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1)①图14反映的是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同时反映出我国通讯产品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有的产品在国际贸易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②图15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带动。
(2)发展战略性新产业,有助于: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④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的生产和消费。
(3)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勇于实践。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尊重创新型人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③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继承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机结合。④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4)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教程中政府要:①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②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知识产权和安全;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培养高端技术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③依法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
B. 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怎样引领未来发展
编者按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无疑是其中最抢眼的一个。在未来经济结构转型中,我国明确提出将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新一代通信网络。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公布先后及投资规模大小等方面因素,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预计将成为明年或未来重点发展对象。 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以IT和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信息科技被赋予拯救亚洲经济的厚望,并最终成功拉动了亚洲走出经济低谷。今天,面对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黯淡格局,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同样被赋予了这样的历史使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结构战略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刚刚闭幕的深圳高交会上,新一代信息技术无一例外地成为各展厅的重点,也预示着这一新兴产业将要掀起一轮飞跃发展。 数万亿元的产业规模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钱景”看好。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 作为未来信息技术的主要代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市场潜力更大。物联网方面,市场预计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而2010年时才2000亿元,这表明未来5年中将会有5500亿元规模的产值等待发掘。云计算方面,作为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预计未来5年,云计算市场空间将超过2000亿美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掀开通信业发展的新篇章。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IT产业布局,开辟了崭新的充满机遇的市场。此外,三网融合加快推进,基础电信市场准入放宽,电信、广电、互联网公司和终端制造企业相互渗透的新格局,为通信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广阔的应用空间 “透明的数字化社会将不再是梦想。”在高交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认为,我国正在进入年增数据量50倍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已由“赢者通吃”进入为“交互共享”阶段,在“一切皆可计算”的理念下,云计算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必将形成透明的数字化社会。 各地数字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成为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大市场。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介绍说:“北京今年投资10个亿,首先在物联网的城市应急安全方面建立示范工程。将来再计划逐渐往其他领域扩展,建立智慧北京。”他认为物联网真正的爆发期在真正进入家庭后。而业内通常预计,物联网产值将是互联网的30倍。 此外,智能交通、视频安防、智能电网等新兴应用领域都已经揭开建设大幕。国联证券的相关研究报告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真正大规模发展还未到来。目前各方还多数处于旧应用的概念升级上,未来真正走向大规模应用,需要产业链真正投入技术创新和应用产业化。 软实力需要硬本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提到了七大方面: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这些行业中国都面临技术、专利、知识产权方面的门槛。 “在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只关乎是否有资金保障其发展的行业中,我们是有优势的。”某大型IT企业的研究人士刘西曼认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新型平板显示就是这样的行业。但相比我国平板显示和集成电路两个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网络通信业务只会在细分行业有高增长的优势。 纵观国内,云计算概念还是“非主流”,有些只是炒作。比如集中在硬件尤其是服务器的制造业企业中,浪潮信息、华东电脑的云计算都是“浮云”。“实际上,云计算产业是面向终端客户的服务性行业,而服务器行业是一个传统的制造行业,不算新一代的信息产业。”刘西曼说。 云计算,即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电脑云。因此,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接入数据中心,分享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并改变现在电脑“机箱+显示器”的模式。 而这个行业中,给用户提供的服务是关键,这种服务背后是软件的支持。软件产业链包括:下游的操作系统,中游的数据库、中间件等,上游的业务应用软件。其中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文件系统被称为基础软件,被美国的企业所垄断,利润在整个软件行业中最高。其中操作系统长期被微软(微博)所垄断,国内数据库市场超过90%的市场份额被甲骨文(微博)公司等国际巨头占领。 新技术需要新思路 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样是一条产业链,处于产业链的哪一端,决定了利润的数量,也决定了在国际中的话语权。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应该探索新机制、新办法,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来。 行业的整体进步,需要提高市场占有率。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依然薄弱,以集成电路为例,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占世界市场的41.1%,但是国内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销售总额仅为1100亿元,占国内市场的19.54%,世界市场的7%。2008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全行业销售额为345亿元,约为49.65亿美元,仅为国外最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销售额的77%。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以制度作为保障。有专家指出,我国的科研人员总数已相当可观,科技投入也已大幅度增加,但是原始创新不多、核心技术制高点少,掌握对新兴产业有重大影响专利技术的企业还比较少。因此,还需要通过体制创新,加强研发力度、学科整合力度,为骨干企业提供源头技术,增强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力。此外,进一步推动三网融合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制度创新的范畴。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幕已经开启,而探索还任重道远。这是机遇,更是挑战。分享到: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C. 如何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那么就要注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使多个产业共同发展。
