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文化产业文化输出

文化产业文化输出

发布时间:2021-01-25 08:26:29

『壹』 为什么韩国会成为文化输出国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回经成为我国对答外文化输出的一颗明星,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好莱坞大电影、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等,都是营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手段和符号,体现的是国家的软实力。

韩国艺人可代言各种政府机构组织,韩国电视剧可作为国礼送出,而政府也为韩剧的外国播映积极提供支持,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韩国旅游、饮食、化妆品、美容、服饰,甚至消费电子和汽车都获得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贰』 国家广电对我国的文化输出 文化娱乐产业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 所存在缺点是什么 有什么解决方法

我认为是弊大于利的!自从2000年以来,韩流滚滚,从最初正常的文化交流到如今中国民众趋之若骛,演变到今天韩流泛滥,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哈韩媚韩,导致韩国电视剧/电器/手机/服装/汽车席卷中国大地.
放眼当今的中国,韩流泛滥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举目皆是韩国汽车,手机和电器和日用品。大街和网络上韩版服装、韩式美容、韩式料理琳琅满目,甚至有报纸刊登韩式割包皮!简直是恬不知耻!
在一波又一波的韩流泛滥中,中国媒体,尤其是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可谓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具有突出的贡献!

邀想80年代,当年日本的偶像,明星,卡通片和电器/汽车也是长驱直入. 当时我们的媒体也是一相情愿地鼓吹日本文化,一衣带水等等.
当然,中国与韩国的大局是友好的. 但是,我们的媒体什么时候才能变的成熟起来?为什么中国媒体总要一窝蜂地对外来的文化极尽崇尚甚至奴颜婢膝地鼎礼膜拜?为什么我们的媒体对外来文化的长驱直入总是视而不见,甚至故意助长?
在此,我们无意苛求。播放一两部韩国电视剧无可厚非,但是象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播放韩剧,甚至反反复复播出,并且湖南卫视在各类综艺节目中反复邀请韩国艺人来出风头,策划韩星来中国并制造各种噱头,我们就不能不质疑媒体究竟是否具备了社会责任和良知。
看看湖南卫视的主持人面对韩国艺人那副涎嘴谄媚的模样,看看台下观众如痴如醉的神情,我替湖南卫视感到悲哀,愤怒于湖南卫视的无耻。
我们听说过“文化交流”,但是没听说过“文化过度交流”、“文化不平等交流”。

看我们的媒体吧,常常是这样表达的:韩国人如何爱国,如何优秀,电器如何精致.电影如何好,韩国泡菜如何好吃等,不胜枚举.
现在的孩子,在韩流的引导下,要买韩国的手机,衣服,化妆品,电器,受损失的是我们自己民族的品牌和文化市场!
问题是我们的热情, 韩国并不领情! 韩国是几乎不放中国电视剧的, 韩国的媒体总是教导本国的人民,中国东西不好,要买自己的! 韩国的媒体并不象中国媒体那样善意对待我们.
没错,全球化的今天,市场是开放的,为什么我们就让别人的文化和商品长驱直入,为什么美国/欧盟/韩国/日本都在保护自己的市场?
除了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以外,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中国媒体难道不应该反省吗?
在此,我想质问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引进和播出了多少部韩国电视剧? 韩国引进和播出了多少部中国电视剧?
请不要拿韩国有一个中文电视台来搪塞我们,那个中文电视台在韩国是边缘角色、是收费而且几乎没人看的。
我们中国的主流电视台在大播特播韩国电视剧,韩国的三大主流电视台是几乎不放中国电视剧的!
也请不要拿市场经济来辩解,任何文化市场都包含有政治的意图!
韩流与韩剧已经不仅是娱乐了,而是潜移默化地在引导韩国的价值输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进而为韩国商品铺路搭桥!
今天,韩流在中国已经是泛滥成灾,触目惊心。而我们的媒体却麻木不仁!
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各路传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请问,你们占用着国家的资源,有没有考虑国家的利益?!
请不要说韩流泛滥与你们无关,作为公众主流媒体你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责任、良知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媒体有客观引导百姓、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应该具备宏观的视野与前瞻性,你们却人云亦云,哗众取宠,为外国文化在中国的横行有意无意地充当马前卒,请问是谁给了你们损害国家利益的权利?

