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汉中旅游业发展的历史简介
近年来,汉中市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品位逐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城市化进程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脏乱差现象普遍,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市民城市意识、文明意识不强。这种状况损害了全市对外开放形象,影响着现代化建设进程。如何改变这种局面?2005年11月,汉中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全局高度出发,做出了举全市之力,用3年时间把汉中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的重大决策。2005年11月23日,市党政隆重召开全市双创工作动员大会,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扎实推进“双创”工作,确保实现预期目标。动员大会之后,万余名机关干部和各界群众走上街头清理生活垃圾,从而拉开了双创活动的帷幕。
首先围绕“双创”目标,完善创建工作方案和运行机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田杰、市长赵乐秦为正副指挥的双创指挥部,抽调25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制定了创优、创卫及城建管理、宣传教育、效能督察、文秘综合6个工作方案,形成了管理规范的工作机制。还分别成立了汉中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和旅游执法稽查大队,恢复了市爱卫办,明确了编制和工作职能,为强化旅游、卫生及城市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与12个县区、106个部门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逐级分解创建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初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建责任机制。各县区、各部门和单位相继制定了创建实施方案和各专项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完善了创建工作机制。在全市创优、中心城区创卫的同时,南郑、城固、宁强、略阳县制定了巩固省级卫生县城的措施,勉县、西乡、镇巴、佛坪县结合实际提出了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目标,全市形成了市县联创、创优与创卫相互促进的工作局面。
同时,深入发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始终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贯穿双创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新闻媒体与社会宣传相结合,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参与和支持双创。全市各新闻媒体分别开辟了“双创”动态、“双创”大家谈、记者观察等栏目,每天不间断地刊登各类创建工作最新动态;对破坏公物、占道经营、行人文明意识差的行为进行曝光,利用领导访谈、电视评论、编后语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一些深度报道,营造了浓厚的“双创”氛围。并强化相关知识宣传,邀请中省创优、创卫专家为市委中心学习组进行专题辅导;邀请省旅游局专家举办了创优专题培训班,组织编印《双创干部知识手册》、《双创市民知识读本》等。还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办板报、制作专题片、墙体广告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双创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创建工作氛围,广大市民支持双创、参与双创的意识基本形成。
以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市容环境卫生为抓手,扎实开展机关环境卫生整治。市、县区分别组织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和中小学生开展义务劳动,对城区街头生活垃圾、卫生死角和脏、乱、差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等机关多次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卫生大扫除,加强环境卫生的整治和管理,使机关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启动城市整容工程。市区多次研究整容工程,筹措经费,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整治范围和标准,把任务细化分解成31个小项,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责任单位。截至目前,兴汉路、天台路、人民路完成了绿化带改造任务;更换维修了南大街、石马路、北大街等主要街道的路灯、灯箱,提高了亮灯率。道路改造全线竣工,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天汉大道、石马立交、江南西路景观绿化带相继完工。先后开展了旅游市场秩序、交通秩序、占道经营、建筑立面和楼顶、拆除违章建筑和到期临时建筑、门店牌匾和户外广告、社区居民小区环境卫生等涉及创优、创卫8个专项整治,使中心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好转。
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褒河森林公园、汉中奇石园等景点相继建成并对游客开放;武侯墓、石门、五龙洞等景区开展了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南湖环湖路、武侯祠生态停车场、紫柏山生态旅游道路已建成;拜将坛扩建、川陕革命纪念馆、五龙洞森林公园开发等一批项目建设正在加紧施工。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全面展开,公共信息标识建设步伐加快,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组织相关县区、单位参加了第十届西洽会旅游展、“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展和2006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举办了武侯墓清明文化旅游节、西乡茶叶节、汉台牡丹节、紫柏山登山暨栈道漂流节,开办了景区A级创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班,组织了旅游风光摄影大赛等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编制了《汉中人手册》、汉中旅游导游交通图,在宾馆、车站、饭店设置了导游图,使旅游产业形象不断提升。去年“十一”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28.5万人次,旅游收入49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16%。
市双创指挥部始终把效能督察作为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结合创建实际,市委、市政府下发了《汉中市双创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等12个制度、办法和措施,使双创任务和工作责任落到实处。指挥部领导先后14次带领各工作机构和相关部门,对环境卫生、市政交通、旅游开发、城市整容工程等方面的工作督导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围绕阶段任务、专项整治工作和市民反映的突出问题,采取明查暗访、跟踪察效的办法,深入县区、部门和单位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下发《督办通知书》及《督查通报》,对阶段和时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认真进行了考核验收。先后两次组织19个成员单位30多名干部,分5个工作组,由市级领导带队,对118个双创责任单位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验收和量化考评,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目前,全市正在继续深入开展占道经营、临街建筑立面和楼顶、拆除违章建筑和到期的临时建筑、临街门店牌匾和户外广告、社区居民小区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秩序、旅游市场和城市整容8个专项整治。汉中这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正日趋焕发出新的魅力。
『贰』 汉中的发展及评价
一座城市应该有一座城市的文化。
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未来凝聚城市的力量将不再是经济,而是文化。能够掌握知识与保持文化风貌的城市,就能比其他城市更繁荣发展。汉中文化的伟大凝聚力和强大推动力也正是如此。汉水流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必然与这种凝聚力和推动力相生相长,并肩而行。
