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产业链及其意义,以及如何完善产业链的发展
近年来,“产业链”这个名词在报刊和文献上频繁出现,如:纺织产业链、啤酒产业链、生态产业链、服务产业链等,应用非常广泛,但有关产业链的概念基本还未明确提出。笔者认为,产业链可以定义为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这种产业集合是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所构成。从现代工业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实际上,任何产业都能形成一条产业链,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形式多样的产业链,而且众多产业链会相互交织构成产业网。
产业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产业链包括满足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的所有企业集合,涉及到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产业链则重点考虑直接满足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的企业集合部分,主要关注产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经过初步研究,笔者认为产业链一般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特征:
①构成产业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它们在技术上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上游产业(环节)和下游产业(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价值方面的交换关系,且它们之间具有多样化的链接实现形式。
②产业链上的各个组成部分呈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它们存在着技术层次、增值与盈利能力的差异性,因而就有关键环节和一般环节之分,而且各个组成部分对要素条件的需求具有差异性,这就导致了产业链的战略环节存在区域差异性。
③产业链受产业特征及发育状况影响,存在繁简程度的差异性,同时产业链之间相互交织,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存在主链条、次链条的区分,而且这些链条都处于一定的外部支撑环境之下。
2. 产业链形成的四大模式有什么概念简介
产业链形成的四大模式:
产业链在四维对接和四维调控之下.在现实中形成了一些具体模式。划分模式的标准是看产业链中主要节点之间的主要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之间有三种主要关系及其契约形式。即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产权关联式关系(体现为企业通过收购、并购、持股、控股、参股等形式对其他企业进行控制)、准市场式关系(亦即企业间通过“关系型契约”所建立的较稳固的关系)。相应的“契约形式”有:“市场交易式”契约——纯粹的“商品买卖合同”、“产权契约”——企业持股或控股数量与质量的制度安排、“关系型契约”——既非产权又非完全商品交易的契约关系。按照上述关系和契约形式,可以把产业链的形成模式分为市场交易式(市场交易关系、市场交易式契约)、纵向一体化式(产权关联、产权契约)、准市场式(准市场关系、关系型契约)和混合式产业链四种。
市场交易式产业链指产业链中的企业之间是完全的市场交易关系。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平等。靠供需链而组成一个有机的链条。它的优点在于:整个产业链中不存在垄断利润的节点,企业生产不会受制于某些厂商。缺点在于:产业链中的商品迂回程度较低,供需链中的技术链较短。此外,过于“独立”式的生产不利于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不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整体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由于除了自己生产以外的产品都来源于外购,产品生产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大。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指核心企业通过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扩张而形成的产业链。
产业链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企业集团或总公司,有着产权的关系纽带。总公司或集团公司通过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对其他企业保持着强有力的控制.靠企业间的产权纽带形成一个产业链。它是一种在产业链内部进行“自给自足”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行业调控维来看,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由于将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集团内部生产。用集团内部的计划代替市场交易,从而使生产更加稳定;但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难度加大.不利于产业链整体效率的提高。这种模式往往和产业特性有关。一般来说,钢铁、石油、煤炭、汽车等进入壁垒高、容易产生垄断的产业往往形成一体化式产业链。
准市场式产业链指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通过虚拟、OEM、ODM、特许经营连锁、外包、战略联盟、租赁等既非市场交易又非产权控制的形式.以及处在自己上游或下游的企业形成的一种既非完全市场交易又非企业集团内部关系的产业链。这种模式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当企业和供方或买方建立起一个较稳固的市场交易关系。形成“关系型契约”时,企业链实质上也就变为“准市场式”。这种模式往往存在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非常高的情况之下。由于“关系型契约”不像产权纽带一样稳固.对核心企业控制链条的能力要求很高。从技术链和企业链进行对接的情况来看.它是在技术链很成熟情况下的企业链对接方式。从需求链的对接来看,准市场式产业链由于生产的灵活性,最能适应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从行业调控维来看。为了加强企业间的关联。除了建立“关系型契约”之外,还要建立“关系专用性投资”。由于准市场式产业链的本质不是控制企业而是选择产业链节点上的企业,核心企业对其他企业了解的要求远大予对控制企业的要求.因此,核心企业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来不断掌握其他企业的变化情况。从适用范围来看。往往是在信息技术运用较发达、技术成熟度高、技术关联性强的产业中容易产生准市场式产业链。
