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制造业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带来哪些便利
“我方无法承担贸易摩擦新增的关税。请问你方怎么考虑?如果不能接受,能否提前通知我方?”7月6日,美国宣布对340亿美元自中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后,中国机械铸造企业安徽应流集团给所有美国采购商发了一封通知函。得到的回复却惊人地一致:所有美国客户都同意由他们消化关税上涨带来的成本。原来,美方企业经过精确测算后发现,即使加征25%的关税,中国产品相对于美国产品仍具有性价比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条,与世界各国企业开展贸易往来,进行产业投资,同时引进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中美两国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实现共赢,交流带来机遇。
中国制造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惠及各国客户
“面对美国加征关税,我们不慌,是因为10年前我们就开始转型升级,产品过得硬。”安徽应流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丁邦满介绍,公司客户大多是国际上的高端制造业企业,他们更看重产品的质量和交付能力,其次才是价格。“如果客户要用别的供应商来代替我们,将涉及到图纸、模具、工艺、合规等诸多生产环节的改变,短期内很难实现。”
杜应流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在给美国客户发完通知函后,他带着研发和市场团队到欧洲拜访了一些企业。如今,他们不仅要开拓、巩固美国市场,还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推销中国产的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叶片。
“起初,有很多机械产品我们制造不出来,国际上的那些企业对我们并不关注。”杜应流介绍,“而一旦我们具备生产能力,他们就会表现出欢迎的态度,愿意与我们合作。市场中多一个参与者,就更有可能降低产品成本。”
以发动机叶片为例。最开始国际上的几家叶片制造商之间缺乏竞争,所以定价格、定标准时非常强势,这让采购叶片的发动机厂家很被动。“不少知名的国际发动机厂家也受制于这些企业,希望看到有新的叶片制造商加入竞争,提高产品性价比。我去拜访了几家欧洲发动机厂,对方都对与我们合作表示出强烈的兴趣。”杜应流说。
中国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助力各国创业企业
不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资本也开始参与国际投资,向世界提供广阔的市场。
在美国华盛顿州,初创型生物科技公司Cerevast研发了一种科技产品,该产品通过超声波溶解血栓,可以第一时间对中风患者进行急救。市场上,许多这样的先进创新技术是由中小型创业企业完成的,但这些企业要实现量产,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还需要更多资金、战略和产业链的支持。Cerevast在C轮融资中,就引入了来自中国的民营风投海银资本。
中国资本如何帮助这家美国科技企业?海银资本创始人王煜全介绍,首先是帮助Cerevast进入中国市场。通过与北京中关村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合作,该公司向中国国家药监局提出医疗器械注册与审批申请。如果顺利,18个月内就能完成报批。
更重要的是,海银资本可以帮助这家公司实现从研发到量产的转变。“与跨国巨头相比,小公司在规模化量产和产业链组织能力上往往差距很大,导致许多创新产品未能最终实现量产,走进市场。”王煜全说。
王煜全带着Cerevast生产的原型机来到深圳,这里拥有世界级的制造业集群,能够支撑起创新产品的快速验证并迅速实现量产。一家深圳厂商拿到王煜全带来的产品后自信地说,只要Cerevast选择在深圳投产,很快就能实现量产,降低产品成本。
来自中国的投资和制造能力,支持了一家美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而且在审批、生产上并没有给外企“添堵”。“产品早一天上市,就能早一天让各地的中风患者获益。这样的国际商业合作在中国很受欢迎。”王煜全说。
『贰』 我国有哪些战略,还有互利共赢是我们一项发展战略吗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开放与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主题,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开放则是国家进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是顺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发展离不开开放作为前提,开放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要求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加主动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完善,从起初单纯的对外开放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再到互利共赢战略的不断演变,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可持续动力,使本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
2、协调我国对外开放的收益与成本
我国经济在近30年来的较快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大规模引进外资,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我国工业化开始的早,又是世界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资源环境破坏严重,随着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造成的损失也渐渐体现出来。
我国是人口大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的环节,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对外经济依存度较高,我们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分享经济全球化收益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经济风险。目前我国存在的有出口无产业、有产业无技术、有技术无产权、有增长无效益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要素在中国开放中获得的收益小而成本大。
