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业链指的是什么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 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2. 产业化和产业链有什么区别
产业化和产业链的区别:
1、两者本意不同
产业化是指商品经过研发后进行大批版量生产,推广到权市场上作为标准产品售卖。
产业链则是指将产品的几个相关行业串联起来,形成具有步骤的生产产业,由最基本的构成至最高端的核心组成一条线的生产。
2、两者意义不同
产业化指单独一家企业,对产品进行量产,面对市场。
产业链则是由政府或者工业区管理层进行研究斟酌后,开发出来的一些列产品环节。使市场应用能够方便的衔接起来。即买一种商品即可有另一只商品进行配套。
3、两者价值不同
产业化的价值比较直观,从产品的产量上即可算出售出后的价值额度。
产业链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产业化,因为这是一个行业从头到尾的产品供应。价值不仅高,意义同样非常重大。
3. 企业贸易中的6+1产业链具体是指哪些~
具体指:
“6+1”产业链,整个产业链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
“6+1”产业链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的。“6”指的是:第一产品设计,第二原料采购,第三仓储运输,第四订单处理,第五批发经营,第六零售;“1”指的是:产品制造。
从2006年开始至今,郎咸平对于制造业的支招就是著名的“6+1”理论,整合全产业链。他认为“中国不是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他的理由是当今是产业链竞争时代,中国只负责产业链中的制造环节却只拿到一丁点利润,还导致环境污染,剥削劳工等问题,其他利润全被欧美国家拿走,所以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6+1”理论:“中国企业在应对外部竞争中仅仅占据了生产这个“1”的环节,利润少得可怜。”整个产业链的“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以及终端销售,这6大块能创造的价值是90%。 这个理论开始逐步在各地引起重视,并得到一些企业的实践。
推动企业大转型解决通胀
对于大家关注的通货膨胀现象,郎咸平认为这不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而在于中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现象,即同时存在过热部门和过冷部门。“哪些部门过热?与投资建设有关的领域是过热部门,比如钢铁、水泥、房地产行业,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这些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而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则是过冷部门。”郎咸平说,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资金产生一种逆流转现象——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所以,过热部门越来越热,所有和过热部门有关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政府对过热和过冷部门的宏观调控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首先对过热的部门要采取行政手法压抑他们的过热行为,对过冷部门不仅不应该打压,反而应该通过政府的力量协助民营制造业走向比较好的明天,要扶持要鼓励。过冷企业这么多部门,不是简单的融资可以帮助他们,不是简单的优惠政策能够帮助他们,而是推动我国企业大转型。怎么转呢?那就是从“1”进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