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4 23:24:17

㈠ 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是什么组织

产业联盟是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种组织形式,这两年国家科技部、工信部都在推动产业联盟回的发答展。就电子信息领域和软件行业来说,国内单个企业力量都比较薄弱,大家联合起来对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可以降低技术创新成本,提高国内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减少内部不必要的竞争内耗。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也是这样一个组织,政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还是属于民间组织。

㈡ 软件工程师就业前景怎样目前中国软件行业呈现出什么形势

软件工程师,也就是俗称写coding的人,属于软件行业最基础的岗位,根据这些年接触过的这些人的职业发展经历,感觉只有那些一心钻研技术和性格内向的人适合,30岁之前足够混口饭吃,但以后的发展是个问题,毕竟单纯靠技术达到出类拔萃的人太少了,几乎都是在争夺独木桥。

今后的中国软件业,外包是大趋势,也就是说少数外包服务商将统领天下,这些外包服务商都会养大量的软件工程师,但不客气地说,这些软件工程师相当于信息世界的农民,是最底层的。如果你对软件感兴趣,要想有长足发展,应该是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在企业中紧随主营业务,并充分了解软件知识,成为业务信息化的主导者,二是在软件公司中靠近售前,充分了解行业知识,成为直接为公司获取利益的人。总之不要做农民,而要做商人。

具体到你的大学和专业选择,建议如下:

如果能进入一流大学,那专业并不重要。毕竟是否是重点大学毕业的还是一个很重要的竞争能力。
先确定了是几流的大学,然后专业就很重要了,而且经验证明,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因为现在的热门可能是几年后的负累。越基础的学科越吃香,例如数学、物理、信息、管理、外语等,别光看着什么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生物技术这些华而不实的专业,想想看,越通用的专业越容易找工作的。

㈢ 我国软件业发展现状如何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文),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的规划,有力地指导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有必要进一步认清我国软件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握国际软件共享运动带给我国的机遇,充分调动我国拥有的各种资源,提出兼具可行性和理想性的软件产业发展战略,走出一条既适合国情又能占领知识经济制高点的软件产业发展道路。

一、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形势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必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为抢得发展先机,树立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有利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定了立足本国国情的软件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例如,美国走的是“全面主导”的发展道路,占据全球软件产业链的最上游位置,以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规范和引导位于中下游的软件产业门类,瞄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赢得了巨额的产业利润。日本和韩国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走的是“国内优先”的发展道路,主要针对国内市场,出口在国内整个软件产业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少。以色列重点强调软件产业开发,充分发挥俄罗斯移民的智力资源,将全球领先的军用软件技术知识转化为民用,在数据、信息安全和无线通讯领域等软件细分市场取得了领先地位。爱尔兰利用其很低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在爱尔兰本土建立生产基地,逐渐成为软件跨国公司在欧洲的运营中心和软件集散地。印度规避了国内市场狭窄、信息化基础薄弱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服务和离岸开发业务,大型软件企业为跨国公司承包价值链高端产品和服务,中小型软件企业提供诸如解码、编程和测试等价值链低端服务,创造了比较庞大的软件出口额。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清晰的软件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还没有真正到位,发展环境还没有实现优化,再加上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国产软件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还不能为国民经济提供足够的支撑,使得我国在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处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夹缝”之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未见缩小,反而有日益扩大之势。长此以往,如果不从根本上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我国将痛失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大好时机,形势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可想而知。

(一)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低微,与周边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2000年,全球软件及服务业市场总收入为5960亿美元,其中,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为71.7亿美元,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1.2%,相当于美国的1/40,日本的1/8,也低于爱尔兰的1.5%,印度的1.48%,韩国的1.39%(见表1)。
表1 中国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
(单位:亿美元)
中国 美国 日本 爱尔兰 印度 韩国 全球
1999年 53.2 2200 540 84 67.5 59 5274
所占份额 1.0% 42.0% 10.2% 1.6% 1.3% 1.1% 100%
2000年 71.7 2400 572 89 88.5 83.2 5960
所占份额 1.2% 40.2% 9.6% 1.5% 1.48% 1.39% 100%

