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苹果产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部分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也是惟一一个苹果收获面积上百万公顷、产量上千万吨的国家,产量占全球苹果产量的一半还多。但是,随着苹果种植面积和苹果产量的迅猛扩大与快速增长,苹果价格跌多升少,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在国内外消费需求增长跟不上苹果产量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苹果市场供求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苹果产销战略,把产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把苹果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就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产业发展趋势和现状
1. 栽植面积由快速扩张向平稳发展
根据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的调查研究,1982~1989年期间和1991~1996年期间,我国苹果产区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扩张,但自1996年后,环渤海湾优势产区苹果面积以每年平均5.1%的速度持续下降,而黄土高原优势产区在1997~2002年种植面积减少后,从2003年至今保持年均
4.53%的速度平稳增长,到2013年我国苹果栽植面积达到225.14万公顷,近三年苹果收获面积相对稳定,但产量却呈稳步增长态势。
2. 区域布局由分散发展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
我国苹果主产区地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环渤海湾地区,海拔高、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苹果生产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但在这些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宜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只有其中的优势产区更适合发展苹果产业。目前,从苹果区域布局来看,环渤海湾苹果产区种植面积保持动态平衡,逐步向本区域优势产区集中;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优势产区陕西、山西、甘肃发展较快。目前,全国苹果生产面积在10万公顷以上、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有陕西、甘肃、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和辽宁等7个省。我国苹果产业布局持续向劳动力丰富、病虫害少、生产成本较低的西北高海拔地区迁移扩张。
3. 产量水平由“大小年”明显变化向逐年稳步增长发展
过去,在苹果生产上,由于基础设施和栽培投入少,果园土肥水综合管理跟不上;传统栽植修剪果树,树体密闭通透性差等原因,年际间产量水平差异较大,出现“大小年”周期变化的现象。近年来,受苹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技术进步、果农对果园投入与管理增加、经济效益良好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苹果产量年际间呈持续稳步增长趋势。2013年全国苹果产量3849.07万吨,比2012年增加6.96%,约占世界苹果产量的52.3%。
4. 栽培模式由传统栽培向高效集约化发展
我国的苹果树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发展时期栽植的,主要采用以乔砧密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制度,果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果园管理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机械化作业困难。导致果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降低。
近年来,通过间伐减密、提高栽植标准等措施,推广应用了既省工、省力、优质、高效,又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宽行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2013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达2.6万公顷。果园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推动我国苹果栽培制度与国际接轨、集约使用土地,实现苹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 出口贸易竞争加剧,近年形势有所回暖
自2004年以来,我国就一直稳居全球鲜苹果出口第一大国地位,出口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在2010~2012年出口量逐年下降,到2013年苹果出口形势有所回暖,出口苹果数量为111.22万吨(同比增长1.9%),金额为11.5亿美元(同比增长7.3%),平均单价为1035.6美元/吨(同比增长5.3%)。尽管目前苹果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但我国苹果出口所面临的发展约束因素渐增,一是国内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因素,导致出口竞争力逐步减弱;二是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加上贸易保护加剧国际市场竞争,使我国出口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三是质量标准与海关检验检疫也是约束我国鲜苹果扩展发达国家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苹果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国外苹果的产业化处于较高的水平,如日本批发市场与农协、农民结成紧密的一体化联合体,形成以批发为龙头、以农协为纽带、联合众多农户的一条龙体系。而我国的苹果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产业化程度低。虽然也建立了果农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但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并未完全形成。
2. 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前些年对苹果发展宏观调控不力,果农盲目引种,加之果苗市场品种混乱,造成在非适宜区发展了不少果园,在适宜区栽培了一些不适宜品种。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品种单一,传统品种缺乏。目前,全国红富士苹果栽培面积约占苹果总面积的50%以上,新选育推广的品种也多是富士系列,而受消费者喜爱的金帅、青香蕉、黄香蕉等传统品种在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二是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长期以来,形成了“早熟较缺、中熟不足、晚熟过剩”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品种结构。三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失调。发达国家,如美国45%、日本25%的苹果用于加工,而我国鲜食苹果则占到总面积的
90%以上。
