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国文化产业事例
美国百老汇2008年的票房收入几乎未受影响、伦敦西区音乐剧的预售票房比2007年高了13.5%,以戏剧和剧院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对一个城市,尤其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所带来的经济影响,究竟有多大?
吴丹
金融危机一周年之际,当人们在惊涛骇浪之后开始盘点时,惊讶地发现,美国百老汇在整个2008年的票房收入几乎未受影响。跟过去一样,百老汇的剧院产业依旧为纽约市带来51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而在伦敦西区,戏票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卖,当地音乐剧的预售票房甚至比2007年还高13.5%。
在这场风暴面前,文化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并独立坚挺地呈现出一种反周期态势。这也使人们再次思考:以戏剧和剧院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对一个城市,尤其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所带来的经济影响,究竟有多大?
今年,由上海静安区政府主导的“静安现代戏剧谷”正式启动,这一野心勃勃的项目正是追着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辉煌而去。近日,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和商界人士齐聚上海“2009福布斯•静安南京路论坛”,试图探讨文化的商业价值,以及中国上海能否以“静安现代戏剧谷”为坐标缔造出下一个世界戏剧商业街区。
文化如何推动城市经济
在现代戏剧史上,美国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堪称无可挑剔的独特样本。戏剧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这两座大都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早在1870年代,纽约市的剧院就纷纷聚集到时代广场附近,这些剧院每晚灯火通明熠熠生辉,所谓“伟大的荧光带”,就是指百老汇从那个年代开始的繁荣景象。这一景象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在黄金(228,-1.64,-0.72%)时期,百老汇的42街道布满剧院,夜夜歌舞升平。不幸的是,随着经济的萧条,百老汇在20世纪60年代陷入低谷,许多剧院倒闭,色情场所和犯罪活动长驱直入,到了80年代,游客和纽约市民都不敢再踏足时代广场。
在百老汇,历经百年沧桑的家族企业有不少,美国倪德伦环球娱乐公司是其中之一。倪德伦家族的年轻传人小罗伯特•倪德伦曾多次来过上海,当他看到政府对“静安现代戏剧谷”所投注的人力物力,立即联想起纽约政府当年对百老汇的力挽狂澜。
“纽约新政府上台后,意识到‘一个充满生机的时代广场和百老汇产业将促进城市的发展’。于是,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干预,打击犯罪、清理色情场所,让人们恢复安全感。此外,政府收购了7家剧院,建立‘时代广场联盟’的非营利机构,每年在时代广场庆祝新年拉拢人气。百老汇的戏剧慢慢回归,时代广场又成为纽约市的文化娱乐中心。”小罗伯特•倪德伦提供了一组数据,从1991年至1992年,百老汇有7159场演出,获得740万美元票房,时隔15年,2006年至2007年的演出达到11923场,票房收入达1230万美元,增幅近60%。令人意外的是,83.5%的百老汇门票都是由非纽约的游客购买的,这些专门冲着戏剧演出而来的游客,仅在2006年就为纽约市带来4.15亿美元的消费额。
小罗伯特•倪德伦认为,百老汇对纽约经济的影响不仅在于票房创造的价值,还包括解决无数就业机会,“百老汇为纽约人提供了4400个全职工作机会,14000人的工作和演出与百老汇直接相关。而其他辅助产业的工作岗位,有3万多个。最重要的是,艺术提升了纽约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准,让他们以生活在纽约而自豪。”
同样,居住在伦敦的英国人也会以这座城市而倍感骄傲。大卫•莱特博帝是英国麦金托什公司全球商业负责人,在他看来,戏剧是伦敦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没有西区,伦敦的经济和文化都是面目全非的。没有西区就没有伦敦。如果伦敦只有银行家,只有女王,就不会有游客,伦敦就不是现在的伦敦。”
伦敦西区对城市的经济影响,同样是一组惊人的数据——2007年,这里的5家剧院一共上演了153部剧目,创造了4.69亿英镑的票房收入,对伦敦经济的影响超过15亿英镑。
“伦敦西[FS:PAGE]区的戏院并没有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很多英国人确实取消了欧洲旅行的计划,但他们纷纷来到伦敦看戏。对他们来说,伦敦西区提供了很强的文化资源,一种巨大的吸引力。这也就是城市的性格,使得我们能在经济衰退中得到一个抗衰退的保护。”大卫•莱特博帝说。
上海能否成功?
什么是城市的文化性格?在余秋雨看来:“文化性格就是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一个长久阅历,时间比较长的阅历就变成了性格。”
在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启示下,上海能否形成自己的文化性格,创造自己的商业奇迹?