『叁』 中国的文化输出是怎样提高的

中国现今的文化输出主要是以教育为主,因为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结合,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流传已久的历史瑰宝,更是现今文化发展的基石,其主要输出方式是以从小教育学生,经过给孩子设置一些课程的教授,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文化的熏陶,从人才素质及教育培养方面提升文化的输出。

所以一个文化想要流传,还是需要大力去创新的,要敢于为传统文化动手术,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现今,教育与文化的强强结合,会让大众对文化输出的途径更加重视,从而多方面的开拓文化的输出路径。

『肆』 文化输出可以输出传统文化吗,为什么美国可以输出,中国是不是也可以输出传统文化

传统这种东西,恕我直言,根本就输出不了,只能自嗨。为啥?
因为只有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才能叫传统,要是属于全世界了,能输出到全世界了,那就叫普世价值。
所以传统文化这种东西如果能富国强兵又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它早就输出成了普世价值,既然你都把它叫做中华传统了,那就表示你默认了它就是中国的,输出不了。
你看看日本,输出的是什么?动漫,游戏,汽车。哪一样是日本的古老传统?

除了日本,有国家信仰神道修建神社吗?有国家穿吴服木屐吗?日本有几千年的文化,但是能输出的是什么呢?都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中国古时候输出了很多发明和创造,比如纸,火药,罗盘,考试和特务。各国人民不是傻子,中国这些好的东西能采用的他们早就采用了。
而现在你们提倡的这些中华传统,都是当年没传出去的,当年的外国人民不是傻子,吸精华不吸糟粕的事情他们也会,所以剩下的这些传不出去的基本上都是中华文化的糟粕了。

火药的配置不比几个中药方子难?特务的技巧不比武术的几个招式牛x?这些外国人民都能学会,为啥不学中医武术,因为他们知道,中医武术没卵用,多半都是糟粕。
永远不要觉得中国文化特殊,比印度中东欧洲文化先进,你会去学习欧洲天主教拜上帝吗?会去学穆斯林一夫多妻吗?既然天主教新教绿教在中国也就那样,你凭什么觉得儒家思想就该在外国发扬光大?

你看过多少莎翁的十四行诗?看过多少拜伦,济慈,波德莱尔的诗集?差不多的内容主旨,《源氏物语》比《红楼梦》早了八百年,你有看过吗?这些都还是物质文明先进的地区的文化,至于物质文明落后的地方,你可知道一句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或是缅甸的《琉璃宫记》。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传不出去理所当然。
即使走运能传出去一些,靠的也绝不是文化本身有多吸引人,而是靠的技术和创意,《三国志〉玩的人多靠的是什么?还不是靠游戏机制。所谓“三国”不过是个噱头而已,改个名字,把刘关张改成拿破仑俾斯麦,换个地图做成“欧洲战争”一样能火。

如果你觉得是中国输出不够多,那是技术的原因,都说了,日本输出的无一不是现代产物,
中国要是能有更好的汽车动画游戏,一样能输出去,至于汽车动画游戏的内容,是哪国的传统文化根本无所谓,《三国志》是日本公司的,《大航海时代》也是日本公司的,《阴阳师》反而是中国的。

要是你想宣传中华传统,设计个受欢迎的游戏比什么口号运动都有用,但恕我直言,目的是为了宣传文化的游戏一般都比不过目的单纯的,为了做游戏的游戏。传统这种东西,最多
不过是个噱头罢了。
唯心主义的思想在中国还是大量存在,以至于文化,传统这些个意识上的东西居然还拿出来单独说事,文化说到底不过是产品的附属标签而已,贴在上面除了表示这是哪国的东西之外完全没有别的意义,产品质量够硬贴什么标签都无所谓,产品质量不行贴什么标签都没用。

你觉得欧美日本强势,不过是因为产品强势,而你却把注意力放到了标签上,觉得是标签宣传得好。
而且只有弱小的企业才在意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如何如何,真正的大手从来只在乎产品的质量。

『伍』 在动漫领域日本文化输出VS中国文化输出,我们到底差在了哪里

我觉得应该是沉迷于过去,没有未来。美国推介给世界的主打,不是博伊刀、踢踏舞和印第安烟袋,而是炸鸡、汉堡、可乐和好莱坞电影。日本推

介给世界的主打,不是狂言、能乐和浮世绘,而是动画、漫画、轻小说和主机游戏。意大利推介给世界的,不是罗马军团、角斗士和巴洛克艺术,而是足球,是披萨,是威尼斯电影节。沙特阿拉伯推介给世界的,不是大马士革刀、肚皮舞和《一千零一夜》,而是人体炸弹、沙里亚法和吉里巴甫。沉迷于过去的人,没有未来。美国推介给世界的主打,不是博伊刀、踢踏舞和印第安烟袋,而是炸鸡、汉堡、可乐和好莱坞电影。日本推

