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新动能”发展呈现哪些特点
从中央到地方,多方努力,中国经济新动能亮点纷呈。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技术司司长任志武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可以概括为“成长快”、“活力强”、“业态新”、“环境优”四个特点。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巡视员伍浩透露,下一步,将围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上述亮丽的数据,得益于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和新动能培育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任志武指出,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优化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绩效、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等改革文件,进一步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制度障碍,释放新动能发展的活力。
⑵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哪些主要特点
总量规模快速扩大。2011—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3万亿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增长11%。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7.6万家,大中型企业比例达到16.15%,年销售收入1亿以上的企业近2万家,100亿以上的龙头企业达70家(其中500亿以上5家)。
发展动力持续强劲。“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2015年预计达4万亿元,同比增长9.7%;实现利润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8%,为新常态下稳增长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落后产能逐步消化,装备技术升级加快,为产业发展增强了新的发展动能。目前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52%。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如肉类加工设备国产化88.5%以上。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正在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一批名企、名品、名家正在培育成长。
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向加工园区、物流节点、优势主产区集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2015年农产品加工园区达到1600家,汇聚了3.5万家企业(其中龙头企业1.5万家),成为优秀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聚集地;山东、河南、四川、内蒙古等10个畜禽大省的肉类加工总量占到全国的80%。
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农业经营主体接二连三融合,吸引农民直接以资金、农产品、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发展加工和流通业,全国农民合作社中已有53.3%从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前延后伸融合,将农户、加工企业和经销商等不同环节的经营主体,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群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渗透融合,将电子商务、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引入,大大缩短了供求距离,降低了经营成本。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实现补农建农带农。目前农民人均收入9%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每亿元加工营收吸纳96人就业;农业逐步从出售原字号农产品转向加工制品,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都是加工制品。可以说,“十二五”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万家,预计2015年经营收入3500亿元,接待游客11亿人次,带动3300万农民受益,已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成为城乡居民望山看水忆乡愁的好去处。
⑶ 我国肉类消费的地区布局有什么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肉类消费呈现出下列特点:
(1)肉版类消费是大中城市消费中的大权项,其消费需求与总消费水平成正比,不同地区差别显著,而且南方比北方消费的肉类多,东部比西部所消费的肉类多。
(2)大中城市对肉类的消费需求受消费习惯的影响比较大,而受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我国大中城市居民人均肉类购买量较高的城市有:西南的成都、重庆、贵阳、昆明,华南的深圳、广州,华东的南京、上海、厦门,华中的武汉、合肥等,北京、上海和天津3个直辖市虽然居民人均肉类购买量排位较后,但城市人口庞大,城镇人口比重高,对肉类消费数量大。
(3)受消费习惯的影响,大中城市对肉类的消费结构表现出较强的地域特征。人们对肉类的消费大都以猪肉消费为主,但北方城市牛羊肉与禽肉所占比重接近;南方城市家禽消费比重较大,牛羊肉比重较低;西北城市牛羊肉所占比重较大,禽肉消费量少。
⑷ 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备受经济界、科技界的重视和关注,主要呈现出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动态性、关联性等特点。
⑸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什么动力转换三大特点
当前,我国经来济发展呈现速度源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⑹ 根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数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特点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把握大势,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199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7996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85787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96125亿元,增长7.9%。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全国夏粮总产量13660万吨,比上年增加475万吨,增长3.6%;早稻总产量3401万吨,比上年减少12.5万吨,下降0.4%;秋粮有望再获好收成。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975万吨,同比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3972万吨,增长3.3%。
二、工业生产基本平稳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集体企业增长2.6%,股份制企业增长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制造业增长9.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1%。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0%,中部地区增长8.5%,西部地区增长10.6%。分产品看,464种产品中有346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7%,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7483亿元,同比增长6.4%。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环比增长0.91%。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330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主营活动利润35870亿元,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06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2%。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77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12369亿元,增长14.1%;民间投资231509亿元,增长18.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7%。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4.9%,中部地区增长17.8%,西部地区增长1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8642亿元,同比增长27.7%;第二产业投资150180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投资198965亿元,增长17.4%。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前三季度到位资金391141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4.1%,国内贷款增长11.2%,自筹资金增长16.1%,利用外资下降7.0%。前三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3729亿元,同比增长14.4%。从环比看,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77%。
