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简称品资所),是农业部下属的非营利性内国家级科研机容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热带作物栽培研究所。2002年10月,根据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需要,由热带农牧研究所和热带园艺研究所合并组建成现在的品资所。立足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面向国际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前沿,开展以热带、亚热带地区作(植)物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以及创新利用为目的的应用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
㈡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简称椰子所)是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版的公益性科研所,隶属农业权部。始建于1980年,前身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椰子试验站,1993年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椰子所是中国唯一以椰子、油棕、槟榔等热带木本油料作物和热带经济棕榈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研究机构。截止到2011年,全所在职职工13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10人,中级技术职务人员24人,初级技术职务人员2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3人。
㈢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专家团队
所长:陈业渊
党委副书记(兼),主持全面工作,法定代表人。兼任专中国热带作物属学会常务理事。1962年11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省优专家。截止到2011年,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项目20多项,鉴定和审定成果16项,获中华农业科技类、海南省科技进步类、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类等省部级奖励11项。发表论文3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15部,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2项。
党委书记:李开绵
副所长(兼),主持党委工作。1964年12月生,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海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截止到2011年,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科技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20多项,选育出华南系列木薯新品种11个,获国家和省部级奖11项,其中,“木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南系列木薯新品种的应用推广”获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副所长
尹俊梅
徐立
陈松笔
周汉林
所长助理
魏守兴
杨衍
㈣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研究所概况
截止到2011年,人员编制435人,在职科技人员125人,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是农业部直属的科研事业机构,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该所的研究领域包括天然橡胶应用基础、加工技术及应用、标准化技术、“三废“处理及综合应用;热带水果、热带能源作物及其它热带经济作物的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质量安全及标准化。
该所拥有固定资产近5000万元,配备有天然橡胶加工、食品与农产品加工和精细化工产品研究分析仪器设备,如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液相-质谱-质谱联用仪、红外光谱仪、热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元素分析仪、橡胶加工分析仪、无转子流变仪、万能材料拉力试验机、实验室用密炼机、超临界CO2萃取装置、分子蒸馏装置、程序降温仪、全自动发酵罐、三效真空浓缩设备、实验型污水处理系统、超滤系统、微波化学反应系统等。
该所研究人员研究成功标准橡胶生产技术和设备,建起中国第一座标准橡胶加工厂。研发了天甲橡胶和胶乳、预硫化天然胶乳、环氧化天然橡胶和胶乳、粘土天然橡胶、子午线轮胎专用天然橡胶、胶乳法氯化天然橡胶、低蛋白质天然橡胶和胶乳等系列天然橡胶新品种;开发了剑麻废弃物提取海柯吉宁和替柯吉宁的生产技术、胡椒提取胡椒碱和胡椒油树脂的生产技术、香草兰提取香兰素的生产技术、高活性菠萝蛋白酶提取新技术、天然胶乳应用于水草、剑麻地毯背衬海绵生产技术、环氧化天然胶乳应用于玻纤帘布浸胶的生产技术和天然胶乳微生物凝固技术等。尤其是,该所研制的天然橡胶杂胶标准胶连续生产线和腰果加工设备多次出口到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止到2011年,该单位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天然橡胶加工技术体系(包括标准体系),使中国天然橡胶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推动了中国热带果蔬等农产品安全和加工科技进步;先后获科技成果170多项,其中国家或省部级成果奖励近50项,包括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为中国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加工科技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特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有多项专利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0多篇。
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怎么样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更多信息和资讯。
㈥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怎么样
简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CATAS),是中国热带地区唯一从事热带农回业经济与信息创新答研究及公益性服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研究所主要开展热带农业产业经济与政策、热带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热带农业信息监测与预警和热带农业国际合作研究等领域的研究。 截至2017年3月,研究所内设5个职能管理部门,8个研究室,有10个科研服务平台,有职工112人 。
注册资本:832万人民币
㈦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怎么样
