改造多种经营业为内容,根据全局产业结构特点、产业发展实际,实施队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调整后的产业结构表现了生机和活力,队伍的专业化特点更加明显。地质勘查业、基础施工、公路施工、房地产开发、物资贸易、实验测试等产业独具特色,各有各的主业,各有各的专长。减少了内耗,强化了互补,经济效益显著增长。有勘院、核勘院、矿调所、矿业公司等地勘单位的地勘主业显示出了强劲的优势,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全面开花。地质勘查业对外收入由2003年的908.7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3098.3万元,2005年上半年又达到了1888.77万元,发展势头迅猛。从事工程施工的伊地公司、矿调所、公路公司过去3家在一起吃大锅饭,分体运行以后,3家的对外收入之和达到8428万元,比分体运行前增长了1.68倍。房地产公司白手起家,负债经营,2004年完成开发5092万元,实现了当年起步,当年飞跃,走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图4、图5分别为2003年、2004年对外收入构成图)。
图42003年宁夏地矿局对外收入完成情况构成图
图52004年宁夏地矿局对外收入完成情况构成图
为了改善地勘单位和企业设备陈旧、装备落后的局面,2003~2004年局投资2362万元,2005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用于设备和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改造,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对投资体制进行改革,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体制上的突破,带来了干部职工观念上的再进步,带动了生产规模的再扩大,拉动了工作效率的再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再增长。
三、对宁夏局地勘经济工作的体会
随着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和地勘工作机制的重大调整,地勘队伍向何处去?地勘单位干什么?局的职能在哪里?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级地勘单位的领导和决策者。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一些省局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市场环境,率先喊出了“戴好事业单位的帽子、走好企业化经营的路子”的主调,走出了“融入地方经济全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使地勘工作和地勘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国地勘队伍改革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表率。宁夏局在借鉴兄弟省局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两年来,宁夏局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明确的战略思想
充分领会、准确把握国家的宏观政策、改革意图及改革方向,正确判断市场状况和未来走向,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估队伍状况。知道国家、地方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如此,就会不犯或少犯方向性、战略性错误。不顾自身状况、自身实力,一味地追逐市场,或不顾市场需求,能做什么就只做什么都是不可取的。背离了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改革方向,就走不下去,走不通。
“立足宁夏作贡献,走出宁夏做地勘,依托地勘求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局党委一班人在对形势、市场、自身全面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宁夏地勘局目前是全区人数最多的事业单位,有为才能有位,在依然是事业单位前提下,就必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立足宁夏作贡献”这是我们的立局之本、生存之根、发展之基。这是对地矿局职能的基本定位。
宁夏地域狭小,国土面积仅5.18万平方公里,金属矿产相对贫乏,地质市场容量小,地质勘查的施展空间有限,要做大、做强地勘工作就必须“走出宁夏做地勘”。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实力的竞争。长期以来的地质工作使宁夏地勘局聚集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地质勘查业是宁夏地勘局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这一优势不能丢,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是我们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依托地勘求发展”就是对地勘业这一核心竞争力的认可和肯定。
2.建立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004年初,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与局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相适应的经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局相继出台了《关于在局属单位实行经营者年薪制的决定》、《关于对局属单位经营者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的决定》、《宁夏地矿局经营者年薪制试行办法》3个文件。经营者的收入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挂钩,使经营者的责、权、利得到了统一。经营者的年薪收入由3部分构成:基薪、风险收入、奖励薪。确定和调整的因素有:银川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额、本单位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额、对外总收入、总资产额、职工队伍总数、对外市场总收入、国有资产保增值率、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利润、职工收入增长率、职工上岗率、职工人均培训费、当年应收款回收率、往年应收款回收率、上缴指标、生产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安全指标、质量指标等。授权单位的其他经营者(副职)依据各人所担负责任的大小、劳动贡献、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比照经营者的0.6~0.8倍自行确定,考核办法自定。形成了一个非常细化,便于执行、操作,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职工利益、经营者个人利益互联、互动的制度、办法。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办法是成功有效的。2004年通过考核,14个授权经营的地勘单位,有13个完成或超额完成责任目标,经营者最高年薪110476元;一家没有完成责任目标,扣除抵押金后最终年薪为-17300元。14个地勘单位的经营者平均年薪74074元。2005年经营者继续实行年薪制,并根据各项指标进行了测算,最高者为87332元,最低者为27558元(仅为完成责任目标的风险收入,不计超额奖励部分)。