回顾中国历史,余秋雨能看到许多文化与商业珠联璧合的辉煌例子——公元8世纪,长安的西市是贸易集中地区,商业极其繁荣,甚至通用波斯金币。东市里一家最热闹的酒家叫胡姬,常聚集大量诗人吟诗作赋;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开封的商业活动与民间艺术活动非常发达,宋朝的首都从开封搬到杭州以后,杭州的文化活动也大量存在;公元16世纪到17世纪,苏州和南京因为昆曲的繁荣完全被文化的热潮所包围,甚至有几万人在山上唱歌的盛况。他认为,“静安现代戏剧谷”一定是一个创新的产业:“我们一定在这会出现让今天的80后、90后,而且是今天各种各样阶层的人能够全身心投入的戏剧活动。”
“静安现代戏剧谷”在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看来,“是一张充满潜力的图像”。通过伦敦与纽约的经验,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戏剧本身:“只要你有好戏,就有人来看戏。看戏的人多了,才可以养剧场。我们能不能享受到静安区有10个剧场每天晚上爆满的1万多个观众?我当然说是有可能,但是关键是演什么戏。”
大卫•莱特博帝提出疑问:为什么那么多年来,世界上只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没有第三个城市照抄成功的案例?“任何战略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被模仿,但舞台艺术是一个例外,它的质量不是那么好模仿的。伦敦戏剧区的繁荣,主要是由卓越的专业艺术家们所驱动的。”
当高档商场、写字楼、奢侈品牌旗舰店、五星级酒店不断入驻上海市静安区之后,如何在这块繁华区域探寻更深层次的文化诉求,成为“静安现代戏剧谷”的重任。上海能否成为下一个戏剧产业基地,这是尚难以回答的问题。
赖声川解答得简单而朴实:“必须要创造一个环境让更多的艺术家有机会把他们最想写的东西发挥出来,那么市场自然就会产生。究竟是拿文化赚钱,还是把文化做出来?我觉得,把文化做好了,钱就来了。”
㈡ 为什么有些欧美国家的文化产业没有走向世界
一是人家的文化产业比较小众,国家地域化风格比较大,或者领域比较小,二是你咋知道人家没走向世界,我记得丹麦有好几个著名插画家漫画家来着,~~国家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和宣传也有一定关系……你看中国某某游戏也特别流行,但在国外人家不知道,有没宣传出去,人家外面就以为你没有
㈢ 文化产业的国外文化产业
美国文化产业概况文化产业头号强国,拥有1500多家日报,8000多家周报,1.22万种杂志,1965家电台,1440家电视台,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三大电视网,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生产基地,号称“三片”文化(薯片,大片,芯片)。文化产业大概占全国GDP的10%,拥有全世界56%的广播和有线电视收入,85%收费电视收入,55%的票房收入。以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为背景,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走向。美国不设文化部,采用间接管理的方式。设立国家艺术基金会,人文基金会用以扶持公益性文化发展。对非盈利性的文化产业免税。
美国文化产业特点市场化程度高。因为美国本身历史较短,自身没有文化传统和文化习惯,所以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创造新事物,美国文化产业一开始走的就是市场化的道路,文化产业产品都是商品。
实用主义倾向明显。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国家,文化产业重实用性,以娱乐和服务大众为主,受众接触文化产品以获得娱乐为主。“对大多数公众而言,看电影不是一种定期习惯,只有当影片是场面宏大的巨片时他们才会观看”。
以强大的科技为后盾。文化产品科技含量高。以电影为例,美国人将电影从戏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以自觉使用大量的科技特效为特点。的电影也大多受美国模式影响。
多样化传播手段。将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数字化,通过美国强大的传媒机构,瞬间渗透到世界各地。
外向型。瞄准世界市场制作文化产品,不具有太多本地特色,产品可以迎合世界各地的大众。
美国文化产业分类采用“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主要有三个大类
娱乐与电子传媒业
电影,电视剧,光盘,有线电视,广播印刷与出版业。
报纸,杂志,书籍的出版印刷,以及其他商业品的印刷旅行与旅游产业。
包括30个和旅游有关的部门,如住宿等。 英国文化产业概况最早提出“创意产业”并以此为理论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国家。2001年文化产业产值为1125亿英镑,年增长率9%。由布莱尔倡议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
英国文化产业特点重视创意,举办“世界创意产业论坛”,02年举办“伦敦设计节”。
英国文化产业分类
表演艺术产业
音乐产业
文化艺术产业
彩票业 日本文化产业概况日本文化产业统称娱乐观光业,强调文化的内容属性。02年产值11万亿日元,是日本汽车业的一半。以音乐,动漫,广告,设计为主的“酷文化”市值1300亿美元。以音乐,游戏和信息出版为主的数字内容产业,2000年产值2.0573万亿日元。
日本文化产业特点拥有成熟的文化企业队伍。如,演艺界有四级剧团,宝冢歌剧团;影界有松竹公司,东映公司;出版业有大日本印刷等。这些大型产业大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保证了日本文化产业的运作。
多种文化产业综合经营。一种文化产品取得成功后,立即就会被制作成其他类型的文化产品或是文化服务,创造综合的经济效益。例如一部轻小说成功出版后,短时间之内就会被动画化,随后搬上荧幕,制作出大量的周边。
成熟完善的文化中介组织和管理制度。几乎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这些组织可以制订行业规则,审查文化产品,维护成员利益,发挥政府无法提供的作用。同时,演员,歌手,画家都有自己的经济人,签约和相关法律问题都由经济人代理。
日本文化产业分类 产业 内容制造产业 休闲产业 时尚产业 分类 一、工作站、网络
二、电视
三、多媒体系统建构
四、数字影像处理
五、数字影像发送
六、录像软件
七、音乐录制
八、书籍杂志
九、新闻
十、汽车导航 一、学习休闲
二、鉴赏休闲
三、运动设施、学校
四、体育比赛售票
五、国内旅游
六、电子游戏
七、音乐伴唱 一、时尚设
二、化妆
㈣ 什么是文化产业业态目前国外最新的文化产业业态有哪些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
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2003年,文化部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04年初,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4月,教育部论证确定了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本科自学考试。
文化产业的业态包括:
1.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业;2.文化艺术业;3.文物保护业;4.广播电影、电视业;5.文化娱乐业;6.体育;7.摄影及扩印业;8.园林业(包括公园、动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9.广告业。
㈤ 什么是跨国文化创意产业
1、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国际文化战略全面竞争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世界进程的重要力量,已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一些全球性的文化产业集团正在寻求从“规模优势”向“范围优势”的转化。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出现跨国文化企业,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和消费也出现了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一个全新的全球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力时代正在到来。
3、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发展特征
(一)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输出模式正在由单一输出向多元化输出转变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贸易以产品输出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也正在向多元化模式转变。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在不断将其文化创意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同时,为节约生产经营费用,降低国际交易成本,突破产品打入国外市场过程中所遇到的国家保护主义等各种障碍,企业开始关注资本的扩展、品牌的推广以及管理模式的输出等国际化发展模式。