资料来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编:《2000年度中国软件产业研究报告》,2001年4月。
从总量以及所占比例来看,2000年,我国软件产业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虽然与周边国家如印度、韩国所占的份额相差不多,比爱尔兰略低0.3个百分点,似乎差别不大,但是考虑到软件产品质量、软件开发的规范程度、软件出口或满足国内市场的程度等方面,我国与这些周边国家以及爱尔兰相比则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单从出口来看,2000年我国软件出口约4亿美元,仅是印度的1/15。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差距,与我国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很不相称。

(二)软件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发展速度不能适应国家信息化的要求
2001年,我国软件产业总额占GDP的比重为0.78%,远低于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韩国的1.96%,印度的16.7%,与国家信息化对软件产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1996~2001年,我国软件产业国内市场增长速度分别为46.8%、31%、26.4%、27%、33%、34%,年均增长率约为30%,虽然高于世界软件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比印度软件产业起飞时期低20个百分点,比爱尔兰低50个百分点,难以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对软件产业的要求。

(三)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但国产软件的市场份额十分有限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行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这无疑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形成对国产软件有效的需求,反而有助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如微软公司的在华业务,两年内增长了2.5倍,是微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最快的部分,而国产软件的市场占有率仅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软件产业几乎全面处于全球软件产业链的中下游地位,在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发展方面受制于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目前的政府采购从尽量节约财政资金方面考虑得多,而在通过启动政府采购为国产软件创造市场空间方面考虑不够,未能给国产软件以有力的实质性扶持。

(四)缺乏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核心竞争力薄弱
为了保障安全,有些国家如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在军事部门中完全使用自己独立研制的操作系统。但是,在我国,国外软件产品占据了2/3的国内市场,其中在系统软件方面几乎没有我国自主版权软件的立足之地,国产支撑软件只是凤毛麟角,应用软件同样面临剧烈竞争。缺乏基础和核心技术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弱,不仅使得大量利润流入外国企业,严重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的积累和再循环能力,而且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信息安全。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在别国提供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长此以往,对于国家利益、国防安全都是非常危险的。

(五)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无力与跨国公司抗衡
据CCID(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统计,至2000年底,我国从事软件开发、研制、销售、维护和服务的软件企业有3,000家左右,加上兼营软件的企业,总数大约有5,000家。
我国软件产业规模结构的特点是以中、小企业为主,50人以下的企业占55%左右,50~200人的企业占42%左右,1,000人以上的仅有中软总公司、东大软件、用友软件、北大方正等十几家公司。2000年,我国软件产业人均产值平均不到15万元人民币,而微软每年人均产值高达62万美元,这表明我国软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竞争力不强。
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软件技术人员约有19万人左右,此外,还有30万人在从事计算机应用、科研与教育工作。但是,我国软件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程序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人员,软件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的数量非常匮乏,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在典型的知识型产业中缺乏急需的专业知识型人才,再加上“一低两高”(劳动生产率低,人力成本高,开发成本高)的现状,发展速度之慢也就不足为怪了。

(六)国家软件产业政策在落实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将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该文件规定的政策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在落实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
例如,在投融资方面,该文件规定的由国家扶持的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至今尚未组建。由于软件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缺少可供抵押或质押的资产,很难争取到银行贷款。在软件企业上市方面,国家各部门制订的政策法规相互矛盾,现行的政策法规阻碍了软件企业的上市融资之路。同时,由于软件企业的规模较小,前期研发投入过大,而且研发费用很难转化为固定资产,与传统制造业的盈利模式有所不同,同时发行股票的规模也无法放大,因而,在目前实行股票发行核准制的情况下,证券公司在推荐软件企业发行股票方面积极性不高,软件企业上市存在实际的困难。另外,国务院18号文件中关于软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以及软件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等规定缺少实施细则。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现有的软件产业政策是从软件产品销售收入比例和自产软件产品销售收入比例等方面来界定软件企业,而将软件服务业、软件产业孵化器、软件企业的分支机构以及国产软件的代理和分销商排除在外,实际上使软件产业链条上各环节、各要素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导致有些环节发展滞后,成为整个软件产业发展的“掣肘”。
关于软件采购方面,目前政府采购主要是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设计,对通过政府采购为国产软件发展创造市场空间的政策目标考虑不够,缺乏指导政府采购的标准规范和产品、服务目录。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目前版权法的执行仍未取得预期效果。据美国SIIA(软件与工业信息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越南和中国是世界上盗版率最高的两个国家,1994年两国的盗版率分别为100%和97%。随着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近几年两国的盗版率已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98%和91%左右。据统计,1999年,中国软件业因盗版而损失的金额高达6亿多美元。盗版率居高不下,不仅严重制约了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损害国家形象,也严重影响了跨国公司和风险投资进入中国的积极性。