3、对外开放实现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核心在于“互利”,目标是为了实现“共赢”。伴随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改革开放政策既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要能够适应国内外经济变化的需求。开放初期,我国发展的绝大部分收益由外部要素获得,虽然可以更大范围内地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最优规模的效益,但由于对国际市场依赖度很高,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制约较大,往往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和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开放的新阶段决定了对外开放的新要求。随着整体产业水平的提高和投资竞争的加剧,一些跨国公司加快向中国转移新技术,这时应抓住机遇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外资结构,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从单纯强调数量增长的外向型经济向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开放型经济转变。
4、兼顾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
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提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问题,同时也是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新挑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一次重大调整。从经济方面来说,互利共赢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从适应性开放阶段向战略性开放阶段实现顺利过渡。战略性对外开放着眼于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全局,从外向型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剖析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宏观外部环境,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整体利益考虑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在战略性开放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是强调单一领域的经济发展与开放业绩的提升,而是着眼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在对外关系中,更加强调开放的可持续性,通过国际合作的手段,促成共同利益的实现,保障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合作和发展。
二、中国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主要特点
1、从单向开放到双向开放
以前说的开放,主要指的是与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国内经济政策的一个方面。从十二大以来对外开放都主要是在经济发展政策部分进行论述,主要内容是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强调的是如何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先进的经验、引进人才等等,主要是单向的由外向内的引进。十七大的报告不仅在经济部分深入论述了作为经济战略的对外开放,还首次在外交战略部分中提出了“开放战略”,这是对“对外开放”战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说明开放已经从开始时的立足于为国内服务的对外开放,向为国内服务与国际服务相结合发展,这也就是说现在的开放不再是单向的开放,而是双向的开放,使开放战略从国家发展战略延伸为国际战略,把开放战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并重
金融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收益,也同样隐藏着风险和危害。新形势下我国经融机构走向海外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对方,而是自己的能力、能量和发挥空间。开放和安全的关系,实际上是制度建设和我们金融安全的关系,这取决于制度怎样建设与完善。因此面对国际市场,履行承诺的同时,也要逐步与国际规则和惯例相接轨,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开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建立规范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机制,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为金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中国互利共赢的突出问题
1、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
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市场化改革对金融稳定的要求越来迫切,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运转不灵和结构失衡的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金融领域市场竞争在不断的扩大,但国家对金融资源仍有相当大的掌控权,国有垄断程度很高。经济改革的动力是金融体制改革,而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垄断,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国家垄断为主,破坏了竞争环境,浪费了生产资源,不仅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还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衡,大量耗费了人民积累起来的财富。通过开放金融市场,打破垄断发展公平竞争,提高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水平和金融机构间的竞争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金融制度变迁的滞后性。
2、经济对外开放的失衡