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87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1.3%。房屋新开工面积13141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3%,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13.5%。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71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0.3%。全国商品房销售额49227亿元,同比下降8.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0.8%。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401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9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71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0%。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89869亿元,同比增长2.3%。
四、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1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94233亿元,增长9.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3132亿元,同比增长11.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6019亿元,增长13.0%。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9934亿元,同比增长9.7%,商品零售169217亿元,增长12.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88414亿元,增长10.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环比增长0.85%。
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18238亿元,同比增长49.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2888亿元,增长54.8%。
五、进出口增速回升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94223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31626亿美元,同比增长3.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4224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6971亿美元,增长5.1%;进口89998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4655亿美元,增长1.3%。进出口相抵,顺差14226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2316亿美元。9月份,进出口总额24417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3964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出口13159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2137亿美元,增长15.3%;进口11258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827亿美元,增长7.0%。
六、居民消费价格总体稳定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2%,农村上涨1.9%。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3%,烟酒及用品下降0.6%,衣着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2%,交通和通信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2%,居住上涨2.3%。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3.1%,油脂价格下降5.0%,猪肉价格下降4.5%,鲜菜价格下降1.3%。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5%。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9月份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0.4%。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8%,9月份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0.4%。
七、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同比名义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元,同比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120元,同比名义增长12.1%。9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561万人,同比增加169万人,增长1.0%。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97元,增长10.0%。
八、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
九、货币信贷增势平稳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0.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M1)余额32.72万亿元,增长4.8%,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8万亿元,增长4.2%。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9.58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12.66万亿元。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68万亿元,同比多增4045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8.27万亿元,同比少增2.99万亿元。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12.8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2万亿元。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但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着力改革创新,着力转型升级,着力民生改善,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⑺ 我国大数据产业呈现多少个发展特点
(1)产业数据资产化。
(2)产业技术的高创新性。
(3)产业决策智能化。
(4)产业服务个性化。
⑻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
答案:abd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8)我国肉类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扩展阅读:
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经济新常态下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具体特征体现在: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经济转型中的四大阵痛决定了中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四大阵痛:
1、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
2、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
3、房地产调整阵痛;
4、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
⑼ 我国消费市场目前呈现哪些特点
一是新业态继续涌现快速发展。在政策、资本作用下,基于互联网、移动支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业态快速涌现,特别是主打生鲜消费主题的新业态取得长足发展。生鲜电商市场自2013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8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大关。5月份,盒马新开两家门店,全国门店总数已达41家。随着配送时效大幅提升,零售新平台京东到家订单量迅猛增长。6月18日京东生鲜销售额达到去年的5.1倍。
六是汽车消费量升额降。受进口汽车关税政策调整、经销商促销让利幅度较大、农忙季节农村消费者到店率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5月份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6%,但销售额却出现下降。汽车消费指数为62.2,环比下降17.8,其中需求分指数为66.3,环比下降27.8。据国家统计局数据,5月份限额以上企业汽车销售额同比下降1%,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8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率为-1.3%,影响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汽车销售额下降是导致社零总额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是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受食品价格疲弱影响,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小幅上涨1.8%,与上月持平。具体来看,食品价格上涨0.1%,较4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肉类价格跌幅扩大,鲜果价格涨幅由正转负,是拖累CPI上涨的主要原因。非食品CPI上涨2.2%,较4月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成品油价格上涨带动交通通讯类价格涨幅明显扩大,其他类价格基本平稳。预计随着猪肉价格上涨,年内CPI涨幅有望缓慢回升,但整体仍处在温和区间。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