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产业稳步发展

产业稳步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4 23:24:48

⑴ 创新的重要性

不创新,就灭亡——亨利·福特

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周海中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人思路的见解为指导,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的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新的事物,并获得有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指在现有综合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和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最后,从当前的教育体系来看,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所以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读研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对于遇到岗位上升瓶颈的初级职场人。

⑵ 关于株洲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株洲市改革发展进程阶段性特点比较明显,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阶段。即从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根据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这一阶段主要以农村和农业改革为主。1983年“南四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后,通过6年的大力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建立,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127万吨增长到1984年的162万吨,年均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99元增加到1984的400元,年均增长26.2%。这一阶段全市GDP年均增长8.7%,短短6年时间,全市GDP总量接近翻番。

第二阶段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即从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标志着改革的重点将由农村转向城市和工业,全市从此掀起了一场城市和企业改革热潮。株洲市因国有企业众多,被国家列为“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期间国民经济得到较大地发展。虽然1988-1992年期间市场物价出现了较大波动,但全市经济年均增幅仍然保持了7.9%,1992年经济增幅高达16.7%,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三个增幅超过15%的年份之一。到1992年全市GDP达到74.4亿元,8年时间GDP总量再次实现了翻番,与1978年相比,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多。

第三个阶段为“初步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即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初步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各市场经济主体得到了迅速壮大。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株洲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场前所未有经济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从1992年到2000年的8年里,全市GDP总量先后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到2000年全市GDP达到285.4亿元,为1992年的3.84倍,年均增幅为11.8%,较前两个阶段增幅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1993年增幅达到了18.3%,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幅最高的年份。

第四个阶段为“完善社会主义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即从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至今。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党的制定的“十五”计划发展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后,经济总量一年一个台阶,连续7年超过两位数增长。2007年全市GDP总量突破700亿元大关,达到751.3亿元,为2000年的2.63倍,年均增幅为12.1%,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幅最快、效益最好、质量最佳的一个发展阶段。

二、株洲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株洲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基本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对外经济日趋活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1、经济总量不断做大。30年来,株洲经济总量增长了54.6倍,翻了近6番,2007年全市GDP总量达到 751.3亿元,年均增长10.1%,比全国和全省快2-3个百分点。从全市国民经济运行轨迹看,四个阶段分别为8.7%、7.9%、11.8%和12%,经济增长平稳,处在一个上升的通道之中。全市人均GDP由1978年的469元增加到2007年的20387元,年均增长9.1%。在2006年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56位,跃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之首。

2、财政收入大幅攀升。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2.27亿元增加到2007年67.6亿元,增长28.8倍,年均增长12.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6亿元,年均增长14.4%。全市财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由“取国家之财”向取“众人之财”的转变。国有经济对财政收入的的贡献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87%,逐步调整到目前的40%,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及个体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已上升到60%。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由1978年的58.8%提高到2007年的80%,财政收入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2007年全市人均财政收入为177元,财政收入总量和人均财政收入指标均居全省第二。2007年全市财政支出73.7亿元,为1978年的33.5倍,年均增长12.9%。目前全市用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教科文卫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已占财政收入支出的60%。

3、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劳动就业环境得到了全面优化和创新,呈现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特点。2007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216.2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196.1万人,年均增加6.8万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比重从1978的58.3:24.3:17.4调整为2007年的39.3:28.9:31.8。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稳步提高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通过确立“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定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趋于合理。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的 33.7:50:16.3调整为2007年的12.9:52.7:34.4。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8.1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66.3%上升到2007年的87.1%,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404.2亿元,已占到GDP总量的53.8%,比1978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其中非公工业已占到全部工业的58.2%,非公贸易占全部贸易81.2%,非公投资已占到全社会投资67.5%,解决二三产业就业人员131.3万人,占全社会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73.1%。

3、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随着“两个根本转变”、“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针政策的先后提出,全市在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国民经济增长质量正逐年得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煤电运等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现代服务业不断得到发展,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07年株洲市GDP能耗为1.496吨标煤/万元,比2005年已下降7.65%,年均下降3.75%。

(三)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社会商品极大丰富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4.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 96.6亿元,增长21.2倍,年均增长5.53 %。1994年醴陵市成为全市第一个成建制过吨粮的县级市。1995年全市170万亩双季稻田平均亩产达到1024公斤,株洲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成建制过吨粮的地级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央连续五年下发关于三农的1号文件,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到2007年,全市粮食产量达188.3万吨以上,比1978年增长71.1倍,人均产量比1978年增长15.8倍;出栏生猪487.3万头,比1978年增长24倍,人均产量增长5.35倍。到目前为止,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00余家,加工产值近60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7.7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 190万千瓦,增长23.7倍。

