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健康产业
新位势下的“中国式健康产业体系”进行了重新架构。最后界定为中国健康产业由六大基本产业群体构成:
第一,以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以及其他耗材产销、应用为主体的医疗产业。
第二,以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生殖护理、美容化妆为主体的非(跨)医疗产业。
第三,以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健康用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
第四,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顾问、体育休闲、中介服务、保障促进和养生文化机构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
第五,以消杀产品、环保防疫、健康家居、有机农业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
第六,以医药健康产品终端化为核心驱动而崛起的中转流通、专业物流配送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
健康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和重视,健康产业也极具投资潜力,如今它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一大“朝阳产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
Ⅱ 大健康行业包括哪些行业
大健康产业具体包括五大细分领域:一是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二是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
消费者的期待及需求越来越高。移动医疗的出现,是为改善就医体验,帮助患者进行医疗决策。消费者对移动医疗寄予厚望,且有着极大的潜在需求。在国家及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健康产业必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Ⅲ 什么叫医药产业链
就是从原料到患者拿到药的整个过程,包含相当多的。种植、生产,辅料生产,加工,研究。临床实验,包装,销售等等
这就是医药产业链
Ⅳ 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产业处于什么阶段产业化发展还需要什么未来的方向在哪
据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3月份,移动医疗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61起,披露金额超过1亿美元。移动互联网的火热催生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如诊断、个人照护、治疗等。随着远程预约、远程医疗、慢病监控、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等改变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应用的发展,移动医疗将掀起一轮新的投资热潮。移动医疗改变了过去人们只能前往医院就医的传统生活方式,将大众引导入一种更为先进、轻松和便捷的就诊模式中,近年来也逐步成为整个移动通信产业的热点。在上一轮以App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泡沫开始破灭之后,整个资本市场急需找到一个新的投资方向。种种迹象表明,移动通信行业的重心正逐渐转移到医疗健康行业。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VC/PE,标的相对集中在普通人群的移动医疗。对于创业者来说,普通人群的移动医疗进入门槛低,行业被普遍看好且尚未出现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产品,移动医疗创业团队大多集中在这一细分行业。对于VC/PE,相比于之前相对集中在移动医疗软件,VC/PE越来越青睐于硬件。移动医疗硬件能为用户提供更精确的数据监测,配套相应软件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这也是移动医疗主要发展的趋势。
总的看来,面向普通人群的移动医疗是目前创业和投资的热点,移动医疗硬件则是热点中的热点。
发展
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信息化改革的。2011年起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普及。2012年至2013年大型互联网厂商对移动互联的催化,引发移动技术继续发展,移动医疗应用开始大规模出现,资本热捧移动医疗项目,市场仍属小范围市场。由于政策、技术等种种壁垒及发展时间尚短等原因,我国的移动医疗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在短期内快速规模化。但从市场前景,2014年、2015年由于前期资本的介入,部分企业开始有余力去仔细设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框架,这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发展范式。此阶段属于产业盘整阶段,主流厂商集团形成,如前期被投的5U、春雨、好大夫等移动医疗机构开始逐渐累积用户。预计2021年,市场将得到高速发展,整个产业趋向成熟。
需求
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市场需求,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迅猛的移动用户群,其消费模式多样化,为移动医疗发展提供了众多可选择的细分市场。中国正在进行医疗政策改革,政府作为移动医疗的付费方,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质量和效率上进行大规模投入,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移动医疗服务市场前景可观。
另一方面,中国已于201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4%,预计2035年后,中国将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一起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20%。医疗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会激增。中国社会一直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和短缺的问题,医疗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冲突,也为移动医疗深度发展创造了空间。
从美国移动医疗发展经验看,移动医疗的患者方需求包括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医生方需求则包括医院内部沟通、患者沟通。双方面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实体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医疗支付面临压力和医改,互联网内生的渗透力量及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本身复杂的特性,缺乏成熟的商务模式及对传统就诊医疗模式的偏好等。
初级阶段的商业模式探索
1.产业链条上的利益群体作用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移动互联行业的发展需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成熟。适宜的技术研发推动了移动医疗发展,但并非主导因素。医疗行业的进入壁垒很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严重,其中产业链条专业壁垒和传统医疗观念的强大粘性、法律法规是最重要的行政监管因素。
