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健康产业科技创新规划

健康产业科技创新规划

发布时间:2021-03-15 10:25:09

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强保障,选择题什么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相互结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叉发展

② 为实现科技创新,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1. 对科技创新的再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将集中地体现在科技的创新上,一些重大科技创新所产生的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必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当今世界,在某些发达国家中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0-80%,甚至更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21世纪谁拥有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谁就将牢牢地把握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主动权。

入世之后,我们固然可以利用wto所制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有益的条款开展一些技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但同时,wto规则对知识产权、科学技术项目的保护措施和有偿使用条款,也给中国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入wto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使我国普遍存在的“盗版”现象、“假冒产品”现象受到空前的制止和打击,这固然具有长远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当前我国人口众多、消费者购买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无疑将会使众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普及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企业而言,则意味着生产成本的空前增加,意味着产品竞争力的大大下降;二是加入wto后,我国产品的出口将受到大量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影响。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的技术商品在进入发达国家时,将受到涉及电子贸易、网上招标、商品标识、计算单位、条形码等领域的大量法律、法令、条例、规定、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贸易壁垒的严格制约,凡不符合要求的,都将被限制进口和入关。这不但大大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水平,而且也使出口企业面临严重的市场销售危机。

因此,无论是我们自身的发展需求,还是入世后外界对我们的压力环境,都促使我们把科技创新放在一个事关存亡的战略高度,也只有这样的定位,才能促使我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积极地为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2. 科技创新的发展潜力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们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引下,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按照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科技实力从总体上来看还是相当落后的。据统计,当前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有30%左右;中国企业中的生产设备仅有24.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却有30%处于国际落后水平;中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5.3%,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仅为1.09%;中国每万人的授权专利仅为0.73项,等等。这些数字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些甚至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就是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立足点。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乐观地看到,在21世纪,在我国加入wto并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大环境中,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2. 1 政局平稳、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创造了科技创新赖以发展的良好环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和平与发展是人心所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成为老百姓最朴实的要求。在这样的氛围中,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最广大的群众支持基础,而有了最广泛的群众支持,科技创新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证。

2.2 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最广大的需求空间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能保持7%以上的速度增长,可以说科技创新功不可没,而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所提供的巨大支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包括农业、基础产业、加工工业、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各主导产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几乎是全方位的、无止境的,这就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提供了最大的市场需求。

2. 3 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格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

加入wto后,国际投资更容易、更多地进入中国,我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资规模也日趋扩大,加之逾来逾多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具有了更大的投资能力和更多的投资选择,中国科技创新所需要的风险投资资金已经得到了最充分的保证。这种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格局,不但提供了科技创新所必须的物质支持和资金保障,也为科技创新创造了一个资源流向更合理、竞争环境更激烈、科研成果转化更有效的良性发展条件。

2.4 科技发展水平的落后使我们同时具有了“后发优势”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在对外开放中与世界各国将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其它国家一些成熟的科学研究体系、科学研究方法,甚至一定范围内的科技创新成果,都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使我们在这些领域的探索中少走一些弯路,从而降低我们的研究成本,这种“后发优势”在一定时期内对像我们这样的落后国家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一定要打破过去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种种困惑,主动出击、扩大交流与合作,尽快赶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

3. 科技创新与多种要素的良性互动

科技创新事业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发展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促使其它要素变动的过程中,同时也受到其它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与多种要素的良性互动。

3.1 思想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前提

这里所说的思想,不仅仅包括一个自然人在进行科技创新过程中所必需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指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如,wto是以一整套国际贸易规则为基础的世界贸易组织,因此,“规则意识”就需要我们在原有的意识体系中进行创新并树立起来,从而适应一种全新的模式。思想创新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在当今世界,谁最先、最好地进行了思想创新,谁就掌握了包括科技在内的一切创新的先机。

3.2 资源流动是科技创新的动力

“流动才有活力,流动才生效益”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也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所在。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资金资源,只有通过流动,达到它所能发挥最大效力的最佳位置,才可能创造出最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促进人才和资金充分流动的机制和途径,最大限度地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动力支持。