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达到800亿元,为1978年的65倍,年均增长15.5%;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7.6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1063亿元,增长60.4倍,年均增长15.2%;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6.14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347.1亿元,增长91.3倍,年均增长11%。全市有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1111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1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2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181家。株冶集团成为全市第一家、全省第七家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2007年产值达到150亿元,较1978年翻了近7番。全市已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服装、陶瓷、烟花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2007年全市工业增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5.1%,居全省第一,工业创造的税收占全市税收70%以上,工业就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40%多。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株洲市新型工业水平稳步提高。在2007年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评比中,株洲市荣获全省第二名,新型工业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3、第三产业长足发展。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8.4亿元,增长117.4倍,年均增长12.4%。其中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增加值为43.1亿元,年均增长11.7%;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为67.9亿元,增长85倍,年均增长12.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10.2亿元,增长36.4倍,年均增长8.6%;房地产业增加值为24.2亿元,增长268.9倍,年均增长15%。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公共服务等其它服务业也迅猛发展,各种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2007年增加值达到113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13.3%。

(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00多亿元。近年来,围绕“双百”城市发展目标,按照“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发展带动战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7平方公里,比1978年扩大了1倍多;2007年城镇化率为47%,比197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全市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光荣称号。

(五)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07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03元,比1978年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12.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044元,比1978年增长了50倍,年均增长14.5%。2007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797元,比1978年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13.1%。2007年,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9%,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和42.8%。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6亿元,比1978年增长133.4倍,年均增长18.3 %。200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5.9平方米。2007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64部,家用电脑49台、照相机44部、家用轿车4台;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68辆、电冰箱41台、移动电话119部。改革开放短短30年,城乡居民家庭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跨越。

(六)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1、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全市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 0.54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0.95亿美元,增长19.3倍,年均增长10.9%。2007年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180多家,出口产品主要以机电产品、有色金属、硬质合金、陶瓷烟花和精细化工产品等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国家和地区扩展为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北美等在内的 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8—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13.2亿美元,到2007年全市有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100余家,注册资本20多亿元。

2、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累计投入30多亿元,对省、市和县属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目前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及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全面完成。61家市属工业企业完成改制,引进资金28亿元,置换资产17亿元,安置职工6万余人。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投资、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

3、和谐社会稳步推进。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国民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力度空前加大。2007年全市城区、县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530元/月和460元/月,城乡低保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12.7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新农合覆盖农业人口257万人,平均参合率达87.9%。全市初中升高中学生比例为80%,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部免收学杂费。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工程)中心7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4%。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7%。投资6亿元的市体育中心胜利建成,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事中夺得奖牌。2007年市区空气良好天数达到316天,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三类标准,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下达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目标。

三、株洲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30年来,株洲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骨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回顾。

一是坚持从市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道路。立足实情,量力而行,稳定发展,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株洲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验。株洲市历届班子都充分认识到株洲的工业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在准确把握形势和民意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兴市、科教先导、城镇带动、文化提升”四大战略,带领全市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株洲实际、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学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株州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坚持用“三个有利于”标准衡量一切。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实验区的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研究制定适合株州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走富民强市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民巨大成就,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30年来,株洲经济总量翻了近6番,年均增长10.1%。这就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振兴株洲、发展株洲之路。改革开放不单是经济社会的开放,更多地是思想观念的开放。在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的进程中,就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法宝。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敢于打破旧的,勇于接受新的,善于创造好的,加快发展和谐株洲的新视野,新理念,新举措就会层出不穷,国民经济就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走和谐发展之路。株洲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通过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争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目标成功,让株洲更美;继续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工作目标,加快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让株洲更和谐。

改革开放30年,是株洲辉煌的30年。随着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将站在一个更新的、更高的平台上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全市人民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保二争一”工作目标,通过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力争到2010年,完成“四个一”目标(即市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财政收入100亿元、经济总量1000亿元);到2012年,提前实现全市人均GDP比2000年翻二番目标,GDP总量达到15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到2020年,按“两型社会”要求,把株洲建成一个开放、文明、富裕、和谐的特大城市。

⑶ 如何看待房地产2020年走势

2020年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原因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对各行各业也都产生了暂时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房地产行业。很多人都在展望今年的房地产市场趋势会如何!