(二)国际合作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国际合作是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合作中处于不同的分工地位。发达国家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掌握着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创意,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主要以加工生产以及部分非关键技术研发为主,大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另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合作中所采用的合作方式也不同。合作开发是跨国公司广泛采取的一种战略联盟方式,充分利用两个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发产品,从而实现双赢。产品外包、引进专利生产、品牌代理等方式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模式,也是跨国公司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主要途径。
(三)跨国公司是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跨国公司更加重视整合国际资源,加快并购重组,利用其技术先发优势和全球经营优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占据了世界文化创意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如德国的贝塔斯曼集团是全球媒体业排行第三的超级集团,在全世界拥有数百万会员,通过收购、兼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商业图书出版集团。2003年,贝塔斯曼并购北京21世纪锦绣图书连锁有限公司,这是我国图书业第一起外资并购案,2005年又与辽宁出版集团合资成立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其业务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出版物分销市场,给国内出版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4、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转型
面对全球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工格局,我国应积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研究,找准战略地位,以最适合的方式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建构。
(一)制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丰富文化“走出去”战略内涵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是一个在发展中不断变动的体系,具有不断增值性特征。因此,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时,要建立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这一坐标,也就是说,应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这一命题放到整个世界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中来考察,建构与现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相和谐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分工体系,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同时,要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为目标,不断丰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文化产品的“走出去”,只是整个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文化战略竞争时代的到来,我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文化战略竞争中真正获得文化战略竞争优势,就应在文化制度设计上获得战略性创新,这也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与根本。
(二)发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比较优势,确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地位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许多资源条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适合发展任何形态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不是任何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形态都适合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建构。只有那些影响当前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创意产业,才构成当下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的重要内容,才是具有战略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把着眼点放在全球,寻找和利用自身的国际比较优势,开发研制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产品,以谋求产业链的高端位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在国际上成功营销自己的创意产品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可能性。把中国的优秀创意产品推广到国外去,不仅能够满足国外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推动文化产业额的大幅增长,更重要的是,国际文化贸易的繁荣对于传播我国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有重大意义。除了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外,我国还应高度重视现代传媒业的发展。传媒业是最能深刻影响世界运动行为的文化产业,当单一的传媒产业还构不成参与新一轮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重建所需要的力量的时候,通过建立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机制,以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那就有可能借助于国际政治或地缘政治的力量,游戏规则,演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重建所需要的力量形态,获得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新一轮的建构过程中的话语权,从而使得新的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和国际文化新秩序朝着有利于本国、本地区文化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建构,还要进行制度输出,要想办法建立起国际文化市场规则的中国标准,确立自己的产业标准国际地位。我国拥有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竞争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但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形成可供其他国家认可的国际标准,并且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还没有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应组织力量对其中涉及国家文化战略竞争性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确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标准。
㈥ 求推荐国内外文化产业领域 权威期刊
中国期刊网有许多高质量的论文 推荐你看看 有一套书叫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也很好 是胡慧林和李康化主编的 挺不错的
㈦ 国内外有哪些比较专业的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资讯平台最好有案例分析、商业模式之类的。
中国文化产业网
艺恩咨询——娱乐产业网
雅昌艺术网
全球艺术网
文化产业——中国经济网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
阅览天下——哈佛HBR案例
中国企业家网 等等等等 网上的资源太多了
㈧ 国外哪些大学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第三卷第二百五十九章 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