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控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工控行业随着改革及来其一些源政策法规,工控行业会从传统的线下交易慢慢的转变成线上交易,所以未来的工控行业的发展会趋向于电商平台,类似于消费品的发展趋势,现在这类电商平台也都出现在工业品的领域,各平台日趋完善,现在国内的工业品电商平台有阿里巴巴、慧聪网、工控网、义卖工控、工控购等等
⑵ 工控行业到底有没有出路
工控行业有出路,行业前景看好:
工控行业的冷暖主要取决于下游机械设备行业的需求如何,而机械设备则取决于其下游(也就是工控行业下游的下游)行业的需求。例如,如果家电、汽车的需求增长很快,家电和汽车企业就会增加资本开支、采购更多的注塑机,注塑机厂商的订单增多后,拉动电液伺服等工控设备的需求。
工控行业的增长主要有三个驱动因素:第一,如前所述,需求好转后,制造业增加资本开支、采购设备,拉动工控行业的需求;第二是为了提升产品的精度和一致性,提高附加值,制造业对老旧的生产线进行升级;第三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派生出一些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比如近两年兴起的锂电设备、OLED 设备等。
增长较快的几个细分行业:
(1)电子制造设备
电子制造设备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度是比较弱的,属于新兴行业,其细分领域如锂电池设备、LED/OLED 面板、智能手机产业链等,今年的景气度都非常高,主要上市公司先导智能、大族激光、精测电子等也都有很好的业绩表现。
(2)建筑机械
建筑机械包括挖掘机、铲土运输机、起重机、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高空作业机械等。以代表性的挖掘机为例,主要应用是房地产和基建。今年,在基建投资增长较快的同时,三四线城市房产销售也非常火爆,全国的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也有了比较快的增长,带动了相关建筑机械的需求。主要上市公司三一重工、浙江鼎力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增速也非常好。
(3)纺织机械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纺织机械行业进入比较景气的周期,相关上市公司杰克股份、大豪科技的营业收入都快速增长,工控企业如英威腾的纺织用伺服专机的订单也大幅增长。本次纺织行业的复苏一方面是产业转移所致,为了获得成本优势,纺织产业整体性的向新疆和东南亚(如越南)等地转移,增加了设备的采购量;另一方面是产线的更新和升级所带来的增长。
(4)包装机械
包装机械今年也有比较好的增速,大概 20%左右。原因可能是电商和快递行业的蓬勃发展,另外部分传统包装机械有升级的需求。
(5)塑料机械
塑料机械的下游主要是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这些行业今年的增速都比较好,带动了对塑料机械的需求。上市公司伊之密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收入增速就达到了 40%左右的水平。
(6)煤炭、冶金机械
部分上市公司如英威腾在煤价低迷的数年中,矿用中压变频器的订单几乎归零。从去年开始,煤炭、钢铁、有色金属价格轮番上涨,大宗商品行业的盈利大幅改善,都相应的增加了设备开支,工控企业的煤炭、冶金变频器订单也大幅增加。可以看到,工控行业的下游应用众多,每个细分领域的增长逻辑都不相同。我们可将这些下游应用细分为三种类型,即基建地产类、大宗商品类和消费品类。今年表现较好的子行业,大多是与消费品相关的,如电子制造、包装、纺织、塑料机械等。
⑶ 简述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分哪几个阶段发展趋势如何
由中国提出的《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机床数控系统 一般要求》国际标准提案,经国际标准化组织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技术委员会物理设备控制分会(ISO/TC184/SC1)批准正式立项,是ISO/TC184/SC1中首次由中国提出并成功立项的项目。
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及机床行业共同努力下,中国数控系统在功能、性能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有效支撑了数控系统产业创新发展。这项国际标准的成功立项,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标准规则工作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将进一步提升。下文将对我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作出分析。
一、工业增加值达到28万亿元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已经整体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2007-2017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同比增速有所下降。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8.0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
图表1:2007-2017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情况(单位:万亿元,%)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
⑷ 工控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工控行业的发展前景未来会偏向于电子商务平台这块,具体的分析未来怎么样的发占前景的话你可以去看一下这类的电商平台的行业分析之类的文章像工控网、工控购等平台的行业新闻。
⑸ 自动化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
经济的全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无人化成为发展趋势,工业自动化行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德国提出了“工业 4.0” 规划,美国提出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日本提出了“创新产业结构计划”,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发展规划,其共同点是充分运用物联网、5G 通信、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无人化程度。