简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Tropical Crop Germplasm Research Institute),是农业部直属非营利性国家级科研机构,该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热带作物产业需求及热区“三农”需求,立足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面向世界热带地区,瞄准国际热带作物科学研究前沿,开展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工作,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和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建立占全国主导地位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国家保存中心”,实现热作种质资源信息和实物充分共享和高效利用。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热带作物栽培研究所;2002年10月由热带农牧研究所和热带愿意研究所合并组成。 截至2016年9月,品资所拥有在编在岗职工243人;设有11个研究室,建有国家种质资源圃1个,农业部种质资源圃4个;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109项次 。
成立时间:2003-03-04
㈧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怎么样
简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是隶属于农业部国家级热带农业科研机构,创建于1954年,前专身是设立于广州属的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1958年迁至海南儋州,1965年升格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1994年经批准更为现名。 据2016年11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官网显示,热科院拥有儋州、海口、湛江和三亚(筹建)院区,科研试验示范基地6.8万亩,在海南、广东设有科研和附属机构18个;建有省级以上科技平台70多个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以及国际合作平台12个。截至2016年初,在职职工4035人,高级专技人员625人,博士411人。
㈨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的研究所概况
截止2012年6月,本所现有在职职工141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硕士以上人员65人,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220台/套、试验用房14967m2及试验基地6700多亩。按照作物体系设立椰子研究中心、油棕研究中心及特色作物研究中心;按照学科体系设立生物技术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和产品加工研究室。依托本所建立了农业部热带油料科学观测实验站等9个科技平台,同时建有产品中试加工工厂、重大病虫害天敌繁殖场及3A级旅游景区“椰子大观园”等开发机构。建所30多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科技成果,为我国热带油料科技水平和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发展定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以热带油料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具有鲜明研究特色的公益性研究机构。我国热区土地面积近50万 km2常住人口1.8亿,其中农民1.2亿,大部分地区是边境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达515万。粮棉油的安全和有效供给是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不足40%,远低于安全警戒线,本所立足热带油料,重点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丰产高效栽培、重大病虫害防控以及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热带油料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工作。
坚持“立足文昌,打造窗口;热带油料,支撑产业”的方针,努力构建“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即“世界一流的热带油料科技中心”、“热带油料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基地”和“热带油料科技产品加工基地”;做强“一个园区”即“椰子大观园”。
㈩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科研平台
科研中心
截止到2010年,已建成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分中心、2个部级检测中心和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分别为:个国家薯类作物(木薯)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个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品资所基地(分中心)、1个农业部热带作物种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儋州)分中心、1个海南省热带农业种质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海南省热带果树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种质圃
截止到2010年,已建成了1个较大规模的热带作物种质保存库,由6个热带作物种质圃和1个热带植物园组成的热带作物活体种质保存圃。率先在中国建成了总面积600平方米和总容量10万余份的热带作物种子低温保存中期库和离体保存库。建成了热带牧草种质圃(中国最大的热带牧草种质保存中心及牧草活体保存中心)、木薯种质圃、热带果树国家种质圃(儋州分圃)、热带蔬菜种质圃、热带花卉种质圃、南药种质圃等6个专业热带作物种质圃和热带植物园(儋州)组成的热带作物(含热带野生植物)活体保存圃。收集保存了包括热带野生植物在内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2万余份。
实验室
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2008年7月批准成立,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建设。
研究方向
(一)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与评价
1.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2.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
(二)热带作物种质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
1.主要热带作物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
2.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热带作物的优异基因
(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1.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农艺性状评价技术体系,高效筛选
2.优化杂交组合和杂交技术
3.建立突变育种技术体系
4.构建高效基因转化体系
试验站
在云南德宏、广西武鸣、四川攀枝花、海南昌江和乐东等地建立了试验站,作为展示研究所成果与技术的窗口,开展区试、中试的稳定场所,加强与地方合作的纽带。
农业科技110服务站
2008年7月28日,在海南省科技厅和儋州市科技与信息产业局的支持帮助下,举行了海南省农业科技110儋州市畜牧服务站挂牌仪式,正式开始筹建工作。
服务站配备7名专职技术人员,每天安排技术人员值班服务。服务站内设立专业技术小组,分别为牧草专业组,养鸡专业组,养羊专业组,养猪专业组,兽医组;每个专业组设立组长和组员,在接待求助时,值班人员不能解决的转交专业技术人员处理,跟踪回访由专业组技术人员跟踪回访。
截止到2010年,共接待来访、来电求助238人次,电话回访208次,下村服务30次。服务内容包括:猪饲料配方,猪疾病救治,种猪饲养管理,黑山羊种羊选购,羊补充饲料配方,舍饲养羊技术,羊病防治,牧草品种选择、种植及加工利用,养鹅技术,养鸡技术,种苗求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