混合式产业链是指含有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式、准市场式这三种产业链模式中的二种或三种的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是现实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指在同一条产业链中的某一部分是一种产业链模式,而另外一部分又是另外一种产业链模式。在产业链的部分环节还是具有所属产业链模式的特点。如在某一个产业链的部分是“纵向一体式产业链”。那么。这部分产业链就具有纵向一体式产业链的特点。从技术链和企业链进行对接的情况来看。它是技术链比较成熟情况下的企业链对接方式。从需求链的对接来看,混合式产业链由于生产的灵活性。能适应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从价值链的对接来看,混合式产业链能够较好地实现产业价值。从行业调控维来肴。由于混合式产业链的复杂性,行业调控也具有复杂性。从适用范围来看,混合式产业链的适用范围最为广泛。
3. 如何摸清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方案
上下游产业链[1] 又叫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下游企业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和改性处理,并将原材料转化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产品。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上游企业提供的原材料,下游企业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没有下游企业生产制品投入市场,上游企业的材料也将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各个行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都应该同甘共苦、互助互盈、共同生存发展。
4. 产业链中一般包括哪几个环节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
(4)企业产业链孵化扩展阅读:
银行构建链条
对于银行来说,还款更加有保障了。杜晓山认为,产业链的信贷模式,其风险系数比贷款给单个企业相对要小,操作成本也低,核批的信贷额度可能比之前发放给单个企业的总和还要多,能够产生“1+1﹥2”的效果。
上联产地农户,下接销地经销商,借力银行资金,确保重要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和消费环节有序运行,这是农业银行[0.00% 资金 研报]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的初衷。
“除了明确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职责,协助农行选择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并为其融资提供担保之外,产业链金融平台还支持核心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和产地追溯系统,从生产环节控制产品质量,从而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农业银行农村产业与城镇化部总经理李培峰表示。
“以支持粮棉油和农业开发为主业的农业发展银行可能更适合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农发行客户二部相关人士认为,拿支持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为例,农发行正在努力构建棉花产业大封闭运行管理机制,大力促进棉花产业上下游的协调均衡发展。
5. 制造业产业链是怎样的
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1.上游产业
在整个产业链的开始端,主要是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和生产的行业。
(1)利润比较丰富并且竞争相对缓和的一个行业
(2)掌握着某种资源或掌握核心技术
(3)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的行业
2.下游产业
在整个产业链的末端,主要是加工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成品和从事生产,服务的行业。
(1)产品形成竞争优势更加依赖上游供应商
(2)直接面向消费者,关注消费者的需求
(3)关注品牌、渠道以及整个行业的成长性
在讨论循环经济等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相对于上游和下游产业之间的一个“中游产业”的概念。
3.中游产业
主要是中间工业品,如装备制造的一些核心零部件,锅炉的核心部件燃烧器,电脑的核心部件CPU芯片,这些都属于产业链中间的位置,属于中间工业品。
(1)对宏观经济比较敏感
(2)受原材料价格涨跌和下游需求的影响起伏较大
(3)有机会构建产业链影响力
目前,制造业由生产向服务转型是一种普遍的趋势,所以我们的注意力不仅仅是局限在生产制造方面,也需要如下图“产业微笑曲线”所表明的,逐步向高附加值的营销品牌上靠拢,把一些优质的、差异化的服务打造成产品的一部分,比如说整体的解决方案就是把产品和服务打包,这样对比客户分开购买或自己组装就降低了很多成本,从而创造最高价值。
6. 创业孵化器是怎么样的盈利模式
孵化器的盈利模式如下:
1、租金类收入往大里面说是物业性收入,包括房租、物业管理内费以及少量容出售型物业等等,是孵化器最初级的收入方式,孵化器盈利模式中“现在模式”典型的代表,也是我国大部分孵化机构的主要收入方式之一。
2、服务类收入在租金类收入逐渐走低的趋势下,孵化机构开始把盈利重点转移。园区内建立各种收费性的服务机构,依靠为园区企业提供综合型的商务服务外包服务赚取服务费用。
3、政府补贴政府补贴是我国孵化机构弥补经营亏损的主要方式。政府补贴模式分两种,一种是成本性补贴,一种是收益性补贴。
4、股权收益股权收益就是孵化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分享入孵企业一定比例的股权,在企业毕业后,通过资本运作,出售所占有的股权实现资产增值。
5、投资收益该模式与股权收益的不同之处在于,股权投资是对企业进行投资,分享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7. 请问产业链中的上、中、下游分别指什么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上游往往是利润相对丰厚、竞争缓和的行业,原因是上游往往掌握着某种资源,或掌握核心技术,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的行业,因此许多投资者都偏爱上游行业的股票。
下游产业指处在整个产业链的末端,加工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成品和从事生产,服务的行业。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关系
煤炭的下游行业是发电业。
(7)企业产业链孵化扩展阅读:
产业关系
与下游产业关系
在大行业类别里面,上游企业是相对下游企业而言的,指处于行业生产和业务的初始阶段的企业和厂家,这些厂家主要生产下游企业所必需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等的厂商。下游企业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和改性处理,并将原材料转化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产品。
