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受到哪些阻碍
中国人工智能在人抄才储备方面较弱
1981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技术工作者300余人在长沙出席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CAAI)成立大会,此后中国的人工智能开始正式迈入发展阶段。对比2019年中国与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情况,在Al相关论文发布数量、企业数量、融资总额、产业规模、专利申请数量等方面中国均居世界头部阵营,具有充分的市机场竞争力。
中国在人才储备相较弱,但已经在全力补足短板。目前全国已经有35所高等院校开设了Al专业,国际交流和国际人才引进也在不断加深,未来5年内将有大量从业者涌入市场。
重应用而不重基础研发也是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存在的固有问题,研发型企业远少于应用型企业的隐患随着中美专利竞争而浮现,政府开始重视Al基础层创业公司的培养,资本方也更加关注Al芯片、机器学习算法、数据处理等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发展,科技巨头企业更是提前进行了Al生态布局,建立了产业联盟,在各方的努力中中国Al市场处于从局部向整体发展的上升期,行业前景良好。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⑵ 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AI”新阶段
【导读】很多人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互联网革命,而提起互联网必不可少的就是人工智能,时至今日,人工智能已经走进了我们千家万户中,我们的日常生活也都搭建在了人工智能之上,在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来讲,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AI”新阶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场景化落地迎来大爆发,红外测温、发热AI自查、AI识别新冠肺炎CT……科技抗疫彰显出人工智能服务社会公共事务的智慧力量。疫情之下,数字经济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窗口期”。
“我们预测,2025年AI带来的产值会超过7万亿美元,发展潜力非常大。”华为升腾计算业务总裁许映童指出,人工智能是目前最重要的通用目的技术,目前全球有50多个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的发展战略。
许映童表示,得益于人才基础以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取的大量数据,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层和应用层拥有大量优秀企业。但中国在基础芯片、基础平台上还有很大短板,这给未来AI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有大规模应用的基础。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到了‘+AI’的新阶段,‘+AI’是指产业和AI的结合。”在他看来,目前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阅读理解等单向能力上已超过了人类。但事实上,目前把AI用到企业生产管理的案例还非常少。这是因为算法开发难度很高,也无法真正满足企业需求,这些都影响了算法的开发和部署。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分享的关于“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AI”新阶段”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知道更多信息,如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工资状况,如何转行做人工智能等相关内容,关注小编持续更新。
⑶ 人工智能产业将寻求哪三方面的突破
未来将扎实推进理论发展,加强新技术整合能力
如今,“智能+”社会已步步临近,社会各界也正积极勾勒未来社会图景。国外人工智能巨头动作不断,在基础技术、应用领域方面都有诸多突破,可以总结为三点:基础研究能力强、跨界创新密集、人才红利持续发挥。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技术与应用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认为,要想让机器人渗透到人们生活,真正实现智能社会,一定要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建立知识库、大数据库、面向各类具体问题的智能系统等。“这不仅要有技术,还涉及整个社会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等。”业内人士呼吁,要加快机器人向各领域的应用,实现人机协调、跨界融合、共创分享,营造有利于机器人发展的良好生态。
瑞银研究报告显示:至2030年AI每年将为亚洲贡献经济价值高达1.8万亿至3.0万亿美元,将对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制造、零售和交通等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行业加起来,相当于目前亚洲GDP的三分之二。
据统计,2000至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累计增长1477家,融资规模达27.6亿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三年里新增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累计总数的55.38%。另据艾瑞咨询公开数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016年已突破100亿元。
面对优势,还需戒骄戒躁;面对补足,还需踏实补强;我国应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争当“弄潮儿”。
未来已来,当时代的钟声缓缓敲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必须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大变革中、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征程中加速前进。
⑷ 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还需要如何突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积累,一场全新的人工智能革命悄然开始。计算机控制的人工智能产品和网络化智能机器正在逐步取代工业社会中大型机器的生产,精准无误的数据可以大大减少生产失误概率,大数据信息在未来发展中将会是全球社会经济的重要资源。
传统的旧时代将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远去,新的智能革命才刚拉开帷幕 ,我们共同期待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
⑸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仍处在初级水平吗
谈及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前景,有院士坦言,国外的学术界、企业界同行内都衷心称赞容中国的人工智能应用、商业前景走在世界前列,但对人工智能前沿关键技术例如下一个人工智能基础算法的突破是否会在中国,他们并不乐观。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2030年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实现这个目标,要解决的最大短板就是原始创新能力包括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徐波说,从技术层面看,国内绝大部分的高科技企业还没有像国外的科技企业一样开展基础研究,去打造从基础研究到芯片再到应用的生态链。
⑹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还存在哪三项弱点
如今,“智能+”社会已步步临近,社会各界也正积极勾勒未来社会图景。国外人工智能巨头动作不断,在基础技术、应用领域方面都有诸多突破,可以总结为三点:基础研究能力强、跨界创新密集、人才红利持续发挥。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从企业人数分布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巨大差异。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美国共有1078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78700名;中国有592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39200名,约为美国的50%。分领域来看,在处理器/芯片领域,美国员工人数是中国的13.8倍,美国17900人,中国1300人。中国在技术层领域的企业人数也远远落后于美国,仅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人才稍多,为6400人,是美国同领域人数的3倍。
根据全球职场社交平台“领英”的数据,7成美国人工智能人才从业10年以上,而中国仅有4成相关人才有这样的从业经验。报告分析,这源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起步比美国晚,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差距。
中国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而美国是人工智能概念的诞生地,基本上大院校都有人工智能专业和研究方向。根据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的人工智能全球大学排名,前20名中有16所是美国大学,这些大学源源不断地向科技企业输送人才。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人才匮乏,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年薪水涨船高。博士毕业进入企业,起薪或可高达百万元,“否则根本留不住人”。而且,即便这样的人也很难“上手就用”,都要在公司经过数月至一年的专业培训。
目前,中国正在快速追赶美国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步伐。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华人作者的领先优势日益明显。在“深度学习”领域,中国的论文数量从2014年开始超越美国。专家认为,人才培养是“智能+”发展的关键,而且,人才培养要与重点项目相结合,真正做到核心人才本土化、核心项目自主化。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建议,应建立机器人行业亟须的多层次、多类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同时,建立培养标准体系,运用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制度加深与汽车、电子、化工、消防等相关行业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