二、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我国软件产业处于软件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夹缝”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在软件产业这个国际竞争的前沿领域将无所作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印度在相对贫瘠的国内经济基础上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腾飞,在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的核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印度在不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尚且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跳跃式发展,而我国呢?拥有印度无法比拟的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信息产业规模、国内市场潜力以及综合经济实力,这无疑增强了我国在发展软件产业方面的决心和信心。

考察软件产业在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以色列、爱尔兰等国家成功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发现软件产业具有与一般制造业不同的规律。很多以资金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业,如机电、汽车等,在世界各国之间的转移基本上呈现“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规律。但是,软件产业完全有可能同时在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推动软件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成功的关键资源不一样,传统制造业的关键成功资源是资金,而软件产业的关键成功资源是知识型的人力资源。所以,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再加上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与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一争高下。
同时,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源代码运动的兴起以及网络计算机(NC)的推广,为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Linux是一种将源代码完全开放的UNIX类操作系统,由于它的开放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并宣布遵循自由软件联盟(CNU)的GPL协议,赢得了一批富有市场经验的软件开发厂商的支持,从而使Linux能快速传播和发展,开始对微软造成直接威胁。目前Linux在全球已有约1,000万用户,在因特网服务器上所用的操作系统(OS)上已居首位,占有率达28%。IDC(国际数据公司)预计,五年后Linux将跃居全球操作系统市场的第二位。
以Linux为代表的源程序公开软件,给现有的软件产业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其必将影响世界软件产业的发展。例如:开放源码可能成为软件发展的重要模式;以网络为核心的开放式的崭新开发模式逐渐形成;改变软件产业的“游戏规则”。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NC(网络计算机)已成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特别适合中国国情,具备大力推广的条件。目前NC已从单一的瘦客户机扩展到便携、移动、无线的网络访问终端,其用户群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推广NC的条件已逐渐成熟。NC对CPU的性能要求不高,我们可以大力推动基于Linux的CPU芯片的开发,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CPU设计产业。
另外,软件已成为各行各业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商业竞争的有力工具。软件行业也不再仅局限于计算机行业之内,而已渗透和分布在其他行业之中,软件的产品形态呈多样化。嵌入式软件市场正在升温,一种是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如移动电话、手持设备和信息家电;另一种是面向工业应用的市场,如工业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仪器。这是一个相当分散的市场,由于嵌入式软件往往在专用微处理芯片上运行,因而不易形成统一的独占性市场。
因此,我国要改变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尤其是改变在系统软件市场中的被动局面,存在很多难得的机遇。重要的是我国要抓紧时间,不能再沉湎于于事无补的过多的争论。目前,最紧迫的事情是,尽快确定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充分调动发挥我国拥有的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唯其如此,我国软件产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跨越式发展,达到国务院18号文件中规定的目标,跻身于世界软件大国之林。