3.3 教育的发展进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的创新,而没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就无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科技的创新必然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基础。当前,我国在教育投入、教学内容设置、在校师生比例、教师学历、教师工资水平等各方面都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条件下,要求我们的教育部门培养出像发达国家那么大比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几乎是不可能的,又怎能要求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短时间内就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呢?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3.4 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证

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没有制度创新,持续的科技创新规模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二是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即使已经完成,也不可能顺利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从而使科技创新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反之,积极的制度创新,不但为科技创新的完成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制度保证和实现途径,也为科技创新事业的健康、公平、有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 为什么“健康中国”被上升为中国优先发展的国策

“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意义

第一,这个规划的制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提高全面健康水平作为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目标,着眼长远,面向未来,应制定和实施健康中国2020的战略规划,也就是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主要危险因素,确定切实可行的重大公共医疗卫生行动计划,以健康促小康,以小康保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同时,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有利于推动医学科技进步,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我们在讲这句话的时候,还不知道我有这个机会能够在健康产业这个论坛上讲话,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因此,制定和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是贯彻落实全民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

第二,制定这个中长远规划是解决我国当前和长远健康问题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居民健康仍面临严峻形势,卫生发展社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流行病仍比较严重。传染病我只举一个例子,结核病患者人数超过450万,占全世界患病人数的四分之一,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有200万。而且,特别令人担忧的是,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认为在中国耐药的结核病甫顶颠雇郯概奠谁订京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我想在座的很多肺科医生、传染科医生一定是非常关心这件事情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疾患患病人数持续上升。最近统计,清晰的表明慢性病致死的人数已经占到全国因病死亡人数的80%以上,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宣传有一点偏颇,特别是上市以后,讲到公共卫生,讲到疾病,讲到防控,就是讲传染病,实际上慢性病更加重要。所以,这是疾病的威胁。第二是经济社会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人口总量持续增长,老龄化进行加快,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9%,这样就对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发达国家出现过的很多问题,在我们国家也会出现,工业化、城镇化和流动人口、环境污染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对疾病防治提出了新要求。第三是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与群众健康需求之间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还不健全,难以有效控制重大疾病的影响,包括我们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包括诚信体系这个词。形势严峻,卫生资源不均衡,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社区卫生资源不足,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强,医疗保障体系存在覆盖面有限,保障水平低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制定这个中长远计划还是我们国家长远健康的必然要求。

第三,国内外经验证明制定和实施国家卫生战略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办法。实际上,在我们国家建国以后,在政府组织的全社会参与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就取得过巨大成果,在不到20年时间里,使人均的寿命从原来的35岁达到60岁以上。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如今天的,但是,有一个好的国家卫生战略。国际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均对国民健康的长期发展战略的做了系统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了各自的国民健康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使这些国家国民健康不断得到改善,美国的最近几次评估的结果就是很好的证明。