互利共赢的发展最根本出发点就是发展经济利益,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在对外贸易上是处于内外失衡的状态。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储蓄和投资的失衡,及投资和消费出现的不协调;外部不平衡体现在经济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以及外汇储备过多。外汇储备本质上意味着拥有国际上可换取各种资产和资源的权利,而过多的的外汇储备却不利于国内货币经济的稳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国民福利水平的下降。中国银行业的内外开放也出现不协调,对内开放明显落后于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单兵突进,易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的失衡,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只有把握好经济贸易的内外平衡,协调好内外开放,通过良好的制度和严格的监管来防范开放中的风险,才能降低金融风险,减轻对外贸易摩擦,使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协调发展。
3、国际区域经济参与的缺乏
中国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压力,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区域经济合作迎来了又一次的发展浪潮,我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合作的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互补性与其它国家发展了经贸关系,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目前尚无一套清晰和立足于长远需要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战略和应对体制,总体上缺乏方向感和清晰的目标,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其次,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主要在现有的关系框架下展开的,没有更多主动地去争取寻找新的国家与地区的合作伙伴,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中也因顾虑较多,没有积极主动地争取区域经济组织的主导权,导致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较低。
4、外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外资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另外利用外资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目前我国引进外资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外资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却越来越弱,特别是在外资的使用效率上,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监督机制,各地为了追求引资数量,不惜给予外商过度税收优惠政策,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不仅导致税源流失,国家财政收入下降,而且降低了国内企业的净产值和利润率,不利于民族产业的发展。我国虽大力引进外国技术,但整体上吸收不到西方的先进思维理念和核心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也主要采取内部交易方式,技术溢出的外部效应微弱,我国渴望从跨国公司学习尖端先进技术的结果并不理想。
5、发展导向型政府管理体制需要改进
发展导向型政府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管理模式。以发展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往往容易导致地区恶性竞争,不但使外资外贸的开放效益下降,同时也使得中国与国际贸易伙伴产生经贸摩擦,不利于构建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环境,因此,需要对发展导向型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真正实现发展规划的导向作用,首先要不断的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发展整体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完善,以确保政府的规划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其次要设立相应的机构组织进行推进和督促,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建设政府导向型的科技进步新机制,加强对企业成为科技进步主体的宏观主导。
『叁』 伊利的绿色产业链是什么
第一、绿色复产业链是一制种新的发展模式。2009年起,伊利集团在业内首倡“绿色产业链”,核心内容是由领军企业向整个行业全面延伸绿色理念,确立绿色标准,生产绿色产品,推动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实现共同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第二、绿色产业链是一个新的行业标准。在伊利集团看来,低碳意味着新的市场标准,而绿色是企业立足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伊利集团将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中国乳业的绿色产业链,制定和完善产业的绿色规则,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迈向绿色之路,实现自然环境和产业链各方共赢。
第三、绿色产业链体现了伊利集团全新的企业价值观。一个卓越的企业应当追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共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由此开启的不仅是伊利集团,也是整个行业的绿色发展时代。
『肆』 共赢共享的共赢共享服务
共赢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华南区的运作中心,为企业提供项目孵化、产品展示、市场推广、品牌策划、人才培训、设计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实验室、产业链整合、投融资、工商会计、法律支援等服务。
一楼:公用展厅---------放置产品、资料
功能:产品展示、品牌推广、发布、创意市集活动平台
二楼:研发中心-----------入驻研发型企业、项目型企业
功能: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提供研究、生产、经营场地,通讯、
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设施共享,支援东莞地区企业升级转型。
三楼:六品产业链整合中心--------入驻商务办公企业、办事处
功能:围绕产业链中的作品-样品-产品-商品-畅销品-品牌的六品战略,为产业链整合打造解决方案。 提供
