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重点在于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回文化体答制改革总体方案,在于加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在于理顺国家文化宏观管理体制,针对长期以来宏观管理体制存在的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和“管办不分”的积弊,突出精简机构、提高效能的原则,对现有宏观管理部门进行优化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国家宏观文化管理机构,强化综合管理职能,弱化行业管理职能,将行业管理职能逐步分解到行业协会,在于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把重点文化项目的投融资纳人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在国债投资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推进国有资本的投资增长机制,积极组建文化产业基金,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而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体制保证和宏观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在于借鉴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培育健康的竞争机制,逐步适应国际化的文化市场,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文化产业利润的最大化,确保文化产业的生机和活力,极力促进文化经营单位的优化发展。
②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影响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编制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制定相关配套文件。要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协同联动,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创新、鼓励创意和设计的良好氛围。加强文化产业振兴方面的立法工作,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重视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产业统计、核算和分析。加快发展和规范相关行业协(商、学)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研究、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相关部门对本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③ 文化产业有哪些优惠政策国家有哪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
免征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④ 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和作用
设计的历史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历史,同样也是一部文化史。设计不仅有文化的参与和内制约,同时体现容出当时文化的风貌。任何时代的设计都与其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社会性的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同样也直接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传统影响设计原则,影响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影响设计的形式体系,影响设计的评价标准。虽然新一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总想方设法摆脱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束缚,希望能够标新立异。但传统文化却仍然不可避免的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⑤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1、文化是复相对于政治经制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是哪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掌握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共建和谐社会.
⑥ 结合实践谈谈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曾自诩有过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曾因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谓之为“一个没有传统的国家”;我们曾啜泣过侵略者掠夺了我们大量的文化瑰宝…… 当代,我们看到了街头哈日、哈韩的少男少女;我们看到了美国现代艺术馆里保存良好的古埃及墓穴的雕刻门板,希腊雕像,罗马柱式,中国石佛等;我们也看到了,国内出现了文物走私、文化场所的年久失修……
经济的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中国设计也在延伸,有人认为是“百花齐放”,但也有人认为是“乌烟瘴气”。仅这两方面的认识,使得我们看待当代设计时,一片迷惘。
缘于如此,我们是否可以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从设计的客观存在与设计师的主观意识上转移到把设计本身置于文化领域内,从宏观的文化价值形态中进行分析。
设计我们可以看作是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是作为精神的存在,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原理的精神、价值创造的一种形式。”[1]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设计也同样如此。当代的设计是否也应该这样,使得若干年后,后人看待当代设计时,认识到他体现了文化的演进和发展。
我们当代人看待传统时,很大一部分都会形容其是老观念、老封建。这样使得我们研究传统时只停留在一些表象的东西。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 “'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2]而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并渗透于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一般来说文化包括物质设备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人的物质设备:器物,房屋,船只……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接受的一方面。它们决定了文化的水准……”
“……这部分包括着种种知识,包括着道德上、精神上反经济上的价值体系,包括着社会组织的方式。这些我们可以总称作精神文化,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解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
“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是不能缺一,它们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的……”[3]马林诺夫斯基在其《文化论》中辨证的分析了文化的两方面——物质性和精神性相互关系。
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就像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和日常行为。 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物质得到改进和创新,使人类有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表述情感的工具。物质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使得人在神经系统养成的习惯也同时发生变化。
在生产力高速提高的今天,物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我们人类的一些习惯跟不上或者完全跟上了却又过了,这使得我们跟传统文化有点脱节了。
设计,作为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一些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方面,都可以称之为设计;微观方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囊括在内。
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这其中的人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种:主观形态方面的人(即设计师)和客观形态方面的人(即大众群体)。
中国幅图辽阔,各区域的经济、文化还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些经济水平落后的地方,设计师在做设计时总会遇到困难,做好一项设计与大众接触时得不到认可,最终结果是设计被改得面目全非。使得设计师在做设计时索然无味。紧跟是庸俗不堪的设计,严重的污染了文化视野。大众群体认为在接受设计师作品时,往往感到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殊不知自身的文化素质低下也有一方面。经济发达的地方,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设计师耳濡目染带有一点崇洋思想;加之,大众群体也有类似思想,一拍即合。经济的地域性差异对于设计的这两种影响都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形成的恶性循环,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即“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的矛盾。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这本身就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就像法国印象派兴起的时候,连街头擦鞋的女子也会谈论莫奈的油画,中日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情况。宋朝宋徽宗崇尚道教,导致了街上卖烧饼的老人也会说道。这不也说明了我们设计在引导人的时候同时也在引导自己的方向。反过来,人引导设计的时候也引导自己,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影响意识,意识也影响物质。当人们有一定的共同认识即(共通语言)设计与人就走到一起了并带着一定的时代特性往前发展了,这时用什么来作为共同语言呢?无疑最好的还是“传统文化”。毕竟传统文化还是离我们较近的,如我们一些生活习惯,中国用筷子用了这么多年,如果改用叉子,还是有点不习惯的。这是人的一种意识一种情怀。设计师如果把握住这个情怀,一切问题也就好办了。
