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湾农民创业园全国有几家,具体是那几家,越详细越好哦
全国有29家,其中福建省的最多,有6个,居全国之首。台创园的详细资料版 可以登陆海峡农业网的权“农业园区”查看。
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
福建莆田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
福建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
福建泉州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
福建三明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
福建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
江苏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
江苏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
江苏淮安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
江苏南通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
江苏盐城盐都台湾农民创业园
广东珠海金湾台湾农民创业园
广东汕头潮南台湾农民创业园
广东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
浙江温州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
浙江台州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
浙江宁波慈溪台湾农民创业园
安徽巢湖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
安徽巢湖庐江台湾农民创业园
四川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
四川攀枝花盐边台湾农民创业园
重庆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
山东栖霞台湾农民创业园
广西钦州钦南台湾农民创业园
黑龙江鹤岗五道岗台湾农民创业园
云南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
湖北武汉黄陂台湾农民创业园
湖南岳阳县台湾农民创业园
河南焦作修武台湾农民创业园
⑵ 台湾农业生产概况
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台湾现代农业生产发达,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占台湾经济生产总值的3.3%,在台湾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近五十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台湾的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农艺作物)、经济作物(特用作物)与园艺作物三大类别。台湾是我国著名的产稻区,素有“海上粮仓”的美称。台湾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叶所占比重最大,素有“东方甜岛”之美誉,盛产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誉海内外。园艺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湾种植业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此外,畜牧业、渔业、林业也很发达。 台湾现代农业的几个特点:1、农会组织功能齐全且运行规范台湾的农会组织网络健全,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有农会人的身影和足迹。其主要功能有:一是农业推广,业务主要包括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供销经营,即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兴办农业金融业务,涉及农业存贷款、农业和农民保险等等。2、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效益提高是台湾现代农业的特征,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目前,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3、农产品的食品加工业较为发达 食品工业是台湾的传统产业,对带动台湾农业发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来,一些食品工业企业正在实施改造,逐步扩大农业经营和加工企业规模,推行共同作业及专业化经营,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4、农产品运销体系健全且运行高效台湾农产品的运销体系十分发达健全,且运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帮助农业生产者解决市场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5、精致农业颇具特色并日益发达随着台湾农业高度市场化,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并与休闲、生态、美化等功能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精致农业的精髓。6、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正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台湾的休闲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目前,台湾休闲农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的休闲农场、居民民宿、旅游等。(仅供参考)
⑶ 台湾农业分布特点及原因
农业在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60年代末期后,农业“功成身退”,逐步进入停滞期,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小的部门,在整体经济中已处于相当次要的地位。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台湾农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编辑本段]发展过程
战后,台湾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转型”四个阶段,也反映了台湾农业的兴衰史。 1945-1952年,是台湾农业的恢复阶段。农业在日据时代曾获得较大发展,尤其是20-30年代,在日本所谓“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现了台湾农业发展的一段“黄金时代”,也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1951年,台湾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稻米产量达到148.5万吨,甘蔗产量为202.2万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率约为6.3%,每年土地生产力约增长9.2%。
1953-1968年,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53年开始,台湾当局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1953年1月,台湾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农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期间,台湾连续实施了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其中,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拓展农产品外销,向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台湾还采取了“肥料换谷”(以化肥配销交换稻谷)、“田赋征实”(以粮食实物上缴农业税)、“随赋收购”(以较市价为低的官定价格,按田赋赋额另外再加征部分稻米)等方式掌握粮源,维持低廉米价。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农业生产产值从1953年的103.9亿新台币增至1968年的488.8亿新台币,增长3.7倍;最重要谷物稻米产量从164.2万吨增到251.8万吨;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5.5%,土地生产力年平均增长4.6%。农业发展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充分供应,维持较低的物价,而且农业部分剩余资金、农产品外销取得的外汇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工商业,支撑了非农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1969年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农业逐渐进入停滞阶段。6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结构开始转型,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农业开始走向衰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与工商业。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不仅继续下降(1969年第一次降至40%以下),而且农村劳动力的绝对数也于1970年开始下降,耕地废耕现象日趋明显,土地利用走向粗放经营,农作物复种指数下降,传统出口农产品因工资成本上涨逐渐失去海外市场。农业生产于1969年出现50年代中期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农业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农村专业农户减少,专业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从1970年的30.2%降为1980年的8.9%;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下降,农家所得来自农业净收入的比重从48.7%降至26.4%;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4.1%,其中有3年为负增长。