趋势一、在价格上受疫情影响上半年的市场价格预计会保持平稳或者小幅度降价,市场短时间会有一小段真空期出现。下半年随着疫情的彻底解除,市场会重新回到正轨。另外今年经济任务加重为保证经济的正常增长,房地产调控政策会让位于国家经济,各地的限购政策可能会小幅度的放松,进而市场价格也会相对上涨一些。我不太同意一些人士对房产的看衰论,房地产业仍然在国家经济增长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谓国家经济在发展人口在增加这个硬性环境下,房价上涨是一个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增长,当然不会是前几年的炒房热房价爆涨,那种情况基本是以后不会再出现了。所以在价格上今年的房地产市场仍然会按照这一规律稳步发展。

趋势二、在购房需求和购买人群上也同样会因为疫情造成一个的短暂冻结,但是需求仍然是大量存在的。2020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自然正常发展,三四线城市因为购房需求逐渐被透支刚需置换将成为主力军,投资需求基本将消失,需求的变少可能促使价格下跌。一线城市将继续挤压其他城市的投资需求,一线城市仍然暂时是投资加刚需为主。从需求上来看三四线城市需求正在变少,因为虹吸效应一线城市极其周边需求仍然是相当大的。

总体来说2020年房地产市场仍然会有条不紊的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⑷ 五大发展理念是什么 内容意义解读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产业稳步发展扩展阅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十三五”既定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理论指南,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它是改革开放近40年,对于发展问题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关于发展观念的又一次理论创新。

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理念的新形式,具有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整体性、历史性等五大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社会主义性质。

⑸ 写一篇电梯产业的文章 有没有能形容电梯产业稳步发展的诗句做题目

电梯:
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装有箱状吊舱,用于多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电梯。 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它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
现代电梯主要由曳引机(绞车)、导轨、对重装置、安全装置(如限速器、安全钳和缓冲器等)、信号操纵系统、轿厢与厅门等组成。这些部分分别安装在建筑物的井道和机房中。通常采用钢丝绳摩擦传动,钢丝绳绕过曳引轮,两端分别连接轿厢和平衡重,电动机驱动曳引轮使轿厢升降。电梯要求安全可靠、输送效率高、平层准确和乘坐舒适等。电梯的基本参数主要有额定载重量、可乘人数、额定速度、轿厢外廓尺寸和井道型式等。简单使用方法(紧急情况下面有解决方法)
载人电梯都是微机控制的智能化、自动化设备,不需要专门的人员来操作 电梯电梯结构图 电梯内部结构图驾驶,普通乘客只要按下列程序乘坐和操作电梯即可。
1、在乘梯楼层电梯入口处,根据自己上行或下行的需要,按上方向或下方向箭头按钮,只要按钮上的灯亮,就说明你的呼叫已被记录,只要等待电梯到来即可。
2、电梯到达开门后,先让轿厢内人员走出电梯,然后呼梯者再进入电梯轿厢。进入轿厢后,根据你需要到达的楼层,按下轿厢内操纵盘上相应的数字按钮。同样,只要该按钮灯亮,则说明你的选层已被记录;此时不用进行其他任何操作,只要等电梯到达你的目的层停靠即可。
3、电梯行驶到你的目的层后会自动开门,此时按顺序走出电梯即结束了一个乘梯过程。