中国医药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料药、中药材到终端的零售店医疗机构,相应政府部门都会进行相应管制。从药品价格管理、药品招投标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到药品审批也存在相应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中国的医药行业永远充斥着政府与市场、市场与市场间的博弈。
移动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付费方政府,产品决策者医院、医生,产品供应方药品、器械生产商。产品决策者、产品供应方都要受政府管制,产品供应方的产品还要触及医生。以医生患者等用户为核心,提供数据及信息服务。
成功的商业模式要满足利益链条上相关人员的诉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同时也要能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但医疗健康行业本身是专业度非常高,管理相对复杂的行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较弱,基本上是由政府及医疗机构定价。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医疗的出现,使互联网与医疗有了很好的结合,这本身是一种完好的趋向。
移动医疗使用者对于移动医疗的诉求往往不同。比如患者希望通过移动医疗来更好地与医生及医院进行沟通,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对已病与未病进行及早的判断与诊治。另一方面医院、医生、保险公司则希望通过移动医疗来进行内部沟通与管理,提高效率,同时保险公司则希望通过移动医疗来实现对用户费用的及早报销。
2.用户群体对商业模式的决定作用
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者存在看病难,费用高,看病不透明等实际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受访用户都表示可以接受移动医疗,特别是当移动医疗可以节约他们的看病时间,提高看病效率等实际问题时。截至2014年1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用户目前已经达到8.38亿人,占全球人口数的28%。这样的用户土壤,成为移动医疗发展的巨大潜能,为移动医疗的细分用户群分类提供了基础。同时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的成长也会成为未来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
3.按收费模式解析商业模式
在探索中国自身移动医疗行业模式的时候,美国的五种收费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向药企收费: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为医疗提供移动临床信息参考,另一方面为药企提供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后者构成了其收入的75%。
向医生收费:Zocdoc是向患者推荐医生的平台。通过平台,病人可方便地选择预约医生,医生可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险覆盖的病人。医生用户每月要向ZocDoc付费250美元,此项收入可达千万美金以上。
向医院收费:Vocera,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可使医生护士与病人在专有的HIPPA法案规范信息下使用和传输。出于对患者信息安全的保护,院内即时通讯工具必须符合HIPPA要求,只使得Vocera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专有性。
向保险公司收费:WellDoc是专注于慢性病管理的移动技术公司,产品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记录存储数据。目前得到两家医保公司的报销,提供医保给患者。WellDoc还与药企合作,利用药企的医药代笔销售服务。
向消费者收费: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可佩带硬件,监测生理参数,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
以上的收费模式可归纳为B2B和B2C。前者向医疗机构、医生、药企、保险公司收费,后者通过向用户收取服务费和设备销售额款来盈利,模式上多采用组合模式。
中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
使用者付费:如好大夫和春雨医生采用了向用户收费的模式
转移支付:即付费者与使用者是两个群体。在产业链条上通常具有感情相关性或利益相关性。如杏树林就由向医生收费转而探索向药企收费之路。很多患者社区的收费模式也转向医药研产业链上的机构和厂商转移。
循环补贴商业模式:如丁香园,形成多点共振,产业链做得足够长,某一点亏损或策略性亏损后,使用其他市场策略,转换成其他方面的商业价值。
综上,中国目前的移动医疗商业模式最可能的收费群体有四个:医院、医生护士、药企、患者。患者为硬件产品、服务产品付费,医院为HIS、FIS系统付费,医疗机构为企业向它们提供的产品付费,医生护士向移动医疗平台或app为他们提供的学术参考资料付费用。付费方的付费意愿强弱,取决移动医疗企业是否可以出台有吸引力的移动医疗解决方案,从成本、质量、效益上实现一定时间内的投资财务回报,产生增值效益,以及是否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支持。当以上条件都达到,付费方付费意愿强烈到一定程度,且付费达到一定规模与数量时,便可以称这种商业模式走通了。在稳固的商业模式下,移动医疗才能真正提供弥补市场空缺的产品,创新服务,满足用户的深层需求。
Ⅳ 医药行业现状
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保持稳定的发展
主持人:新越
嘉宾:东方证券 马小青
主持人:2005年上半年以来,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仍保持了较快稳定发展。请问,其中各子行业的具体情形怎样?
马小青:我国医药行业拥有制造类企业4613家。
据《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2005年1-8月份,制造类企业实现产品收入2450.99亿元,同比增长25.72%;实现利润总额204.38亿元,同比增长22.44%。但其中也有不少企业出现亏损,总计1198家,亏损比例达到了25.97%;亏损金额22.64亿元,同比增长16.99%。
在各子行业中,化学制造类企业中原料药产量为94.07万吨,同比增长23.45%;实现产品收入742.47亿元,同比增长29.63%;实现利润总额41.49亿元,同比增长18.14%。884家制造企业中,亏损212家,亏损金额7.07亿元,同比增长0.91%。而1078家化学制剂类企业,共实现产品收入712.60亿元,同比增长22.77%;实现利润总额71.26亿元,同比增长21.83%。317家企业亏损,亏损总额7.07亿元,同比增长0.91%。
在中药制造类企业中,中药饮片制造类企业391家,实现销售收入31.63亿元,同比增长22.83%;实现利润总额3.70亿元,同比增长18.15%。亏损企业88家,亏损金额1.59亿元,同比增长16.62%。而中药成药制造类1160家企业,总产量53.95万吨,同比增长16.22%;实现销售收入560.05亿元,同比增长22.01%;实现利润总额54.54亿元,同比增长18.39%。349家企业亏损,亏损金额4.61亿元,同比增长12.56%。
生物制品行业,全国共有相关企业427家,实现销售收入182.12亿元,同比增幅32.98%;实现利润总额19.41亿元,同比增幅39.20%。亏损企业108家,亏损金额2.38亿元,同比增长12.45%。
以上情况表明,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速仍保持了较快稳定发展。其中增长最为突出的是生物制品行业,其收入和利润增幅均达到了30%以上,远高于目前的化学类药物制造企业和中药制造类企业20%左右的增幅。
从产业链上看,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处于中间强、两头弱的格局。即在研究开发和制剂开发上处于弱势;而在中间的加工工艺上,由于工艺水平的改进及低廉的人工和环境成本,使得该环节具有国际竞争力。
主持人:从近一段时间看来,医药板块市场表现良好。请问其间的市场热点是什么?