3.实施人才战略
能否把地质勘查业做大、做强,地勘经济能否取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对我局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仅是现实问题,而且涉及到今后发展的长远大计。
近年来局选派多人到中国地大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局地勘费中为局培博士设立了个人项目,鼓励局培博士的论文选题与宁夏的地质矿产研究相结合。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在留住人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设立了局人才库,对入库人员发放人才津贴。其中进入核心竞争力人才库8人,每人每月500元津贴,若年终考核为优秀者增至每人每月1000元;进入人才库25人,每人每月300元,年终考核优秀者增至每人每月500元。对几个以地勘业为主的单位的总工在局地勘费中设立总工项目,分别对宁夏的几个主要成矿区块进行专项的成矿规律研究。采取对报考地质专业的局内职工子女进行奖励等一系列举措。地质专业人才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专业人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分散在局其他产业领域的很多地质专业人员也相继重新投入到地勘工作中,形成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
4.转换机制,合作搞活
目前,地勘局毕竟底子薄,实力弱,能够用于风险勘查的费用有限,勘查速度与登记速度不成比例,还会影响到今后矿业权的申请和登记工作。2005年,局拿出一个可供共同开发的煤矿产地,捆绑两个可供风险勘查的矿业权地,引入风险勘查资金500万元。局提供矿业权,合作方投入勘查费用,成矿后利益共享,勘查风险主要由合作方承担。现在很多私营矿业主在尝到了矿业开发的高回报后,已非常认同矿产勘查的高风险性,合作方主动要求投入更多的风险勘查。为慎重起见,也为开好头,暂时只提供了两个风险勘查项目。通过合作勘查,增加了在矿产勘查上的投入,加快了勘查速度,改变了以往只登记、不勘查,登记多、勘查少,重勘查、轻开发的局面,也有利于今后的矿业权申请和登记工作。对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积极寻找合作伙伴。陕西西大科里奥光电子有限公司以650万元取得我局“中卫腰岘子铜矿Ⅰ、Ⅲ矿体”的开发权,并投入2400万元建成宁夏首个铜生产企业,出铜在即。
在多种经营上,通过转换机制,合作经营的方式盘活了大量不良资产,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原来的造纸厂,大家感觉问题最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引进合作投资伙伴,投入资金1818万元进行技术改造,短短半年时间的调整改造,变化非常之大,所有产品已被内蒙古伊利集团买断,发展形势非常好,机制的转换带来了市场的巨变。经营困难的活性炭厂也已找到了自己的合作方,发展前景看好。
5.干部交流为地勘工作注入了活力
长期以来地勘单位的干部都是在内部交流、轮换,干部队伍的近亲繁殖造成了思路局限,观念陈旧。队伍之间、干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动一发而牵全身。形成的负面影响是:想不到,不敢想,想了不敢做,做了也做不好。有着多年地方工作经验的地方干部“空降”地勘行业,带来了很多新思路、新举措,体现了敢、硬、新的工作作风。不受羁绊,敢想敢干;不受干扰,决定、制度一旦形成,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决不手软;不受固有观念的支配,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行业精神面貌,工作状态为之一新。地方干部的注入还为属地化后地勘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洽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两年来宁夏地勘局与地方政府的交流、沟通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地勘工作在地方经济建设中介入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提升。地勘工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宁夏这样一个资源型省区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认同。这是与地方干部参与到地勘经济工作中的作用分不开的。
作者简介
宋新华,宁夏地勘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D. 宁夏的工业发达吗
相对于其他省份复来说宁夏还属制于欠发达的工业城市,但是宁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步的成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宁夏银川有得胜,良田两大工业园区,石嘴山更是宁夏的老工业基地.还有宁夏灵武市的宁东镇!这里在近些年依靠煤炭事业努力发展电力,重化工产业,国务院有关国家领导多次来此视察调研,相信宁夏会成为工业大省!
E. 宁夏的主要是什么工业,有重工业吗
我来来告诉你,宁夏的工业重要分为源能源型和能源附加型,简单点说就是要不就是挖煤的,要不就是炼煤、洗煤、烧煤发电、煤变油,还有就是用电的,铁合金是个大头,铝、铁、有色稀有的金属,反正是不少。你说的重工业不知道是不是要的就是这些东西。
F. 银川工业发展的怎样
这个问题太有水平了,我来回答,银川主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主打西北最适宜居住的城市,银川的规划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城市最合理的,市政道路很宽敞,所以到银川的人第一感觉是道路非常宽,道路一宽,整座城市就显得不太压抑.这都是为打造西部最适宜居住城市而做的工作.
工业方面都被规划到了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地方,比如西北最大的化工能源基地(宁东-中心区),还有好多创业园和工业园.整体工业趋向发展中.前景不错.不过银川的发展中心还是以生态居住为主.不是以工业为主.