电梯进入人们的生活已经158年了。1854年,在纽约水晶宫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美国人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发明。他站在装满货物的升降梯平台上,命令助手将平台拉升到观众都能看得到的高度,然后发出信号,令助手用利斧砍断了升降梯的提拉缆绳。令人惊讶的是,升降梯并没有坠毁,而是牢牢地固定在半空中——奥的斯先生发明的升降梯安全装置发挥了作用。“一切安全,先生们。”站在升降梯平台上的奥的斯先生向周围观看的人们挥手致意。谁也不会想到,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安全升降梯。
电梯4人类利用升降工具运输货物、人员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公元前2600年,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就使用了最原始的升降系统,这套系统的基本原理至今仍无变化:即一个平衡物下降的同时,负载平台上升。早期的升降工具基本以人力为动力。1203年,在法国海岸边的一个修道院里安装了一台以驴子为动力的起重机,这才结束了用人力运送重物的历史。英国科学家瓦特发明蒸汽机后,起重机装置开始采用蒸汽为动力。紧随其后,威廉·汤姆逊研制出用液压驱动的升降梯,液压的介质是水。在这些升降梯的基础上,一代又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们在不断改进升降梯的技术。然而,一个关键的安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一旦升降梯拉升缆绳发生断裂时,负载平台就一定会发生坠毁事故。
奥的斯先生的发明彻底改写了人类使用升降工具的历史。从那以后,搭乘升降梯不再是“勇敢者的游戏”了,升降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1889年12月,美国奥的斯电梯公司制造出了名副其实的电梯,它采用直流电动机为动力,通过蜗轮减速器带动卷筒上缠绕的绳索,悬挂并升降轿厢。1892年,美国奥的斯公司开始采用按钮操纵装置,取代传统的轿厢内拉动绳索的操纵方式,为操纵方式现代化开了先河。
生活在继续,科技在发展,电梯也在进步。150年来,电梯的材质由黑白到彩色,样式由直式到斜式,在操纵控制方面更是步步出新——手柄开关操纵、按钮控制、信号控制、集选控制、人机对话等等,多台电梯还出现了并联控制,智能群控;双层轿厢电梯展示出节省井道空间,提升运输能力的优势;变速式自动人行道扶梯的出现大大节省了行人的时间;不同外形——扇形、三角形、半菱形、半圆形、整圆形的观光电梯则使身处其中的乘客的视线不再封闭。如今,以美国奥的斯公司为代表的世界各大著名电梯公司各展风姿,仍在继续进行电梯新品的研发,并不断完善维修和保养服务系统。调频门控、智能远程监控、主机节能、控制柜低噪音耐用、复合钢带环保——一款款集纳了人类在机械、电子、光学等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的新型电梯竞相问世,冷冰冰的建筑因此散射出人性的光辉,人们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随着电梯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电梯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电梯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电梯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电梯行业中的翘楚!
我国的电梯行业也正经历着一个高速发展期。据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电梯行业领先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统计,我国电梯产量从1990年的1.03万台增长到2011年的40多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近20%,国内电梯需求量从2000年的仅3.72万台增长到2011年的45万台,到2011年底,我国电梯保有量达到201.06万台,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产销和保有量第一大国。
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行业成为外资较早进入的行业之一,全球主要的电梯知名企业都在中国建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这些外资品牌的进入为行业带来了国际化的技术标准、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使得国产电梯快速步入了国际化行列。从产业布局看,国内电梯行业聚集效应明显,电梯整机及零部件的制造基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除了高端电梯零部件外,电梯零部件已经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从技术上看,通过多年的发展,外资品牌除了在4米/秒以上高速电梯、提升高度20米以上大高度公交型扶梯及高端产品关键部件上仍占据明显优势外,在其余产品领域,内资知名品牌在产品质量和技术上已经和外资品牌相差无几。根据中国电梯协会的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对垂直电梯的需求仍主要来自中低速电梯,高速电梯(运行速度在3m/s以上,行程高度超过120米的电梯)不到3%,因而内资品牌凭借其性价比和日益完善的售后服务,竞争力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是电梯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历史数据回归分析显示房地产投资与电梯需求相关性很高。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商业性房地产投资增速会有所放缓,但是“十二五”期间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将提升对电梯的需求量,同时大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节能改造更换和出口都将推动我国电梯的产量。据前瞻分析预测,到2015年我国电梯产量有望突破75万台/年翻倍,其增长速度保守预测在20%左右。
发展方向:
1 电梯群控系统将更加智能化
2 超高速电梯速度越来越高
3 蓝牙技术在电梯上广泛应用
4 绿色电梯将普及
5 可视系统或人机对话

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1、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

表决的结果是,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

3、申奥成功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先生宣布:北京和张家口携手成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

4、2001年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举办。

2001年上海会议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新经济及反恐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积极进展,达成了旨在加速实现茂物目标的上海共识。

5、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举行。

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上海市举行。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同时7308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

⑺ 在教育行业百花齐放的时代,有没有稳步发展值得投资的教育产业

我个人觉得JRC阅有意思图书馆这种纵而深的文化教育综合体不错的。因为它既满足了孩子们和家长不同层次和深度的阅读需求和体验,还可以进行各种线下活动的参与。

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


(1)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运便利;市场需求量大
(2)汽车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兴的市场需求;丰富的原材料(任答两点)
(3)石油危机;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房地产崩溃;产业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冲击(任答三点)
(4)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⑼ 现在做什么工作比较有前景

2019年比较有前景工作: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1、大数据

大数据专业是从大数据应用的数据管理、系统开发、海量数据分析与挖掘等层面系统地帮助企业掌握大数据应用中的各种典型问题的解决办法的专业。简单点说就是搜集吃喝玩乐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精准推荐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行业对大数据应用持乐观的态度,在互联网行业,比如网络、腾讯、淘宝、新浪等公司已经成为标配。

2、人工智能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非常迅猛。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500万。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专业是个热了几十年的热门专业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4、电子商务

中国电子商务是生长于新时代,更是服务于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十分广阔。比尔盖茨曾说过:“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马云也讲过:“未来5年,如果你不做电子商务,你会后悔!”

5、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成长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的成熟,对新闻传播行业及整个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毕业生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广。可在各类门户网站、传媒商业网站、党政部门网站、企事业网站等从事信息采集、撰写、编辑等工作。

就业前景最好,有两层含义:

一是就业容易,就业率高。

二是职位好,挣得多。

⑽ 十三五时期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村贫专困人口每年净减少属1000万人以上,到2019年年底只剩551万人。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国家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凝心聚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全力脱贫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精准解决问题。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进村入户摸底排查,共剔除识别不准贫困人口929万人,补录贫困人口807万人,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提高。
摸清情况,如何帮扶?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十三五”期间,我国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与产业稳步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