④ 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形势与需求

“十一五”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自2006年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按照《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组织实施了“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加强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应用示范,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水平,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内容、数字社区、数字教育、数字旅游、电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多个重要领域和方向,突破了一批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和系统集成技术,制定了一批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态势初步显现。通过应用示范,创新了一批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企业。截止2010年底,全国已有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18家,一批现代服务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继成立。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在服务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颁布了《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举办了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系列论坛。在现代服务业相关领域支持建设了若干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综合研究机构,加大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等政策的实施力度。提高了有关各方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21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变的新阶段。特别是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重塑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继续将加工制造中的高耗能、低附加值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基于信息网络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国际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呈现出细分化、国际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服务业的快速细分不断催生出新的服务业态,推动新兴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全球服务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服务国际化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数字化、信息化成为服务业提高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共同选择。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科技支撑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需求。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使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作用日趋显著。模式创新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以应用性、系统性、集成性为主要特征的支撑技术成为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应对国际产业科技竞争,保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都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迫切需要大力提升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位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转移,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人民生活迫切需要发展新兴服务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力资源密集、高成长性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也迫切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文化、数字旅游、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社区等依托信息与网络技术,从传统公共服务业衍生出来的新业态。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迫切需要发展科技服务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不但通过其创新支持产业的发展,其本身也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依靠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培育科技服务产业新模式,壮大科技服务产业规模,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现代服务业及其科技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新兴服务业引领作用不强、科技服务业支撑能力薄弱、创新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
未来五年,为应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挑战,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必须迎难而上,突破制约,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方向,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强化部署,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⑤ 怎样 建设"三大体系"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着眼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对科技进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超前谋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12项战略性、标志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创新性成果、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突破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要探索和创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管理机制和使用机制,保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切实发挥科技基础设施的公共效益。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1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
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不断提高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统筹规划,在国家层面上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结合我国各类科技资源的特点,借鉴国际相关标准和规范,制订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在不同部门、地方和单位间实现共享科技条件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改善现有的野外观测台站观测环境和科研条件,形成一批联网运行和资源共享的综合性、专业性野外观测实验基地。整合和完善国家种质资源库、国家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库、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资源库(馆)。构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群,推动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建设,形成国家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相关部门、地方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国家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选择若干重大科学领域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营造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
3.知识创新工程。
建设若干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设施建设,促进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联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将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构筑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
全面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以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的能力,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能力为目标,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并进行系统集成创新,进一步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等的形成,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机制与环境。面向基础研究,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研究基地。面向战略高技术开发,建设信息、空间、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等科技创新基地。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建设人口健康与医药、先进工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生态与环境科技、资源与海洋科技等科技创新基地。
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加强高校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的紧密互动与结合。发挥高校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学术思想活跃以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战略,建设若干跨高校的科学研究中心,促进高校间的优势集成,强化高校创新基地的综合性、交叉性,提高国际化水平。组建一批科研设施精良,创新人才汇聚、学术氛围宽松的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的大型原始性科技创新基地。注意发挥行业、地方等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设施,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
4.技术创新工程。
建立产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科技专项,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及提高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四个重点领域,从产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加强技术创新设施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新建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和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支持建设和加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以加快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和软件、下一代网络、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先进计算、信息安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现代中药等领域,建设若干支撑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设施。

以缓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及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油气及矿产资源勘探与采收、煤炭高效安全开采与洁净转化、特高压输变电与电力系统安全、可再生能源、先进冶金工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若干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试验的设施。
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目标,在农业优良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建设若干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试验设施。

以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为目标,在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大型飞机、新材料等领域,建设若干重要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和先进制造工艺开发、试验设施。

⑥ 大健康产业有哪些

我国依托健康管理四大产业(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康复智能、养老养生)层级,形成了囊括医疗产品、服务、健康管理、环境、康体养生、智慧养老、商业配套、产业配套等全产业链的健康产业谱系。

⑦ 大健康产业如何让地区更有活力

在美国,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以波士顿为例,波士顿目前已经拥有实现数字医疗目标的众多关键要素,包括顶尖的大学和医院、风险投资,以及蓬勃发展的创业氛围。政府的呼吁、学院的人才输出和各医疗系统的协助更是振兴了数字医疗生态系统。2016年11月,波士顿市政府创建了一个由33个成员组成的数字医疗委员会,以确保数字医疗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平稳发展。波士顿蓬勃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顶尖人才,他们也积极参与到数字医疗生态系统的建设中。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到2020年时,中国大健康产业总规模预计将达到GDP的8%,总规模将是现在的2.5倍,有望达到8万亿元。从近5年国家层面的大健康产业政策数量可以看出,国家对大健康产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加,整个外界环境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基础。再聚焦行业方面,基础医疗服务依然是国家支持重点,其次是健康管理与健康消费品行业。

⑧ 2019年医疗行业发展前景不错的项目有啥

把高血压(心脏病)与低血压(心脏病)治疗痊愈!

阅读全文

与健康产业科技创新规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