三、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道路
前面我们考察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以色列和爱尔兰等国的软件产业发展道路,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我国软件产业今后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一个明显的结论是,我国绝对不可能照搬别国的模式。我们自有我们的国情,自有我们独特的优势资源,因而,在发展软件产业的道路选择问题上,我们要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国家行为和企业行为互动
这里的“国家行为”并不仅仅是指国家要制定合理的软件产业扶持政策,主要是指要通过国家投入、组织和引导来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我国的信息产业基本上是建立在美国提供的核心技术的平台上,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使之产业化,并为之提供市场空间,这是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不能把发展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希望寄托在软件企业的身上。这是因为,第一,发展具有自主版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不像软件服务业那样,单靠优秀的人才资源就可以做得很好。操作系统和支撑软件等系统软件产品,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行业门类,只有国家才能集中大量的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以国家为主导,统一组织和协调,才能有可能取得成功,指望单个的企业或企业之间的联盟就可以解决软件的核心问题是不现实的。第二,目前我国软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不雄厚,根本无力解决发展系统软件所需要的庞大资金和面对巨大风险,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也不可能要求软件企业主动站在国家的角度上为国家“排忧解难”。第三,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形势逼人,只有动用国家的力量,集中国家的资源,像我国当年研制“两弹一星”那样,采取非常规的运作方式,迅速缩短我国软件产业在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方面与软件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才能摆脱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软件产业链中的被动地位和尴尬局面。
当然,在发展软件产业方面要体现国家行为,并不意味着国家直接用行政手段来干预,而是以国家为主导,采取市场运作和商业化的形式,比较可行的操作办法是:国家投入巨资,以国家为主导,同时吸收社会各界包括软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甚至跨国公司的资金,直接组建实体,从事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在该实体内容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一条龙”,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研发和产业化脱节的“痼疾”。

(二)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并重
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应侧重发展软件产品,提高我国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而让软件服务业保持自然增长状态。又有人认为,目前我国软件产品与软件强国相比落后一大截,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越,与其在系统软件领域内从事没有多少成功几率的拼搏,还不如侧重发展服务业,这既可以锻炼人才,又可以创造就业,还可以为将来侧重发展软件产品奠定基础,同时还顺应了目前出现的软件服务业领先的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均有失偏颇,没有全面地考察问题的实质。笔者之所以提出“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并重”的观点,是与“国家行为和企业行为互动”的看法一脉相承的。国家与企业在发展软件产业的道路上既有分工,又是互动的。国家可以运用国家的意志,集中投入,采取实体经营的形式,将来自国家和社会的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集中攻克软件产业中的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建立自己独立的产品体系。同时,国家在信息化建设中,给软件企业创造市场机会,推动软件服务业的成熟壮大。而企业呢?主要集中于软件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ASP、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数据加工与处理、软件测试、信息系统咨询与评估、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软件与信息系统管理人才工程化培训等业务,为软件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积累专门知识和软件人才。国家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软件企业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以此来提升企业素质。同时,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软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定制软件和服务市场,学习和掌握国家软件市场运行规则和业务流程,积极参加CMM认证,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促使软件企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化素质。

(三)重在开发国内市场
毫无疑问,我国软件产业的国内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我国应当以电子政务、电子金融、企业信息化、社会保障为重点,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我国自主版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产品,通过巨大的内需来拉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子政务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各种产品和技术,推动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和产品对社会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和引导性。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具有的安全性、个性要求、本地化等特点,国产软件企业将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制订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提出推荐政府采购的产品或服务目录,避免各级和各地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的实施方面“一哄而上”,各自为战,削弱电子政务对国产软件的拉动作用。
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迅速,截至2000年底,银行系统已拥有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自动柜员机(ATM)近3万台,销售终端(POS)22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金融电子化的硬件建设将带动金融领域应用软件的大发展。数字化电子货币、网上支付、安全认证等电子金融的功能将直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目前,我国拥有15,000家大中型企业和1,100多万家小企业,这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需求急迫,同时,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需求将日益旺盛,企业信息化潜在市场规模日益庞大,同时,加入WTO也将要求我国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开展商务活动,这必将加大对企业管理软件的需求。现在管理软件开发出来的有效用户只有中小企业总数的5%左右。企业信息化将直接带动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软件的发展。

(四)建立产业自主体系
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建立产业自主体系,需要从国家层面上来加以组织、协调和引导。目前,Linux在全球的兴起为我国逐步打破WINTEL体系,建立基于Linux的系统软件产业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我国软件产业自己的标准体系,占据全球软件产业链的最上端,最终发展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软件强国。

【参考文献】
[1]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编.2000年度中国软件产业研究报告[R].2001,(4).
[2] 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全面推进我国信息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吴基传部长在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02-01-28.
[3] 王文京谈软件产业和软件企业经营[DB/OL].新浪网站,2001-12-09.
[4]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软件业“十五”专项规划思路[DB/OL].www.ccidnet.com,2001-09-30.