事实上,“现代文化浪潮即夹着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乡差别加大,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基础的群体和工业商品经济对市场的无情打击,将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民间制陶的基础。”高耗薄利导致民间工艺的萎缩;民间艺人的严重流失,这一切都在继续。
从价值观的角度,也同样使得我们的设计师也在变,有些设计师想先沉下去,再浮上来。但从很多事例说明,沉下去就浮不上来了。
这也使得社会上有人说,“搞文化的人也不懂文化”。这或许就是对我们设计时说的,但确实存在这样的现状,设计界的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不断模仿国外的设计,难道就像火药一样,中国发明的,外国变成洋枪洋炮来对付中国,然后中国再去学外国。
现在我们也说设计圈里能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人就是大师。陈汉民先生解决了一点,靳埭强先生解决了一点,所以我们称他们为大师。
陈汉民先生在设计王府井饭店的标志时,把传统的中国结与建筑墙壁上的装饰融合起来,使我们看到这个标志时,既有中国的文化的情结,又具备现代设计的特点。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例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
贝聿铭先生更是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在做中国的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共鸣。
他们这些大师自身都具备得一定的文化素质,挖掘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种韵致,让我们感到了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
作为当代设计的后备军——设计院校的学生来说, 应该感觉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一种设计师的责任感,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要有的时候不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感到后悔
张道一先生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张果老倒骑驴,骑在驴上向后看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在比较中鉴别,在现象中归纲,理出一条思路,驴儿驮着往前走,走向新的时代,不是固守于旧的迂腐不化,而是创造者新的去开拓未来。”[5]
当代设计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个人问题而是设计师与大众的配合的问题,寻找相同的切入点,即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来说对当代设计文化具有推动作用。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的最大意义了。
参考文献
[1]辽宁美术出版社 张夫也 孙建君主编《传统工艺之旅》 2001。6第一版。P47
[2]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网络词典》P167转引自广西美术出版社 周凯主编《美术毕业论文写作》2000.7第一版P144
[3]马林诺夫斯基著《文化论》P4转引自广西美术出版社 周凯主编《美术毕业论文写作》2000.7第一版P145
[4]江西美术出版社杭间 张夫也 孙建君主编《装饰的艺术》2001.5第一版P438
[5]《装饰》2001第四期P56
[6]山东大学出版社 周来祥主编《中国美学主潮》 1992.6第一版
[7]中国发展出版社 杭间著 王梦奎主编《艺术向度》 2000.1第一版
⑦ 文化政策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是什么
文化政策能够整合文化资源,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规范文化产业发展
⑧ 国家对待文化产业有哪些优惠政策
1、降低准入门槛
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了一些明确的政策规定。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要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最终目的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2、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比较大,也非常明确
现在中央财政和部分地区的地方财政都已经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中央财政要明显增加专项资金的规模,主要工作是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这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细化。
3、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使其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文化企业并购重组,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现在这个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成立,主要是由财政部采取注资的方式,吸收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
4、鼓励上市融资
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进行上市融资,同时明确要求现在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作为战略投资者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
5、明确提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随着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文化产业的影响面越来越大,但是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当中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人才的极其匮乏,特别是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极少。
下一步要通过引进、培训甚至在高等院校设立专门的学院来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在国外吸引一些专门人才投身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6,明确提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问题
文化产业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内容生产,内容生产必然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现有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立法的步伐。
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从“三个一批”来理解——做优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
⑨ 对文化创意产业有哪些扶持政策
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政策
其中,针对小微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成本较高的问题,意见明确将商业用价变为工业用价,相关花费将由此降低30%左右。意见还提出,支持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中小企业集群。鼓励挖掘、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等民间特色传统技艺和服务理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和设计企业,支持设计、广告、文化软件工作室等各种形式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创意和设计优势企业根据产业联系,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业务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2014年明确定调:将扎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其中小微企业专项扶持政策及文化金融工作会议可能对板块形成事件性推动:
1.体制改革方面,启动新一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将进一步简政放权,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2.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强调“覆盖全社会”、“均等化”。“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和增长的幅度不能低于同时期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逐步提高对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是刚性要求。
3.产业政策方面,加快文化立法,预计上半年将有针对小微文化企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出台。同时今年上半年有望召开文化金融工作会议,加强文化与金融的融合。
4.资本方面,调动市场活力是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之一,对民营资本保证“准入门槛、监管要求、提供的服务、管理的要求都是一视同仁的”。
⑩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具体文化企业的影响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版会议审议通过。这权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极大地鼓舞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规划》出台,将推动中国的文化像经济一样走向国际市场。投资文化产业原先有一定的进入门槛,且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规划》的出台必将带动文化产业的投资。