自60年代末农业进入停滞阶段后,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注重农业生产与增加粮食自给转为农业、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全面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但未改变农业与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1980年修正公布《农业发展条例》;1982年公布“第二阶段农业改革方案”与“第三期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召开第一次“农业会议”;1983年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口号;1984年制订“加速基层建设,增进农民福利方案”,提出发展“精致农业”构想,并实行“稻田转作六年计划方案”;1985年提出“加速农业升级重要措施,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8年召开第二次“农业会议”;1990年更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及制订“农业综合调整方案”等。这些方案与措施都是将农业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高。
然而,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虽迅速下降,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到1998年间,台湾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其中有7年为负增长。2000年,农业生产更大幅衰退16%。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专业农户比例上升。在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达到15.6%;在非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7.4%上升为1990年27.5%;农民收入中,农业净收入所占比重也开始回升,从1980年的29.6%上升为1990年的35.2%。
总体观察,台湾农业曾经有过相当成功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贡献甚大。80年代以后,台湾农业发展则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尽管台湾当局采取许多措施进行改善,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老化,农地闲置严重,农业经营日趋粗放。依2000年的最新普查,农业就业人口中,超过50岁的占70%以上,主要负责人的平均年龄达58岁。二是农场面积零碎狭小,阻碍现代化农业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末,平均每户耕地面积为1.1公顷,每人耕地面积为0.2公顷。这样的农场结构严重阻碍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与生产力的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使用率偏低。三是粮食生产结构失调,稻米过剩,杂粮生产不足,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四是农田污染严重。据调查,台湾土壤污染以铜、镍、锌、锰、砷等较为严重。另外,养殖渔业的发展,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海水倒灌,土壤碱化等。五是农业面临贸易自由化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开放的冲击。
面对整体经济的转型与农业发展的困局,台湾当局大幅调整农业政策,改变过去重视“量”的增加,而转向“质”的提升,将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试图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1984年,台湾就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口号,即发展以“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高级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1990年,台湾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农业发展重点转向发展新的优良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如开发与推广优质米,开发多产期与高价值水果等。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自动化与科技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升级。三是发展森林、海洋游乐与休闲农业。四是培养核心农民,增加农民福利。五是将部分不具竞争力或污染性的农牧业生产移向海外与祖国大陆。
[编辑本段]农业生产结构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门。50余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80年代到90年代末,种植业产值比重保持在41-47%之间;渔业产值比重从过去的不足20%上升到80年代的28%上下,90年代保持在25%左右;畜牧业产值比重持续保持上升趋势,1996年达到35.5%的高峰,1997年猪口蹄疫事件发生后,其产值比重下降,1999年为33.2%。林业产值比重一直很小,1995年之后一直维持在0.2%左右。
在整个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每一个农业部门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与花卉等园艺作物比重迅速提高;在渔业内部,已由沿岸和养殖渔业为主向近海与远洋渔业发展;在畜牧业中,在养猪、养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乳牛与肉牛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比重逐渐增大。
⑷ 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介绍
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促进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吸引版台湾同胞直权接到祖国大陆投资农业,在已有的两岸农业合作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为台湾农民提供更优惠的土地、租税等创业扶持政策,由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设立的针对台湾农民和台资农企的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始于福建,推向全国,是两岸农业合作领域先行先试的成果之一。2005年,福建在漳州漳浦率先开展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试点;2006年4月,农业部、国台办与商业部联合在福建漳浦县。2008年2月,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成立。与此同时,台创园在全国重点区域推广,目前全国已有29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其中福建省以拥有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莆田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三明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泉州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位居大陆之首。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设立开创了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型模式,是提升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园区的设立和发展,有利于两岸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为台湾农业产业转移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两岸农业资源
⑸ 我看了全产业链,农业增收致富一文,我想问一下在桃树园里,有无好的产业链借鉴方式
栽植桃树,增加附加值、发展产业链模式很多。比如:可以以短养长,一版、搞林下种植。在未投产的桃树里权面可以种点矮杆作物、瓜菜、豆类、食用菌类、中药材类等经济作物。二、林下养殖。在桃树下可以养鸡、养兔、养鹅等。三、搞立体种植、养殖业。种了菜,又可以在果园附近建一个养猪场,养猪场边又可以建一个沼气池,又有了能源照明、烧水、煮饭等,还可以利用沼气液为桃树施肥,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四、桃树发展成规模后,利用四月桃花开,搞一个观花节,发展农家乐,带动旅游业等。不成熟的思路,请你参考、借签。
⑹ 台湾人口,农业,工业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那里多为平原,可以发展畜牧业,因此带动人口增长(平原投入内资金少),工业也自然随着人口增容长发达起来.