工业自动化产品是现代化工厂实现规模、高效、精准、智能、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应用十分广泛,发展前景良好。
根据行业研究机构 Zion Market Research 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至 2017 年已达到 2,071.7 亿美元,由于物联网、5G 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商业化应用,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至 2024 年预计达到 3,219.3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为 6.5%。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工业自动化服务市场2018 年规模已达到421亿美元,预计2024 年达到 706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为 9%。
目前,世界范围内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主要厂商包括 ABB、西门子、通用电气、施耐德、安川、FANUC、三菱、富士电机等。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高端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工业生产实现规模、高效、精准、智能、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应用十分广泛。
物联网、5G、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将促使工业自动化行业沿着如下几个方向发展:
1 万物互联
早期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只限于单系统操作,多系统之间 并无通讯。近年来随着芯片与通讯技术的进步,物联网、高速总线、电子通信等 技术的成熟,使得多系统、多任务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物联网的可靠性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使得不同系统间能够快速准确传递信息,实现多系统、多任务的协同工作。
2 系统集成
随着半导体和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控制层产品、驱动层产品和执行层产品会向小型化方向发展,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集成度会越来越高,“控制+驱动”集成产品,“驱动+执行”集成产品会越来越普及,甚至会朝着“控制+驱动+执行”集成产品方向发展,自动化控制系统将成为一个节点的智能终端。
3 智能诊断
自动控制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除完成正常的自动控制指令外,还能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可能出现故障的节点或区域,进行事先处理,保障系统连续无间断工作,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⑹ 工业控制系统DCS还有前景吗
DCS发展至今已相当成熟和实用,毫无疑问,它仍是当前工业自动化系统应用及选型的主流,不会随着现场总线技术的出现而立即退出现场过程控制的舞台。
参考《中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未来DCS将沿着以下趋势继续向前发展:
(1)向综合方向发展:标准化数据通信链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将各种单(多)回路调节器、PLC、工业PC、NC等工控设备构成大系统,以满足工厂自动化要求,并适应开放式的大趋势。
(2)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数据库系统、推理机能等的发展,尤其是知识库系统(KBS)和专家系统(ES)的应用,如自学习控制、远距离诊断、自寻优等,人工智能会在DCS各级实现。与FF现场总线类似,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智能设备如智能I/O、PID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器、人机接口、PLC相继出现。
(3)DCS工业PC化:由IPC组成DCS已成为一大趋势,PC作为DCS的操作站或节点机已很普遍,PC-PLC、PC-STD、PC-NC等就是PC-DCS先驱,IPC成为DCS的硬件平台。
(4)DCS专业化:DCS为更适合各相应领域的应用,就要进一步了解相应专业的工艺和应用要求,以逐步形成如核电DCS,变电站DCS、玻璃DCS、水泥DCS等。
⑺ 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关键性行业的关键任务将越来越多地依靠工控机,而以IPC为基础的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正在成为主流,本土工控机厂商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电力、冶金、石化、环保、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从数字家庭用的机顶盒、数字电视,到银行柜员机、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加油站管理、制造业生产线控制,金融、政府、国防等行业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加,对工控机的需求很大,工控机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发展趋势分析:
1、DCS(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虽然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FCS发展很快,并将最终取代传统的DCS,但Fcs发展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统一标准,仪表智能化等。另外传统控制系统的维护和改造还需要DCS,因此FCS完全取代传统的DCS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当前工控机仍以大系统、分散对象、连续生产过程(如:冶金、石化、电力)为主,采用分布式系统结构的分散型控制系统仍在发展。由于开放结构和集成技术的发展,促使大型分散型控制系统销售增加。
