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求关于常州的纺织发展以及工业规模之类的资料
常州纺织工业在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发展规模经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国纺织行业低谷运行的情况下,近几年来连续保持盈利;目前的主导产品有灯芯缄,牛仔布,化纤长丝,精纺呢绒,产业用布及服饰制品,纺织仪器及专件等大类.纺织工业已成为常州市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通过几年来的压锭重组,减员增效,取得了成效.给常州纺织工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从1991年以来,常州市(古三辖市)棉纺锭从505430锭压缩到1997年底的436918锭,全市共计压缩68512锭,市区从311480锭压缩到1997年底的256400锭.六年中,缩减了七家文口汪明光邹蓓琳下拍/下7企业.通过压锭,进行了资产重组.常州市区(不古三辖市)现有企业30家,三赞企业56家,三产企业252家,现有职工38225人,资产总值46.59亿元,总负偾29.38亿元,净资产7.2亿元,负偾率63.06%.在现有的棉纺锭(古三辖市)43.69万锭中,市区25.64万锭,郊区2.93万锭,辖市区5.03万锭(武进6.97万锭,金坛3.16万锭.溧阳4.90万锭).过去几年的压锭重组,主要采取0种方法.一是转让.将原国棉四厂80%的股份转让给仪征化纤集团.组建了仪化常州大明公司.二是兼并.1992年率先提出三改方针,原国棉一厂兼并了第三织布厂组建了大成集团.原第二色织厂兼并了第十织布厂,1992年底组建了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97年底又兼并了第一色织厂.1997年常州纺织器材厂和江苏纺织器材研究所被中国纺织器材工业总公司兼并.三是挂靠.将原来效益较好的合成纤维厂挂靠中国华源集团,组建了常州化学纤维有限公司,现又发展为三个企业.四是租赁.常州灯芯缄厂的4条生产线租赁给台商以后,将剩余的资产重组配置组建了常州灯芯绒一分厂.五是联营.原国棉一厂将800头气流纺设备转移到苏北兴化市,国棉三厂将闲置的600头气流纺设备与安徽阜阳地区联营,提高了资产利用率.六是破产.在终结了第九织布厂的破产程序后.1997年又终结了长期亏损的常州棘厂,针织总厂的破产程序,由仪化集团公司收购,组建了大明针织厂.七是托管.国棉二厂托管了第五棉纺厂和第八织布厂.1997年.黑牡丹集团又托管了巾被总厂.扩大了资产营销规模.八是转产.整体迁出了四家企业.部分迁出三家企业,腾出了厂房和土地开发服务业和娱乐业,发展了六个大型的三产项目.如1.5万平方米的蝶球宾馆.2万平方米的亚洲娱乐休闲广场.九是置换.将国棉4/98经济时刊17重现生机二厂的沿常州市主干道的生活区,与武进市以土地置换方式联营开发.建造了九洲服装城.十是合资."八五"至今,共兴办三资企业45家.全行业三资企业已达56家.如国棉三厂与香港查氏集团合资组建了名力纺织有限公司,无论从用工上还是从管理上都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1991年以来.常州纺织行业的改组面达85%,改组后的华源东方满足市场需要,形成了新的运转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充分利用政策冲销了呆坏帐14125万元.同时,通过压锭和重组还提高了纺织装备水平.1991年以来,由于压锭重组,常州纺织行业的就业数也从54635人减至1997年底的38225人,平均每年以6.3%速度递减.其中棉纺织行业共减员7668人,平均以每年8%的速度递减.仅以1997年实况为例:为了能加大压锭重组力度,减轻企业负担.为维护社会稳定作贡献,加大了分流安置,技能培训和培育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力度,采用了6种就业形式.一是开发型就业.三资企业安置6156人.三产企业安置5769人.二是约束型就业.清退临时工276人,终止合同工1247人;----是自主型就业.鼓励职工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办停薪留职328人.四是输出型就业.劳务输出304人.五是保障型就业.为减轻企业安置压力,办理内退1630人.六是交流型就业.系统内部余缺调剂803人,向外系统外省市输送295人.同时,健全完着了再就业服务中心.至1997年底,纺织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托管人数为2359人,1997年投人费用380万元."中心"为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维护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几年的压锭重组,使常州纺织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从1992年到97年的5年中,全系统销售收人,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实现利润,自营出口每年分别以13.32%,13.50%,12.60%,4.13%,46.84%的速度递增.199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7%亿元,比上年增长9.49%;实现销售收人37.86亿元,比上年增长7.31%;实现利税2.06亿元,比上年增长8.95%;其中实现利润4396万元,比上年增长21.81%;工业增加值完成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3%.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任务.是自1991年行业结构调整以来取得最好成绩的一年.启示几年的纺织压锭重组的实践,给人们的启示是:第一,纺织低水平重复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把"四类"(建国前生产的细纱机,…1字头细纱机,1979年以前生产的""字系列细纱机,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设备)落后棉纺锭子压缩,淘汰掉,有利于纺织这一支柱产业向高科技进军,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压锭进行有效资产重组,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常州纺织各级领导认识早,行动快,是连续保持较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第二,棉纺压锭一定要与行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相结合;与减人增效,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加强企业管理,降本节支相结合;与产品开发增强发展后劲相结合.通过压锭,把企业的综合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二,在压锭重组的过程中,要深人做好职工的思想疏导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下岗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转变思想观念上下功夫,使其能顺利地适应这个转变,走上自我发展的新路,在市场竞争的海洋中,开辟新的绿地.第四,从组织角度讲,要建设好"再就业工程"这个新生事物.常州纺工建立的"纺织职工再就业服务中
『贰』 常州都有哪些企业常州都有哪些工业区
在城北
现在常州的工业园找人也是竞争很激烈的
祝你工作顺利!