汉中是一座历史名城。西汉高速公路、一江两岸工程和绿色产业,又标志着汉中成为步入现代经济和现代生活的城市。因此,定位和建设汉中的城市文化就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汉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汉中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汉中的文化建设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比如绿色产业就有着深刻的生态文化意蕴。
一、汉中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汉中人民的热切愿望,因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就成为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文化呢?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其目的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十七大报告中的论述,也完全符合汉中的实际,是汉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方针。按照这一方针,结合汉中的实际,我们所要发展和繁荣的汉中文化应该是,汉中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汉中的精神动力,是汉中在历史上对中华文化富有特色贡献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汉中展示魅力、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生活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汉中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汉中文化具有两汉三国(或别的历史时期)文化的鲜明特色,但两汉三国文化不是汉中文化的全部;汉中文化需要学术研究,但学术形态的文化也不是汉中文化的全部;汉中文化必须有文化部门、文化人的工作,但它又不仅仅是文化人、文化部门的事。
二、汉中文化的精神主题
汉中文化应该提炼出定位和升华自己的精神主题,以集中、深刻、鲜明地彰显自己。提炼汉中文化的精神主题,需要分析汉中属性上的特点,还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
(一)汉中文化从属性上看有以下特点:
汉中文化是汉中这块土地上的,同时又兼容并蓄外来的优秀文化。汉中文化是汉中这块土地上历代人民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的结晶。汉中处于巴蜀、荆楚、秦陇和中原的接壤处,特殊的地域在赋予汉中文化极具个性的同时,又使汉中文化更富有多元性和包容性。汉中文化在与周边文化的相互碰撞中,一方面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固有个性魅力,一方面吸收接纳外圈文化的精华。它与巴蜀文化结盟,与荆楚文化相继相承,与秦陇文化交流,与中原文化汇集。它集百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亦秦亦楚,亦巴亦蜀,在包容和吸收中发展,展示着鲜活的生命力。
汉中文化是在汉中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又为汉中文化注入了时代内容。“惟天有汉,监亦有光”,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汉水流域自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栖息繁衍。不断生长和繁荣的汉中文化,展示了无穷的魅力。梁山文化、栈道精神、丝绸之路、造纸发明、诸葛亮的智慧,屈原、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苏轼、欧阳修的诗魂,还有汉代、三国、抗日战争等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汉中、汉朝、汉民族、汉文化之间已显示出深刻的历史关联。这些都丰富和凝炼了汉中文化的精致内涵。而解放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汉中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其它社会事业的发展中,也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和与时俱进精神风貌。
汉中文化是汉中过去发展的内在精神,同时也是汉中未来发展的深刻动力。作为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是物质文明发展的血脉和灵魂。汉中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汉中文化内在精神的表现和张扬,同样的道理,人们所期盼的汉中未来发展也必然是以汉中的文化精神为动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汉中文化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它含有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期盼。
(二)提炼汉中文化的精神,有以下视角:
历史视角。汉中的历史文化,对汉中有重大影响,特别是两汉三国文化,给汉中文化打下了深刻的历史特色。凝聚汉中文化的精神,不能不考虑历史的文化积淀。历史视角赋予了汉中文化源远流长的底蕴和厚重感。
现代视角。定位汉中文化不能停留在历史的秉赋上,还要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反映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现代视角赋予汉中文化以与时俱进的发展朝气和活力。
生态环境视角。汉中的生态在全国的范围内独具优势,也很多标志性的东西,如生物多样化、大熊猫、朱鹮、南水北调等等。这种生态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文明素材,这是汉中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汉中文化的鲜明特色。
汉中文化还有自我定位和外部评价的问题。自我定位多带溢美和理想的成分,外部评价是外部对汉中文化的认可程度。这两个方面也要结合起来。汉中文化的自我定位我们讲的很多,但讲历史的多,讲发展的少一些。外部对汉中文化的评价,认可的主要是历史和绿色。
综合前述的分析,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发展应该是汉中文化精神的构成要素。但概括、凝练的主题文字还要认真考虑。这里试提出“历史名城,绿色之都”以抛砖引玉。
“历史名城”涵盖了汉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名副其实,也利用和张扬了“中华历史文化名城”的名气。“绿色之都”彰显了汉中的生态环境特点。因为绿色是人居、休闲的佳境,也是现代经济进步的条件和内在精神,因此,“绿色之都”也就含有休闲、发展的意蕴。“历史名城,绿色之都”读起来琅琅上口,明快易记。
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产业
汉中文化的繁荣发展重在建设。就汉中文化的建设问题看,应当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做好汉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规划。党委、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认真做好规划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规划,确定在特定的期限内汉中文化建设的目标、重点、重大项目等等,用以指导文化建设的项活动,协调有关方面和有关人员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
(二)整合重组文化组织,建立健全机制。汉中文化组织、人员等资源还是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但比较分散,不少力量处于静置状态。因此有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重组,以激活并形成合力。同时还要以改革精神建立健全文化建设机制,包括领导机制、人员机制、创新机制和资金保证机制等。
(三)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做项目的方法有利于出文化精品,体现特色,建设文化发展的标志。也有利于吸引和积聚人才,统筹资金。因此可以把文化项目方法作为带动汉中文化发展繁荣的战略。相应地,也就发展了文化产业,培育了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以及新的文化业态。
『叁』 汉中万世嘉华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简介:汉中万世嘉华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1年06月10日,主要经营内范围为企业经营咨询、容策划等。
法定代表人:龙银萍
成立时间:2006-04-11
注册资本:2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1230110000968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北大街当铺巷128号
『肆』 汉中兴元新区文化产业园业主是谁是经哪级批准的资金到位吗
兴元新区不是杨海明搞建设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