㈣ 中国软件与印度软件的发展优势各是什么

当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闪电般的速度起飞,并且成为全球经济强国时,全世界从最初对中国的不信任逐渐转为由衷的钦佩。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主要以制造业拉动,增长率在2002年达到8%后,又在2003年增至9%。中国依靠巨大的国内储备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吸收大量外资在中国建立工厂,引进所需的国外专业技术。仅2003年度,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资金就达到530亿美元,占整个世界总投资额的8.2%(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UNCTAD)数据库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为当年的世界之最。

印度的经济起步落后于中国大约10年,最近才为世人瞩目。其崛起主要依靠西方工作岗位的地域性转移。同时印度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所属行业包括软件业、IT业和制药业。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得到政府的资助,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003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增幅为8.3%,而2002年仅为4.3%;但是印度2003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为47亿美元,2002年则为3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零头。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道路截然不同。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政府深思熟虑后决策的结果,而印度的经济发展则多少有点顺其自然。中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式孰优孰劣?哪种发展模式会造就强国?

中印产业:一硬一软

中印两种发展模式的不同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相比印度政府,中国政府更愿意培育和指导整个经济活动。中国政府大力投资硬件基础设施,有权决定哪家企业能够得到政府资源、哪家企业可在A股市场挂牌(即使该企业不一定是最好的)。与此相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越来越少干预经济活动。第二,在外商直接投资上,中国乐于接受外资,而印度始终对此保持谨慎态度。

上述区别影响到哪类企业会成功。在中国,那些需要“硬件”基础建设(如公路、港口、电力)的企业远远领先印度。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仍将保持这一优势。而印度的企业则在“软件”基础建设领域,即无形资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更胜一筹,如软件业、生化业或广告业等创新性行业。

生产流程快的制造类企业需要高效的道路和交通网络,因此这类企业在印度发展缓慢,但是那些不受发电机短缺及公路发展限制的企业却发展迅速。软性资产甚至支撑起了印度的汽车产业。与中国不同,印度汽车产业的成功并非依赖于跨国集团大量的资本投入,而是依靠智能化的设计开发出造价低廉的本土化车型。事实上,印度已经将许多高附加值的机械和电子元件输出到中国。这些元件的生产更多靠的是专门技术而非基础设施。

更重要的是,中国许多硬件资产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政府注入了资金。政府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干预国内资本市场,在印度则没有这样的政府干预,因此其成功企业主要集中在受资本限制较小的行业。设立一家软件公司不需要大量资金,但建立一家大型钢铁厂却相反。

印度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较少干涉和不对缺乏有形资产的行业(如软件业、生化业、媒体业)采取管制的政策,为创业者提供了空间。创业活动的推动依靠传统企业(主要是家族企业)和新进入市场的企业。虽然印度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并不完美,但在总体上能够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

良好的硬性基础建设和中国政府对外资的热诚欢迎,有利于跨国集团在中国开展经营活动。但是由于这些跨国公司同时带来了他们自己的资本和高层人才,因此他们没有必要大量依赖当地资源。中国不乏优秀的土生土长的创业者。然而,很多本土企业却由于资本市场效率低下、银行系统坏账累累以及地方政府官员(而不是市场力量)决定融资对象的残酷现实而举步维艰。

中国和印度都有能力按照各自不同的道路将目前的发展势头再保持数十年。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干涉,包括对外资开放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印度社会所没有的。也许这两个国家都选择了各自特定历史背景下最好的道路。

当大家对这两个国家进行比较时,很容易忘记印度的改革要比中国晚了十多年。随着印度进一步放开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我们很可能会发现印度更加自由的经济环境更有利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企业发展。

中国模式:低效但强劲

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找问题并不难:周期性产能过剩、政府干预资源分配以及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平等现象都只是众多缺点的冰山一角。但是人们很难再找到其他模式能如此强劲地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从推动经济增长的角度对企业发展进行管理。在中国,你可以成为一个小企业主,但如果你想做大,就必须从政府背景的渠道中融资。从根本上讲,政府官员有权决定哪个企业能得以发展。