门的声优学校。而中国从事动画产业的人并不多,很多人才都是新一代青年,缺乏经验和技术。不管是技术还是人才还是剧本,不可否认日本现在整体还是碾压中国的。

三、大环境

由于各种不便表明的因素,动漫的创作环境自然和日本差距挺大,换句话说,不够自由。以上均为个人看法






『陆』 世界十大文化产品输出国分别是谁

1.美国 美国每年的GDP总量的20%都是文化创造的价值,好莱坞,麦当劳,迪斯尼等都是他对外输内出美国价值的容手段。
2.日本 动漫产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可以说,在东亚,凡事看动漫的人一定看过日本动漫。还有,日本也是世界上不良文化输出最多的国家。
3.英国 英国曾经在世界上占有许多殖民地,现在的英联邦国家人口近15亿,英国文化对他们产生了深刻影响。
4.德国
5.南朝鲜 韩剧满天飞,这就不用解释了吧。
6.印度 阿三的多莱屋每年要给他们创造几十亿美元的外汇。
7.中国 天朝的文化输出可是非常大的。
8.新加坡
9.意大利
10.埃及 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对外宣传他的古埃及文化和阿拉伯文化。

『柒』 如何让中国文化输出世界各国

在市场经济的抄冲击下,很多优秀的袭艺术,走向了末路,比如中国风的动画,比如之前受国家财政保护的大鼓之类传统艺术。只是当时做到了非常精彩的一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完美契合,既不是之前被政策管的死死的,又不是后来被资本限制的牢牢的情况。文化精英开始“下海”为大众服务,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的较好品味和节操。典型例子,喜闻乐见而又内涵满满的《我爱我家》。
其实,中国流行文化没有输出过吗?占据了整个东亚、东南亚市场的香港流行文化,难道不算数吗?那可是一水的华人、汉语。然而,我们除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也是世界gdp第二的东亚强国,我们不止有过去,更应该展示给世界的是我们还有未来。
文化输出这种事,硬实力软实力都不能缺,还需要润物无声的耐心。

『捌』 为什么我国不能象韩国那样通过娱乐产业来进行文化输出

我国不能象韩国那样通过娱乐产业来进行文化输出的演员:
1,中国地域文化差别大,有56个民族,很难做成像韩流一样集中式且单一的民族文化,如果56个民族的文化能像韩流那么包装和输出的话那就赢了,或许韩流也只是朝鲜族文化的一支,目前中国的国情可能只适合大杂烩。

2,韩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真的做的很足,他们完全是把发展文化产业当做国策来看待的。

想要成为一个文化输出大国,大概要有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内开始出现庞大的文化产品消费市场。有人买才有人卖嘛,就是这个理。
第二阶段,国内开始出现健全的文化产业链。产业链条上的人能养活自己。相应的文化产品能够在国内同国外竞争对手过过招。文化输出什么的就不用幻想了。
第三阶段,文化产业链条成熟。基本统治本国的文化产业市场。成为区域性的文化输出大国,不稳定的向全世界输出文化产品。
第四阶段,文化产业链条非常成熟,有自己的绝招,能稳定的向全世界输出文化产品。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输出大国,或者说强国。

『玖』 中国有什么文化产业输出吗

有的。例如电视剧,在许多国家很受欢迎。还有传统的书籍、电影、歌舞演出等,都属于文化产业输出。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也是文化输出的一种。

『拾』 为什么说鼓吹“文化输出”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陷阱

在全球化与互联网的背景下,只有行业才是抵御好莱坞的有力武器,而国内市场占有率优势后的溢出与扩散才是文化输出的关键。假如你是一位务实的影视从业人员,应该不会排斥这个观点:在将中国人均观影人次提升到4.0之前,别再高呼什么“文化输出”之类的狂言妄语。
从2002年起,中国电影产业化已经走过了15年,这15年的两端分别立着《英雄》和《长城》两部张艺谋的电影。作为“深壹”创刊特辑,笔者分三篇对中国电影产业化进行一个纵向考察。在替《英雄》翻案,又演示了“哭《长城》的正确方式”之后,“深壹”创刊特辑将迎来最后一篇。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好莱坞对于中国电影业投来了更加“深情”的关注。3月初,《好莱坞报道》(THR)曝出张艺谋的《长城》亏损7500万美元,在此之前,有一篇外媒对中国电影的深度报道被国内同行忽视了。今年2月初,《时代周刊》亚洲版将范冰冰设计为封面人物,以“中国如何接管好莱坞”(How China aims to take over Hollywood?)为标题,讲述了中国对好莱坞的“野蛮入侵”。