台湾省的人口、工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和沿海地区,这里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而开阔;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
⑺ 三润集团智慧农业全产业链方案出口到了哪些国家
据自2014年成立以来,三润集团的智慧农业及温室大棚解决方案出口国家有40多个,出口国家向西集中在中东—地中海地区,以色列、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沙特、阿曼,也有欧洲国家俄罗斯、马其顿和美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向南有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等。可见,三润集团不仅在国内发展迅猛,而且在国外同样发展很快,在国际上已经是知名的智慧农业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提供商了。
⑻ 台湾岛的主要农产品及分布特点
耕地面积约占全岛面积1/4。粮食生产以稻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其他有茶叶、热带水果、香茅等,为传统出口产品。森林资源较丰,覆盖率达52%。但木材自给率只占10%~12%。畜收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3,渔业占1/4。现有远洋渔船约2000艘,总吨位约40万吨,近海小渔船1万余艘。
台湾只有24%的土地适于耕种,主要为土壤肥沃、温暖湿润、利于耕作的西部平原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但农业生产效率很高,出口高质量的猪肉、蔬菜、糖、甘蔗、茶叶、大米和热带及亚热带水果。
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农业生产的首位。主要经济作物有樟脑、蔗糖、茶、凤梨(菠萝)、香蕉、莲雾。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水果种类繁多,素有“水果王国”的美称。
(8)台湾农业园全产业链扩展阅读:
全岛周长原为1139.25公里。面积3.578万平方公里; 此外有海埔新生地38.85平方公里及属岛74.80平方公里。海岸线共长1239.58公里。岛形南北狭长,北起富贵角,南至鹅銮鼻,长约394公里(旧作385公里)。岛中部东西最宽,自浊水溪口西南海岸东至秀姑峦溪口约144公里。
台湾岛占台湾省全省面积逾99%。全岛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约占30%,余皆为山地和丘陵所盘结。其中100~500米约24%,500~1000米约14%,1000~3000约31%,3000米以上仅约1%,但超过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余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
西依台湾海峡(属于东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东濒太平洋,东北与琉球群岛为邻,距冲绳岛约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距吕宋岛约195海里。
⑼ 台湾岛的农业有哪些产业比较发达
台湾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叶所占比重最大,素有“东方甜岛”之美誉,盛产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誉海内外。园艺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湾种植业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此外,畜牧业、渔业、林业也很发达。 台湾现代农业的几个特点:1、农会组织功能齐全且运行规范台湾的农会组织网络健全,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有农会人的身影和足迹。其主要功能有:一是农业推广,业务主要包括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供销经营,即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兴办农业金融业务,涉及农业存贷款、农业和农民保险等等。2、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效益提高是台湾现代农业的特征,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目前,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3、农产品的食品加工业较为发达 食品工业是台湾的传统产业,对带动台湾农业发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来,一些食品工业企业正在实施改造,逐步扩大农业经营和加工企业规模,推行共同作业及专业化经营,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4、农产品运销体系健全且运行高效台湾农产品的运销体系十分发达健全,且运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帮助农业生产者解决市场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5、精致农业颇具特色并日益发达随着台湾农业高度市场化,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并与休闲、生态、美化等功能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精致农业的精髓。6、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正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台湾的休闲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
⑽ 台湾农业的分布特点,原因
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台湾现代农业生产发达,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占台湾经济生产总值的3.3%,在台湾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近五十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台湾的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农艺作物)、经济作物(特用作物)与园艺作物三大类别。台湾是我国著名的产稻区,素有“海上粮仓”的美称。台湾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叶所占比重最大,素有“东方甜岛”之美誉,盛产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誉海内外。园艺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湾种植业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此外,畜牧业、渔业、林业也很发达。.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农艺作物)、经济作物(特用作物)与园艺作物三大类别。粮食作物主要包括谷类(稻类、小麦、高粱、粟、大麦、玉米及荞麦等)、豆类(大豆、红豆、花豆、绿豆等)与薯类(甘薯、树薯及马铃薯等)三大类。其中,以稻米为最重要。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茶叶、烟草、亚麻、油菜、棉花、黄麻、剑麻等20余种。其中甘蔗、茶叶最为重要。台湾园艺作物包括水果、蔬菜、洋菇与花卉等,在种植业中所占地位不断提高。台湾水果生产品种多,主要有香蕉、菠萝(凤梨)、柑桔、柚子、橙、龙眼、荔枝、杨桃、木瓜、梨、苹果、桃子、柿子等。90年代来,水果生产结构也发生变化,梨、槟榔、荔枝、莲雾、葡萄、龙眼、木瓜等水果发展较快,而过去占绝对优势的香蕉、菠萝等所占比重开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