这样的政策对于实现企业成长的目标是十分成功的。中国迅速建立了足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大型企业。以作为制造行业支柱的汽车业为例。20年前,中国没有真正的汽车产业,中国政府决定,必须引进像大众汽车那样的国外成熟企业教给国内生产厂商如何制造汽车。政府坦率地表示:“中国需要现代化,中国经济需要发展。我们没有能够达到这样目标的企业,所以想尽一切方法创造这样的企业。”

中国经济改革的根本机制是促进各省、市之间的竞争。在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一家全国性企业,所有的企业都是地方性企业。随着国内贸易壁垒的解除,地方创业者和支持他们的政府官员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打入邻近市场。确实,这会造成产量过剩和价格战,但是经过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生产的周期性会导致行业内企业的重新洗牌,使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企业凭借具有的全国性规模和真实的竞争优势,不再依赖当地政府提供融资,从而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长期参与竞争。

另外,我们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或银行体制的改革与外商直接投资并无联系。跨国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仅占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所以他们对推动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中国必须利用自身的金融资源来支持经济增长,所以,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发展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解决银行问题,包括提高储备金利率,改革分行业绩和激励机制以及采用更灵活的、以风险为基础的定价政策。

中国发展模式的低效率是否会超过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我们认为不会。政府仍然控制着绝大部分金融资源,并且基本能够合理分配——这就是中国经济能如此快速发展的原因。和在高效市场上的私营经济相比,政府无疑对于分配资金不甚在行。中国并不是一个高效的市场,而融资金额较少(无论是政府还是私营部门)的印度模式不能像中国模式那样实现中国目前的增长。印度模式对于印度经济而言可能同样存在问题:家族式企业和其他个人投资者也许长于合理判定哪些投资对自己有益,但他们的投资金额不足以带动中国那样高速的发展。当印度国内外投资者看到印度的发展潜力后,印度吸引外资能力必将急速增长,这一点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行业层面的比较

“究竟哪一种模式更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在国家层面找到,必须深入到行业层次。中国和印度都存在一些由于管制严格、缺乏竞争而导致发展缓慢、效率低下的行业。但两个国家也都存在由于管制较松而蓬勃发展的企业。

麦肯锡全球研究学院一直认为高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生产率,阻碍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障碍是政府微观层面阻碍竞争的层层管制。印度就是这一观点最好的注释。

印度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包括IT业、软件业和业务流程外包行业。这些行业成功创造了数十万就业机会和几十亿美元的出口额。这些具有潜力的新兴行业躲过了政府的管制,避开了被扼杀的可能。IT、软件和外包服务企业不受其它行业在工作时间和加班等相关劳动法规的管制,同时政府允许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而这在零售业等行业是不允许的。如果没有这些国外资金的注入,这些行业是否会在印度起飞,就值得怀疑。到2002年为止,这些行业吸收的外资占整个印度吸收外资总额的15%。

生产率居中的是汽车行业。这个行业自从20世纪80年代政府放松管制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92年为止,多数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得以解除,这使得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车辆价格也随之下跌。即使发生了行业整合,但由于需求强劲,行业的就业状况依然保持稳定。尽管如此,由于整车的关税居高不下,国内的汽车制造商仍没有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这意味着该行业的效率尚未达到其应达到的水平。

处于生产率发展最低端的是消费电子行业。虽然该行业的外资投资限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解除,但是整个行业仍处于各类进出口关税、国内税赋和相关法规的层层束缚中,导致了印度的消费电子产品不仅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即使在国内价格也是一般消费者所无法承受的。食品零售业的情况则更糟,部分原因是国家完全禁止外资进入。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6%。

再看一下中国。中国已拥有一些相对较为自由而富有竞争力的行业,如消费电子。它的劳动生产率是印度的两倍。在过去20年间,该行业由于国外直接投资和国内同业的竞争压力已具有国际竞争力。该行业的成功与政府对此行业采取的相对宽松的监管政策密切相关。当然,这相对宽松的监管政策很可能是由于当时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该行业的发展潜力。现在,中国每年生产的消费电子产品总值为 600亿美元。