3. 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慢,果品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普遍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中老年人,科技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有限,致使果园标准化技术无法很好地推广应用、生产的果品质量参差不齐。在苹果采后加工处理上,发达国家90%的苹果经过机械化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后才投放市场,而我国目前能达到这种标准的苹果仅有5%左右,多数是直接采摘进入市场。从生产到加工,果品整体质量不高,这也是我国苹果难以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果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是农药使用大国,年使用量80万~100万吨,属世界首位。目前,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农药应用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依赖化学农药,且由于农药的不科学(剂量、时间、次数)使用,导致农药残留量超标。还有些果农安全意识淡薄,随意加大农药使用量和采前用药不注意安全间隔期等,导致人畜中毒问题的发生。化肥仍是目前果园使用肥料的主流,农家肥、沼肥、生物肥比重相对较少。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等问题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这些都给果品质量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也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重大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发展对策
1. 调整结构,发展优质果品
根据近几年国内外苹果产业发展和市场形势来看,我国苹果栽培面积不宜再扩大,而应保持基本稳定。苹果产业发展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发展优质水果上来。一是在区域布局上,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尽量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优化品种结构,在调减富士系列的同时,适当增加金帅、嘎拉等优良品种种植比例,把早、中、晚熟苹果种植比例调整到2∶2∶6的较合理范围内。三是适当发展加工品种,如有计划地种植高酸度苹果或通过高枝换头等方式将部分苹果改造成专用酸苹果,逐步建设果汁加工专用苹果种植基地。
2. 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
一是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借鉴国内外有关果品协会、合作社建设的经验,将分散的千家万户果农组织起来,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以利于形成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苹果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二是发展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与生产者的土地优势、果园优势结合起来,扩大规模化生产经营,解决分散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提高苹果产业现代化水平,按照不同苹果品种特点,分别做好清洗、分级、打蜡、包装等工作,提高果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现代化电子报价、电子信息发布、电子统一结算和检测检疫系统等功能的果品批发市场。
3. 正确处理果品质量安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优质、安全是当今世界果品生产和消费的总趋势,针对我国苹果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与国际不能接轨等问题,应大力抓好果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标准化生产,全面实现苹果质量安全达标。坚持以标准控制质量、以标准规范生产、以标准引导果农,加快果业标准化步伐,尽快形成适应现代果业发展的果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果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启动果品例行检测项目,确定强制检测的农药残留种类限量,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对果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建立并严格执行果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三是全面推行果品基地认证,积极发展有机果品。
4. 不断提高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首先要认识到提高苹果出口竞争力必须在果品质量上下工夫。先进技术是生产高档优质苹果的保证,因此,应重视各个环节的技术操作和先进技术的运用。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果农的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苹果的质量安全。果农在苹果种植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苹果生产标准进行各项操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从而保证苹果生产品质。其次要建立健全苹果出口检验检疫标准体系,对出口苹果生产、价格、储运和销售进行全程控制,不断优化苹果品质,从而提高我国苹果国际竞争力。最后要在巩固东南亚和俄罗斯等传统低端苹果销售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欧盟、北美等高端苹果销售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苹果出口市场。
⑵ 阿坝苹果的产业发展
寨沟沿线的茂汶苹果曾炫耀“王者之尊”——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回成答了阿坝州农民增收致富的“拳头”产业。然而,90年代后期,随着山东苹果大举进川,“茂汶”苹果一退再退,一败再败,果农一气之下屡屡将利斧伸向苹果树……然而,果蔬加工企业———宝清公司一进阿坝州,苹果产业枯木又逢春现阿坝州苹果不是愁销,而是不够销,不仅鲜销果涨价,而且连残次果、落地果都能换成钱。
阿坝州苹果产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最高价格曾达到1.6元/公斤。但是,该州苹果产业逐渐衰退,特别是前5年价格下跌,导致果农不再愿意管护苹果。为使果农走出增产不增收的困境,阿坝州于2006年3月引进了宝清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浓缩苹果汁生产。通过公司的牵引带动,阿坝州鲜销苹果价格较上涨了0.4元/公斤,并且以前无任何经济价值的残次果、落地果、疏果被公司以0.46元/公斤的价格收购进行加工。这样,一方面促销了鲜销果价格的上扬,另一方面确保了果农收入底线。农民说:宝清公司成了“保险公司”。
⑶ 苹果产业大调整时期 如何做好转型升级
未来3~5年,将是我们苹果产业由“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为目前“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区域优化调整日益突显,商业资本介入促使产业集约优质化发展的同时,规模化的运营也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栽培制度。所以,高效率与高效益必将淘汰“落后的产能”。