马小青:此间市场热点在于股改和由科学发展观衍生出的一些题材。
股改使整个医药行业的价值水平获得较大提高。从目前已实施股改和已公布股改方案的13家医药上市公司来看,股改方案对价水平平均为每10股送3.4股。
而对于中小企业板上的医药公司而言, 8家上市公司,均为细分子行业中的相对优势者。由于其历史遗留问题小,质地优良,具品牌、定价与规模优势。这些优质公司,送股之后,投资价值凸显。这些企业IPO后的项目将集中于今后两年产生效益,因此未来竞争力铰强。
而当市场对股改股的热度稍降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市场又由此衍生出一些新热点。如新能源热点、自主知识产权热点。这类品种,如西藏药业(拥有国家一类新药人重组脑利钠肽)、华神集团(拥有国家一类新药美妥昔碘131)、武汉健民(拥有国家一类新药人工培育牛磺),市场走势强劲。
但有一点我想提醒投资者,在追逐市场热点的同时,更应重视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良好的治理结构及市场开拓能力,这些才是企业长久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主持人:从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看来,医药行业又具有什么样的投资价值呢?
马小青:我认为,对医药行业的长线投资应注意几条基本原则:
1.目前我国整个医药行业,原研发能力很弱,国内企业主要集中于强仿,极少有产品具自主知识产权。故国内医药企业若要保持持续的高盈利非常困难。未来一段时间,能够在整个产业链上取得较大突破的可能是制剂环节。
2.在化学制药这一子行业中,我认为可以关注强仿能力、研发实力强及工艺优势明显、制剂能力强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储备较丰富,一旦其所储备的产品专利过期,其将迎来盈利高峰;而制剂水平的逐渐提高也使这些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将不断增强。
3.对中药子行业的投资应关注相关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所具实力。目前我国的中药行业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化学方向;其二是对传统配方药剂的开发。行业中确定了明确发展方向的优势企业无疑具有较长时间的投资价值。
4.对于生物制药类企业的价值分析,其研发能力与产品前景尤显重要。目前,我国的企业在治疗性疫苗的开发、靶向药物的开发、单科隆抗体的应用方面走得比较靠前。生物制药有望成为整个医药行业在原研发方面最具突破领域;同时在生物制品的强仿上,国内一些企业的优势也很明显。如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的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新药及重组E-PO、重组人胰岛素等产品具有一定市场前景。
5.对于医药商业中的企业,则应关注其中管理先进和具资源优势者,他们将是行业拐点到来时的最大收益者。我国医药商业经过近三年全行业亏损的阵痛,业内整合速度得到极大提升,净利率进入稳定阶段。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必定是管理优秀、渠道完善的企业;加之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流通企业的经营环境向好。如政策鼓励减少流通环节,推广直接物流等,未来医药流通领域的改革是必然趋势。我认为,未来该行业的复苏毫无疑问。目前,行业内具网络和管理优势的企业拐点已现。
主持人:目前投资者可对医药板块各子行业中的哪些上市公司予以关注呢?
马小青:我认为,在化学制药行业,可关注恒瑞医药、海正药业、现代制药、复星医药等具研发实力且产品储备丰富的制剂类企业及特色原料药企业。在生物制药行业中,可关注科华生物、天坛生物、双鹭药业、达安基因这些研发能力强,产品前景好的企业。中药行业中, 可重点关注相关营销能力强,具品牌优势而股价又偏低的企业,如天士力、九芝堂等。对于医药商业行业,则可关注国药股份、一致药业、上海医药等盈利能力强及发展前景好者。另外,我认为,新和成、华邦制药、京新药业、科华生物、华兰生物这些在各自的领域内居于龙头地位的中小板上的企业,投资者也可予以关注。
中国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