中国汽车行业的前景尚未明朗。政府将该行业定位于战略性产业,加以严格管制,只希望通过开放获得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市场已经对国外汽车制造商开放,消费需求得到很大提高,价格也降下来。然而,汽车行业也充分反映出政府干预对遏制潜在国外投资的负面作用。国外汽车制造商只能通过建立合资企业进行投资,汽车配件必须从当地供应商采购,并且关税之高使得进口车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当然,随着私营企业的壮大,竞争也在逐渐加剧。但中国合资企业的生产率仍然比日本和美国低——而且相比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更低,这很让人吃惊。

从行业层面比较,在IT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行业,中国即使花15年也未必能赶上印度;而在消费电子行业,中国则在整个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印度再花10年也不能对中国构成严重的威胁。

汽车行业的胜负则难以定夺。印度市场中的竞争要素带来了许多技术创新。印度利用低成本的劳动力,不采用耗资巨大的自动化生产。当地的工程师已经开发出 Scorpio等新型产品,这是一种SUV车型,其零售价仅为美国的一个零头。在中国,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将该行业做大,但是政府的管制却限制了该行业的竞争潜力。

现在就判断究竟是哪种经济发展模式更好还为时尚早。实现强劲持久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较高的生产率,而且要着眼于行业的发展。而要实现较高的生产率,则要靠政府建立健全的管制机制,同时扫除一切阻碍竞争壁垒,为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中国和印度都有机会使企业和国家经济实现繁荣发展

㈤ 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机遇

1、扩大内需政策将为软件产业提供巨大市场空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这项工作,将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历史舞台。
2008年底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决定从中央财政资金中拿出150亿元用 于工业行业的技术改造。软件作为提升经济质量和促进两化融合的“助推器”,面临巨大的市场机会,特别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方案和网络设计维 护、传统行业信息化改造等方面对软件的需求巨大。近期,国务院又同意发放3G牌照,2009年通信网络建设新增投资2,000亿元以上,将有力拉动通信嵌 入式软件和网络系统解决方案的增长。
2、产业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国务院18号文件即将到期,为避免政策断档,新的政策正在研究并将出台,将为软件产业提供更大的政 策支持。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已编制完成并即将实施,软件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领域,将是产业振兴政策措施支持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服务 业,出台了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软件及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代表,将得到政策的倾斜。
3、行业整合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2008年以来,金融、制造、软件等多个领域的跨国公司纷纷加强中国市场布局,一些全球性的软件服 务中心陆续设立,不仅增强中国软件产业力量,也增加国内软件企业的市场机会。面临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国内软件企业纷纷加快修炼内功,推进行业资源优化配 置,将逐步缓解中国软件企业小而散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包企业超过3,000家,随着国外市场萎缩,企业破产合并现象增多,部分研究机构预测,到2010 年,软件外包企业数量将减少1/3,平均规模将提高20%以上。近年来,东软、浪潮、博彦科技、海辉等企业通过收购实现规模扩张,入选了国际外包专业协会 公布的“2008年全球外包100强”。
4、技术发展将提供新的机会
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应用正在不断改变软件产业的格局,带来软件产业发展的新机会。 2009 年,虚拟化技术、云计算等重要技术都将带来软件产业格局的新变化。虚拟化技术可以提高服务器资源的利用效率,带来数据中心、服务器平台的整合,大大提高软 件研发的效率和能力;云计算,可以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海量计算服务,不仅可以作为软件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作为存储空间的提供者,甚至还可以作为信息和商业处 理的平台,由此将带来软件评论此篇文章 (0)其它评论发起话题 (0)相关资讯财讯社区(0)产业商业模式的多样化。随着网络融合加快,移动互联网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将带来很多新的业务,对软件技术及应用提出新的要 求。
综上所述,2009年中国软件产业面临形势十分复杂,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同样巨大,要密切跟踪技术 与市场形势变化及行业整合趋向,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才能确保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预计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加剧,一季度产业增速可能出现 较大回落,但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和技术改造政策落实,下半年后增速将逐步回升。预计全年增速为22%至25%。