前瞻产业研究院建议,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新技术协调技术与资源,确保种植业转型升级,种植业的转型升级,由于行业特点,可能比其它行业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因而摆在农业从业者面前任务,也会更加有挑战性。但也正因如此,一批批新农人前赴后继,不断地为中国农业探索着最前沿的解决方案。
⑷ 发展新品种苹果产业选择什么品种好
就目前市场来看,还是红富士苹果新品种是主导,烟富8、神富6号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表现都不错,可以尝试了解发展一下,无论是在卖相、价格、品质、储存上都有很大优势
⑸ 中国的苹果产业是怎样发展的
我国苹果产业从新中国成立后取得迅速发展。据统计,自1990年以后,我国苹果生产进入超常发展时期,产量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至2008年,全国苹果栽培面积达191.89万公顷,产量约2550万吨。苹果栽培面积、产量、浓缩苹果汁产量和出口量4项指标均已列世界第一。我国正朝苹果产业化大国迈进。
⑹ 洛川苹果的经济发展
洛川是陕北苹果的发祥地,自1947年引进栽植苹果以来,已经经过了60年的发展历史,洛川苹果的发展历史,也是苹果产业和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引进推广、规模栽植、规模扩张、专业县建设、产业强县建设五个阶段,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
一是基地实现了专业化,全县苹果总面积达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8%,人均3.1亩,居全国之首,形成了以富士、嘎啦、新红星等7个名优品系为主,早、中、晚熟结构合理的区域化生产新格局,实现了一县一业的发展目标。
二是栽培实现标准化。全县建成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区)15万亩,通过认证达标的省级示范园56个,8000亩,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达30万亩,建成“果、畜、沼、草、水”五配套生态果园10万亩,通过加拿大、英超联盟、阿根廷、智利等7国出口注册认证果园7万亩,有机食品注册认证果园1.5万亩。
三是营销实现网络化。全县拥有苹果营销企业达36户,其中获得自营出品权的企业6家,在全国设立各类直销窗口、专卖店、连锁店40多处。四是配套开发齐全化。全国总贮藏能力16万吨,占总产量的31%,其中建成冷(气调)库234座,贮藏能力11万吨。果袋、果箱、果网、果树专用肥厂等配套产业齐步跟进。实现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007年,陕西省政府明确提出洛川苹果产业发展必须由苹果产业大县向苹果产业强县、由产业化向工业化转变,要把洛川建成世界优生区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国家级苹果科研基地、全国性苹果营销基地和加工基地。
在工作安排上要注重四个方面:
一是抓好规划编制;二是抓板块示范;三是抓品牌营销;四是抓重点突破。
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
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是农业部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的要求、推进优势产业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农业部规划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建设与经营要实现五大功能目标:一是成为全国苹果物流集散中心,具备辐射全国市场、对接国际贸易的能力;二是成为全国苹果价格形成中心,能够发挥引导国内苹果产销的“风向标”作用;三是成为全国苹果信息传播中心,能够为苹果生产经营者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四是成为全国苹果科技交流中心,具备苹果生产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培训功能;五是成为全国苹果会展贸易中心,具备举办国内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苹果产业博览盛会的能力。农业部将会同陕西省有关部门加强市场运营情况监管,定期评估市场经营情况,帮助市场改进管理、完善服务,确保市场规范运行。
有市场就有钱赚
在这个完全符合全球优质苹果生产七项指标要求的优生区——陕西省洛川县,一个占地13平方公里,集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会展中心区、交易仓储区、物流配送区、农资交易区、产业加工区、科技研发区、苹果文化展示区、配套服务区及金融服务区等10大功能区于一体的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建设各项工作正在顺利进展。
洛川苹果在不断提升自身品质,走出陕西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吸引更多客商进入洛川,牢牢掌握苹果市场主动权。
建立产地批发市场,既可以为洛川果农出售苹果提供方便,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还可以通过“市场+基地”的形式,发展订单农业,稳定掌握优质货源,形成产供销一体化。
随着洛川苹果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合作社苹果销售状况不断改善。
2011年,批发市场会展中心区投入使用,建成了洛川苹果信息中心,对接确定了全国165个苹果生产基地县信息采集点和洛川苹果主销城市28个的信息采集点,与大宗农、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湖南省农业信息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共获得42个市场信息。
2012年,第五届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在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成功举办,参会参展人员达1200多人,参观群众50000多人,参展企业210家,邀请到了澳大利亚、英国、韩国、奥地利等国外客商18人。通过博览会举办,极大地提升了洛川苹果品牌知名度,在全国苹果价格处于下滑的情况下,洛川苹果仍以较高的价格顺利销售。
⑺ apple 主要有哪些产业都包括什么
苹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苹果公司,英文名Apple, Inc.(NASDAQ: AAPL) (LSE:ACP),原称苹果电脑(Apple Computer),在2007年1月9日于旧金山的 Macworld Expo 上宣布改名。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库比提诺,核心业务是电子科技产品,目前全球电脑市场占有率为3.8%。苹果的Apple II于1970年代助长了个人电脑革命,其后的Macintosh接力于1980年代持续发展。最知名的产品是其出品的Apple II、Macintosh电脑、iPod数位音乐播放器和iTunes音乐商店,它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而闻名。
简史
苹果在1976年之前使用的标志
早期的苹果电脑,Apple IIc1976年,由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简称沃兹)创立。在当年开发并销售Apple I电脑。
1977年发售最早的个人电脑Apple II。
1984年推出革命性的Macintosh电脑。
2001年推出iPod数位音乐随身听。
2003年推出最早的64位元个人电脑Apple PowerMac G5。
2005年斯蒂夫·乔布斯宣布下一年度将采用英特尔处理器。
⑻ 现代苹果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报告
这个报告是呈交什么单位或领导来审阅,审阅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具体可以看你的网络信箱可以进一步沟通。
⑼ 苹果公司是产业链是怎么形成发展的
利用品牌、研发设计和质量管控,实施品牌纵向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