在这篇封面故事里,《时代周刊》记者敏锐地洞察到,中国资本游走好莱坞的复杂性,“资本的流动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因为人民币的贬值,许多中国公司都期待着去国外“卸下”现金,他们争相抢购好莱坞工作室、电影公司和制作公司”。就在昨日,上影集团10亿美元注资派拉蒙的交易泡汤,这和国家外汇管制趋严密切相关。
“中国电影票房的权重已经开始影响好莱坞的电影创作了。讨好中国观众以及中国敏感的电影审查机构现在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准则之一。”究竟是中国电影真的已经“大国崛起”到友邦惊诧,还是《时代周刊》在“杞人忧天”?
1
中国“文化输出热情”
背后的“非经济意义”
在“哭《长城》的正确打开方式”一文中,笔者留了一个尾巴:为什么中国从上到下,不管是学界、业界,还是官方,都对文化输出如此情有独钟?王健林在并购传奇影业的签约仪式上豪气冲天:“并购会增加万达在全球电影产业话语权,电影市场是全球的,万达一定要在全球有发言权”。
而马化腾在今年两会上的提案跟王健林形成呼应。在这项名为“关于充分发挥数字内容产业竞争力,掌握全球文化产业主导权的建议”提案中,马化腾谈到,“我国应充分发挥数字内容产业竞争力,积极布局全球文化产业市场,推动中华文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抢占全球文化产业主导权,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世界标签”。

王健林、马化腾的宣言早就超出了“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范畴,而且在笔者看来,这也不仅是一种“立牌坊”的PR姿态。从本质上讲,这种“文化输出”热情根植于中国近代史百年的民族悲情。学者张颐武对此写到,“我们民族充满了现代历史赋予我们的悲情与屈辱,中国在现代历史中的失败历程让我们的现代史充满了一种‘弱者’的自我意识,一种在他者限定的秩序中不断挫折,却不断抗争的悲壮历史意识使得我们不得不将自己设定为世界秩序反抗者”。
中国人一直有两个国际文化奖情节,一个是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是奥斯卡金像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奥斯卡成为最后的心结。虽然李安拿过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但偏执的国人用一种近乎“洁癖”的精神继续守候:似乎只有一个大陆导演拿奖才表示“中国电影从此站起来了”?

事实上,这场全民守望游戏的主角张艺谋,早就机智地看穿了一切,然而不少人依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在《长城》的采访中,张艺谋坦言:“为了让中国电影走出去,我们参加各种电影节,在电影节得奖,这个已经几十年了,永远有人在做,我也做过很多次了。但是你知道这些传播的空间是有限的。那种主流院线上映的,影响世界大部分年轻人的大片,一直是中国电影的短版。”
对中国而言,“文化输出”早就超越经济价值,在官方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而对于国人,却深深扎根于一种受创伤后的民族心理。在借用好莱坞工业力量来尽情释放自己的审美主张的同时,张艺谋还期待用好莱坞的故事模式传递中国的价值观,并最终通过市场的力量让“长城”这个充满象征的符号重回世界中心。这也是国人对于新型合拍片超越经济层面的期待。
2
不以盈利为目标的“文化输出”
都是耍流氓
电影学者尹鸿认为:《长城》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想象清清楚楚地呈现给了观众,满足了在“鸦片战争”后被洋枪洋炮欺负多年的中国观众“早先比你们阔多了”的情感认同。事实上,关于中国对于海外输出的“非经济目的”,连《时代周刊》的记者也观察到了:
“中国领导人和公司巨头们想要的更多,毕竟印度的宝莱坞成功把他们的歌舞片出口到了第三世界国家。连小小的韩国也凭借他们浮夸的偶像剧成功分得了全球电视市场的一杯羹,难道中国这样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继承者不能够输出文化软实力吗?”