国务院2017年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到将“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伴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我国有望吸引更多人才来华从事人工智能行业。
在面向2030年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行的战略性部署中,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步走”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技术与应用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认为,要想让机器人渗透到人们生活,真正实现智能社会,一定要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建立知识库、大数据库、面向各类具体问题的智能系统等。“这不仅要有技术,还涉及整个社会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等。”业内人士呼吁,要加快机器人向各领域的应用,实现人机协调、跨界融合、共创分享,营造有利于机器人发展的良好生态。
瑞银研究报告显示:至2030年AI每年将为亚洲贡献经济价值高达1.8万亿至3.0万亿美元,将对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制造、零售和交通等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行业加起来,相当于目前亚洲GDP的三分之二。
据统计,2000至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累计增长1477家,融资规模达27.6亿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三年里新增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累计总数的55.38%。另据艾瑞咨询公开数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016年已突破100亿元。
面对优势,还需戒骄戒躁;面对补足,还需踏实补强;我国应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争当“弄潮儿”。
未来已来,当时代的钟声缓缓敲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必须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大变革中、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征程中加速前进。
⑺ 建“中国声谷”打造人工智能国内最强国际一流安徽放什么大招了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发展规划(2018—2025年)》提出,将“中国声谷”建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一流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重点实施8大工程
1、技术领先工程:
加强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保持“中国声谷”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国际上的持续领先地位。
2、应用推广工程:
支持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至2020年,“中国声谷”实现3000万台(款、套)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品推广应用目标。
3、智慧示范工程:
谋划打造全国首家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项目,形成智能语音技术应用轰动示范效应。至2020年,建成10个左右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产业小镇等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项目。
4、“感知声谷”工程:
建设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公共体验中心,促进消费者体验、互动和感知,激发消费。至2020年,在省内、省外建成50个中国声谷智能体验中心(馆、广场)。
5、数据开放工程:
加快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法院超脑、智能教育、智能家居等行业数据共享交易平台建设,提供行业经验与解决方案的共享与复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6、企业培育工程:
打造企业培育平台,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至2020年,培育2家以上20亿元级企业、5家以上10亿元级企业、30家以上亿元级企业,孵化企业超过100家。
7、创业创新工程:
持续汇聚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应用等中小微企业,推动创业创新,至2020年引进创业创新团队300家。
8、筑巢引凤工程:
着力建设世界一流产业支撑平台,着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和项目,至2020年,通过招商引进国内国际龙头企业20家。
⑻ 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一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智能翻译系统、智能家居产品等智能化产品,推动智能产品在经济社会的集成应用。
以上智能化产品已有较好的技术、产业基础,部分细分领域的产品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有望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由点到面的突破,并带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中的深入应用。
二是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开源开放平台等关键环节,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
以上这些产品或平台市场竞争力不强,是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对产业发展可能形成制约,亟待加快创新发展,夯实基础,补齐短板。
三是深化发展智能制造,鼓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环节的探索应用,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最先落地的行业之一,“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明确要求。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已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在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方面开展大量工作。《行动计划》与“中国制造2025”紧密对接,进一步突出了需要加快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具体任务,将为智能制造的深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构建行业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障等产业公共支撑体系,完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痛点问题之一就是缺少有效的行业资源训练库等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业界普遍反映已经影响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在行业中的应用。《行动计划》注意到了这一关键问题,加大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将形成有效引导,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⑼ 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怎么样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根据中国国务院规划,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并且此后十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2018年行业融资热度也持续走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共融资1311亿元,增长率超过100%,投资者看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前景,资本将助力行业更好发展。
2019年1月18日,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权威发布《艾媒报告|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商业应用篇》。目前,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根据中国国务院规划,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并且此后十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2018年行业融资热度也持续走高,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共融资1311亿元,增长率超过100%,投资者看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前景,资本将助力行业更好地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落地,深度学习、数据挖掘、自动程序设计等领域也将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中得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发展前景向好。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测
根据规划,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的技术与应用水平将发展至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拥有较好的融资环境与政策环境。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深入发展,技术商品化的进程完成,人工智能产业将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热点动态
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