可以说,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上游企业提供的原材料,下游企业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没有下游企业生产制品投入市场,上游企业的材料也将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各个行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都应该同甘共苦、互助互盈、共同生存发展。
8. 企业孵化器是做什么的
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管理、回税收、答信息交流等多种便利,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帮助企业成长的一个平台。
通常,它具备了4个典型特征:一是有孵化场地,二是有公共设施,三是能提供孵化服务,四是面向特定的服务对象-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9. 产业化和产业链有什么区别
产业化和产业链的区别:
1、两者本意不同
产业化是指商品经过研发后进行大批版量生产,推广到权市场上作为标准产品售卖。
产业链则是指将产品的几个相关行业串联起来,形成具有步骤的生产产业,由最基本的构成至最高端的核心组成一条线的生产。
2、两者意义不同
产业化指单独一家企业,对产品进行量产,面对市场。
产业链则是由政府或者工业区管理层进行研究斟酌后,开发出来的一些列产品环节。使市场应用能够方便的衔接起来。即买一种商品即可有另一只商品进行配套。
3、两者价值不同
产业化的价值比较直观,从产品的产量上即可算出售出后的价值额度。
产业链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产业化,因为这是一个行业从头到尾的产品供应。价值不仅高,意义同样非常重大。
10. 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如何写
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
1.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2.有利于新企业的出现。
3.有利于企业创新氛围的形成。
4.有利于打造“区位品牌”。
5.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链是指不同企业(“节点”)通过一定产业联系(“链条”)组成的、独立于市场和企业之外的“中间性协调框架”,换言之,是产业联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构化产物。产业链的本质是协调框架,归根结底又是产业联系,抓住产业联系才能抓住产业链研究的根本。产业联系形态的多样性和演进性决定了产业链形态的多样性和演进性,同时,“结构决定功能”原则又决定了产业链作为企业竞争战略工具的可能性。
1.作为供应链的产业链与企业的产业定位。作为产业链的要素形态或物质形态,供应链是从“扩大化生产”发展而来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构建或参与构建供应链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如果你在供应链运作上不具备竞争优势,就干脆不要竞争。”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角度看,天然强调业务分工的供应链为有关企业提供了适当的产业“位置”或“定位”机会。对市场势力较强的企业来说,构建供应链使其有机会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将企业内部供应链外部化,从而可以着力深耕自身的核心业务,如华为集中人力优势进行高科技研发,麦当劳集中精力开设世界连锁等。这种深度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思想,正是供应链分析的核心思想。对于市场势力较弱的企业来说,供应链的存在使其有机会通过合理的产业定位“切入”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而在“跟随跑”的过程中逐渐做大做强。
2.作为价值链的产业链与企业的关键资源。作为产业链的价值形态,价值链是指贯穿于一项产品或服务从设计至最终消费整个过程的所有价值增值环节的集合。与供应链强调物质的转移过程不同,价值链强调价值的连续增值过程,倡导企业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价值正在向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环节集中,从而形成了价值分布的“微笑曲线”。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角度看,通过分析价值链可以剥露出能够创造高附加值并对整个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资源”或“战略控制点”。企业应将其生产经营向价值链中的高利润区间进行延伸,以获得更高的赢利能力,对于跨国公司等强势企业来说更应如此;如果可能的话,企业应将其经营范围覆盖战略控制点,或与占据战略控制点的企业结成战略同盟。要保持企业对某一产品的垄断优势,关键是保持这一产品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的垄断优势,并不需要在所有的价值活动上都保持垄断优势。战略环节要紧紧控制在企业内部,很多非战略性的活动则完全可以外包出去。
3.作为组织链的产业链与企业的核心能力。作为产业链的组织形态或社会形态,组织链是指企业之间围绕产业分工协作而形成的组织协调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既非纯企业也非纯市场的“中间性协调框架”,这种框架是“有组织的市场”和“有市场的组织”的结合。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角度看,组织链是企业藉以建构并运用其核心能力的重要平台。Miyazaki(1999)根据对日本企业的研究指出,核心能力能够维持有效率的技术垂直连结及水平多角化,使企业能够把关键要素和技术应用在下游市场的其他领域。多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在特定机会推动下突破组织边界形成的统一体,又被称为“虚拟企业”,实际上就是产业链的一种组织形态。
4.作为知识链的产业链与企业的动态能力。作为产业链的知识形态,知识链是指企业之间的知识分工与交流关系且集中表现为技术链。每个产业都有其主导技术,主导技术的创新和在企业之间的扩散形成了技术链。只有主导技术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广泛应用才能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否则难以成功。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角度看,知识链是企业塑造其动态能力的基本途径。
综上所述,在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供应链提供了产业位置,价值链提供了关键资源,组织链提供了核心能力,知识链提供了动态能力,或者说,通过供应链得以实现产业定位,通过价值链得以聚焦关键资源,通过组织链得以构建核心能力,通过知识链得以构建动态能力。在供应链、价值链、组织链、知识链四重表现形态下,产业链都包含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条件,都可以作为企业实施竞争战略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