1)向综合方向发展:由于标准化数据通信线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将各种单(多)回路调节器、PLC、工业比、NC等工控设备构成大系统,以满足工厂自动化要求,并适应开放化的大趋势。
2)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数据库系统、推理机能等的发展,尤其是知识库系统(KBS)和专家系统(ES)的应用,如自学习控制、远距离诊断和自寻优等,人工智能会在DCS各级实现。和FF现场总线类似,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智能设备,如智能I/O智能PID控制、智能传感器、变送器、执行器、智能人接口及可编程调节器相继出现。
3)工业PC化:由于巩组成此S成为一大趋势,PC作为DCS的操作站或节点机已经很普遍.PC—PLC、PC—S,19、Pc—Nc等就是Pc—Dcs先驱。
4)专业化:DCS为更适合各相应领域的应用,就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专业的工艺和应用要求,以逐步形成如核电站此S,变电钻DGS、玻璃DCS及水泥DCS等。
2、数控装置的发展趋势
80年代以来,为适应FMC、FMS、CAM、CIMS的发展需要,数控装置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提高了柔性,功能和效率。
1)PC化: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高度发展,PC硬件结构做得更小,CPU的运行速度越来越高,存储容量很大。PC机大批量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可靠性不断提高。PC机的开放性,Windows的应用,更多的技术人员的应用和软件开发,使PC机的软件极为丰富。PC机功能已经很强,CAD/CAM的软件已大量由小型机,工作站向PC机移植,三维图形显示工艺数据已经在PC机上建立。因此,PC机已成为开发CNC系统的重要资源与途径。
2)交流伺服化:交流伺服系统恒功率范围已做到1:4,速度范围可达到1:1000,基本与直流伺服相当。交流伺服体积小,价格低,可靠性高,应用越来越广泛。
3)高功能的数控系统向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为适应FMS、CIMS、无人工厂的要求,发展与机器人、自动化小车、自动诊断跟踪监视系统等的相互联合,发展控制与管理集成系统,已成为国际上数控系统的方向。
4)方便使用:改善人机接口,简化编程、操作面板使用符号键,尽量采用对话方式等,以方便用户使用。
5)柔性化和系统化:数控系统均采用模块结构,其功能覆盖面大,从三轴两联动的机床到多达24轴以上的柔性加工单元。
6)高精度:提高加工精度,高分1辨率旋转编码器必不可少。为在超精密加工领域能实现0.O01um的精度,必须开发超高分辨率的编码器,O.0001um最小设定单位的NC装置。为在加工中即使负荷变动伺服系统的特性也保持不变,还需采用控制和鲁棒(Robust)控制。在伺服系统的控制中,用高速微处理器,采用基于现代控制论前馈控制、二自由度控制、学习控制等。其数字控制系统的跟踪误差不超过2um。
7)机械智能化:它在NC领域内是一种新技术,所谓机械智能化功能,是指机械自身可补偿温度、机械负荷等引起的机械变形的功能。这就需要检测主轴负荷、主轴及机座变形的传感器和处理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电路。
8)诊断维修智能化: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是NC的重要技术。基于AI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已存在,现今主要是建立用于诊断故障的数据库。把NC装置通过internet和Internet与中央计算机相连接,使其具有远距离诊断的功能。
进一步的发展是预维修系统,即在故障将要发生前把将要发生故障的部件更换下来的系统,它需要通过智能传感器、高速PMC及大型数据库来实现。
⑻ 工控行业的工资,待遇以及前景如何
以现在的局势来来看,工控行业发源展前景还是很好的,随着工业的发展技术开发的更新,很多工控行业产品也带动了起来,电商平台也在大力的发展像阿里巴巴、工控购、工控网等。我们如果想了解行业前景可以多看看这类的新闻,网上都可看到,工控行业的薪资跟待遇还可以,应该是算不错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⑼ 工控行业前景怎么样
以现在的局势来看,工控行业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随着工业的发展技术开发回的更新,很多工控行业答产品也带动了起来,宏国兴胜工控机应用范围也广泛了起来。我们如果想了解行业前景可以多看看这类的新闻,网上都可看到,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⑽ 工业自动化的发展都有什么前景趋势
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人工控制阶段。当时的生产规模较小,测控仪表是安装在生产设备现场的气动测量仪表,功能简单。操作人员只能通过对生产现场的巡视,了解生产过程,并在现场直接把被控对象的参数调整在预定值上。这时的仪表信号不能传送给别的仪表或系统,仪表处于封闭状态,无法与外界沟通信息。这一阶段的控制系统称为气动信号控制系统。
20世纪50年代为模拟控制阶段。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整个生产过程需要对生产现场的多个点进行测控,自动控制成为必然,于是出现了现场仪表与集中控制室。生产现场出现了气动、电动单元组合式仪表,将测量得到的0.02~0.1MPa气压信号、4~20mA直流电流信号、1~5V的直流电压信号等模拟信号传送到集中控制室。操作人员可以坐在控制室观察生产流程各处的状况。但是,模拟信号的传递比较困难,信号变化缓慢,抗干扰能力也较差,很难满足生产过程对速度和精度的需要。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工业控制系统开始进入集中式数字控制阶段。它的发展经历了直接数字控制、集中型计算机控制和分层计算机控制。由于模拟信号的诸多不足,在这一阶段人们考虑用数字信号代替模拟信号,而且计算机也逐步进入工业控制系统。
直接数字控制(DDC)技术主要是由一台数字计算机替代一组模拟控制器,首先通过模数转换器,实时采集生产过程被控参数的信息,计算机按照控制算法运算后,其结果通过数模转换器去控制执行器,构成一个闭环控制回路。