D. 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经济发展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越来越集中在科技创新上。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优势,赢得主动。要依靠科技支撑引领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工作重点
(一)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构建企业创新机制。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产学研服务和项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强,成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三是要加快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并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中给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有效提升民营科技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产学研结合载体。一是要按照省综改试验区的要求,尽快推进科技创新园的建设,使园区成为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成为科技成果及时转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强与上级科技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争资立项,使科研资源更合理地对接市场。三是要有序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优先建设以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知识创新研发平台,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以知识产权交易和创业服务中心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一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二要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利用特色资源优势,促进优势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三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政策引导,产学研服务和项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强。四要着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认真贯彻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三、努力营造加强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是要落实好政策。重点完善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小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科技人员股权激励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并保证及时到位。要积极通过科技招商等方式引进科技战略投资,鼓励、支持企业及其他组织自发建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行投资。企业要保证科技研发经费。金融部门要支持企业技术开发,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门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决策、评价、监督机制,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把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切实营造科技创新和进步的良好环境。
E. 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
组织力量制定军工资质咨询辅导服务规范,进一步提高咨询辅导质量和效率。《军工保密资质认定咨询辅导服务规范》等三个规范被陕西省作为地方标准立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认证咨询服务规范》等三个规范被西安市作为地方标准立项。在编写咨询辅导服务规范的同时,研究所组织咨询辅导专家对咨询服务过程所有文档进行集体推敲、修改升级。
三是在商业秘密保护上创新。
采取网上直播、现场宣贯等形式,大力开展商业秘密保护宣传普及活动,不断增强商业秘密保护意识。仅今年以来,就有20多万人聆听了石梁所长的讲座,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研究所创造性提出了“商业秘密保护新理论”,制定了中国首部《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建设规范》,今年被陕西省作为新的地方标准立项,并在陕西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成功实践。
四是在军地资源对接上创新。
为让更多的民口力量进入军工体系,促进军工领域的创新发展,今年研究所策划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军地资源对接‘1+1+X’平台”。通过线上“一套开放式课程体系”,线下“一套独特的资源对接方案”,搭建“参与企业无限增加、发布军地资源需求信息无限增加、实现资源对接数量无限增加”的平台,助力更多“民参军”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军地资源对接平台运行近半年来,参与企业上百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多份,成功对接资源协议额上亿元。
F. 西哇咨询,引领理财咨询行业新发展
你说的这个平台没听说过啊,现在比较出名热门的是理财通可以再微信和QQ登录,有货币基金、指数基金、保险理财等多种理财产品,货币基金有广发、易方达、华夏、汇添富四款货币产品,指数基金也有易方达、嘉实两款选择,可以提供适宜不同的投资者,还是比较实用的。
G. 关于科技点然梦想,创新引领未来的征文
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市下城区地处杭州市主城区中心。2013年4月2日,下城区政府联合清科集团、创业邦召开了创新中国产业园正式落户下城新闻发布会,随着“创新中国产业园”的正式授牌并投入运行,揭开了下城区创新发展的新篇章。下城区成为全国创业精英和高新技术企业关注的地方,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在第一时间签约入驻产业园。
“创新中国产业园”是下城区探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下城区培创新、育发展、谋转型的重要平台,将成为下城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掀起下城创新创业的新高潮,有力提升下城区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活力。从而在一个新的高点统筹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创新中国产业园”作为一个重大创新平台,承担着引领和力推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
破解发展瓶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步伐
2012年,杭州市下城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创建“创新中国产业园”的重要决策。“创新中国产业园”的提出与形成,是下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内生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些年来,杭州市下城区全力推进“繁华时尚之区”建设,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南精北快”和“人才强区”战略,积极构筑“南有CBD,北有新天地”的发展格局,加快商贸、金融和文创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物联网三大新兴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8.80亿元,同比增长8.70%,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3.15亿元,同比增长9.3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71%,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68.17%。
发展成果喜人,但下城区委、区政府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如城市功能整体融合水平有待提高,转型升级的任务日趋紧迫,新兴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南北之间发展不平衡,“二八现象”(占地1/3的南部占整个GDP的80%,北部占GDP的20%)明显,推进“南精北快”任务仍然艰巨。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攻难克坚,转型升级,成为下城区委、区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创新中国产业园”的提出与形成,更是下城区以科技创新破解发展瓶颈的的现实需求。