《时代周刊》同时也写道,“无论AMC影院里面的椅子有多舒服,西方的观众并不打算花钱去看什么政治宣传片或者什么浪漫爱情电影。与之前那个《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代相比,中国电影这几年在西方电影市场表现甚至更差了。连中国观众都已经厌倦了让他们麻木不仁的止痛剂和大国主义腔调”。
前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认为,从海外市场的定位而言,中国电影产品大致为一种“菱形结构”:菱形的顶端为少数通过合拍片的方式成功走向世界主流市场的商业大片如《功夫之王》《木乃伊3》;菱形的底端为另外通过国际电影节销往海外的艺术小片;菱形的的大肚子则是作为中国电影主体却无法出其门的中低成本影片。

2014年北美外全球市场电影票房排行&各入围影片票房第一国家
如此看来,中国电影走不出去的是大多数,即便走出去也走不远。周铁东从不认为中国电影能在海外和好莱坞抗衡。“国内市场是无限的,海外市场容量绝对有限,中国电影绝不可能成为世界观众的娱乐主食,充其量只是一道甜点。甜点的供应量都是有限。”
尽管中国文化输出具有强烈的非经济意义,但事实的真相是:所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输出,都是徒劳。有盈利代表有传播,有传播才有影响,有影响才有输出。张艺谋也承认外国人对于中国电影的文化符号更多是一种猎奇,“你从猎奇入手,从新鲜的角度建立印象,然后如果你愿意的话,你走近它,研究它,当然会得到更多的东西。”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张艺谋才用商业大片的逻辑代替了“冲击奥斯卡”的思维,效果另说,但他的理念是革新的。
3
内市场优势的溢出与扩散
才是文化输出的关键
为什么说鼓吹“文化输出”是中国电影最大陷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国遍地跑的都是外国牌子的汽车,中国汽车行业不思考如何在国内市场自主创新,建立好民族工业,却整天想着如何攻占日韩、欧美等汽车工业发达市场,甚至连拉美、非洲、中东等地区压根不在考虑之中。如果中国汽车产业真如此,相信大家都会觉得这帮人有病,得治。但换成文化产业,冷静的旁观者可能也会加入自嗨的幻象和狂欢中。

在《时代周刊》的封面报道中,记者用讥讽的笔调写道:“中国的电影产业可以像他们的科技产业学习,躲在防火墙后面繁荣。中国的电子公司不需要全球市场就可以成功,中国市场足够了”。虽是对中国贸易保护的批评,但也说明了一个实情,在经济全球化的体系下,中国市场已经大到某种程度具有世界市场的意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6年中国GDP排名前十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河北、湖南、福建。虽然受到人民币贬值影响,但是中国31省份GDP前10强,假如作为单独经济体放在世界上排名,依旧妥妥地进前30名。第一名广东省GDP为79512亿元,假如作为单独经济体在世界排名15,接近西班牙;第十名福建省GDP28519亿元,作为单独经济体在世界的排名26,略高于尼利日亚。

作为一项大众文化消费品,考察电影产业发展潜力还有一项指标就是人口。无疑,中国的人口世界第一,但我们到底挖掘多少国内市场的潜力?以邻国韩国为例,总人口5000来万,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的数据,2016年韩国累计观影人次2.12亿,继2013年后连续四年突破2亿人次。计算得出,韩国平均每人年观影4.3次。
而根据美国电影学会的数据,2015年北美电影总票房为111亿美元,人均观影人次为3.8。那中国现在的人均观影人次是多少?根据《中国电影报》的数据,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457亿元,总观影人次超过13亿,这意味中国人均观影人次刚刚接近于1。
在《帝国的想象和构建》一书中,电影学者常江考察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和演变,得出了以下结论:无远弗届、自上而下的文化帝国是不存在的。他认为,某一类文化产品对于异文化的侵犯和征服,其成功与否并非取决文化的生产者,而却取决于文化的消费者。好莱坞电影之所以风靡全球,并不因为其是“同质化”“麻痹性”的“文化工业”,而源于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为全球观众提供了想象空间。

在全球化与互联网的背景下,只有行业才是抵御好莱坞的有力武器,而国内市场占有率优势后的溢出与扩散才是文化输出的关键。看到这里,假如你是一位务实的影视从业人员,应该不会排斥这个观点:在将中国人均观影人次提升到4.0之前,别再高呼什么“文化输出”之类的狂言妄语。

与文化产业文化输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