㈥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软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软件业的“微笑曲线”上,位于曲线左上端的是软件产品的研发,这是整个软件业技术最集中的部分,也是软件创新的根本。这个可以概括成产品模式,代表企业有微软和IBM。

“微笑曲线”的底部,是软件外包产业,这部分工作属于低层次、重复性劳动,所以创新的成分较低,也就是代工模式,代表企业有国内的东软集团等。

“微笑曲线”的右上端属于软件服务,它包括管理咨询、二次开发等内容,即服务模式,代表企业有埃森哲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软件行业研究小组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软件市场,既重视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软件应用,也积极发展以软件外包为代表的国外市场。

中国软件业的发展一方面是国内自身市场需求比较大,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策指导下,信息产业的一大支柱软件业被列为国家重点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外向型软件产业成为振兴中国软件的战略之一。面对全球软件业的又一次大规模变迁的机遇,中国找到了切入市场的最佳时机,积极参与全球软件外包的竞争。作为全球软件业的新兴力量,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的突破,促使了中国软件外包业的崛起。

㈦ 工业软件细分市场及重点应用领域发展分析

2020年6月,著名的工业软件公司Mathwork已经停止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在实体清单上的公司提供技术以及客户支持服务,2020年8月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表示支持软件领域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优化配置技术、装备、资本、市场等创新资源,按照市场机制提供软件领域的专业化服务,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工业软件是中国互联网的基础工具,工业软件的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中国工业软件“短板”明显

工业软件贯穿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组装测试等各环节。在诸多工业软件中,电子设计自动化EDA、CAD研发设计软件CAD,和以CAE为代表的仿真软件应用程度深、价值较高。业内人士表示,恰恰在这些领域,我国基础较为薄弱。

过去我国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客观上有“重硬轻软”的问题,在工业软件领域的投入力度存在不足。根据Gartner的数据,2019年全球3.8万亿美元的IT支出中有4310亿美元为软件支出,占比约为11%;而中国2019年2.9万亿元的IT支出中有878亿元为软件支出,占比仅为3%,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具体到制造业上,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工业软件发展和应用水平却与地位不符,上一阶段的工业自动化建设也偏向于硬件设备端,工业软件的发展落后于整体产业升级的进度。因此为了自主实现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升级,就必须要尽快弥补在工业软件层面的“短板”。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软件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㈧ 我国现阶段软件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全球市场竞争加剧,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软件外包市场的争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对本国软件产业的支持政策,据科尔尼公司调查,全球已经有70多个国家出台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这些都对中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重大的影响,二是传统的比较优势面临挑战,由于我们的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实力不强,规模比较小等等原因,国内领先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随着接包国家和地区的迅猛发展,中国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得到削弱,这些都对中国的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带来巨大的挑战,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从长远来看,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已经是大势所趋,新一轮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必将为中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重拾实体经济发展思路,重新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节能材料、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战略性产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积极抢占未来的战略制高点,这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二是金融危机加快了全球软件产业的转移,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软件外包市场多元化的趋势,出于自身经济安全和分散风险以及降低成本等多方面的考虑,跨国公司一方面会把尽可能多的业务外包出去,另一方面在扩大外包的范围,跨国公司特别是欧美公司将把软件外包分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由于垂直并购、规模扩张型并购,以及软硬件企业相互并购等加速,引发了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重新洗牌,这些为中国软件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新的机遇。

㈨ 中国软件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吗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据中国工信部负责人在会上透露,2017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软件产业能力显著提升。未来将强化创新,推动新时代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软件业百强企业的门槛由2000年的不足1亿元提高到超过13亿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580多万,且供不应求,行业薪酬水平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列第一。

中国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在年会上评价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2000年整个软件产业规模是586亿元,增长到2017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了14.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5.8%增至28.8%,2017年将超过30%,大概达到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软件产业能力也不断提高,集聚效应明显。谢少锋说:“2017年中国的软件自主版权登记量突破七十万件,去年同比增长超过85%,软件研发的投入和全球软件五百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水平在逐渐缩小。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非常明显,东部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总收入比重是80%左右,八个中国软件名城的整个的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60%。”

阅读全文

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