强强联合创业邦,构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新模式
加快“南精北快”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有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构建政府、企业与服务业合作新模式。2012年8月,下城区抓住创业邦在杭州市举办创新中国年度总决赛的契机,创造性地开展了建园工作,与创业邦强强联合,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创办“创新中国产业园”。8月22日,下城区与创业邦签订合作意向书,正式确立建设“创新中国产业园”。
创业邦是专业从事为创新及高成长性企业提供服务的全媒体平台。其举办的创新中国创业大赛,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型创业类活动。下城区通过借力这个平台,不仅要吸引优质高成长创业企业落户,更要将园区打造成引领下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地。创业邦有挖掘和培育创新型企业的优势,下城区有区位优势和服务优势,双方强强联合,将吸引大量创业精英来下城创新创业。建立“创新中国产业园”后,杭州市下城区将成为全国唯一承载“创新中国大赛”优质高成长企业落户的创新型城区。
下城区依托产业园这个重大创新服务平台,将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领和服务作用,从战略层面上引领发展,将政府服务与企业主体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双方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开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篇章。这一决策,有力推动了下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打造创新高地,形成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
“创新中国产业园”作为一个重大创新平台,承担着引领和力推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下城区将“创新中国产业园”定位为,高平台规划、高水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将“产业园”打造为下城区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崭新增长极。
作为下城未来发展“两轮驱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引擎,创新中国产业园致力于打造集文化创意、信息软件、科技投融资等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研设计院所、科技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运营商等载体创新服务业企业于一体的高新示范园区。
“创新中国产业园”落户在下城区北部,区位优势明显:毗邻绕城公路,10分钟内直达杭浦高速入口、高铁枢纽中心站,20分钟左右可到达市中心、机场、火车站,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创新中国产业园共4期,一期、二期建筑面积28 000平方米,正在规划三期、四期工程,五年内争取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
为加快“创新中国产业园”建设,下城区推进与创业邦的深度合作,利用创业邦在美国硅谷及中国台湾地区和国内一线城市开展的活动,加强对外招商力度,在由其推荐优质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创业创新型企业、科技企业和企业研发总部,特别是浙商回归企业和有风投跟进的企业落户,培育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
下城区在新的招商理念指导下,前期招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园区已吸引杭州科蓝纳尔空气质量技术有限公司、浙江阿特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金瑞泰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发展潜力好的企业入驻园区。创新中国产业园可以有效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推进人才、产业、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北部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有力推动北部经济社会发展提档升级,加速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
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探索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充分发挥“创新中国产业园”引领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的作用,下城区在园区管理和服务的机制上创新。在政策服务上创新。下城区在已出台“513武林英才计划”、“1+X”等政策的基础上,对进入“创新中国2012总决赛”的企业入驻创新中国产业园给予优惠政策:资助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创业资助资金;房租补贴,给予一定面积“两免一减半”的房租补贴;基金支持,优先给予区科技信贷风险池基金、盛世武林基金、联保通基金流动贷款担保和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配套服务,符合条件的给予安家补助、住房补贴、子女就学等生活保障。
另外,为解决企业融资难、前期启动资金难和技术研发硬件不足问题,下城区配套引进清科集团、经纬中国等基金公司,同时扩充风险池担保贷款额度至1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建立浙江工业大学博士后创新创业基地,为企业提供研发支持。下城区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实施办法》、《关于引进海内外优秀创业创新人才的奖励办法》等文件,将在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五大重点领域不拘一格降人才,努力建成人才高地。
在管理服务上创新。为提升园区软服务水平,确保创新中国产业园入驻企业享受高水平、高质量的管理服务,经下城区政府批准,成立了杭州迅科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推广、技术中介、科普宣传、项目申请、企业认定、管理咨询、园区管理等相关服务。
下城区科技局把“创新中国产业园”作为今年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专人负责、政策扶持和园区协调等工作。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执行力,将园区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抓手,加大“创新中国产业园”宣传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招科引新和招才引智的步伐,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做到勤政务实,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做民所需,杜绝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下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展望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在这里集聚,全国创业精英在这里拼搏,“创新中国产业园”前景壮阔、蓝图宏伟,我们有理由相信,茁壮成长的创新中国产业园必将成为下城区乃至杭州市、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前进道路中又一璀璨明珠。
H. 如何用新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需要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要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动适应新常态。通过选准创新突破口、落实创新新举措和构建创新发展新机制来加快相关领域改革,切实转换发展方式,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
1、选准创新的突破口。通过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汇聚大量高端创新资源,构建定位明确、衔接紧密的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产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深刻变革,为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领域实施赶超战略创造条件。
2、落实创新新举措,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竞争合作、并行发展,科技活动的群体基础日益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正由专家向大众、由院所向企业扩展。
3、构建创新发展新机制,抢抓科技革命机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门槛大幅降低,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要通过不断优化创新政策、制度和文化环境,在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大大拓展创新的空间和边界,使创新创业的主体日趋多元化。政府要利用这只“看得见的手”,积极提供公共服务,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能够更有效率地抢抓科技革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