『叁』 常州市工业区布局是怎样的
常州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园区建设
一、 产业布局
根据常州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及各区域的功能定位、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统筹规划,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沿江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更加紧密结合。按照“拓展南北、充实东西、提升中心”的城市布局战略,调整和完善产业布局,促进全市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形成“一心四翼”。
“一心”即中心城区。着力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城区工业企业搬迁调整,实行“腾笼换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腾出空间。加大经营城市力度,强化功能分区和连片改造开发,把城市做优做美做强。城市中心区除保留占地少、运量小、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无污染和就业多的都市型工业和清洁型高新技术企业外,要统筹规划实施化工类企业向滨江产业园集聚,高新技术类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其它企业向相应的工业开发园区集聚。重点发展大企业集团总部及营销、研发中心及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贸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卫生等为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行业。
“四翼”即结合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布局现状,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按照区域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在突出滨江产业园建设的同时,加大市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力度,实行产业发展按产业链联动、园区开发以集聚特色联动,基础设施按功能配套联动,在中心城区的北东南西四翼,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的产业群区。北翼以滨江产业园为主体,加快基础产业带、新兴产业带、电子工业园、环保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重化工业、新材料、医药等产品;南翼以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品;东翼以东南开发区、外向型综合开发区和戚墅堰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纺织印染服装和汽车配件、食品等行业;西翼以钟楼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等产品。
二、 园区建设
按照“产业集聚、区域集中、突出重点、错位发展、联动开发”的要求,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分层次推进各类园区的建设。增加园区建设投资强度和产业关联度,突出区域专业化相对集中布局,强化专业分工和协作,使园区成为经济的增长极和辐射源。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翼的同时,重点推进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的滨江产业园建设,基本形成以滨江产业园为龙头,高新区为主体,新魏区、新龙区和空港区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核心区和现代化新城区。
滨江产业园是沿江开发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临江的区位优势条件,重点发展大运量、耗水型的冶金、化工、制药等行业,做到统一规划、集中布局、集中进行污染治理,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全力打造重化主导、产业兴港、物流带动的产业板块。加快建设基础产业带、新兴产业带、环保产业园和电子工业园,使之成为重化工业集聚度最高,外来投资引力最大,区域带动能力最强的“滨江特区”。到2005年全园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30亿元,年均增长118%;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4%和104%。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万元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
2、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园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外向型经济为主体,以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办公器具产业园、德国经编产业园、复合材料产业园等特色专题园区。到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亿元,财政收入4.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和25%。
3、东南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10.69平方公里。充分利用现有纺织印染产业的基础和产品优势,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加快产品、技术和装备的升级步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重点发展新型面料、高档服饰、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等纺织印染服装业。到2005年全区工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
4、外向型综合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25.2平方公里,其中纺织工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瞄准国际纺织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发展新型纺织材料、先进的纺织织造、印染及后整理、品牌服饰等四大类产品,逐步建成国际知名的服装面料研发和生产基地。规划建设纺织工业园配套区,重点发展纺织配套机电产品,适度发展特种变压器、电力开关等机电产品。到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
5、钟楼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11.65 平方公里。以发展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集中建设精密机械工业园、新材料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和中小企业产业园等主题工业园。到2005年全区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财政收入3.5亿元。
6、戚墅堰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13.22平方公里。依托国内外的大集团、大企业、大财团,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发展与大型投资项目配套的产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生产配套体系,重点发展汽车配件、食品等行业。到2005年全区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
7、乡镇工业小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将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城市工业合理分工结合起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选择设立若干重点乡镇工业小区,加快其功能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园区的管理和服务,为制造业的集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向乡镇工业园区和小城镇集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