G. 宁夏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具体是哪些
宁夏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具体有: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园艺、优质粮食、适水产业、葡萄产业、种业、红枣、牧草、苹果、道地中药材。
1,宁夏枸杞。
中国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宁夏枸杞则是枸杞中之上品。宁夏枸杞之所以名甲天下,其一功益于当地适于枸杞生长的土壤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其二是利用黄河水与含有各种矿物质的清水河苦水混灌。其特定条件决定了宁夏枸杞的与众不同,宁夏枸杞色艳、粒大、皮薄、肉厚、籽少、甘甜,品质超群,是惟一被载入新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将宁夏枸杞列为本经上品,称"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枸杞,其果谓“枸杞子”,是宁夏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居“五宝”之首。
2,清真牛羊肉。
肉质鲜嫩的“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特产,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因产品出自该市涝河桥村而得名。而宁夏涝河桥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形成了集牛羊养殖繁育、牛羊定点屠宰、牛羊分割冷鲜肉加工、速冻调理食品、速冻米面食品加工及功能滋补型牛羊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企业,也是我区最大的清真牛羊肉屠宰交易市场。
3,奶产业。
宁夏目前奶牛存栏34万多头,年产鲜奶90多万吨,共有23家企业加工奶制品。受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宁夏主要乳品企业产品大量积压,企业资金链出现困难,一些企业、奶站不能给奶农及时兑付奶款。为了帮助企业、奶农渡过难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对奶产业提供贷款、补助、贴息等多项财力支持。
4,马铃薯。
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254.3万亩,围绕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自治区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主食化开发试点等项目支撑,形成了“种薯三级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四业并进,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格局。在项目区集成推广“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机收机播+科学贮藏”综合技术模式。脱毒种薯应用率达到70%以上,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
5,园艺。
宁夏园艺产业园拥有现代化的五大展厅:主要花卉、蔬菜、水果、宁夏特色的园艺展示;其中集国际、国内珍贵植物和我区特色产品为一体的休闲植物园是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垂钓、餐饮的好地方;产业园为公众提供的休闲餐饮区更是观光、休闲、度假、垂钓、餐饮的主要场所。
6,优质粮食。
宁夏在春耕生产中,从调活结构、调高质量、调优品质入手,全面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着力推进全区优质粮食生产。将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恢复优质小麦面积,充分发挥宁春4号、宁春50号等优质强筋春小麦品质优势,预计面积将达到190万亩。
提升水稻品质,加大宁粳43号为主的优质水稻品种推广,预计面积将稳定在110万亩;优化玉米结构,进一步适度调减籽粒玉米面积,扩大粮饲兼用、青贮、鲜食、制种玉米种植,预计面积将430万亩;稳定马铃薯面积,加快马铃薯种薯繁育、主食化专用品种推广和主食产品开发试点,预计面积240万亩。
7,适水产业。
宁夏适水产业以“一优三高”为引领,以“增效、扩量、生态”为核心,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从渔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首要任务,利用和挖掘宜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全区渔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现在,适水产业面积达到81.8万亩,水产品产量14万吨以上,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22.2公斤,宁夏渔业在西北地区重要渔业生产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
8,葡萄产业。
比起国外历史悠久的酒庄,宁夏葡萄酒产业虽然只有30多年发展历程,但近五年来,先后有40多家酒庄的300余款葡萄酒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得奖项,成为宁夏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
美国《纽约时报》评选的全球2013年“必去”的46个最佳旅游地,宁夏与巴黎等世界著名旅游景区一起名列其中,入选理由是“在宁夏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世界葡萄酒大师杰西斯.罗宾逊在品鉴了宁夏产区的葡萄酒后说:“毋庸置疑,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在宁夏”。宁夏产区已成为国际葡萄酒界关注的热点地区,得到了国际葡萄酒界的普遍认可。
9,种业。
宁夏专门成立农作物种业联盟,科研、生产、经营单位组团发展,有利于加速宁夏种业科研成果转化步伐,有利于杜绝市场上非法生产、销售宁春系列小麦品种的行为,进一步提高宁夏种子质量、扩大宁夏春小麦种子市场占有率,提升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宁夏种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0,红枣。
宁夏大红枣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干果红润,且味美甘甜,是让人一品难忘的天然果品,是家庭休闲 、馈赠亲友之佳品。而宁夏灵武素有“水果之乡”之称,种植果树已达1500多年历史。从唐朝开始,灵武长红枣就被列为皇室贡品,被誉为“果中珍品”。
11,牧草。
夏全区人工牧草种植面积已从2003年的100万亩增加到850万亩,其中1年生和重茬种植265万亩,多年生牧草585万亩。封山禁牧12年中,宁夏将草畜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加强优质高产苜蓿种植和多年生人工草地复壮更新,不断加速实现优质牧草种植提质增效,同时配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
12,苹果。
宁夏苹果产区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海拔平均1150米,年均气温9℃,天高气爽,日照充足,紫外光较多,昼夜温差大,利于苹果干物质积累。宁夏苹果酸甜适口,优质高产,元帅系、金冠苹果在全国鉴评中多次名列前茅。
13,道地中药材。
宁夏科研人员从国内外引进的81个优良道地中药材新品种中,筛选出蒙黄芪、黄芩等12个适宜区内中药材人工种植的新品种,并得到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支持。2002年,国家科技部将《宁夏道地中药材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西部专项支持重点。自治区“8613农业科技工程”将道地中药材开发与技术研究列入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