由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尚不发达,价格昂贵,人们又试图用一台计算机取代控制室的几乎所有的仪表盘,实现过程监视、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报警等过程控制的全部功能,并能实现生产调度和工厂管理的部分功能,这就是集中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虽然在信息的综合、改变控制方案、实现最优控制以及改善人机接口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暴露了“集中”带来的不足:脆弱性问题,一旦计算机出现某种故障,就会造成所用的控制回路瘫痪、生产停产的严重局面,这种危险集中的系统结构很难被生产过程接受;计算机负荷问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测控点越来越多,计算机不堪重负;开发问题,由于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要求不断提出,使得软件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造成开发周期和费用不断增加。
集中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缺陷促使控制系统向功能分散化方向发展,于是出现了过程现场控制与集中显示操作分离开来的分层计算机控制系统。各个控制回路的模拟仪表调节器互相独立并由计算机来实现,当某一回路出现故障时,不致影响其他回路的正常工作,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现场控制计算机的信号也送入上一级计算机,由它显示过程参数,并根据对象的数学模型进行最优化处理,计算最优操作条件,最后以最优工艺参数传给下层计算机作为设定值。实际上,这时的工业控制系统已经具有了集散式控制系统的初步概念。
20世纪70年代中期,工业控制系统进入集散型控制系统(DCS)阶段。集散型控制系统是一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系统,它吸收了分散仪表控制系统和集中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优点,将当时的微处理器、计算机数字通信等技术应用到工业控制领域。从总体逻辑结构上讲,集散型控制系统是一个分支型结构,它分为过程控制级、控制管理级和生产管理级,充分体现了管理的集中性和控制的分散性,它把控制功能分散到若干台控制站,在监控操作站进行集中监视操作。
集散型控制系统由集中管理部分、分散控制监测部分和通信部分组成。集中管理部分又可分为工程师站、操作站和管理计算机。工程师站主要用于组态和维护,操作站则用于监视和操作,管理计算机用于全系统的信息管理和优化控制。分散控制监测部分按功能可分为控制站、监测站和现场控制站,它们用于控制和监测。通信部分连接系统的各个部分,完成数据、指令及其他信息的传递。系统软件是由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通信软件、组态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组合而成。
集散型控制系统具有通用性强,系统组态灵活,控制功能完善,数据处理方便,显示操作集中,人机界面友好,安装简单、规范,调试方便和运行安全可靠等特点。它的控制范围更宽,控制功能得到加强,能够适应工业生产过程的各种需要,设备与信息的共享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促进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DCS与前三个阶段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但在集散型控制系统中仍有许多不足。信息化问题,CIMS的发展要求对企业经营决策、经营管理、生产调度、过程优化、故障诊断及过程控制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迅速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集散型控制系统仅能从过程控制站得到现场仪表传来的被测参数值,以及向它发出的调节信号,无法对现场仪表进行诊断,影响了系统信息的完整性;数字化问题,在集散型控制系统中仍然有模拟测量仪表,因而它是一种模拟数字混合系统;互换性与互操作问题,在DCS系统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受计算机系统早期存在的系统封闭这一缺陷的影响,各厂家的产品自成系统,软硬件产品不能互换,而且通信协议也各不相同,不同厂家的设备不能互连在一起,难以实现互换与互操作,组成大范围信息共享的网络系统存在很多困难,这也是集散型控制系统的最大不足。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控制、计算机、通信以及模块化集成等技术发展出现的工业控制系统,代表工业自动化控制发展的最新阶段。现场总线的概念是1982年首先在欧洲提出的。随后,北美与南美也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展研究工作。到现在为止,比较流行的现场总线已有40多种。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全分布、全数字、全开放特性解决了集散型控制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从DCS向FCS过渡过程中出现的HART()协议,它在现有模拟信号传输线上加载一个数字信号,使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双向通信同时进行,互不干扰。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作为过渡产品的HART不会有很大的作为。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把集散型控制系统中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概念变成了新型的全分布式测控系统。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之间的联系:它向下深入到现场的每一台仪表、执行机构,把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依靠现场智能设备本身便可实现基本控制功能;向上连接到生产管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为企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目前,现场总线将原来主要用于过程控制的工业控制自动化推广到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成为新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通信网络。