政策、资本、人才、工商、财会、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服务。
四楼:营销推广中心---------入驻贸易性、服务性、营销类公司
功能: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营销、贸易、国际采购、网络推广等服务。
五楼:多功能会议、培训中心,国际虚拟办公室
功能:提供整套系统教育培训、人才服务。共享会议中心、探讨国际新思想发展道路、构建新商业文明 。
『伍』 伊利的“绿色领导力”和“绿色产业链”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可以用国内著名商业评论家田茂永的话来回答一下:“以绿色领导力为指引,以绿色产业链为目标。伊利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实现企业稳健发展的同时,将中国乳业的发展引入正轨。”
在时间上,绿色领导力概念的提出更早一些。作为中国最大乳品企业的掌舵人,潘刚在“绿色”、“环保”方面一直扮演着先知先行者的角色。早在2007年的首届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潘刚就率先提出“绿色领导力”概念,并追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三位一体,成为伊利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指引。这个观点一经提出,令人耳目一新,达沃斯的观察者们认为:“对比中国企业界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现象,潘刚所倡导的绿色领导力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对中国商界产生更大影响。”半年后的2008年博鳌亚洲论坛,“绿色领导力”被论坛秘书处与专家设立为正式议题,成为走向全球的绿色标签。
在绿色领导力的基础上,伊利又在中国乳品行业第一个提出了“绿色产业链”的概念,打造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的“绿色”全链条,实现企业的绿色生产、倡导顾客的绿色消费、坚持品牌的绿色发展,构筑起了一条涵盖乳业上、中、下游平衡稳健发展的“绿色产业链”,实现了全产业链共赢。
绿色产业链概念的提出不只是为了伊利自身,更是要将绿色可持续发展上升为整个行业的行为——为尊重和保护环境,追求安全和健康,不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充分尊重所有相关合作伙伴的长远利益,以实现产业链各方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陆』 如何将共享共赢利益客户的理念落实到经营管理中
1、团队合作,互补共赢。具备合作意识是共赢的重要保证,要学会如何团结人、尊重人、理解人,这既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责任。股东、同事、客户,大家在一起共事,既是事业的需要,也是难得的缘分。长久相处,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只要不违反基本原则,就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坦诚相待,在合作共事中加深了解,在相互尊重中增进团结,使团队整体在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步。
2.携手同行(hang),微笑竞争。把商场看成是战场,这是传统的竞争观念,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其实商场不同于赛场,更不同于战场,赛场上只有输赢,战场上你死我活,但商场却经常可以做到共赢。要摆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利人利己的共赢思维做大市场,做大事业,而不要以赌气心态,非要拼出个你死我活来,结果只能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
3.尊重差异,体谅宽容。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是双赢的前提。能够尊重对方不同的想法,彼此相处的空间就会扩大。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以客观的现实结果为坐标制定标准,同时善于改变自己的欠缺部分。
4.勇于表达,善于妥协。要学会清楚表达自己的期望,勇敢地维护自己的立场,同时也要学会有智慧地妥协,确保共赢理念的落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许多情况下,如果不肯做出任何妥协,那只能失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成为最终的失败者。
5、善于妥协不是一味地忍让和无原则地退让,而是意味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坚持正确的决策,以便维护企业的正气不断提升。要善于策略地相对妥协以便赢得他人的理解,以合作共赢为根本打造提升他人的环境和条件,成为工作及生活中的智者和强者。
6、所有员工,都是事业同仁,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使企业和员工实现共赢,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7、与客户等合作伙伴共赢,要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提供价值增值的服务,为客户服务好终端用户,这是我们与客户打造的共赢的空间。
8、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必须要保护环境,这也是我们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人类和环境的共赢。
共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企业发展的需求,是事业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理念和素质。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企业,必须开创与时俱进的共赢文化,建立企业内部及产业链的共赢机制,同时树立企业管理者的共赢思维。只有树立共赢思维,团队才可能增强凝聚力,只有提倡共赢理念,七局才可能持续发展。
『柒』 经济的深度全球化推动产业链向什么发展
将元素密集化布局。全球化推动了产业链形成每一个产业链都是完整的,而且从头到尾自己能够成才。
『捌』 伊利潘刚是怎么带动产业链合作伙伴共赢的
近年来,潘刚带领伊利探索出产融结合的“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产业链合作伙伴尤其是上游奶农的资金扶持。2016年,伊利产业链金融中心已为产业链上下游累计放款超过人民币45亿元,累计向近1600家的合作伙伴提供相关融资支持。潘刚还带领伊利成立了“牧场合作伙伴发展学院”、“供应商发展学院”和“经销商发展学院”,旨在全方位地帮助产业链合作伙伴成长,最大化发挥全产业链协同价值。
『玖』 2020年5月12畅通产业链共促新发展建议
2020一五一十二月畅通厂里咧,共促新发展,建议我们可以睡一个师来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