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州市工业区布局是怎样的
常州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园区建设
一、 产业布局
根据常州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及各区域的功能定位、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统筹规划,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沿江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更加紧密结合。按照“拓展南北、充实东西、提升中心”的城市布局战略,调整和完善产业布局,促进全市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形成“一心四翼”。
“一心”即中心城区。着力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城区工业企业搬迁调整,实行“腾笼换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腾出空间。加大经营城市力度,强化功能分区和连片改造开发,把城市做优做美做强。城市中心区除保留占地少、运量小、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无污染和就业多的都市型工业和清洁型高新技术企业外,要统筹规划实施化工类企业向滨江产业园集聚,高新技术类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其它企业向相应的工业开发园区集聚。重点发展大企业集团总部及营销、研发中心及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贸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卫生等为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行业。
“四翼”即结合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布局现状,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按照区域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在突出滨江产业园建设的同时,加大市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力度,实行产业发展按产业链联动、园区开发以集聚特色联动,基础设施按功能配套联动,在中心城区的北东南西四翼,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的产业群区。北翼以滨江产业园为主体,加快基础产业带、新兴产业带、电子工业园、环保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重化工业、新材料、医药等产品;南翼以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品;东翼以东南开发区、外向型综合开发区和戚墅堰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纺织印染服装和汽车配件、食品等行业;西翼以钟楼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等产品。
二、 园区建设
按照“产业集聚、区域集中、突出重点、错位发展、联动开发”的要求,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分层次推进各类园区的建设。增加园区建设投资强度和产业关联度,突出区域专业化相对集中布局,强化专业分工和协作,使园区成为经济的增长极和辐射源。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翼的同时,重点推进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的滨江产业园建设,基本形成以滨江产业园为龙头,高新区为主体,新魏区、新龙区和空港区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核心区和现代化新城区。
滨江产业园是沿江开发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临江的区位优势条件,重点发展大运量、耗水型的冶金、化工、制药等行业,做到统一规划、集中布局、集中进行污染治理,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全力打造重化主导、产业兴港、物流带动的产业板块。加快建设基础产业带、新兴产业带、环保产业园和电子工业园,使之成为重化工业集聚度最高,外来投资引力最大,区域带动能力最强的“滨江特区”。到2005年全园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30亿元,年均增长118%;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4%和104%。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万元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
2、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园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外向型经济为主体,以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办公器具产业园、德国经编产业园、复合材料产业园等特色专题园区。到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亿元,财政收入4.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和25%。
3、东南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10.69平方公里。充分利用现有纺织印染产业的基础和产品优势,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加快产品、技术和装备的升级步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重点发展新型面料、高档服饰、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等纺织印染服装业。到2005年全区工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
4、外向型综合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25.2平方公里,其中纺织工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瞄准国际纺织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发展新型纺织材料、先进的纺织织造、印染及后整理、品牌服饰等四大类产品,逐步建成国际知名的服装面料研发和生产基地。规划建设纺织工业园配套区,重点发展纺织配套机电产品,适度发展特种变压器、电力开关等机电产品。到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
5、钟楼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11.65 平方公里。以发展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集中建设精密机械工业园、新材料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和中小企业产业园等主题工业园。到2005年全区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财政收入3.5亿元。
6、戚墅堰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13.22平方公里。依托国内外的大集团、大企业、大财团,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发展与大型投资项目配套的产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生产配套体系,重点发展汽车配件、食品等行业。到2005年全区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
7、乡镇工业小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将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城市工业合理分工结合起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选择设立若干重点乡镇工业小区,加快其功能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园区的管理和服务,为制造业的集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向乡镇工业园区和小城镇集中发展。
B. 谢子聪在常州有什么产业
谢子聪在常州有什么产业
C. 江苏常州优势产业
化工、机械、柴油机、内燃机、
纺织服装出口也不少,
医药企业数量也不少
D. 常州的优势,应当发展些什么产业
常州永远最只适合发展轻工制造业
第3产业也很适合在常州发展
E. 常州发达行业有哪些
轻工,纺织(南部较多),柴油机,刀具,地板,电脑操作台 ,动漫
F. 常州什么产业比较多
1.常州最大的优势产业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工业经济的主体和全市经济增长的内中坚,依托常州科教容城的优势与中科院等共建的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转化中心,装备制造业大力调整结构、提升档次,占领制高点。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产值,目前已分别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37%和44%,成为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抓住机遇实现裂变发展,年均增幅达152.2%。
3.输变电设备,在全国地级市中规模第一。
4.软件产业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常州国家软件园先后被省发改委和省外经贸厅授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称号。
5.新北区初步形成化学合成创制新药的产业集聚,“化学合成及抗肿瘤药物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创新集群之一。武进、金坛的药物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也成为全国两大基地之一。依托以上产业成立的8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今年1-10月,实现产值954亿元,同比增长32%,初步实现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集聚。
总体说来是5大产业,装备制造业,输变电设备,新能源与新材料,软件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
其中装备制造业很强
G. 常州有哪些特色产业
1.常州最大的优势产业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工业经济的主体和全市经济增长的中坚,依托常州科教城的优势与中科院等共建的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转化中心,装备制造业大力调整结构、提升档次,占领制高点。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产值,目前已分别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37%和44%,成为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抓住机遇实现裂变发展,年均增幅达152.2%。3.输变电设备,在全国地级市中规模第一。4.软件产业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常州国家软件园先后被省发改委和省外经贸厅授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称号。5.新北区初步形成化学合成创制新药的产业集聚,“化学合成及抗肿瘤药物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创新集群之一。武进、金坛的药物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也成为全国两大基地之一。依托以上产业成立的8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今年1-10月,实现产值954亿元,同比增长32%,初步实现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集聚。总体说来是5大产业,装备制造业,输变电设备,新能源与新材料,软件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