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文化产业有什么影响
上海自贸区对文化类行业的保护意图十分明显,根据目前我国国情,此举措也有较大现实意义。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促进作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政府将文化产业置于战略性发展产业高度,为其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在政策红利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如破竹,然而起步晚、底子薄,相比国外文化产业仍存在较大差距。 如果在自贸区中对国外文化企业不加限制将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尤其是图书、影视、广播等行业,其区域局限性较小、影响范围广,外资进入对国内其他公司具有严重破坏性。目前我国影视、出版等文化行业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为了保持其增长速度,对外资有所限制是明智之举。 但是在文化领域中限制外资并非长远之计,这与自贸区的意义相违背。事实上,政府已经在娱乐性企业、游戏主机生产等方面有所开放,影视、出版等领域的开放也将是必然之势。国内相关企业应该警惕外资的“入侵”,面对国际化市场的大环境,政府所起的保护作用十分有限。 现阶段,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崛起提供了良好环境,文化行业的市场需求量达到空前高度。然而在我国文化市场蓬勃发展之际,国外市场却进入饱和状态。国外资本对中国市场这块“肥肉”垂涎已久,如果我国文化产业不主动对外开放,欧美等国家或也将采取高压政策,迫使我国文化市场对外开放。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比2011年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日益凸显。然而面对外资进入,我国当前依然需要保持谨慎态度,首先开放一部分影响范围较小的文化领域,然后逐渐开放其他关键领域,否则将对国内文化企业产生较大冲击。上海自贸区对与文化产业可能会是一个新的飞跃,也可能是一场灾难,如果假象中国文化产业同他国文化产业竞争,我们是没有太多优势,可能会导致破坏中国文化产业。都是可能,只能走着看。
『贰』 统计局 2016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比2015年增加多少
目前国来家统计局最新只有2015年的数据源。但根据《2016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2.68亿元,同比增长8.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50%,占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比重的6%。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叁』 北京市和上海市,哪个在文化产业上实力位居第一
在2007年初中国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比较中,北京市在文化产业上实力位居第一。从文化产业总体实力看,由于上海经济总量大,文化产业总量就大,在全国文化产业总量中所占比重最高。但是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和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和创意人才资源丰厚(2007年初,77所高等院校,353所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达30万人),国家文化机构集中(全国演艺业的1/2,影视产品的1/2,图书近1/2,音像制品的1/3,期刊的1/4,报纸的1/5集中在北京),因此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最高。而且,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将继续保持这一优势。总的来说,北京市在文化产业上实力位居第一。
文化产业在上海总体经济格局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7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2718.95亿元,实现增加值683.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0%,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0.8个百分点。随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进一步开放,民营资本呈现出旺盛的投资热情。截至2007年底,全市拥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有258家,其中民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207家,占总数的80.2%;2007年,全市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在电视剧生产上的投资总额达到28174万元,是国有制作机构的1.86倍。2007年全市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共有103家,其中61家为民间职业剧团。
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到来,世博会对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综合影响也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对接世博会,依托世博会的平台,大力发展上海文化产业,把世博会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率提高到最大的可能,已成为上海近期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的重要选择。
中国投资网 2009-2012年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肆』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有什么特征
(一)从整体规模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量大、数量多、分布广。
(二)从园区类别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多形态、多类型、开放度高。
(三)从运作经营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大、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
(四)从产业布局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企业多、主导企业集聚度高。
(五)从园区管理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行规范、服务完善。
『伍』 上海博雅方略集团的文化科技金融论坛真的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吗
博雅方略的文化科技金融论坛切入的点和时间还是很敏锐的。首先是遇到了政府的政策契机,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了。再加上现在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是井喷式的发展,但是文旅产业与科技、金融的融合还跟不上,这个论坛就是解决这个行业痛点的最好助力。
『陆』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
作者:SOOLW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上世纪90年代的英国提出。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
在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在中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及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它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瞻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上海:着力打造特色创意产业基地。上海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同时也具备了相当的发展基础。上海的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业等行业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4年10月,上海市首家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正式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成立。2005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及《上海2004-2010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创意产业。据统计,上海市已有18个创意产业基地,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各类设计创意企业入驻,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占到上海全市GDP的7.5%。
北京:重点培育六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科技和创新实力突出,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2004-2008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培育六个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之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据初步测算,2005年产值达960多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780亿元,总量规模占全国的1/3。北京现有2万多家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仅工业设计一项的年产值就高达110亿元左右,并创造了1000亿元以上的关联效益。
深圳:积极构建“创意设计之都”。在国际、国内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深圳市2004年推出了《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规划纲要》,并提出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的目标,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相关产业,包括动漫产业、建筑设计、装饰设计、印刷、服装设计等产业。深圳市还规划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
深圳设计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更是保持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拥有一支2万多人的设计队伍,2003年设计业总产值就已达到85.06亿元。深圳的平面设计全国领先,被称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平面设计人才达 2万人。工业设计占居全国49%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汽车造型、IT产品、家用电器、医疗设备、仪器仪表、轻型机械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此外,南京、青岛、大连、成都、杭州等其他城市,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定位不强,与城市资源特点联系不够密切;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等。
针对这些可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对策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对策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好相对较弱。加之我国文化创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
对策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对策四:重视政策法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