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4~20mA模拟信号仪表将被符合现场总线标准的双向通信全数字智能仪表所代替,实现传输信号数字化,使模拟和数字混合控制系统最终转变为全数字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开放性解决了数字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协议的完全开放导致不同生产商的产品之间可以互换和互操作。它不但给生产商和用户带来极大的方便,而且突破了集散型控制系统中由专用网络的封闭系统所造成的缺陷,把封闭、专用的解决方案变成了公开、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从上面的简单回顾中,可以看到控制的效果、控制的花费和最终的收益一直是工业控制系统发展的衡量标准。从人工控制系统到集中式控制系统、从集中式控制系统到集散型控制系统,再到现在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都是在逐步实现更好的控制、更小的花费和更大的收益。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工业控制系统发展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它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计算机技术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集中式数字控制阶段以前,计算机并没有真正进入控制过程,计算机安装在专用的机房中,与过程装置之间没有任何物理上的连接,只是用来“离线”计算控制器的设定值和执行器的位置值,即使后来在计算机中能够加入一些管理信息,但计算机体积大,速度慢,价格昂贵而且不可靠,不能直接参与过程控制,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离线数据分析的工具。
从集中式数字控制开始,计算机开始进入过程控制。在计算机上设计了专门的接口,与现场装置直接连接,计算机配上变送器、执行器和信号连接装置就完全可以实现过程的检测、监视以及对过程的控制了。最初,计算机只用于关键现场装置的单回路控制,在直接数字控制阶段,一台计算机替代一组模拟控制器;到了集中型计算机控制阶段,一台计算机已经满足小型工业控制系统的全面需要。分层计算机控制系统是适应较大规模的工业控制需要,将计算机分层、模块化的思想引入工业控制系统;到集散型计算机控制阶段,模块化、对象化的概念已经深入工业控制系统,集散型控制系统的工程师站、操作站和管理工作站都是具有自主特点的功能模块。组态软件的出现,更为工业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提供了方便。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出现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实际上,现场总线控制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最新应用,所以又称现场总线是工业控制的底层网络。另外,如果分析一下每一种现场总线的技术资料,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在国际标准组织的开放系统互操作网络模型基础上加上一些特殊的规定形成自己的标准。
(2)信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
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对控制系统的信息要求不断提高,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集成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在人工控制阶段,谈不上信息的集成;模拟控制阶段,虽然出现了集中控制室,模拟信号的“先天”不足决定了系统的信息集成无法满足信息量、速度和精度等方面的要求;集中式数字控制阶段,信息的集成程度进一步提高,不但能把一组仪表的信息集成到一起,对于有些小系统甚至能把整个系统的测控信息集成到一起,为信息的综合、改变控制方案、实现最优控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不过,这时的信息还只能是测控信息,与管理有关的信息很少;集散式控制系统实现了测控、管理信息的集成,但集成的程度仍然有限,没能实现通信的全数字化,影响了信息的交换;基于网络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为信息的进一步集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现场总线作为纽带,将挂接在总线上的网络节点组成自动化系统,各现场智能设备分别作为一个网络节点,通过现场总线实现各节点之间、现场节点与过程控制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并实现各种复杂的综合自动化功能。
(3)控制功能越来越“接近”现场
这里所提及的“接近”主要是指系统内部层次上的接近,在此只以PID功能的逐步下放过程说明这一问题在集中式数字控制阶段或者说直接数字控制阶段,PID控制功能是集成在控制计算机内;到了集散式数字控制系统。PID控制功能下放到分散的现场控制站;到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PID控制功能则彻底分散到现场控制仪表中去了。
(4)现场仪表的测控能力越来越强
现场仪表从最初的气动仪表,到后来的模拟仪表,到集散型控制系统中的数字模拟混合仪表,直到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的全数字智能仪表,不但取得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进步,现场仪表的性能也大大改善。
表明了现场仪表从实现单点、单控制回路的测控功能开始,逐步发展到按装置和过程来划分的多回路、多变量集中监控,一直到现场总线仪表智能化过程。现场总线仪表智能化是微处理器植入现场测控仪表的结果,设备具有数值计算和数字通信能力,一方面提高了信号的测量、控制和传输精度,另一方面丰富了控制信息,并为实现其远程传送创造了条件;还可提供传统仪表所不能提供的如阀门开关动作次数、故障诊断等信息,便于操作管理人员更好、更深入地了解生产现场和自控设备的运行状态,使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成为分布式、可靠及信息完整的控管系统。
另外,工业控制系统还有操作人员越来越远离现场,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强,精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